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在广岛,受害者的看法被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人们坚称他们是无辜的。然而,在日本对外战争史上,广岛根本谈不上无辜。1894年,日本同中国打响“甲午战争”时,部队正是从广岛出发、开赴前线的,明治天皇也把指挥部搬到了广岛。这座城市因此变得富有,十一年后的日俄战争则让它更加富庶。广岛一度还成为军事行动的中枢。正如《广岛和平读本》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所阐明的那样:“作为军事重镇的广岛固若金汤,得益于明治和大正[插图]时期连绵不绝的战争和事件,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也益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遭到核打击时,广岛是帝国军队第二大本营(第一在东京)。简言之,这里遍地都是军人。
2020年02月05日 09点02分
2
level 10
广岛市民的确是受害者,但凶手基本上是他们自己的军事领导人。然而,1987年,当广岛本地一伙和平活动人士向市政府请愿,希望把日本侵略历史纳入和平纪念馆展览内容时,这个要求被拒绝了。之所以发起设立“侵略者一角”的吁请,是受到了大阪初中生的激励。学生们要求和平博物馆馆员对日本战争责任作出解释,这让后者脸上无光。
2020年02月05日 09点02分
3
level 10
南京大屠杀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它已成为日本在亚洲战争中野蛮行径的首要象征。在东京战争罪审判过程中,南京大屠杀所激起的反响可同纽伦堡审判中的奥斯维辛相比。而且作为一种象征,它和奥斯维辛、广岛原爆一样,很容易被神化或被曲解。
在日本的学校,有关此事的争议被官方以沉默的方式压了下去。一本典型的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充其量如下:“(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此外附加一条脚注进行解释:“据报道,当时日军杀死了包括平民在内的许多中国人,日本也因此遭到了国际舆论的批评。”这就完了,但即便这点只言片语,也让一些保守派官僚和政客难以接受,他们希望彻底删除这些段落。
2020年02月05日 09点02分
4
level 10
因此,当中学老师、《南京暴行》编辑之一的森正孝(Mori Masataka)给学生们放映了一部以大屠杀为题的纪录片后,他们都惊呆了。森老师让学生们写下观后感,得到的反馈高度雷同。比方说这里有篇文章,作者是十三岁的女孩律子,她是这么写的:“说到战争,我能联想到的一直是广岛和长崎,但是核打击发生在1940年后。在这之前,日本做的事要坏多了。看着录像,这一切仿佛不是真的。以前我只知道日本是战败方,但我们日本人务必要了解1940年前发生了什么。在看这部录像时,对我灵魂触动最大的是当中国人被杀害时,日本兵却还在哈哈大笑。他们怎么笑得出来?我没法理解那时的日本人是什么心态……”
学生们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日本人还是侵略者,老师要的就是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森和几乎所有投身和平教育的教师一样拥有左派思想。尽管他能寄希望于曾几何时如日中天的日本教师工会中普通成员的同情,但鲜有人像他那样热衷此事。他告诉我,多数同事倒也不唱反调,只是无动于衷罢了。大多数人都选择不去招惹是非。森的录像和小册子在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教师中间秘密传播,有别于文部省审定的学校教科书中避实就虚、轻描淡写的官方历史观,发出了另一种声音。[插图]
2020年02月05日 09点02分
5
level 10
有个叫泰子(Yasuko)的十四岁女生(在1991年)表示:“我们常听闻纳粹使用恐怖手段杀死他们的受害者,但日本人一样恶贯满盈。不然那些日本兵在砍下中国人头颅的时候,脸上怎么还会狞笑?他们在杀人,居然还笑得出来?看到那些插在竹竿上的人头,我真是不忍直视……”
这部影像资料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还原历史。显而易见,“天皇体制”下穷兵黩武的种族沙文主义被归结为这场战争和暴行发生的原因,但给森正孝的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兵脸上的狞笑。官方在对待过去态度上的躲躲闪闪受到了一幕邪恶景象的挑战,作恶者是“当时的日本人”——学生的父辈和祖辈——而且还面带笑容。用他们老师的话来说,通过思索“南京地狱”的成因,并通过身份认同的视角审视历史(侵略者的身份),学生可以“创造明天的历史,与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携起手来”。
2020年02月05日 09点02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