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自觉自律】一个真理——世界上不存在内向的东北人
哈尔滨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5
来说了 楼主
一个真理——世界上不存在内向的东北人。
每个东北人都巨能唠嗑。
唠嗑自古以来就是东北的文化传统,跟吃喝拉撒一样,是最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对于唠嗑这件事,东北人是最肯花心思的。光唠嗑的形式就分“扯犊子”“扒瞎”“打岔”“抬杠”等十几种,分得很细。
这么说吧,在东北,连嗑都不会唠的人没前途,基本是干啥啥不行,处处碰壁。
要研究东北唠嗑文化的起源,得从这里的气候说起。
01
气候寒冷 无心干活
东北位于中国最北边,冬季均温零下20度,大北风5-6级,出门一趟都得捂得就剩俩眼睛,不带帽子等耳朵麻了一拍就能打掉。
到了冬天,大雪封门,还没有那么多保暖措施,想干点啥都不成。咋办呢?猫冬。原来又没有手机电脑这种东西,不找人唠嗑还能干嘛?
炕头是很多东北人的年轻记忆(来源:ifeng.com)
炕头是东北人唠嗑的终极地点。
招呼大伙上炕是东北人待客的最高礼遇。屯好柴火烧热土炕,热乎乎的炕头焐得人从尾巴根到头发稍都是暖的,特别能激发内心倾(八)诉(卦)的欲望。于是一群人坐在热炕头上盘腿儿开唠。
在唠嗑这门技艺上,东北人攀比心很重,从小就开始竞争。哪个东北娃不是眼看着奶奶婶子们边嗑瓜子边你一句我一句见招拆招长大的?
可别小瞧嗑瓜子这项运动,它是东北人练嘴皮子的基本功。“果脯”、“糖块”、“卤味”这些零嘴儿在“瓜子”面前一点儿分量也没有。
我们都知道,相声演员“练嘴”练的是“唇齿喉舌牙”。嗑瓜子的一连串动作,就是对其中四个部位“唇、齿、舌、牙”做力量和灵活度的锻炼。
牙—嗑开
舌—粘住
齿—嚼碎
最后一个动作最为关键:
聚集丹田之气,用胸腹呼吸法,
结合唇部肌肉群,将气流由内而外,由下而上,
在一瞬间,喷射而出——“呸”!
努力做到“掷地有声”
东北人从小到大嗑的瓜子连起来能绕地球两圈,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训练,嘴皮子技能达到顶峰。
跟东北人说话,就像连珠炮一样,总觉得是要打架。嘴皮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口音。
东北人有着十分独特的口音,这种口音,与全国各地的口音都不一样,它是普通话基础上形成的,单每句话都能听懂,连起来说就能把你说蒙。
一个事实,大多数东北人是听不出自己有口音的。
比如黑龙江那边,基本就是普通话,除了嗓门子大。没办法,地广人稀,说话全靠吼,东北人很少有嗓门子小的。
倒是辽宁,存在感就比较强了。辽宁人说话,声调独特。
比如一般普通话中平音的字,大连人讲往往就变成了四声调。
比较著名的是网上红极一时的“老司机报案”。
而锦州话正好相反,所有语音都是二声调。
教你学说“锦州话”
你跟一个辽宁人聊天,语调很容易被他带跑。你会不自觉的说着说着语速加快,声调拔高,再加上说到激动时的肢体动作,让人以为下一秒就会吵架或者打起来了。
我一朋友,国庆辽宁7日游。游历了鞍山,海城,锦州,鲅鱼圈,宽甸等地区后,基本已经不会说话了。
据他说,其实到锦州的时候就已经不会说话了,锦州奇奇怪怪的问句口音让他极度的怀疑人生。
至于“辽宁口音是如何产生的”的问题,本地人听得比较多的说法就是因为辽宁沿海风大,说话必须大点声,大风一吹,声调就跑偏了,所以出现奇奇怪怪的语调。
.......
东北人的唠嗑中的“情”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与小动物之间。
我们特别喜欢在唠嗑的时候把小动物带上,比如狍子、驴子、犊子等。
用法最多的是“犊子”。小牛的意思,也指小孩。
过去的东北农村,家里老爷们儿不在的妇女要找一个单身的外乡人帮忙养家(搭伙过日子),如果自己老爷们儿回来了,外乡人就得离开。这时,家里有一个儿子的话,就留下,两个的话,外乡人就要领走一个,这就叫“掰犊子”。意见出现分歧时,就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帮忙解决。这就叫“扯犊子”。
后来一有人说瞎话,胡咧咧,就说他“扯犊子”。
除了扯,还有“***”“瘪犊子”“****”等用法…
2020年09月29日 07点09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