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甲烷120K
楼主
中国疾控发了一份70000+例的流调报告,披露了大量未公开数据……
2020-02-19 19:30
疾控高度评价了本次全国防疫工作……
近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次性在线发布了四篇关于新冠肺炎的预出版论文,从流行病学特征到流调技术多方面对新冠肺炎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其中公布的一些数据和结论对之前《柳叶刀》、JAMA和NEJM等期刊上公布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比如,文章首次公布了危重症粗病死率为49%,同时从12月到2月11日,病死率已经由 最高15.6%下降至了0.8%,有超3000名医务人员感染等信息……
危重症病死率49%,1月中下旬病死超800人
以上研究采纳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内地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这一研究中所取数据截至2020年2月11日,共723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其中44672例为确诊病例,共有1023例死亡,粗病死率为2.3%。
论文从病死率的角度给出了相对全面的一次分析。
文章分析得出,新冠肺炎危重症率为4.7%,危重症患者的粗病死率为49%。文章定义危重为“呼吸衰竭、败血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病例”。截至2月11日,危重症患者共有2087例,死亡1023例,如下表所示,因此算得粗病死率为49.0%。需要注意的是有257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法归类。
病例统计数据,第一竖行为确诊病例数,第二竖行为死亡病例数,第三行为粗病死率
至2月11日,粗病死率已由1月上旬的 最高15.6%下跌至0.8%。1月11日-1月31日,虽然病死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但病死人数较多,超过800人在这一时间段病逝。病死率在此期间的下降主要源于确诊患者数量的增加。
许多先前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死亡风险因素中包含基础疾病和高龄,本次研究对确诊基础疾病和年龄进行了统计,显示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最高。具体情况如下——
可以看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粗病死率达到10.5%,是癌症患者病死率的近2倍。此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也具有比基础疾病为癌症的患者更高的病死率,分别达到了6.0%和7.3%。
未报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粗病死率约为0.9%,几率大大低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但是从病死数量上来看,此类患者达到 了133例,仅次于患有高血压的病死患者数量。此外,有617例死亡患者并未统计是否具有基础疾病,其总量超过上述各方之和。
年龄方面,50岁以上人员病死率明显增高,超过80岁以上的患者病死率达到14.8%。职业统计当中退休人员病死率最高 ,与退休人员的年龄较高有关。
在另一篇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当中,研究组给出了更明确的数据,称死亡病例 80%以上为60岁以上老年人,75%以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这一结论与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有差异)。文中补说明,与其他人群相比,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更高;诊断时间越晚——发病至诊断时间 超过5d,死亡风险越高。
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1716人确诊
论文统计,截至2月11日,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其中1716名确诊病例,已有5人死亡。
如图所示,医务人员病例发病的高峰期可能出现在1月28日前后,可能存在非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武汉医务人员感染1080例,占全国医务人员发病总数64.0%。重症比例在武汉为17.7%,湖北10.4%,全国除去湖北外为7.0%。按照不同时段,武汉医务人员重症比例从最高时38.9%,逐渐下降,到2月上旬为12.7%。
文章总结,大多数感染的医务人员为轻症患者(85.4%),病死率低于其他病例。其主要原因与年龄有关,医务人员都是在职人员,一般都在60岁以下,而死亡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患者。
此外,论文还在讨论中强调,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任何一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发生了超级传播者事件”。论文对超级传播者的定义为“一次性暴露造成10人以上的续发病例”。
前述另一论文中指出,院内感染的频发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医院的门诊、住院等其他科室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且“住院患者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庞杂且频繁出入医院”。
不得不说,如果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早点得到通知,认识到病毒的强传播性,像早就认识到这是“烈性传染病”的彭志勇医生一样提前做好准备,应该没有这么多人“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也不会有那么多患者陪护探视人员“频繁出入医院”。
湖北以外聚集性传播较多
文章统计称,1月19日,广东首次确认来自湖北的输入病例,这是我国内地首例在湖北以外省份报告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截至1月22日,全国共有23个省份的83个县区报告了30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西藏在1月30日报告了本省首例自湖北输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以上数据与《柳叶刀》刊登的HKU论文模型数据有较大差异。
这些输入病例到达湖北以外的地区,没有及时进行隔离的患者引发了一些聚集性传播。另一篇论文分析认为,北京、上海、江苏和山东等省市,聚集性疫情所涉及到的病例数占全部确诊病例的50%至80%,其中83%的聚集性疫情以家庭为单位;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年龄范围比较广,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一代传播大约占22%,二代患者占64%,个别的会出现三代甚至四代患者。
疾控的研究组在论文的“讨论”部分高度评价了这次防疫工作:“全国及时的疫情响应 吸取了SARS期间的教训和经验,也是过去十余年中国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为及早发现疫情,迅速做出反应,奠定了基础。”
围堵和缓役策略将不断更新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研究议程:传播和非药物缓疫策略》一文中提到了全国现在防疫的大现状:围堵和缓疫。
围堵(containment)指在新发传染病疫情早期,在限定的地理范围内,采用医学和非医学(区域封锁、停学和停工等)干预策略和措施,以迅速阻断疫情传播。
缓疫(mitigation)是为了减轻疫情对医疗服务和社会运行的冲击和压力,采用医学和非医学干预策略和措施,延缓疫情增长速度,推迟流行高峰到来时间,压低峰值的策略。
尽管目前的围堵和缓役措施对全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压力,但是文章提出,目前武汉市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仍处于早期阶段,对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动力学和疾病谱的现有研究数据仍然有限,迫切需要新的证据来支持疫情应对工作,降低疫情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损失。有关传播特征、疾病谱、疫情重要影响的 模型预测、围堵和缓疫策略的实施情况和潜在影响的评估等将有助于改进疫情应对。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技术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研究议程:传播和非药物缓疫策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35-138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39-14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45-151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260-9/fulltext#%2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212-9/fulltext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作者:姜飞熊
2020年07月08日 12点07分
1
2020-02-19 19:30
疾控高度评价了本次全国防疫工作……
近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次性在线发布了四篇关于新冠肺炎的预出版论文,从流行病学特征到流调技术多方面对新冠肺炎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其中公布的一些数据和结论对之前《柳叶刀》、JAMA和NEJM等期刊上公布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比如,文章首次公布了危重症粗病死率为49%,同时从12月到2月11日,病死率已经由 最高15.6%下降至了0.8%,有超3000名医务人员感染等信息……
危重症病死率49%,1月中下旬病死超800人
以上研究采纳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内地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这一研究中所取数据截至2020年2月11日,共723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其中44672例为确诊病例,共有1023例死亡,粗病死率为2.3%。
论文从病死率的角度给出了相对全面的一次分析。
文章分析得出,新冠肺炎危重症率为4.7%,危重症患者的粗病死率为49%。文章定义危重为“呼吸衰竭、败血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病例”。截至2月11日,危重症患者共有2087例,死亡1023例,如下表所示,因此算得粗病死率为49.0%。需要注意的是有257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法归类。
病例统计数据,第一竖行为确诊病例数,第二竖行为死亡病例数,第三行为粗病死率
至2月11日,粗病死率已由1月上旬的 最高15.6%下跌至0.8%。1月11日-1月31日,虽然病死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但病死人数较多,超过800人在这一时间段病逝。病死率在此期间的下降主要源于确诊患者数量的增加。
许多先前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死亡风险因素中包含基础疾病和高龄,本次研究对确诊基础疾病和年龄进行了统计,显示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最高。具体情况如下——
可以看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粗病死率达到10.5%,是癌症患者病死率的近2倍。此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也具有比基础疾病为癌症的患者更高的病死率,分别达到了6.0%和7.3%。
未报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粗病死率约为0.9%,几率大大低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但是从病死数量上来看,此类患者达到 了133例,仅次于患有高血压的病死患者数量。此外,有617例死亡患者并未统计是否具有基础疾病,其总量超过上述各方之和。
年龄方面,50岁以上人员病死率明显增高,超过80岁以上的患者病死率达到14.8%。职业统计当中退休人员病死率最高 ,与退休人员的年龄较高有关。
在另一篇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当中,研究组给出了更明确的数据,称死亡病例 80%以上为60岁以上老年人,75%以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这一结论与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有差异)。文中补说明,与其他人群相比,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更高;诊断时间越晚——发病至诊断时间 超过5d,死亡风险越高。
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1716人确诊
论文统计,截至2月11日,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其中1716名确诊病例,已有5人死亡。
如图所示,医务人员病例发病的高峰期可能出现在1月28日前后,可能存在非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武汉医务人员感染1080例,占全国医务人员发病总数64.0%。重症比例在武汉为17.7%,湖北10.4%,全国除去湖北外为7.0%。按照不同时段,武汉医务人员重症比例从最高时38.9%,逐渐下降,到2月上旬为12.7%。
文章总结,大多数感染的医务人员为轻症患者(85.4%),病死率低于其他病例。其主要原因与年龄有关,医务人员都是在职人员,一般都在60岁以下,而死亡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患者。
此外,论文还在讨论中强调,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任何一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发生了超级传播者事件”。论文对超级传播者的定义为“一次性暴露造成10人以上的续发病例”。
前述另一论文中指出,院内感染的频发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医院的门诊、住院等其他科室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且“住院患者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庞杂且频繁出入医院”。
不得不说,如果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早点得到通知,认识到病毒的强传播性,像早就认识到这是“烈性传染病”的彭志勇医生一样提前做好准备,应该没有这么多人“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也不会有那么多患者陪护探视人员“频繁出入医院”。
湖北以外聚集性传播较多
文章统计称,1月19日,广东首次确认来自湖北的输入病例,这是我国内地首例在湖北以外省份报告的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截至1月22日,全国共有23个省份的83个县区报告了30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西藏在1月30日报告了本省首例自湖北输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以上数据与《柳叶刀》刊登的HKU论文模型数据有较大差异。
这些输入病例到达湖北以外的地区,没有及时进行隔离的患者引发了一些聚集性传播。另一篇论文分析认为,北京、上海、江苏和山东等省市,聚集性疫情所涉及到的病例数占全部确诊病例的50%至80%,其中83%的聚集性疫情以家庭为单位;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年龄范围比较广,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一代传播大约占22%,二代患者占64%,个别的会出现三代甚至四代患者。
疾控的研究组在论文的“讨论”部分高度评价了这次防疫工作:“全国及时的疫情响应 吸取了SARS期间的教训和经验,也是过去十余年中国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 为及早发现疫情,迅速做出反应,奠定了基础。”
围堵和缓役策略将不断更新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研究议程:传播和非药物缓疫策略》一文中提到了全国现在防疫的大现状:围堵和缓疫。
围堵(containment)指在新发传染病疫情早期,在限定的地理范围内,采用医学和非医学(区域封锁、停学和停工等)干预策略和措施,以迅速阻断疫情传播。
缓疫(mitigation)是为了减轻疫情对医疗服务和社会运行的冲击和压力,采用医学和非医学干预策略和措施,延缓疫情增长速度,推迟流行高峰到来时间,压低峰值的策略。
尽管目前的围堵和缓役措施对全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压力,但是文章提出,目前武汉市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仍处于早期阶段,对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动力学和疾病谱的现有研究数据仍然有限,迫切需要新的证据来支持疫情应对工作,降低疫情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损失。有关传播特征、疾病谱、疫情重要影响的 模型预测、围堵和缓疫策略的实施情况和潜在影响的评估等将有助于改进疫情应对。
参考文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技术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研究议程:传播和非药物缓疫策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35-138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39-14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45-151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260-9/fulltext#%2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212-9/fulltext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作者:姜飞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