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前建盏赏析的一些误区
建盏collectors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4
关于建盏的赏析与审美,该从哪个角度去看,又有何规则和绝对的依据,目前看来,并未有绝对的权威和著作,成为定论。以下的评析,也是笔者这几年玩盏的一些思考,仅供各个玩家讨论,而非妄自定义。
一、复古的目标和艺术基础
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如何如何有古味儿,无非就像出土的老盏一般,釉色暗淡,胎质粗粝,修足随性,不修边幅之状。始初,也持此种看法。后上手诸多老残片,对比很多民用器和“供御”、“进盏”的圈足,再看了诸多有关中国瓷器发展的书籍,突然有了新的感悟。恍然觉得,很大可能,我们完全错误的曲解了宋人对于建盏的审美认知。
瓷器在中国从原始瓷开始,发展到唐末,一路走来已达到很好的技术高度,审美走向也是逐步走向精细。这是中国瓷器走向的大趋势。唐末到北宋期间,中国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同样烧瓷的技术核心区域,也集中于北方。建窑的始于唐末,兴于两宋,而烧瓷的技艺也是对来源于从北方迁徙到南方避祸的匠人。因此,这些匠人也自然会带着对瓷器同样的审美和追求来到南方。但烧瓷也是需要因地制宜。建窑当地的瓷土和高含铁量的原矿状态,使其必然有别于青白瓷的烧造,在最初近百年的磨合中,才逐步形成了建盏的形态。由于胎质相对当时很流行的青白瓷,始终处于较为粗拙的状态,遂被定义为粗瓷。但按照宋人对于瓷器的整体艺术审美,也一定是追求精美细致,这从我们看到的官器和遗留的“供御”底足可见一斑,其修胎极其工整,胎质练泥细腻非常。这与我们见到的窑址挖出的民用器差距颇大。个人认为,官器才可以代表建盏的艺术要求,决定建盏艺术高度,一定是这些品质高规格的供品器物和官器,而非漫山遍野粗制滥造的民用器。没有几百年来,为这些精美的建盏雅器咏诗赞叹的文人墨客,也不会有宋代建盏的高度。因此,建盏审美中的复古,决计不是模仿那些粗制滥造的民用器品质,而是努力向高规格的官器看齐。那才代表了建盏的最高艺术水平和境界。
二、胎质粗粝算是复古吗?
这一点,现在觉得市场充满了误导和悖论。建盏作为粗瓷,而且存在露胎的特点。但胎质粗粝并不是建盏追求的目标。烧成后的建盏,胎质的粗粝,与原铁矿石与瓷土配比的比例有关,也与配比后的胎土原料的研磨目数有关,甚至与最后的修胎手法有关。几个因素决定了建盏烧成后的胎质粗细程度。我们上手老残片中“供御”“进盏”的圈足,其胎质细腻,修胎工整,规制严谨。而当前市场宣扬的复古却背道而驰,仿佛一只盏烧的不修边幅,圈足修的任意随性,那就是复古,不知道这样的品质的东西,还能让苏东坡吟诗颂赞吗?
三、模仿出土残片是复古吗?
很多师傅为了模仿出土残片的状态,绞尽了脑汁。很多宣扬老味的盏,底足像烟熏过一般的油腻,被商家叫为极品老味,釉色烧的缺乏基本波化,暗淡无关,称之为“润”。很多玩家趋之若鹜,想想也是挺悲哀的。那些残片在地下被土沁、风化了千年啊!早就失去了刚出窑的本色。如何我看现在出窑多新盏要有土沁后的“风采”,才算老味儿?有幸在玩老残片中,得到了一些被密闭在匣钵中的残器,用事实说话,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历经了千年,这些匣钵中的残片,胎质整洁,呈深青色,釉面光亮如新,波化完整,犹若新盏。
以上都是个人的拙见,玩物审美,莫要道听途说,凡事儿首先要经得起推敲,符合逻辑,不是拍脑门的想当然,逻辑错了,南辕北辙也是必然的事儿了。[吐舌]
2020年04月28日 07点04分 1
level 5
新人茶楼
2020年04月29日 14点04分 2
[你懂的][吐舌]
2020年04月29日 14点04分
level 5
小白关注建盏相关知识十天左右。
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看到有人对建盏这一老祖宗失传断代的文化能够在理性痴迷的同时疯狂执着。
这几天通过百度,贴吧等各种渠道了解了些皮毛,看了大量贴子和作品,看到有为了五斗米乱吆喝的商人,有为生存折腰的师傅,有和我一样懵圈的小白,有热爱建盏的玩家,也不乏有情怀的匠人。
其中,做为局外人的我明显感觉很多人、很多话仿佛都是欲言又止,可能最后只能在屏幕背后发出一声叹息,这就足矣说明这个水太深了。
看了十来天,第一感觉是怪,第二感觉是乱,第三感觉是惋惜和感动。举例说明怪:很多师傅(品牌)要提升价格,但手段有些太业余。是原材料原因,还是人工原因,还是什么原因都不说,张口就所谓的“品牌提升”就涨价,不知道品牌提升提现在哪,是产品质量提升,还是基础服务提升,还是售后提升,还是啥?可口可乐等大企业都怕物价局查、怕失去市场份额、怕消费者不满,都没说随意涨价,顶多偷偷把大瓶换小瓶……怪。乱:产品乱,行规乱,市场乱,猜测出了市场导向外,应该是政府没及时出台好的政策对年轻师傅和本土特色产品加以保护吧,6000多建盏从业者肯定不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不发声么?感动于一些师傅的执着和坚持,不断钻研的精神,那种更多的在想作品,不被利益驱使匠人的情怀让人钦佩。比如helloyouyoo江师傅、比如Jyfjc66师傅。
说实话,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制度,没有行业标准之前,我会持续关注,学习,但我是不打算入圈了。如果说想入个作品,那也是入个有情怀的师傅的作品当实用器来用,把师傅的工匠精神寄托在作品上来收藏。哪怕作品不是精品,哪怕品相不好,哪怕是瑕疵都无所谓,与其说作品本身,我欣赏的更是情怀,是对师傅事业的支持,哪怕再微薄,也是我的一番心意,我的敬意,师傅留下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和崇拜。
直到今晚,无意中走入这个吧,发现别有洞天,看到楼主一些科普贴子,有感而发。我打算把你两个吧400来个贴子都读一遍。
2020年04月29日 16点04分 3
level 7
窑址出来的残片即次品,按次品去仿那么只能越仿越次,不过只要商家给力,次品吹成精品不成问题
2020年04月29日 18点04分 4
是这个理儿[吐舌]
2020年04月30日 00点04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