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香港中文歌发展史简篇 (转)
金像奖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Data 楼主
黄志华,2007,《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 30周年特刊》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1
level 13
💖Data 楼主
上編 三語文化混戰時期(50-74)
第一時段(50-64年)
第一節 國語歌一馬當先
把我們的視線放到五十年代初的香港,當時主流的大眾音樂文化,絕對是粵曲粵劇,不過,本文談論的卻是流行曲,所以,眼光還須放回流行曲的疆界去。
  在那個年代,國語流行曲在香港流行音樂領裡是一馬當先的。原因是戰後,大批從北方來香港的富豪商賈及文化人等,為延續四十年代上海時代曲的光輝營造了條件。這一時期,香港國語時代曲的創作主將有姚敏、李厚襄、梁樂音等,而歌手除了源自上海時代的周璇、白光、張露、姚莉等紅星,也有新崛起的方靜音、葛蘭、崔萍、靜婷等等。他們承襲了舊上海時代曲的傳統,唱片製作比較認真而先進,而歌風卻是未脫離夜總會歌女的氣息。不過,有時在電影的積極影響下,也有一些破格之作,比方說葛蘭在電影《野玫瑰之戀》裡,便移植了一些歌劇著名選段,如《卡門》,甚有意思。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2
level 13
💖Data 楼主
第二節 英文歌勢力漸大
  同樣在五十年代,香港人在殖民教育的影響下,青少年開始諳熟英語,甚至覺得使用英語會高人一等,於是聽英文流行曲,遂成時尚。漸而歐美的「派對」文化亦盛行於年輕人的國度裡。故此,五十年代中後期,香港的電台廣播,越來越多地加入播放歐美的流行歌曲,這使原本只是一條流量很小的溪澗匯成大流。當時,青少年從Georgia Gibbs的《Seven Lonely Days》、Patti Page的《Tennessee Waltz》、Platters的《Smoke Gets in Your Eyes》到貓王Elvis Presley的眾多名曲,都深深鍾愛。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3
level 13
💖Data 楼主
第三節 粵語歌苦兒流浪(上)
  其實,在五十年代的香港,也開始有人嘗試推出「粵語時代曲」,其中最着力的是周聰,他真的很努力把粵語歌按照國語時代曲歐西流行曲的模式來炮製,可惜限於條件,影響力始終有限,按周聰自己的說法,當時粵語流行曲最多只佔整個流行曲市場的十分之一。可以說,粵語流行曲一開始便處於逆境,一大原因是粵語流行曲有時很易跟粵劇裡的小曲混為一談,而大部份鍾愛粵劇粵曲者都不認為小曲是有甚麼獨立生命的,此外,在當時社會,相比起國語和英語,粵語只是草根語言,地位遠不及國語和英語!不過,粵語流行曲在這逆境中亦爭得不少歌迷的注意,甚至有書商專門出版了周聰的粵語流行曲歌集,是很難得的成績了!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4
level 13
💖Data 楼主
第四節 黃梅調風起雲湧
  也許流行音樂本是外來的文化,而香港得以傳入這流行音樂文化的時候,普羅大眾卻還沒有甚麼本土意識,所以,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香港的流行音樂是不斷受着外來音樂文化的衝擊震盪。先是五十年代後期的黃梅調和山歌熱潮,使香港的電影界不管是國語片和粵語片,都爭相拍製這兩種音樂類型歌曲的電影,而邵氏在1963年拍製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把黃梅調熱潮推至巔峰,不但港人沉醉其中,也風魔了台灣與東南亞的歌迷。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5
level 13
💖Data 楼主
第二時段(64-69年) 披頭熱席捲香江
  另一個衝擊,就是英倫的披頭四熱潮。據資深電台DJ Uncle Ray的憶述,當披頭四熱潮旋風從歐洲吹至香港,他收到的點唱信都如雪片飛來,估計每天都有上千封!而1964年6月,Beatles訪港,使香港的青少年益發狂熱於組band唱英文歌
  然而在當年,很多人對這些「夾band」的年輕人甚有成見,視為不務正業愛生事的「阿飛」,五十年代後期曾有一首粵語電影歌曲《飛哥跌落坑渠》,傳唱頗廣,可說是一個印證。誰又會想到,這批瘋狂熱中英文流行曲的年輕人,後來很多成了香港粵語流行樂壇的幕前幕後的中堅份子,甚至有些成為達官貴人。舉例來說,許冠傑、泰迪羅賓、林振強、羅文、黎小田、陳任、曹廣榮、鄭東漢、馮添枝、陳欣健等等,就都是這次六十年代樂隊潮裡的「弄潮兒」!
  其實,這些年輕人樂隊,有不少更曾把樂隊所唱的歌曲灌成唱片,屬原創的亦頗多,只是音樂風格都是模仿歐美的時尚的。比方說在鑽石唱片推出唱片的樂隊就有The Mystics(其結他手就是馮添枝)、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The Lotus(主音歌手是許冠傑)、Danny Diaz(即羅迪、戴樂民) & The Checkmates、Joe Jr. & The Side-effects等,百代唱片則有The Astro-notes(主音歌手是陳欣健)、Roman(即羅文) & The Four Steps等等。
  在當時,年輕人「夾band」不無叛逆的意味,誰知叛逆者亦被他人叛逆之。大約是六五至六七年間,新加坡一位叫上官流雲的歌手,灌製了一張細碟,內裡三首歌曲,有兩首是據「披頭四」的名曲改填上很市井的粵語歌詞來唱的,即《行快的啦》(原曲:Can’t Buy My Love)和《一心想玉人》(原曲:I Saw Her Standing There)。這兩首粵語歌曲,不但在星馬地區流行,也很快流行到香港來,而《一心想玉人》中的一句「阿珍已經嫁咗人」更成了平民百姓的口頭禪。可是,這種歌詞聽在「時代青年」耳裡,便甚覺礙耳,或者說,簡直在侮辱他們心目中的神祇。在那個時候,這兩首粵語歌能流行起來,實屬奇跡。再說,上官流雲這兩首歌曲,亦屬香港所受的「外來衝擊」之一!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6
level 13
💖Data 楼主
第三時段(69-74年)
第一節 台灣吹來的時代「哭」
  六十年代後期,香港流行音樂文化又受到另一次外來衝擊,這一回,在政治經濟上,香港經過六七年暴動後,元氣待復,而粵語電影開始式微,就連本土的國語時代曲也開到荼蘼,在這時候,台灣歌星姚蘇蓉主唱的電影《今天不回家》插曲,竟是哄動全港,到處都是「今天不回家…」的歌聲。
  與姚蘇蓉同期的台灣歌星如青山、謝雷、張帝、楊燕、尤雅等等,其唱片及歌曲紛紛登陸,於是在1969至1972這幾年間,幾乎整個香港的音樂空間就讓他們的歌曲覆蓋著,像《負心的人》、《尋夢園》、《淚的小雨》、《水長流》、《淚的小花》、《月兒像檸檬》、《往日的舊夢》、《恨你入骨》、《往事只能回味》、《醒來吧,雷夢娜!》等,可說是這個時期台灣國語時代曲的代表作。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7
level 13
💖Data 楼主
第三時段(69-74年)
第二節 星馬吹來的粵語風
  不過,世事往往很奇妙,當六九年《今天不回家》橫掃香港的時候,來自新加坡的鄭錦昌,所唱的粵語流行曲,竟沒有被這些台灣國語時代曲壓倒,事實上,在六九至七零年間,鄭錦昌的粵語流行曲如《願化惜花鋒》、《幾度花落時》、《鴛鴦江》等,可以經常在電台聽到。稍後,鄭錦昌的另一名曲《禪院鐘聲》鋒頭更勁,可說跟《今天不回家》的氣勢不遑多讓。接著,鄭錦昌憑藉李小龍電影《唐山大兄》的餘威,來個歌曲版的《唐山大兄》,由是使他的歌唱事業到達巔峰!
  新加坡不僅來了一個鄭錦昌,約在1972年,另一來自星加坡的女歌手麗莎,一曲調寄周璇名曲《四季相思》的《相思淚》,亦風魔了香港許多歌迷,其後,麗莎的名曲如《百花亭之戀》、《賣花女》、《王昭君》等在電台亦取得不錯的播放率。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8
level 13
💖Data 楼主
第三時段(69-74年)
第三節 粵語歌苦兒流浪(下)
  從上文看來,由五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初期,這十多年間香港流行音樂文化不斷的受外來的音樂文化衝擊,可是,期間香港帶一點本土氣息的流行音樂都沒有嗎?答案是有的,只是相比起那些外來衝擊,氣勢便顯得很微弱,舉個例,香港商業電台在五九年開台以後,在六十年代其實也開創過一陣子廣播劇主題曲的潮流,其中《薔薇之戀(國語)》(林潔主唱,後來灌唱片時由尹芳玲主唱,又,這肯定是商台最早期的廣播劇歌曲)、《勁草嬌花》(莫佩文主唱)、《痴情淚》(翠碧主唱)等等都非常流行,據周聰生前憶述,那時寄去電台索取歌曲詞譜的信件非常踴躍。又如六五年電影《一水隔天涯》的同名主題曲(于粦曲,左几詞),一直傳唱了三、四十年,很了不起。而七十年代初,當鄭錦昌的粵語時代曲跟台灣的青山姚蘇蓉對壘之際,香港的唱片公司亦開始嘗試製作粵語流行曲唱片,最成功的當數原由陳浩德、甄秀儀合唱的《分飛燕》── 一首很粵曲小曲味兒的歌曲,現今的讀者或許會奇怪為何這樣的風格的歌曲可以這樣流行,這當然是跟當時的文化氛圍有關,事實上,要是仔細留意,當時鄭錦昌唱的歌曲,既有國語時代曲味較濃的,也有粵曲小曲味較濃的,但卻是以後一類較受歡迎,例如《禪院鐘聲》、《唐山大兄》。還有一首歌曲值得一提的是,陳寶珠主演的六十年代中期電影《女殺手》的主題曲,這首歌借鏡粵曲先詞後曲的作法再加上摩登的A Go Go節奏,在當時而言實在是一回很大膽的實驗。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9
level 13
💖Data 楼主
中编 粤语歌独步香江时期(74-97)
第四时段(74-79年) 许冠杰顾嘉煇双雄并峙
  而今我们回看,七十年代开始,粤语流行曲在香港,成为主流的条件已渐渐成熟,除了上文所举的《禅院钟声》、《分飞燕》等先头部队取得普罗市民的注目,香港市民的本土意识也开始抬头,粤语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大收旺场,亦加强了大家对粤语文化的拥护。际此时候,也就是1974年,无线的电视剧集《啼笑姻缘》主题曲及其后许冠杰的电影歌曲《鬼马双星》、《双星情歌》,在天时地利人和里气势凌厉,尤其是许氏那两首歌,公认为粤语流行曲在本土开始得到各阶层一致接受的重要里程碑!
  这两首电影歌曲获视为里程碑,其最重要的因素是歌者:许冠杰,他是时代青年,并且是曾热爱玩band唱英文歌的青年,他还是大学生,形象青春正派,乖仔孝顺却又摩登西化,所有这些,大抵都很难在丽莎、郑锦昌、陈浩德、甄秀仪那里找到。唱流行曲其实是要建立形象的。七四年以前的粤语流行曲,很少注意这个,也无条件注意这个,所以总是地位低微。
  当然,音乐元素也有分别,《鬼马双星》一曲,节拍是近乎摇滚的,再不同於之前的中式夜总会乐风,因而也就有时代感得多。再说,《鬼马双星》是原创作品,那更是《分飞燕》、《相思泪》所不能比较的!
  从1974年至1979年,粤语流行曲就由顾嘉煇和许冠杰分兵并进,顾氏以创作电视剧主题曲为武器,许氏以创作电影歌曲为武器,发起一浪胜於一浪的攻势。以许冠杰而言,七五年的《天才与**》,七六年的《半斤八两》,七八年的《卖身契》,每部电影都例必配以几首由许冠杰唱的插曲,然后与电影名字相同的唱片也会在电影上画前后推出,於是电影和唱片互相扶持,声势浩大,真可谓曲曲带动潮流!让人感觉一新:啊!粤语歌原来可以唱的这样写实/优美/富哲理意味。电视剧主题曲在当时亦成了无坚不摧的力量,几乎凡是电视剧主题曲就能流行起来,也使主唱的歌手成为大红人,像罗文、郑少秋、汪明荃、张德兰、甄妮、关菊英、关正杰等七十年代的重要香港歌手,可说都是仗著电视剧歌曲的威力而名成利就。
  在这个粤语歌气势不断壮大的大气候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於之前粤语流行曲的地位非常低微,因此,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原是唱英文歌或国语歌的歌手,对於应否转唱粤语歌,都要先在内心挣扎一番,是坚持还是顺应大流,竟是个痛苦的抉择,曾经这种内心斗争的歌手,相信至少有徐小凤、罗文、甄妮、叶振棠、陈洁灵等,而当年林子祥对唱英文歌的坚持也是很强硬的,可是到后来都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转唱粤语流行曲,而且也由此而走红了。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10
level 13
💖Data 楼主
中編 粵語歌獨步香江時期(74-97)
第五時段(79-83年) 校園民歌風與求新人之風
  在1974年至1979年這幾年間粵語流行曲風起雲湧之際,唯一能在香港吃得開的國語歌手,是鄧麗君!她的多輯《島國情歌》都暢銷非常,這委實是很奇特的景象。同期,好些外資唱片公司如CBS新力、華納等不甘寂寞,開始進駐香港,發展本土唱片製作業務,而這個時候電台的廣播劇歌曲及新興的DJ歌手,亦開始冒起,再加上適逢七十年代後期,台灣校園民歌席捲整個寶島,並且越過海峽登陸香港樂壇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流行樂壇邁進了八十年代。
  台灣的校園民歌熱潮,除了使香港的年青人也痴迷於現代民歌的唱與作外,傳媒和唱片公司當然也不會放過這種熱潮。
  事實上,八十年代初的香港流行樂壇,市道甚是不好,唱片公司除了以精選唱片及串燒歌唱片來維持生計外,也渴求捧出新面孔的歌手,以期對市場產生新的刺激。這種現象也可以說是流行唱片工業發展的必然走勢:大牌歌手雖然能為公司賺大錢,但難服侍,反而捧新歌手要是能一炮而紅,則本小利大,況且新進歌手通常都會對唱片公司言聽計從。
  也因此,當時的校園民歌熱潮,正好給予唱片公司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以校園民歌或城市民歌的唱片推出成批成批的新面孔(保守估計,新面孔的數量至少超過50人),試探他們在市場上的潛質。這一時期的代表歌曲,可數李炳文唱,馮德基填詞的《昨夜的渡輪上》和盧業瑂唱、鄭國江填詞的《為甚麼》,雖然都說是清新民歌風味,卻都並非原創!
  我們也很應該注意到,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電視劇集歌曲的勢力依然是非常強大的,但幾年前仗着電視歌聲名鵲起的紅歌星,這期間亦開始要擺脫電視歌的籠罩,想做一些有意思的唱片。這方面可以數羅文於一九八一年初推出的,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概念大碟:《卉》。而其後,甄妮自資的金音符唱片公司,推出了一張以歌曲串成故事的另一概念大碟;以及張德蘭以顏色為中心意念的概念大碟《情若無花不結果》。這幾張概念大碟,可說成為香港流行樂壇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塊里程碑。或者我們甚至可以說,鄧麗君其後的唐宋詞唱片《淡淡幽情》,也應是受這幾張概念唱片所啟發的。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11
level 13
💖Data 楼主
中編 粵語歌獨步香江時期(74-97)
第六時段(83-89年) 偶像當道與樂隊成潮
第一節 詠麟歌聲處處聞與華星雙寶
  一九八三年是香港流行樂壇發展的另一個分水嶺,這一年,紅磡的香港體育館啟用,開啟了流行歌手一場演唱會可以有近萬人同時欣賞的新觀賞模式,往後,歌手在這裡比賽場數,成了一個刺激的「遊戲」。同年,不少大牌歌星都跳槽執位,包括徐小鳳、林子祥、羅文、許冠傑以至關正傑,唱片公司眼見及此,只好積極去捧公司內的二線歌手上位,比方說寶麗金便在這段期間把目標投放在譚詠麟身上。也是這一年,羅文、甄妮合作的電視劇集《射雕英雄傳》歌曲大碟,亦成了電視歌在香港流行樂壇的夕陽斜暉。
  我們當然不會忘記,到翌年,譚詠麟便走到了他歌唱事業的巔峰!他這一年怎樣當紅?也許我們看看這一年他在無綫的勁歌金曲頒獎禮的超亮光芒便可窺一二。這一年,四十首的候選歌曲,譚詠麟個人便佔去了十首,最後,十大勁歌金曲名單揭曉,譚個人獨佔三首,分別是《幻影》、《愛的根源》、《愛在深秋》。此外,他還獲選為八四年度最受歡迎男歌星,也憑八四年推出的《愛的根源》大碟奪得該年度的唱片銷量冠軍的金獎。
  事實上,這一年傳媒無時無刻不在說譚詠麟,他的歌更是無處不在。總之看看到的,耳聽到的,都離不開譚詠麟。但有亮就有瑜,華星雙寶梅艷芳和張國榮亦趕上新偶像世代。
  梅艷芳其實早在參加新秀歌唱比賽之前便已行走「江湖」十多年,演唱經驗異常豐富,就只是欠包裝,經過華星悉心的形象改造,以百變的姿態出現,可以是成熟獨立的《蔓珠莎華》,可以是反叛的《壞女孩》……讓人們對她的印象大大改觀!
  華星的另一皇牌張國榮,其實也是通過形象包裝而終於打開市場。猶記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初,張國榮的歌唱事業一直停滯,甚至登台時曾被柴台。一九八三年他轉投華星後,得到專家為之改造形象,於是張國榮由脂粉味一變而成不羈、感性、憂鬱的白馬王子形象,在一九八四年,他的一首《Monica》火熱地流行起來,而由這時起,他亦登上天皇巨星的地位。
  可是,不管是譚詠麟、梅艷芳還是張國榮,這幾位新崛起的偶像,唱的主要還是改編歌曲,日語的、韓語的、英語的,甚至其人的形象包裝,亦是借鑑日本或歐美的經驗。所以,人是唱粵語的,但說到音樂文化與形象,說到底還是受着外來文化衝擊,只是由表層轉進深層而已。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12
level 13
💖Data 楼主
中編 粵語歌獨步香江時期(74-97)
第七時段(89-92年) 群龍無首
  也許真是盛極必衰,衰極必盛,香港流行樂壇從八四年開始進入一個全盛期,但四、五年之後,又開始衰退了,具象徵意義的是八八年初,譚詠麟在香港電台的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當眾宣佈以後不再領樂壇上的獎項,其後的兩三年間,不領獎甚至退出樂壇的大牌巨星相繼有林子祥、張國榮、梅艷芳,甚至還有獲譽為歌神的許冠傑。這些巨星的退隱,弄得香港樂壇一度有些青黃不接。
  另一個打擊是八九年的**事件,雖然事情發生在北京,但對香港的震撼極大,其後幾個月,唱片市場都很疲弱!為了宣洩市民的鬰結,軟硬天師以至尹光的搞笑式的「無厘頭」歌曲,倒是大受歡迎,而卡拉OK潮流也在同期興盛,人們亦把它的興盛原因說成是後**的人心的需求。
  我們亦可以回看九一年的時候,本來完全遭摒棄於主流以外的尹光,卻忽地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別在是年的一月、三月、八月在紅磡的香港體育館開了三次個唱,期間兩間電視台都斟他簽約,香港電台亦邀請他表演,一時間,尹光成為流行音樂圈以至文化人的話題。而對於尹光這一現象的一大推論,還是歸結到香港樂壇實在是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於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也可以作先鋒!
  在這青黃不接期裡,其實也有歌手順勢上位的,比方說葉蒨文和林憶蓮,都是在這段期間攀上事業高峰的!事實上,華納這兩位女歌手在八十年代後期稱霸樂壇,也昭示了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女性形象的轉變,從梅艷芳到葉蒨文、林憶蓮,日本的影響力漸弱,黑人騷靈、R & B的影響力則漸強。回溯最初,林憶蓮仍只是商台的DJ,藝名「六一一」,後來辭去電台工作,全心唱歌,可是初期的唱片,形象是日本化的小妹妹,毫不討好。至八七年的《灰色》,以至其後的《激情》,林憶蓮才終於找到了自己,唱腔上脫離了稚嫩的聲綫,一變而為成熟的嗓音,而形象也變為「城市少女」。八九年轉投華納後,那一系列的「City Rhythm」大碟,把林憶蓮的形像塑造成富於時代氣息、充滿節奏動感、既有時尚品味又感性低調的女性,而大碟中的歌曲如《三更夜半》、《你是我的男人》、《一分鐘都市一分鐘戀愛》,都讓人驚艷,而林憶蓮的歌唱事業在八九年亦登上了巔峰,並一直延續了兩三年。
  這期間值得一提還有兩點,其一是羅大佑的「音樂工廠」,作為台灣「滾石」先頭部隊於九一年正式登陸香港,是帶給了香港樂壇一點新希望、新風氣的。至少,其頭炮唱片《皇后大道東》甚受注目,迅速建立了公司形象。其二是八八年俞琤重返商台後逐步鼓動本地原創風氣,雖然當時主流的反應是操之過急,香港根本沒有這麼多創作人才去支撐原創製作的需求。但而今再看這段歷史,「揠苗」也真是能「助」一點點兒的「長」。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15
level 13
💖Data 楼主
中編 粵語歌獨步香江時期(74-97)
第八時段(92-97年) 四大天王新偶像期
第一節 Sam退天王出
  時間推進至1992年,許冠傑宣布在三月十八日起舉行「光榮引退演唱會」,未幾,無綫決定在二月二十三日為許冠傑炮製了一個大型現場直播特輯「光榮引退匯群星」,在這現場直播的晚會上,譚詠麟更把許封為「歌神」。於是在九二年開始的幾個月,許冠傑的鋒芒忽地大露,其引退演唱會共開了四十一場,而市面上,除了許氏自己的唱片公司頻頻推出他的舊曲選集,別的唱片公司也在同期推出群星演繹許氏的歌曲的唱片。而即使是文化評論人,也紛紛在談論許氏這一引退期間的種種文化意義。
  然而,這邊廂歌神告別,那邊廂卻又有新獲封四大天王的九十年代新偶像男歌手叱吒風雲。這四大天王就是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把這四位男歌手稱為四大天王,起源已不可考,但據說乃在一個香港電台的節目中聊起的。經過好幾年處於青黃不接,傳媒都為找個報導焦點而煩惱,歌神引退之後,忽然有四大天王冒出,傳媒樂得有個能聚焦的話題!事實上,四大天王的熱潮不僅是熾盛在九二年,而是其後的四五年裡,人們口頭都掛著四大天王這個詞,而傳媒亦緊抓不捨,尤其是幾個電子傳媒機構搞的樂壇頒獎禮,由那位天王排首位,都變了備受矚目的事兒。直至九十年代後期,城中才開始少提四大天王,而四位歌手也終於可以不用再無時無刻的被「綑綁」在一起,鬆一口氣。
  不過,在四大天王所向披靡的多年間,香港流行樂壇其實亦有兩件值得一談的事情。首先,是王菲這位女歌手,她的耀目光芒,不但沒有為四位天王所掩蓋,甚至揚名國際。九六年秋天,《時代周刊》的亞洲版,就以王菲為封面人物,即使是四大天王,都沒有這種殊榮。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16
level 13
💖Data 楼主
中編 粵語歌獨步香江時期(74-97)
第八時段(92-97年) 四大天王新偶像期
第二節 菲勢力
  王菲當初以王靖雯的名字在香港樂壇發展,九二年往美國求學,回來後灌錄了一張《Coming Home》,當中的一首《容易受傷的女人》迅速成為非常熱門的歌曲,後來入選香港電台第十五屆十大金曲。這時候,王靖雯初嘗大紅大紫的滋味。
  人紅了以後,王靖雯的唱片開始出現許多她自己的主意和風格,九四年,她開始回復原來的名字:王菲來出唱片,而這一年所推出的其中一張唱片《胡思亂想》,更強調沒有任何照片及封套包裝,只是專心一意創作音樂唱歌,雖然這種做法是一反當時講究包裝的風氣,但王菲這張給評為有點另類的唱片,卻叫好又叫座,正如當時有樂評人說:「王菲撒野而唱片公司縱容,歌迷也照單全收」!
  可以說,從九二到九七年左右,香港的女歌手幾乎都只能做綠葉來陪襯王菲這朵牡丹。也許,王菲的高傲、特立獨行固然是過去香港流行樂壇罕見的,卻也是深得九十年代香港新女性的欣賞的。事實上,不僅是她的歌曲有另類的風味,而她每次登台演唱,在服裝的設計配合方面都頗用心思,出奇制勝卻又不落俗套,這方面,很能鞏固她的獨立不群的另類形象。因此,她能在九十年代成為華語歌壇的超級天后!
2021年03月02日 04点03分 17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