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缸真的是个深坑,不如不知道,一入吓一跳,以为肺鱼出掉的费用足够置办好硬件,没想到——两件就用完了。蛋分,灯,滤材都是大头,更别说生物了。因为需要把上滤改为底滤,需要增添底柜和底缸,所以光设备就消耗了将近4000大洋。
好了,不废话了,说重点,也是给有下海计划的伙伴们一些建议(LPS缸,即软体珊瑚为主的缸,sps开销太高,还未涉及)。
1、过滤,先说方式,海缸更多采用背滤或者底滤(小缸背滤,中大缸底滤),楼主采用的依然是虹吸底滤,因为不想给鱼缸打孔了。其次海缸过滤与淡水缸过滤几乎完全不同,海缸物理过滤只需要一个魔袋即可,而更多的过滤空间会留给蛋分、活石、藻缸,物理过滤较常使用的细菌屋、陶瓷环等,基本在海缸过滤中是见不到的。简单的概括就是,海缸在建立硝化系统的同时,更加会在意反硝化系统的建立,这里依靠的就是各种菌群以及藻类,活石上的菌群以及藻缸中的藻类大量消耗no3以及po4等离子,而这些离子对海缸来说并不是好东西。
2、灯,普通淡水灯无法用于海缸中,fot(只养鱼的缸)除外,因为珊瑚的生长需要,海缸灯需要模仿阳光射入海底偏蓝色的特性,因此海缸灯的色温通常是16000k左右,远超淡水灯的6000-8000k。
3、爆藻,楼主因为刚下海,被商家忽悠了忽略了爆藻的过程,在海缸中,前期爆藻很重要,特别是在用活石开缸的缸中,爆藻能消耗活石中因为生物死亡释放的营养盐,并使活石中的菌群得到完善。
4、蛋分,这是海缸中独有且必不可少的设备,在海缸的系统中,水中大量的有机物会使各种离子超标,严重破坏珊瑚的生长,这就靠蛋分来处理了。一般蛋分选择水体3-5倍处理量的即可。
5、生物,下生物的速度不可过快,需要留给鱼缸一些缓冲的时间,生物下的太快,会因为生物的排泄和喂食等带入大量的有机物,如果超过鱼缸的处理能力,会导致各类指标超标,海缸生物比淡水生物脆弱很多很多,团灭不是什么稀罕事!
好了,楼主现在学习到的东西也基本就是这些了(如有错漏还请指正或补充)。希望对有意愿下海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ps:奉劝大家谨慎下海,特别是时间有限的!
暂时只下了些简单皮实的生物,P石开的缸。之后逐步慢慢加生物。(因为底缸没到,暂时用着渣渣灯,拍照很难拍出效果,待过几天底缸到了,上滤撤了换成底滤,然后把灯换了再补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