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大捷|陆逊斩杀数万精锐蜀军
三国武将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gg_1521 楼主
2020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1
level 12
gg_1521 楼主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数万精锐东征孙权。开战初期的半年内,蜀汉军队进展顺利,推进至秭归,但在陆逊这位天才统帅的指挥下,吴军进行战略性后退,退到“国之关限”之地夷陵重兵布防。刘备军队面对天险也是无可奈何,比如诱敌之计、关前叫骂等方式,逼迫吴军出城,但陆逊何等人物,就是拖到蜀汉军队疲惫不堪时,率军果断出击,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蜀汉大败。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冯习,张南,傅彤,程畿,马良这些优秀的蜀汉人才也是死在战场,蜀汉积累的多年的钱粮物资也是损失殆尽。陆逊不愧是武庙名将之一,此战打出了东吴的威风,陆逊当年的神采真是让人敬仰。
2020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2
level 12
gg_1521 楼主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2020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3
level 12
gg_1521 楼主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1]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2020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4
level 12
gg_1521 楼主
小说中,刘备号称起兵75万,东吴以15万抵挡。实际考证下来蜀军应该不到15万人,而东吴能够集结起来的部队应该在5万到7万左右。刘备令诸葛亮监国负责后勤,刘巴为随行军师,以吴班、冯习领兵4万作为东征前锋(没有关兴、张苞什么事)。作为法正去世后逐渐发迹的军师刘巴,在行军至鱼复县时染病而留养,一定程度上为这次东征种下了一个败因。蜀军前锋顺江而下,连续攻克秭归,夷陵。由于荆州水军全军覆没,蜀地缺少战船,因此刘备主力是通过陆路到达秭归的,并从秭归经陆路过夷水(清江)进攻宜都,只留黄权领一偏师扼守夷陵,阻当阳、虎牙山之来敌,防止退路被截断。
其实行至秭归的刘备有三种进攻策略可以选择,其一是把江北作为战场,步兵主力出夷陵,攻当阳,取江陵。这条线路的最大问题是行军路线离曹魏势力太近,极易被夹攻。其二是以水军作为主力,顺江而下攻取宜都。这个战略实施难度最大,蜀军水军战力弱,顺江进攻易进难退。其三是把江南作为战场,由陆路从秭归走古驿道取宜都。刘备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进军路线,但是并非是百度百科上沿长江南岸的进军路线,而是地图中标注的这条行军路线。刘备选择此线还有这几个原因:武陵蛮夷的支持,蜀军擅长山地战以及南北走向的山脉利于行军。
再来看吴军部署,孙权以陆逊为督,朱然、潘璋为副,步骘驻益阳镇蛮夷,诸葛瑾驻公安负责后勤,吕范、贺齐守建业,自己迁往武昌(鄂州)统一协调。由于东吴长江防线太长,又担心曹魏渡江南犯,纵然人口经济都优于蜀国,也只能勉强挤出5万左右的兵力,因此战略性放弃秭归,夷陵,避蜀军锋芒,缩小战线,以逸待劳。
最终,两军主力在宜都城外的猇亭遭遇(并非现在的猇亭区),并对峙了长达半年时间。蜀军长途行军,山高水险,后勤供给困难,急于求吴军主力决战,而陆逊则以险据守,避而不出。欲求速胜的蜀军被拖到了消耗战上,锐气尽失,加之六月三伏,酷热难耐,皆往山林中扎营,吴军发动火攻并全线反击(小说中火烧连营八百里的说法略显夸张)。虎亭一战,潘璋斩冯习、沙摩柯,朱然击杀张南,蜀军残部退往刘备行营所在处,马鞍山。溃兵和吴军相涌而至,山中守军无法抵挡,刘备只得留下傅彤断后,自率残部原路退回,此役马良死于乱军之中。与此同时,吴军徐盛、宋谦偷袭夷陵,封锁了峡口,切断了黄权的退路,并且乘胜逆流西进,欲攻取秭归断刘备归路,幸得陈式、程畿在峡口内战死给蜀军换回撤退时间。退回秭归的刘备欲走水路返回白帝城,但在石门处被孙桓拦截,只得弃船翻山越岭逃回白帝,王甫战死,而走投无路的黄权满建制的投奔了曹魏。此役蜀军精锐损失殆尽,有史记载的蜀军20位将领中,战死7位,幸存6人,降吴2人,降魏2人,不详3人,而东吴不仅毫无折损,又巩固了其对于荆州的控制。
毛公曾经提出过自己对夷陵之战的看法,他认为两军在猇亭形成对峙是蜀军大忌,应该用部队精锐化整为零,越武陵,出沣水,因粮于敌,袭击公安,各个击破(地图黑线标注)。游击战法,现在看来或能解开此死结。
2020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5
level 12
gg_1521 楼主
历史上真正的夷陵之战刘备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实际兵力大概有五六万人左右,另外还有沙摩柯的番兵1万左右,总兵力充其量也就7万人,而其中黄权率领2万主要是防止曹魏偷袭,所以自始至终没有投入战斗,所以刘备投入意料之中的兵力也就5万人左右,而陆逊率领的兵力作为防守一方也有5万多人,因此刘备在兵力上没有任何优势,加上陆逊以逸待劳最终大获全胜!而不少人提出如果是刘备带上诸葛亮的话夷陵之战能否取胜?可我认为且不说当时西川尚未稳定需要诸葛亮来管理,撇开这个因素不谈,就算刘备带上诸葛亮也未必能在夷陵之战中取胜!首先要说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既然是小说就难免有不少虚构的故事!当然再怎么虚构也不能改变历史!《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所谓“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虚构的故事,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站在蜀汉的立场上来写的,因此对诸葛亮的描写就很夸张,比如六出祁山其实都是以失败告终,但却把每次的失利都写得好像跟诸葛亮本身并无多大关系而是其他客观原因造成。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算个军事家,诸葛亮的才干是在于内政管理等方面,相比较军事能力要次于其内政能力,赤壁之战取胜主要的指挥官是周瑜,刘备夺取西川时带的军师也是庞统,刘备夺取大半西川的城池也是庞统出谋划策的,攻取汉中的军师主要也是法正,换句话讲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没有《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那样厉害,夷陵之战前蜀国刚刚安定,中间还有很多内政事情要处理,因此自然不可能带上诸葛亮,还有就算真带上诸葛亮夷陵之战也未必能取胜,从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面对司马懿坚守不出时诸葛亮也同样无能为力,而夷陵之战前期陆逊也就是采用坚守不出的法则让刘备一筹莫展,当时就算诸葛亮在也一样拿陆逊无法,只不过诸葛亮肯定不会犯刘备连营700里那样的低级错误,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无疾而终,双方各自罢兵而已!
2020年05月04日 16点05分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