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公民唐国公
楼主
引者题记:根据此文内容,我们似可理解,至少从4500年前,在中国历史地理版图上,至少存在两大类三种生存策略方式的组合,一类是农耕为主的生存策略,分为稻作农耕和旱作农耕生产模式,一类是牧业为主的生存策略,也就是后来的游牧民族主体社会族群从事的活动。那么我们在分析以上时间范围内的社会冲突又融合,应该以考虑到更多类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和文化融合。但从我们现有的传说和古文献来看,反映的基本只是农耕文化内部的斗争与融合,这肯定是不准确的,也必然导致我们的历史研究进入误区。
考古发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于距今约4500年前
发布时间:2020-08-07
文章出处:新华网
作者:杨一苗、白妮民
通过研究陕西省北部榆林地区多处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骼,考古工作者发现,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期间,生活在此区域人们的肉类“食谱”经历了从野生动物为主到以牛、羊等家畜为主的变化,据此可以佐证中国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形成于距今约4500年前。
今天的陕北榆林地区地处中国农牧交错带,西北边是欧亚大草原牧区,东南边是农耕区,属气候环境和生业变化的敏感地带。近十几年,随着这一区域基本建设和考古项目的开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联合发掘了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初步建立榆林地区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时代后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期间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介绍,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收集了大量人骨、动物骨骼及植物资料,通过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在距今约5000年至4500年仰韶晚期的大古界、杨界沙等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以野生动物为主,包括草兔、狍、雉等。而家养动物主要是猪和狗,比例一般少于40%,没有可以确认的绵羊和黄牛。
胡松梅说,时间再向后推移,在龙山时代早期贾大峁和庙梁2期遗址中,发现了黄牛和绵羊的骨骼,但数量较少,说明这一时期畜牧经济的雏形开始形成,当时的生业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畜牧、狩猎和采集为辅的多种生业模式。
而到了距今4300年至3800年的龙山晚期和夏代早期,在石峁、木柱柱梁等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中家畜的数量一般都达到了80%以上,且主要以家养绵羊和山羊、黄牛及家猪为主,其中羊和牛占到总数量的60%以上。
从动物种类及家养动物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畜牧经济的成分在龙山时代逐步上升,农业经济相对减弱,在这个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中,中国北方逐渐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农牧交错带。胡松梅说,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位于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和中原地区古代文化之间,对这一区域史前时期文化及经济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欧亚与中原地区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2021年02月19日 13点02分
1
考古发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于距今约4500年前
发布时间:2020-08-07
文章出处:新华网
作者:杨一苗、白妮民
通过研究陕西省北部榆林地区多处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骼,考古工作者发现,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期间,生活在此区域人们的肉类“食谱”经历了从野生动物为主到以牛、羊等家畜为主的变化,据此可以佐证中国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形成于距今约4500年前。
今天的陕北榆林地区地处中国农牧交错带,西北边是欧亚大草原牧区,东南边是农耕区,属气候环境和生业变化的敏感地带。近十几年,随着这一区域基本建设和考古项目的开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联合发掘了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初步建立榆林地区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时代后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期间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介绍,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收集了大量人骨、动物骨骼及植物资料,通过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在距今约5000年至4500年仰韶晚期的大古界、杨界沙等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以野生动物为主,包括草兔、狍、雉等。而家养动物主要是猪和狗,比例一般少于40%,没有可以确认的绵羊和黄牛。
胡松梅说,时间再向后推移,在龙山时代早期贾大峁和庙梁2期遗址中,发现了黄牛和绵羊的骨骼,但数量较少,说明这一时期畜牧经济的雏形开始形成,当时的生业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畜牧、狩猎和采集为辅的多种生业模式。
而到了距今4300年至3800年的龙山晚期和夏代早期,在石峁、木柱柱梁等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中家畜的数量一般都达到了80%以上,且主要以家养绵羊和山羊、黄牛及家猪为主,其中羊和牛占到总数量的60%以上。
从动物种类及家养动物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畜牧经济的成分在龙山时代逐步上升,农业经济相对减弱,在这个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中,中国北方逐渐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农牧交错带。胡松梅说,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位于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和中原地区古代文化之间,对这一区域史前时期文化及经济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欧亚与中原地区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