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天边的岸01
楼主
关于建盏的赏析与审美,该从哪个角度去看,又有何规则和绝对的依据,目前看来,并未有绝对的权威和著作,成为定论。以下的评析,也是笔者这几年玩盏的一些思考,仅供各个玩家讨论,而非妄自定义。
一、复古的目标和艺术基础
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如何如何有古味儿,无非就像出土的老盏一般,釉色暗淡,胎质粗粝,修足随性,不修边幅之状。始初,也持此种看法。后上手诸多老残片,对比很多民用器和“供御”、“进盏”的圈足,再看了诸多有关中国瓷器发展的书籍,突然有了新的感悟。恍然觉得,很大可能,我们完全错误的曲解了宋人对于建盏的审美认知。
瓷器在中国从原始瓷开始,发展到唐末,一路走来已达到很好的技术高度,审美走向也是逐步走向精细。这是中国瓷器走向的大趋势。唐末到北宋期间,中国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同样烧瓷的技术核心区域,也集中于北方。建窑的始于唐末,兴于两宋,而烧瓷的技艺也是对来源于从北方迁徙到南方避祸的匠人。因此,这些匠人也自然会带着对瓷器同样的审美和追求来到南方。但烧瓷也是需要因地制宜。建窑当地的瓷土和高含铁量的原矿状态,使其必然有别于青白瓷的烧造,在最初近百年的磨合中,才逐步形成了建盏的形态。由于胎质相对当时很流行的青白瓷,始终处于较为粗拙的状态,遂被定义为粗瓷。但按照宋人对于瓷器的整体艺术审美,也一定是追求精美细致,这从我们看到的官器和遗留的“供御”底足可见一斑,其修胎极其工整,胎质练泥细腻非常。这与我们见到的窑址挖出的民用器差距颇大。个人认为,官器才可以代表建盏的艺术要求,决定建盏艺术高度,一定是这些品质高规格的供品器物和官器,而非漫山遍野粗制滥造的民用器。没有几百年来,为这些精美的建盏雅器咏诗赞叹的文人墨客,也不会有宋代建盏的高度。因此,建盏审美中的复古,决计不是模仿那些粗制滥造的民用器品质,而是努力向高规格的官器看齐。那才代表了建盏的最高艺术水平和境界。
二、胎质粗粝算是复古吗?
这一点,现在觉得市场充满了误导和悖论。建盏作为粗瓷,而且存在露胎的特点。但胎质粗粝并不是建盏追求的目标。烧成后的建盏,胎质的粗粝,与原铁矿石与瓷土配比的比例有关,也与配比后的胎土原料的研磨目数有关,甚至与最后的修胎手法有关。几个因素决定了建盏烧成后的胎质粗细程度。我们上手老残片中“供御”“进盏”的圈足,其胎质细腻,修胎工整,规制严谨。而当前市场宣扬的复古却背道而驰,仿佛一只盏烧的不修边幅,圈足修的任意随性,那就是复古,不知道这样的品质的东西,还能让苏东坡吟诗颂赞吗?
三、模仿出土残片是复古吗?
很多师傅为了模仿出土残片的状态,绞尽了脑汁。很多宣扬老味的盏,底足像烟熏过一般的油腻,被商家叫为极品老味,釉色烧的缺乏基本波化,暗淡无关,称之为“润”。很多玩家趋之若鹜,想想也是挺悲哀的。那些残片在地下被土沁、风化了千年啊!早就失去了刚出窑的本色。如何我看现在出窑多新盏要有土沁后的“风采”,才算老味儿?有幸在玩老残片中,得到了一些被密闭在匣钵中的残器,用事实说话,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历经了千年,这些匣钵中的残片,胎质整洁,呈深青色,釉面光亮如新,波化完整,犹若新盏。
以上都是个人的拙见,玩物审美,莫要道听途说,凡事儿首先要经得起推敲,符合逻辑,不是拍脑门的想当然,逻辑错了,南辕北辙也是必然的事儿了。![[吐舌]](/static/emoticons/u5410u820c.png)









2020年04月28日 07点04分
1
一、复古的目标和艺术基础
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如何如何有古味儿,无非就像出土的老盏一般,釉色暗淡,胎质粗粝,修足随性,不修边幅之状。始初,也持此种看法。后上手诸多老残片,对比很多民用器和“供御”、“进盏”的圈足,再看了诸多有关中国瓷器发展的书籍,突然有了新的感悟。恍然觉得,很大可能,我们完全错误的曲解了宋人对于建盏的审美认知。
瓷器在中国从原始瓷开始,发展到唐末,一路走来已达到很好的技术高度,审美走向也是逐步走向精细。这是中国瓷器走向的大趋势。唐末到北宋期间,中国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同样烧瓷的技术核心区域,也集中于北方。建窑的始于唐末,兴于两宋,而烧瓷的技艺也是对来源于从北方迁徙到南方避祸的匠人。因此,这些匠人也自然会带着对瓷器同样的审美和追求来到南方。但烧瓷也是需要因地制宜。建窑当地的瓷土和高含铁量的原矿状态,使其必然有别于青白瓷的烧造,在最初近百年的磨合中,才逐步形成了建盏的形态。由于胎质相对当时很流行的青白瓷,始终处于较为粗拙的状态,遂被定义为粗瓷。但按照宋人对于瓷器的整体艺术审美,也一定是追求精美细致,这从我们看到的官器和遗留的“供御”底足可见一斑,其修胎极其工整,胎质练泥细腻非常。这与我们见到的窑址挖出的民用器差距颇大。个人认为,官器才可以代表建盏的艺术要求,决定建盏艺术高度,一定是这些品质高规格的供品器物和官器,而非漫山遍野粗制滥造的民用器。没有几百年来,为这些精美的建盏雅器咏诗赞叹的文人墨客,也不会有宋代建盏的高度。因此,建盏审美中的复古,决计不是模仿那些粗制滥造的民用器品质,而是努力向高规格的官器看齐。那才代表了建盏的最高艺术水平和境界。
二、胎质粗粝算是复古吗?
这一点,现在觉得市场充满了误导和悖论。建盏作为粗瓷,而且存在露胎的特点。但胎质粗粝并不是建盏追求的目标。烧成后的建盏,胎质的粗粝,与原铁矿石与瓷土配比的比例有关,也与配比后的胎土原料的研磨目数有关,甚至与最后的修胎手法有关。几个因素决定了建盏烧成后的胎质粗细程度。我们上手老残片中“供御”“进盏”的圈足,其胎质细腻,修胎工整,规制严谨。而当前市场宣扬的复古却背道而驰,仿佛一只盏烧的不修边幅,圈足修的任意随性,那就是复古,不知道这样的品质的东西,还能让苏东坡吟诗颂赞吗?
三、模仿出土残片是复古吗?
很多师傅为了模仿出土残片的状态,绞尽了脑汁。很多宣扬老味的盏,底足像烟熏过一般的油腻,被商家叫为极品老味,釉色烧的缺乏基本波化,暗淡无关,称之为“润”。很多玩家趋之若鹜,想想也是挺悲哀的。那些残片在地下被土沁、风化了千年啊!早就失去了刚出窑的本色。如何我看现在出窑多新盏要有土沁后的“风采”,才算老味儿?有幸在玩老残片中,得到了一些被密闭在匣钵中的残器,用事实说话,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历经了千年,这些匣钵中的残片,胎质整洁,呈深青色,釉面光亮如新,波化完整,犹若新盏。
以上都是个人的拙见,玩物审美,莫要道听途说,凡事儿首先要经得起推敲,符合逻辑,不是拍脑门的想当然,逻辑错了,南辕北辙也是必然的事儿了。
![[吐舌]](/static/emoticons/u5410u820c.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