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平复太极
楼主
一用指的是用意。一不用指的是不用力。打太极拳盘架子必须把这一用一不用弄懂、弄明白,体现在行拳的整个过程中。下面两篇短文一个讲用意,一个讲不用力,供参考。
用意与用意要轻
1. 用意二字强调的是练拳时一定要“心为主帅,身为驱使”,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意领身随”,“时时皆有意识导动作以俱进”。一定要把全部心思用于引导肢体做好每一招式,每一动作,以至整个套路上。 任一动作都得听令于心意,在心意指令下发生,在心意引导下完成。
2. 打起拳来,心里想的只应是招式动作,要努力摆脱无关思绪的干扰,减少好奇心,少为身边事物、声响分心,尽量不走神儿。有人说: 打太极拳时“哪怕泰山落于右,烈马奔于左,操练者应心如止水,敛神定意,处之泰然。”这话用语实属夸张,用意却十分清楚, 强调的是::行拳须“静一而不变”, “心中无有些许杂念”。
3. 习练者如果真能达到或接近神与形合,物欲无存、情思不扰、守寂不争的境界,打太极拳便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身心受益。
4. 有的朋友很重视用意,为了把心思用在引导肢体动作上,行拳时严管自己,常为走神儿着急。像这样严管自己甚至达到有点紧张、执着的程度就不对了。
5. 常言说:“心一执着,则万事不得自然。” 你把自己看管得越紧,对外界刺激反而越敏感,更容易分心。实际上,用意过重本身就是一种分心。练拳时,常有外界干扰,走神儿了,收回来就是了,平常心很重要。
6. 打拳,一定要轻松得意,舒适自然,不仅肢体放松,动作轻轻,精神也得放松,用意还不能重。是要用意,但所用的意,应当越练越轻,直至轻到不能再轻的程度,说无尚有,说有近无。
7. 随着套路打得越来越熟,肌肉本身逐渐产生记忆,有时打完一个动作后,不经思考就会把下面的动作打出来。就是说,人已练到能在某一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需用意了。此时,如果继续修炼,而且练法正确,通过练拳进入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
8. 不过得说句实话,在操练一套完整的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一点意也不用。就连用意打拳,做到专心致志、不分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练太极拳的朋友必须花费时间,在用意上,在意领形随上,在心神专注上多下功夫。
说说不用力
1. 作为武术,传统太极拳十分重视劲(或称劲力)。劲在太极拳里有特定的含义。不为练武只为健身的习练者,只是每天打打套路,也涉及到劲的问题,捋有捋劲,按有按劲,以腰带动得用腰劲,等等;不过,由于不习武,不涉及与技击相关的问题,因而不必过多考虑这一作为特定概念的劲字。应当考虑并特别注意的是不用力三个字。
2. 只要是练套路,有一种力就不能不用,这就是为准确完成每一招式、确保姿势正确、维持动作稳定与动作自然而在生理上所必需的力。这样的力不用的话,就打不成太极拳了。所谓不用力,说的是:行拳时,除了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以外,主观上不再额外用力,不有意用力,不考虑用力的事。
3. 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的一大特点是不影响血脉流通。而额外用的力,也称拙力,则会引起相关肌肉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产生僵滞,使相关部位血脉受阻。
4. 练套路时,特别是练没有发力动作的套路(如杨振铎先生传授的《杨式传统套路103式》),不管做哪一动作,主观上应尽量一点力也不用,动作轻轻。认真按技术要求做就是了,每理想地完成一个动作,手眼身法步到位了,也就把全身各部位为完成该动作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用上了, 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5. 做一个动作生理上该用什么样的力,一般人可能说不好也说不全,但只要把动作做好,中规中矩,就可能不自觉地把所需的力使出来,而且周身会配合得很好。这种能力是人通过从小到大的实践活动获得的。一些平时不常做的动作,一时可能做不好,只要细心琢磨技术要求,反复观看录像资料,求教于人,多多练习,定能做好。熟能生巧,存在的潜力不愁开发不出来。
6. 不用力与
正确的
身形关系密切。例如,“沉肩垂肘”和“松腰松胯臀部内敛”,前者保证了上肢放松,后者不仅放松腰胯,还有助于下肢关节放松,而不用力以全身放松为基础。不放松意味着存在用力之处。初学者往往只是在预备式里考虑头颈怎样,腰胯如何,等等,打起拳来却不注意这些全过程都应保持的要点了,应注意改正。
(转自 太极健身吧)
2020年05月14日 03点05分
1
用意与用意要轻
1. 用意二字强调的是练拳时一定要“心为主帅,身为驱使”,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意领身随”,“时时皆有意识导动作以俱进”。一定要把全部心思用于引导肢体做好每一招式,每一动作,以至整个套路上。 任一动作都得听令于心意,在心意指令下发生,在心意引导下完成。
2. 打起拳来,心里想的只应是招式动作,要努力摆脱无关思绪的干扰,减少好奇心,少为身边事物、声响分心,尽量不走神儿。有人说: 打太极拳时“哪怕泰山落于右,烈马奔于左,操练者应心如止水,敛神定意,处之泰然。”这话用语实属夸张,用意却十分清楚, 强调的是::行拳须“静一而不变”, “心中无有些许杂念”。
3. 习练者如果真能达到或接近神与形合,物欲无存、情思不扰、守寂不争的境界,打太极拳便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身心受益。
4. 有的朋友很重视用意,为了把心思用在引导肢体动作上,行拳时严管自己,常为走神儿着急。像这样严管自己甚至达到有点紧张、执着的程度就不对了。
5. 常言说:“心一执着,则万事不得自然。” 你把自己看管得越紧,对外界刺激反而越敏感,更容易分心。实际上,用意过重本身就是一种分心。练拳时,常有外界干扰,走神儿了,收回来就是了,平常心很重要。
6. 打拳,一定要轻松得意,舒适自然,不仅肢体放松,动作轻轻,精神也得放松,用意还不能重。是要用意,但所用的意,应当越练越轻,直至轻到不能再轻的程度,说无尚有,说有近无。
7. 随着套路打得越来越熟,肌肉本身逐渐产生记忆,有时打完一个动作后,不经思考就会把下面的动作打出来。就是说,人已练到能在某一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需用意了。此时,如果继续修炼,而且练法正确,通过练拳进入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
8. 不过得说句实话,在操练一套完整的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一点意也不用。就连用意打拳,做到专心致志、不分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练太极拳的朋友必须花费时间,在用意上,在意领形随上,在心神专注上多下功夫。
说说不用力
1. 作为武术,传统太极拳十分重视劲(或称劲力)。劲在太极拳里有特定的含义。不为练武只为健身的习练者,只是每天打打套路,也涉及到劲的问题,捋有捋劲,按有按劲,以腰带动得用腰劲,等等;不过,由于不习武,不涉及与技击相关的问题,因而不必过多考虑这一作为特定概念的劲字。应当考虑并特别注意的是不用力三个字。
2. 只要是练套路,有一种力就不能不用,这就是为准确完成每一招式、确保姿势正确、维持动作稳定与动作自然而在生理上所必需的力。这样的力不用的话,就打不成太极拳了。所谓不用力,说的是:行拳时,除了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以外,主观上不再额外用力,不有意用力,不考虑用力的事。
3. 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的一大特点是不影响血脉流通。而额外用的力,也称拙力,则会引起相关肌肉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产生僵滞,使相关部位血脉受阻。
4. 练套路时,特别是练没有发力动作的套路(如杨振铎先生传授的《杨式传统套路103式》),不管做哪一动作,主观上应尽量一点力也不用,动作轻轻。认真按技术要求做就是了,每理想地完成一个动作,手眼身法步到位了,也就把全身各部位为完成该动作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用上了, 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5. 做一个动作生理上该用什么样的力,一般人可能说不好也说不全,但只要把动作做好,中规中矩,就可能不自觉地把所需的力使出来,而且周身会配合得很好。这种能力是人通过从小到大的实践活动获得的。一些平时不常做的动作,一时可能做不好,只要细心琢磨技术要求,反复观看录像资料,求教于人,多多练习,定能做好。熟能生巧,存在的潜力不愁开发不出来。
6. 不用力与
正确的
身形关系密切。例如,“沉肩垂肘”和“松腰松胯臀部内敛”,前者保证了上肢放松,后者不仅放松腰胯,还有助于下肢关节放松,而不用力以全身放松为基础。不放松意味着存在用力之处。初学者往往只是在预备式里考虑头颈怎样,腰胯如何,等等,打起拳来却不注意这些全过程都应保持的要点了,应注意改正。
(转自 太极健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