【吧主发贴】杨京英等:2005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研究
苏州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紫雨妖瞳 楼主
杨京英等:2005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研究 www.cnfol.com 2005年12月19日 12: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杨京英 王强 任小燕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最大,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两个三角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比较研究它们的经济发展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长三角)是指由沪、苏、浙三省市中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2004年长三角的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212.12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1%和6.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指广东省珠江流域的14个市、县、区组成的区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451.36万人,分别占全国的0.4%和1.9%。 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一)两个三角洲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3.7倍。 200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8775亿元,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13394亿元。两个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4216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876亿元)的30.8%,比2000年的24.9%上升了5.9个百分点。 2004年长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040元,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639元。两个三角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546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61元)的3.7倍,而2000年两个三角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545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6元)的3.0倍,两个三角洲人均水平与全国的距离进一步扩大。 2000-2004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GDP及人均GDP 地区 2000年 2004年 GDP(亿元) 人均GDP(元) GDP(亿元) 人均GDP(元)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315.8 21545 42169.4 39546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5954.8 19816 28775.4 35040 上海市 4551.2 34547 7450.3 55307 南京市 1021.3 18546 1910.0 33050 苏州市 1540.7 26692 3450.0 57992 无锡市 1200.2 27653 2350.0 52825 常州市 600.7 17635 1100.6 31665 镇江市 452.0 16967 781.2 29235 南通市 736.4 9374 1226.1 15806 扬州市 472.1 10515 788.1 17359 泰州市 405.3 8082 705.2 14014 杭州市 1382.6 22342 2515.0 38858 宁波市 1175.8 21786 2158.0 39173 嘉兴市 538.4 16279 1050.6 31506
2005年12月19日 08点12分 1
level 1
紫雨妖瞳 楼主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744.3 1473.5 1270.8 7430.1 3905.2 3524.8 长江三角洲 1235.8 671.0 564.8 4012.3 2083.0 1929.3 珠江三角洲 1508.5 802.5 706.0 3417.8 1822.2 1595.6 全国总计 4742.9 2492.0 2250.9 11545.5 5933.2 5612.3 长三角占全国比重(%) 26.1 26.9 25.1 34.8 35.1 34.4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 31.8 32.2 31.4 29.6 30.7 28.4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7.9 59.1 56.5 64.4 65.8 62.8 注:2000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和博罗县。 (五)两个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2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8155.6亿元,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8%。其中,长三角为13650.7亿元,占全国的19.4%,珠三角为4504.9亿元,占全国的6.4%。 2001-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2.8%,比全国年均增长20.9%高出1.9个百分点。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亿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7973.6 18155.6 22.8 长三角 5677.7 13650.7 24.5 珠三角 2295.9 4504.9 18.4 全国总计 32917.7 70477.4 20.9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24.2 25.8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17.2 19.4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0 6.4 (六)两个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7.9%,占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51.1%。其中,长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增长87.4%,占全国的比重由27.5%上升到34.6%;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
年下
降11.3%,占全国的比重由27.7%下降到16.5%。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4.8 310.0 8.4 长三角 112.0 209.9 17.0 珠三角 112.8 100.1 -2.9 全国总计 407.2 606.3 10.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5.2 51.1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5 34.6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7 16.5 注:长三角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合计数,珠三角是广东省合计数。
2005年12月19日 08点12分 4
level 1
紫雨妖瞳 楼主
(七)地方财政实力增强,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达3362.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7%,比2000年的12.4%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2426.3亿元,占全国的9.2%;珠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935.7亿元,占全国的3.5%。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1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财政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亿元) 1658.1 3362.0 长三角(亿元) 1059.2 2426.3 珠三角(亿元) 598.9 935.7 全国总计(亿元) 13395.2 26396.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12.4 12.7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9 9.2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4.5 3.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元) 1601 3153 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元) 1057 2031 (八)两个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6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其中,长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90元,是全国的1.8倍。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元) 10952 15361 长三角(元) 8809 13431 珠三角(元) 13094 17290 全国(元) 6280 9422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倍数(倍) 1.7 1.6 长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1.4 1.4 珠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2.1 1.8 注:珠三角仅包括以下8个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 惠州市区和肇庆市区。 二、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从经济规模看,长三角是珠三角的2倍,但两地的GDP差距和人均GDP差距均在缩小。 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的GDP一直是珠三角的2倍左右。2000年长三角的GDP总量比珠三角多8594.0亿元,是珠三角的2.17倍;2004年长三角GDP比珠三角多15381.4亿元,是珠三角的2.15倍,差距有所缩小。 2004年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GDP超过1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5个,占66.8%。珠三角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仅有4个,比2000年增加1个,占28.6%。从城市平均总量来看,2004年长三角16个城市GDP的平均值达到1798.5亿元,比2000年的平均值(997.2亿元)增长80.4%,而珠三角14个县市的GDP平均值为956.7亿元,比2000年(525.8亿元)增长82%。 2000-2004年,珠三角的人均GDP继续高于长三角。2004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639元,比2000年增长71.2%;长三角人均GDP为35040元,比2000年增长76.8%。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长三角的1.61倍,到2004年珠三角是长三角的1.56倍,两个三角洲的人均GDP差距在缩小。2004年两个三角洲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0元的城市共有6个,其中长江三角洲有3个,即上海、苏州和无锡;珠江三角洲有3个,即广州、深圳和东莞,而东莞市是两个三角洲地区唯一的人均GDP超过60000元的城市,达到71997元,超过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但是发展均衡程度有所不同。
2005年12月19日 08点12分 5
level 1
紫雨妖瞳 楼主
对于珠三角地区,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辐射作用不明显、各地区划地为营的散状竞争不利于整体产业的升级。珠三角地区必须尽快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尽快成为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能独立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尽快培育优势配套产业体系,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才能真正提升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对于长三角地区,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各地之间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抑制了整体联动效应的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产业整合的方向,应该根据各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形成垂直与水平一体化。有关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各地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的不同梯次结构。对于处在不同梯次的地区,可以通过垂直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而对于处在同一梯次的地区,则可通过地区之间互补型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 (二)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区域内合作。 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加速发展,使各国经济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局面,既加剧了竞争又深化了合作,这对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和外经贸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他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动,长三角内部的经济分工协作更加紧密,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从而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以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良的投资环境,确立了"龙头"地位。目前,除了在上海有近200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还有很多现代物流中心、销售中心、国际贸易性公司。这些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上海作为"中心店"或"总部",而目光投向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流域,在那里建立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与分支机构,并将其作为未来的投资重地。长三角的其它城市都以积极的态度、务实的政策,支持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城市间的资产重组,打破壁垒,通过组织城市间的联合与协作,使长三角大商贸格局基本形成,生产要素流动更趋合理。 以香港为中心、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港澳粤"大珠三角"已成为亚洲地区发展比较成熟、经济活跃和协作程度较高的经济区,中国加入WTO和港澳回归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再一次崛起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大珠江三角洲经济融合势在必行。同时,"泛珠三角"理念的提出也为该区域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基于与珠江流域相连、与大珠三角相临、经贸关系密切等三方面因素,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九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地位将十分突出。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必然趋势,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两个三角洲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也会受到冲击,所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长三角是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 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长三角应继续充分发展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从长远趋势看,长三角如果要在世界市场上站稳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向高科技发展的方针,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 珠三角将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环保等一批有潜力的产业。同时,加快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扩大第三产业吸纳外资和民资的领域,重点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和社区服务等行业。 3、加强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良性竞争模式。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几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相互竞争、三角洲内部各个城市的相互竞争也在加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如何加强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取长补短,建立良性的竞争模式、避免地方保护行为和避免重复建设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总之,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两个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它们虽然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2%,人口不足全国的10%,却创造了全国3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6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额。两个三角洲是中国其它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示范的"大课堂",其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观念、经营思想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对我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指导和借鉴作用。 
2005年12月19日 08点12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