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只爱八卦阵
楼主
注:部分资料取自百度百科
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在传中到第四次交锋,史称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在长达二十多日的对阵中,双方死伤惨重,据统计,武田军战死4600余人,伤9500余,上杉军战死3400余人,伤9400余,可谓日本战国时代最为惨烈悲壮的合战之一,而这次龙虎相争,也留给后人无尽谈资,包括双方统帅的一骑讨,包括山本晴幸的“啄木鸟战法”,也包括武田信繁和山本晴幸的悲壮战死,等等等等,那么,就让我们重回1561年,看看这场合战的起始经过,品尝一下甲越双方留给我们的合战盛宴。
【起】
永禄4年6月下旬,上杉谦信从关东退兵归来,与此同时,陆奥会津的芦名盛氏和出羽的大宝寺义增的援军来到越后。同年8月16日,上杉谦信命长尾政景为春日山城的留守大将,自己则亲率16000大军向信浓进攻。另一方面,武田信玄得悉上杉谦信攻击信浓消息之后,便率领18000大军援助海津城,向北信浓进发。
分析1:从目的上说,在五次川中岛合战中,以谋略夺取信浓领地的武田氏,扮演着防守反击的角色。不论是要保护在信浓的既得利益,还是要保证将来侵攻越后国的跳板,从哪个战略角度来看,都必须阻止上杉谦信进攻信浓,况且,在当时的日本战国时代,扩大领地以增加家臣的知行,是保证统治集团内部和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领地的扩大也代表着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国力标杆的增强,因此,向以惠顾家臣及逐鹿天下为目的的武田信玄,都必须夺下信浓并维持对信浓的统治。
而在上杉谦信的角度来说,即使无视其所标榜的以“大义”为作战目的,以“神佛”为作战的精神指导(毕竟他心里到底是作何想,无法做猜测),本身武田氏在信浓的势力扩张就威胁到了越后国,况且武田信玄用谋略夺取诹访、击溃小笠原 、驱逐村上等做派来看,可能确实与上杉谦信的作战理念相悖,因此,于情于理于义,他都不会坐视武田氏做大不管,而抑制武田氏最好的“天罚”,无疑便是攻击信浓,打击武田氏在信浓的势力。
上杉谦信十六日在川中岛南部的妻女山建立本阵(上杉方有20000人在春日山城作防守之用,而谦信亲率16000大军在春日山城出发,于15日到达善光寺,并且留下3000人作兵站基地,作为日后退兵和补给的支援,而主力部队则继续南下),而在东北约3公里便是武田信玄的海津城,由高坂昌信的2000兵防备著。
分析2:上杉谦信的主阵,深入武田领内,并且邻近武田方的海津城,这种奇特的布阵作风,可谓大胆至极,与平素上杉谦信的作风可谓相差甚远,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武田信玄没有轻举妄动。从上杉方来看,上杉谦信在这次的战争中,能够出动的兵力十分充裕,但实际只有13000人在作战,上杉谦信本人的自信可见一斑。而在善光寺留兵驻守,也是吸取前 次与武田信玄作战的经验,目的是为了确保川中岛北部往越后的路线畅通,使自己可以大胆地深入敌方阵地。
不过,倘若当时武田军在海津城出兵包围妻女山的上杉本阵,也许能致上杉军陷入危险之地,也许上杉谦信早就了解到这点,但是他没有回避,而是所以加以利用,反过来考量武田军的器量,毕竟自己并非只是数千人而已,而是有13000人之众。而从武田方没有采取这种战略来看,可能武田信玄担心这是上杉谦信的一种计诱,想要在自己实施包围之时进行反包围 ,武田信玄向来也以沉稳老练著称,也许在他心里,只要能“稳”过一段时日,自会使得上杉谦信无计可施。
武田信玄在8月18日由甲斐率兵出发,路经信浓,并等待信浓诸将的参阵,使行军延迟。6日后,在8月24日,兵力达18000人的武田大军在妻女山的西北方约八公里的茶臼山对阵,武田军原定往海津城进发,接著集合全军包围在妻女山的上杉本阵,或许正是因为考虑到上杉谦信的军略,所以改成在距离敌阵较远的茶臼山布阵,这样可以截断上杉军的退路。
2010年01月10日 23点01分
1
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在传中到第四次交锋,史称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在长达二十多日的对阵中,双方死伤惨重,据统计,武田军战死4600余人,伤9500余,上杉军战死3400余人,伤9400余,可谓日本战国时代最为惨烈悲壮的合战之一,而这次龙虎相争,也留给后人无尽谈资,包括双方统帅的一骑讨,包括山本晴幸的“啄木鸟战法”,也包括武田信繁和山本晴幸的悲壮战死,等等等等,那么,就让我们重回1561年,看看这场合战的起始经过,品尝一下甲越双方留给我们的合战盛宴。
【起】
永禄4年6月下旬,上杉谦信从关东退兵归来,与此同时,陆奥会津的芦名盛氏和出羽的大宝寺义增的援军来到越后。同年8月16日,上杉谦信命长尾政景为春日山城的留守大将,自己则亲率16000大军向信浓进攻。另一方面,武田信玄得悉上杉谦信攻击信浓消息之后,便率领18000大军援助海津城,向北信浓进发。
分析1:从目的上说,在五次川中岛合战中,以谋略夺取信浓领地的武田氏,扮演着防守反击的角色。不论是要保护在信浓的既得利益,还是要保证将来侵攻越后国的跳板,从哪个战略角度来看,都必须阻止上杉谦信进攻信浓,况且,在当时的日本战国时代,扩大领地以增加家臣的知行,是保证统治集团内部和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领地的扩大也代表着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国力标杆的增强,因此,向以惠顾家臣及逐鹿天下为目的的武田信玄,都必须夺下信浓并维持对信浓的统治。
而在上杉谦信的角度来说,即使无视其所标榜的以“大义”为作战目的,以“神佛”为作战的精神指导(毕竟他心里到底是作何想,无法做猜测),本身武田氏在信浓的势力扩张就威胁到了越后国,况且武田信玄用谋略夺取诹访、击溃小笠原 、驱逐村上等做派来看,可能确实与上杉谦信的作战理念相悖,因此,于情于理于义,他都不会坐视武田氏做大不管,而抑制武田氏最好的“天罚”,无疑便是攻击信浓,打击武田氏在信浓的势力。
上杉谦信十六日在川中岛南部的妻女山建立本阵(上杉方有20000人在春日山城作防守之用,而谦信亲率16000大军在春日山城出发,于15日到达善光寺,并且留下3000人作兵站基地,作为日后退兵和补给的支援,而主力部队则继续南下),而在东北约3公里便是武田信玄的海津城,由高坂昌信的2000兵防备著。
分析2:上杉谦信的主阵,深入武田领内,并且邻近武田方的海津城,这种奇特的布阵作风,可谓大胆至极,与平素上杉谦信的作风可谓相差甚远,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武田信玄没有轻举妄动。从上杉方来看,上杉谦信在这次的战争中,能够出动的兵力十分充裕,但实际只有13000人在作战,上杉谦信本人的自信可见一斑。而在善光寺留兵驻守,也是吸取前 次与武田信玄作战的经验,目的是为了确保川中岛北部往越后的路线畅通,使自己可以大胆地深入敌方阵地。
不过,倘若当时武田军在海津城出兵包围妻女山的上杉本阵,也许能致上杉军陷入危险之地,也许上杉谦信早就了解到这点,但是他没有回避,而是所以加以利用,反过来考量武田军的器量,毕竟自己并非只是数千人而已,而是有13000人之众。而从武田方没有采取这种战略来看,可能武田信玄担心这是上杉谦信的一种计诱,想要在自己实施包围之时进行反包围 ,武田信玄向来也以沉稳老练著称,也许在他心里,只要能“稳”过一段时日,自会使得上杉谦信无计可施。
武田信玄在8月18日由甲斐率兵出发,路经信浓,并等待信浓诸将的参阵,使行军延迟。6日后,在8月24日,兵力达18000人的武田大军在妻女山的西北方约八公里的茶臼山对阵,武田军原定往海津城进发,接著集合全军包围在妻女山的上杉本阵,或许正是因为考虑到上杉谦信的军略,所以改成在距离敌阵较远的茶臼山布阵,这样可以截断上杉军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