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3
2021年1月17日,“不见冢” 考古重大发现:“天子驾六”横空出世。
“天子驾六”
这一重大发现打破寒冬的凛冽,势必引起中国考古界的震动。
发现“天子驾六”的车马坑,为主墓陪葬坑。这个车马坑本身就为国内罕见:长约75米、宽约9.8米。
在2000多年的时光流转中,木头一点点腐朽,与泥土融合,化为“土车”, 只是“土车”的土与它周边的土在考古人的眼里大有不同。考古工作者用小刷子将其一点点从地底剥离,车衡、车舆、车辕、马轭清晰可见。清理出的车舆长2.5米左右,宽约1.2米;车辕长1.95米,宽0.1~0.13米;车衡长约4.5米,宽约0.1米, 6匹马的马轭已清晰展现,同时发现的还有部分青铜饰件。从目前清理的陪葬车马现状可以断定为“驾六”。陪葬车马如此规制,足见墓主人的身份极为高贵,或为“王”级。
2021年01月21日 02点01分
2
level 3
2002年,洛阳发掘了东周时期的重量级遗存:1000多座东周墓葬、49座车马坑,最大的一座车马坑,长达42米,宽为7.2米,其中出土一个6匹马驾一车的遗迹,即“天子驾六”。当“天子驾六”车马坑重现天日,争论终有定论。古人事死如事生,君王死后,人们会按照他生前享受的待遇,用器物、马匹、猎犬甚至人陪葬。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内有26驾马车、70匹马的尸骨、7只狗的尸骨,由此可以想象周天子浩浩荡荡出行的盛况。
“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以实物的形式,破解了古代天子驾六、驾四的史学疑案, 印证了古文献“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士驾二”记载的正确性;对研究东周时期的乘舆制度、丧葬制度以及王城陵区的确认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成为21世纪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被誉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为此,洛阳修建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原址、原物保护展示这些珍贵的历史宝藏。
“不见冢”“天子驾六”车衡与洛阳“天子驾六”同为4.5米长!
如今“不见冢”长约75米、宽约9.8米的主墓陪葬车马坑惊现“天子驾六”,不禁让人心生好奇,究竟是拥有什么样身份的人,享有如此高等级的丧葬礼制?
在不远处一个陪葬墓的陪葬车马坑,已清理出一车两马两驾殉葬车马坑,2000多年的历史岁月没有把这些车马磨砺尽,车上的铜构件优美绝伦、马的骨骼都清晰可见!
大冢、陪葬墓、车马坑、青铜剑、箭镞……这样的一个墓葬群,究竟墓主人身份是什么等级?
我们可以想象,车辚辚,马萧萧,卫士弓箭各在腰,徐徐而来……
2021年01月21日 02点01分
3
level 3
2020年5月至7月,市文物部门又在“不见冢”大墓的南侧80米处接连发现50余座大墓。
2020年9月13日,湘鄂豫宛楚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南阳夏庄墓地考古发掘专家咨询会。纪要如下:一是“不见冢”墓地是战国时期一处高等级墓地。墓地保存完好,布局规整,规模宏大,特征鲜明,是一项重大考古发现;二是应抓紧完善考古工作计划,推进考古发掘工作,加强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多学科研究;三是为保证考古发掘质量和文物安全,应尽快建设文物保护大棚等设施;四是鉴于墓地价值巨大,应尽快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展示利用规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推进文旅融合……
工地负责人宋煜辉说,已探明主墓室南北41米,东西43米,墓道长26米,主墓陪葬车马坑长75米,宽9.8米,通过今年进一步的发掘工作,发现主墓两侧南北各8排陪葬墓,北侧39座陪葬墓,5座陪葬墓车马坑,南侧8排陪葬墓,55座陪葬墓,有5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发掘,其余50座已发掘完。另外,发现南侧陪葬墓人骨保存比较完整,从骨架上可以看出多处兵器伤痕、肢体不全的情况。
截至目前共发掘89座陪葬墓,出土鼎、壶、敦、剑、戈、矛、弩机等青铜器、陶器及玉环等文物1000余件。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对陶俑及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器物。尤其是,一件青铜器上有一个铭文“州”(周的通假字)。宋煜辉说,从目前已发掘的陪葬墓现状来看,这些陪葬墓都呈“甲”字形,布局规整,有的带有车马坑,说明这批陪葬墓的墓主人生前均有较高地位。
主墓南北两侧各发现有地面建筑基础,呈“山”字形,国家及省市级专家考察后,部分专家认为是“享堂”,最终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证实。
2021年01月21日 02点01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