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最
正确的
布置,皇太极战,便从后夹击,这才叫合兵。皇太极走,则维护蓟镇秩序,在保证援兵路线安全的同时,封其后路,这才叫策应。
袁崇焕不但没有违背朝廷的“合兵策应”原则,超发挥稳定了蓟镇的基本局势,为将来的反攻最好了准备。所以,所谓的“复散援师”(遣散援兵)打一开始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
而又有人要问了,那朝廷要求堵住皇太极,袁崇焕没有完成,还下了保证,这个怎么算。也就是“,明拟长驱”
答案也很简单:堵不住是朝廷自己作的,和袁崇焕没有关系。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袁督师已经做到了最好。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袁督师已经做到了最好。上面已经阐述完毕了。
那么“堵不住是朝廷自己作的,和袁崇焕没有关系”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为了防止皇太极不战而走,袁崇焕特地命令“宣镇侯总兵世禄前守三河,以防贼西奔”。
但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呢?侯世禄到了三河,三河不让侯世禄驻守,结果侯世禄一看,你不让我待?那我走了~~于是三河无守,皇太极轻易而走。 一个地方,竟然敢明目张胆的无视朝廷册封的援兵总指挥的调度。 这是朝廷的错呢,还是总指挥的错?
(退侯世禄於三河,去蓟六十裏也,欲其驻三河以为蓟声援也。而不虞三河之不入世禄兵也。三河不入世禄兵,而世禄之兵於是乎颓然西溃也。——程本直 漩声记)
而援兵本身的实力根本不行,一群猪聚在一起根本除了拖后腿个,根本没用,不如放在可能不会发生战斗的地方,当个英雄联盟中的眼用
【若夫诸路援兵,岂不知多多益善。然兵不练习,器不坚利,望敌即逃,徒寒军心。【故分之则可以壮声援 程本直<<矶声记>>】
而且你也别以为袁崇焕这样是害援兵,这样才是帮助了援兵呢。因为明朝规定,援兵的补给由当地负责,但是这都没拦住当地的骚操作。
比如 著名的耿如杞 :"汛地(指军队驻防地)既定,而后乃给饷。如杞兵既至,兵部令守通州,明日调昌平,又明日调良乡,汛地累更,军三日不得饷"
(《明史》记载:“(崇祯)二年,京师戒严,如杞率总兵官张鸿功以勍卒五千人赴援,先至京师。军令,卒至之明日,汛地(指军队驻防地)既定,而后乃给饷。如杞兵既至,兵部令守通州,明日调昌平,又明日调良乡,汛地累更,军三日不得饷,乃噪而大掠。帝闻之,大怒,诏逮如杞、鸿功,廷臣莫敢救者。四年竟斩西市。)
是不是很眼熟?
(退侯世禄於三河,去蓟六十裏也,欲其驻三河以为蓟声援也。而不虞三河之不入世禄兵也。三河不入世禄兵,而世禄之兵於是乎颓然西溃也。——程本直 漩声记)
明拟长驱 为 莫须有证明完毕。
其次,蓟州城不是堡垒,不过是一个商业都市而已,本身不具备防御的功能
蓟州城
《蓟县志》/《蓟县志》记载:“城垣位于县境中部,北倚府君山,南邻州河。墙体为夯土筑城,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四年(1371),土城墙进行砖石贴面。方圆9里13步,连女儿墙高3丈5尺,城垣北圆南方。城门3座,东门称‘威远’,西门称‘朝都’(后改为拱极),南门称‘平津’。门洞上均建有城楼。正门以外,各筑瓮城保护。东瓮城门口向南,城门上有石额,名‘迎旭’,为明嘉靖年立;南瓮城门上有石额,名‘阳谷’,为明崇祯年立;西瓮城门口向南;北城无门,城上建有北极楼。城墙上有敌楼两座,角楼4座。环城有护城河,自东门至南门深6尺、阔5丈,南门至西门深一丈、阔7丈,西门至东北角深3丈、阔8丈,东北角至东门大半为莲花池,深1丈、阔10丈。”
明代,州城区域以城墙为限,面积1500亩左右,以鼓楼为轴心布开十字街形,北部多为国家机关、儒学所在地,西部为古建筑集中区,东部和南部为商业集中区。以4条主街分为东北隅、东南隅、西北隅、西南隅4个村庄。”
瓮城是建在城门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大家可以看到,在上面的《明朝蓟州州城图》里,东、南、西三个城门外都有瓮城。
这个蓟,是蓟州城的蓟,就是著名蓟州城攻防战,督师镇守蓟州城,皇太极畏惧绕城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