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高祖本纪》记载,汉一年八月,汉王采用韩信的计策,顺原路返回关中,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的军队被打败,退兵逃走;在好畤停下来再战,又被打败,逃到废丘。汉王于是平定了雍地。汉王向东挺进咸阳,率军在废丘包围雍王,并派遣将领们去夺取土地,平定了陇西、北地、上郡。派将军薛欧、王吸带兵出武关,借着王陵兵驻南阳,到沛县去接太公,吕后。楚王听说后,派兵在阳夏阻截,汉军不能前进。楚又封原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以抵拒汉军。
汉二年,汉王向东夺取土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归降了汉王。韩王昌不肯归降,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把攻占的土地设置为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在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封韩国的太尉信为韩王。汉王下令各路将领,率领一万人或者献出一郡之地降汉的,封给他一万户。修筑河上郡的要塞。原先秦朝供帝王游玩打猎的园林,都允许人们去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天下罪犯。
汉二年六月,汉王在彭城兵败撤退,回到关中后,立孝惠为太子,大赦罪犯。让太子守卫栎阳,把在吴中的各诸侯的儿子也都集中到栎阳来守卫。接着,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把废丘改名为槐里。于是命令掌管祭祀的祠官祭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要按时祭祀。又发动关内的士兵去防守边塞。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1
level 15
由上可知,从汉一年八月到汉二年六月,章邯在废丘坚守了十个月才自杀身亡,章邯不愧一代名将。但有些问题供大家思考。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2
level 15
⒈项王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建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以前是栎阳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当初曾劝章邯投降楚军。因此,立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建都高奴。司马欣和董翳跟项羽关系密切,他们很快就归降了汉王,章邯为什么死不投降?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3
level 15
⒉章邯独自坚守废丘十个月,为何从没想到过突围或者逃跑?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4
level 15
⒊如果章邯在废丘不想突围或者说没有机会突围,他一定满怀信心,在等待柳暗花明的时候,那么章邯在苦苦等待什么呢?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5
level 15
⒋韩信在“汉中对”里说,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多到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这三个人恨入骨髓。既然如此,废丘城里的军民为何与章邯协同作战,没有想到杀死章邯再献城投降呢?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6
level 15
⒌当时指挥汉军包围废丘的将领是谁?他是采用围而不打、困死章邯,还是废丘太牢固没有办法攻克?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7
level 15
⒍汉王在没有占领废丘的情况下,就分兵向东夺取土地,他不担心前后夹击而失败吗?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8
level 15
⒎《项羽本纪》说,汉王率军顺原路返回关中,平定了三秦,项羽听说汉王已经兼并了关中,将要东进,齐国,赵国又都背叛了自己,非常生气。于是用以前的吴县令郑昌为韩王,抵挡汉军。命令萧公角等攻打彭越,彭越打败了萧公角等。汉王派张良去夺取韩地,并送给项王一封信说:“汉王失去了做关中王的封职,所以想要得到关中,若能遵循以前的约定,就立即停下来,不改再向东进。”又把齐、梁二地的反叛书送给项王,说:“齐国想要跟赵国一起灭掉楚国。”楚军因此就放弃了西进的打算,向北去攻打齐国了。项羽、范增明明知道刘邦来头不小,是首要敌人,为何这么容易被骗,轻意放弃了西进的打算,不顾章邯的死活,向北去攻打齐国了呢?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9
level 15
⒏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精兵三万人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向东推进,打到彭城,使汉王惨败。我不懂军事,如果项羽率领精兵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略,突袭关中,又将出现什么局面呢?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10
level 15
⒐项羽实施的是斩首策略,眼光始终盯住刘邦不放,刘邦由彭城逃到沛县,项羽也派精锐之师追到沛县。如果项羽集中优势兵力,趁汉军群龙无首之机,攻击关中,与章邯里应外合,重新占领关中,有没有可能呢?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11
level 15
⒑刘邦四月在彭城大败,六月回到关中后,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这一次又是谁在指挥?从所用计策来看,很象是韩信的一贯做法。如果是韩信在指挥,为什么《淮阴侯列传》中没有记载呢?
2009年12月08日 01点12分
12
level 0
书剑的问题问得很好,引发了我很多感想,军事上我也是个半桶水,不过随便说一下自己的YY吧:
1.有可能是等待项羽来救,章邯一代名将,曾经打败多只义军,破杀项梁,巨鹿战败后又与项羽相持半年有余才因秦庭内部有变投降,他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应该比较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废丘的守备坚守;
2.想和项羽里应外合?实际上当汉军进攻关中,后包围废丘,三秦王和关东诸侯还没有投降刘邦这段时间,如果项羽不是中了张良调虎离山之计去进攻齐地,而是风火驰援关中的话,关中应该不会那么快被邦哥平定。我认为这是项羽最大的战略失策。张良的计谋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3.同上,等待项羽的救援;
4.由此可见章邯牢固地掌握了自己的军队,使其在十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哗变。有军队在,人民没那么容易反抗。而且秦地百姓恨的人应该主要是项羽,他们对章邯失望,但不一定仇恨,毕竟他也是不得已;
5.刚开始包围章邯时刘邦诸将应该都在,包围章邯后刘邦、曹参、灌婴、靳歙、樊哙、夏侯婴等都参加了刘邦的东征,一直在关中的是汉阵营的不败名将周勃;
6.一开始可能担心,和诸侯联盟讨伐项羽后就不担心了,彭城离废丘太远了,中间的潼关、函谷关、荥阳成皋等都在汉军的控制之下,项羽想过来也不容易了,更何况当时项羽正在进攻齐地;
7.这就是张良牛叉的地方!用阳谋,骗人于无形之间;
8.彭城距离关中太远了,中间的战略要点又都在汉军的控制之下,后来项羽只是在荥阳成皋和刘邦相持,与自己的大本营只间隔了梁地,粮道就被彭越、灌婴、靳歙等骚扰得够戗,如果项羽在彭城之后仍然采取这种无后方的远征,一旦进攻受阻(比如在关中的哪个关隘与周勃形成相持),汉军的兵力一恢复,孤军深入的项羽军就有危险。就算项羽西行把关中打下来了,刘邦在荥阳成皋收拢兵力后,也可以继续东进把彭城再打下来嘛。。项羽的其他将领都不是刘邦对手的。。笑~
9.有成功的可能,不过也很危险(事实上如果刘邦发现项羽冒险西行,派个宿将过去帮周勃的忙,又有萧何给周勃征兵,加以关中的地利,我认为周勃象当初章邯那样和项羽长时间相持的可能性很大,搞不好反过来把项羽打败也未可而知)。不过自己的老家可能就丢了。关键在于项羽军只是项羽自己率领的本部战斗力强劲,而其他人率领的部队都不是汉军对手。刘邓可以千里跃进大别上,但那也得后面的队友能够扛得住才行。
10.指挥者应该是汉王或者周勃,我一直认为韩信第一次带兵是在与曹参灌婴的攻魏之战或者是稍前于的击破楚国追兵的京索之战。否则消灭名将章邯这么大的战绩不会不写的,至少也会在什么地方提一下。
2009年12月08日 03点12分
14
level 13
回复:11楼
项羽这个兵形势家特色很强烈,极其善于野战而不善于攻城战。
2009年12月09日 03点12分
18
level 0
10.指挥者应该是汉王或者周勃,我一直认为韩信第一次带兵是在与曹参灌婴的攻魏之战或者是稍前于的击破楚国追兵的京索之战。否则消灭名将章邯这么大的战绩不会不写的,至少也会在什么地方提一下。
=======================================================================
就是刘邦指挥的,《史记》说的很明确,有什么可怀疑的。
2009年12月09日 05点12分
19
level 15
从汉一年八月到汉二年六月,章邯在废丘坚守了十个月才自杀身亡。章邯死时一定很怨恨、悲观、失望,同时也后悔莫及。
2009年12月10日 09点12分
20
level 1
先说说章邯在秦末战争中的表现:
章邯的军队最初主要由骊山刑徒组成,刑徒虽未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但大都身体强壮,能吃苦耐劳,而且多亡命之徒,打起仗来敢于拼命,而且随着章邯横扫中原,屡败义军,这支队伍的战斗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战斗力越来越强。章邯本人更是秦末难得的将才,人称“白起之亚”,在巨鹿之战开始前,章邯的安排其实非常巧妙。他令王离围攻巨鹿,自己却将军队驻扎在南侧,主要就是为了相互策应,防止被人截断粮道,也防止王离被反包围,围攻一座小小的巨鹿城,一支军队就足够了,两支大军互成犄角,一旦一方有失,可相互救援,因为诸侯虽然各自的力量不大,但联合起来数量还是很可观的(有人认为王离的职务和军阶都远高于章邯,理应王离指挥章邯才对,个人认为虽然起初章邯仅仅是一个文官,但灭周文,灭吴广,杀陈胜,降宋留,杀田儋,烧魏咎,杀项梁,挽狂澜于既倒,救秦廷于昼夜,三个月横扫中原,赫赫战功都在那摆着,秦廷对他委以重任,给予他指挥节制秦朝所有兵马的特权也不足为怪),然而诸侯军都被秦军的兵势吓住了,谁也不敢上前,陈余在张耳的催促之下,勉强出战,结果5000人全军覆没,宋义又在安阳屯驻不前,章邯这才有些轻敌,以为巨鹿指日可下,没想到风云突变,项羽杀了宋义,破釜沉舟,以迅雷之势迅速突至巨鹿,章邯猝不及防,再加上楚军以一当十,这才被项羽从两大军团交界处硬生生地分隔开,章邯仓促应战,被楚军击败,随后王离被诸侯军反包围,并被消灭。
此后,秦廷的血腥规则让他开始惶恐,,赵高的心狠手辣让他开始犹豫和迟疑,结果被士气正盛的项羽数次突袭得手,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下,章邯举军投降,秦军主力不复存在。
再说说章邯在楚汉战争中德速亡
个人认为章邯失败主要有如下几点:
1、章邯兵力不足
章邯本有20W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强的军队,然而在新安被项羽杀的一个不剩,章邯去雍国的时候,是货真价实的光杆司令,而刘邦的老牌班底,都是完完整整的跟着刘邦去汉中的,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有思乡心切,自然是战斗力极强。
2、章邯准备不足
刘邦是汉元年4月去的汉中,8月即出关开打,中间只有短短的4个月,这四个月对于拥有萧何这样超一流的经营高手和韩信这样的练兵高手来说,自然足够把战争机器开动起来了,再加上现成的老牌班底,自然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但对于章邯就不同了,他是光杆司令到雍地的,安抚民心,恢复生产,内政治国,征兵练兵都得他一个人来,他身边又没什么重要的能人,再加上投降秦军被坑杀失了民心,4个月的时间,估计经济才刚刚进入正轨,韩信就杀到了,章邯只能拿新兵去跟韩信交手。
3、章邯仓促应战
章邯只盯着褒斜道,因为那是当时去汉中的唯一通道,他没料到韩信会从西边大散关绕过来,而且韩信很可能是从早已湮没的小路进军,或者甚至是从荒原和荆棘间开辟全新的道路,所以当韩信大军突然出现在陈仓,章邯没有防备,仓促应战。
4、章邯国土狭小
章邯被封为雍王,只占有关中的三分之一,跟刘邦比起来实在有点小,没什么战略纵深。章邯在陈仓和好时两次兵败后,到废丘才稳住阵脚,然而汉军进兵神速,此时他已经没有了战略纵深,根本无法阻止有效地反击,章邯擅长野战,此时却只剩一座孤城,失败是迟早的事。
但即便形势如此不利,章邯任坚持在废丘坚守了10个月,然而终究未等来项羽的救兵,个人认为,项羽把章邯变成光杆司令却又把他封在秦地是他最大的失策,章邯是项羽手下唯一能对抗刘邦的将领,如果好好利用,项羽可能不会像以后那样如此孤独,章邯失败后,刘邦便势如破竹,一路居然像玩似的从最西端打到了最东端,直道项羽兵回彭城,但楚汉战争刚一开始,章邯就早早出局,不能不说是冥冥中一切都有天意。
虽然此后楚汉想持了4年时间,但个人认为转折点就是在三秦之战,在此之前,刘项之间实力悬殊,刘邦完全无力对抗项羽,跟其他封国一样,刘邦是项羽的一个诸侯,吞并三秦之后,刘邦的国土面积已经可以与项羽匹敌,国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实力,天下正式进入两极世界,后来刘邦虽然数次全军覆没,仅以身免,但项羽同样无法将战线推回到关中,在军事上,项羽集团只有一个超一流的项羽,其他人连二线都算不上,而刘邦集团超一流的有韩信,一流的有彭越、英布、曹参,二流的还有樊哙、周博、灌婴,项羽虽然可以击败其中任何一个对手(跟韩信打个平手),但却无法同时打败所有的对手(事实上,项羽从楚汉战争开始到结束只消灭了一个诸侯(田荣),其他都是刘邦灭的),更何况治国和谋略方面项羽更是没什么人才,项羽的国家其实就是个空壳,完全靠项羽个人超强的军事能力才勉强维持了4年(在楚汉战争初期,项羽一不在,国度就被刘邦攻占,而且刘邦是像旅游一样大摇大摆地开进彭城的,一路上都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在荥阳,项羽两次回军,两次被刘邦攻占,在乌江,项羽自刎后,西楚国至少还有一半的国土,却无人组织像样的抵抗),但靠个人能力是无法一直撑下去的,时间越久,刘项间的国力差距也越大,最终导致项羽失败。再回头看三秦之战,项羽在三秦之战中至少失去了三样东西,1、国土 虽然失去的不是西楚的国土,但刘邦拿到三秦之地后,东西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 2、国力 三秦是富庶之地,再加上萧何的精心经营,刘邦在前线打仗,兵员、粮秣都是从这里源源不断的出发 3、名将 前面说过,章邯是项羽集团唯一还有可能组织刘邦的名将(举个例子,项羽让曹就守成皋,结果曹就15天都撑不了,而章邯孤城被汉军围了10个月,汉军还是无法攻下,最后引水灌城才搞定),然而跟韩信一样,项羽太自信了,并未加以重用,章邯如果不死,还能为项羽分担压力,章邯一死,项羽只能孤军奋战,失败命运也就不可避免
2011年08月05日 03点08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