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就会推,中医就会吹潜云轩主 2018-3-1操作中医的发
天下人评天下事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西医就会推,中医就会吹
潜云轩主
2018-3-1
操作
中医的发展,一定要传承中医心法,把理论学好,这要求中医师本人的修养要很好,才能传承中医的至高境界。话又说回来,真正的能成为中医高手的人,非得心很静,很专注,很虔诚不可。
我记得贾平凹的小说《废都》里有一句话:西医就会推,中医就会吹。
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很深,这句话是医疗现状的真实写照。我常对别人说去医院去看病,做检查,往往是有两个结果:1,你没病,2,你没治。这虽然是一句玩笑的话,但是现实中常常如此。
我今天还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了一条内容,说自己好痛苦,但是却检查不出原因来。医院检查,明明病人很辛苦,很痛苦,但是就是检查不出问题来。这种情况在中医是很少出现的,如果病人有不舒服,一般都会在脉象中反应出来的,脉象可以反应出身体整体的气血运行状态。没有病的人,如果想装病也能摸得出来是不是装的。
西医的检查都是以有形的病变才能检测得出来的,对于无形的指标,对于气化出现的问题,往往难于定论。因为现有的西医检测工具太有局限性了,就算能检测出一些指标,他们也无法正确解读这些指标的致病原因。
而西医对疾病的无数的命名中,我没记得哪个是以病因作为命名的,全是以现象作为命名的。大量都是以什么症,什么综合症,来命名的。他们没有找出真正的病因,只能用含糊的定义来表达。糖尿病,高血压,各种炎病,癌症,美尼尔氏综合症,结石,各种痛症,等等。
比如三叉神经痛,为什么会痛?解释不了,就给它命名是神经痛。这个名称本身就很含糊的,它不是一个病因的命名,而是病况的命名,只知道神经痛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神经痛。
比如糖尿病,检测出血糖过高了,就给它一个名字,叫糖尿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后来,发现了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呢,又是找不到原因的。
高血压,什么叫高血压?因为检测出血压值高了,但是为什么会高呢?又是不知道的。检查出得了高血压,终于知道得了什么病了,但是,没得治,就得终生吃药,控制血压,无法根治。有的人一吃就是二三十年。但是还是治不好,还吃出胃病来。
西医对于很大量的疾病,都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但是他们会找到了他们认为对的原因,其实根本不是那个原因。
就拿普通的外感来说,现在西医治疗外感,也总是用抗生素,认为是感冒病毒造成的。其实大量的感冒都是受了风寒造成的,或者内伤外感夹杂造成的发烧,跟病毒一点关系都没有。当然,也有传染性疾病的温病。但是我们平常的感冒,并不都是病毒引起的。既然不是病毒引起的,用抗生素做什么?况且,抗生素也只是抗细菌,而不抗病毒。
而中医对疾病的研究,往往是以病因或者症状来命名的。翻一下医书,基本上都是按下面这些来分类的:中风,伤寒,中暑,反胃,泄利,带下,风湿,黄疸,历节,痉病,等等等等。
这说明中医知道病因,也知道怎么去治。
西医正因为找不出真正的病因,用一些所谓的科学的诊断作为结论,但是却不会治,所以,他们只会推脱。首先各科室之间推脱,然后推给精神疗养院,最后推给中医。总之现在的医疗现状,往往是西医搞不定,就推给中医。
中医就能搞定吗?
中医也经常搞不定。现实中,中医搞不定的情况也非常多。所以中医很会吹。
其实,中医确实对大多数疾病是有办法治的,但是这是理论上的,是理论上可以治。但是中医治病,不是标准化的治疗,有治疗理论,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个会灵活运用的中医师。中医现状最缺乏的是优秀的中医师。
前几天有一个网友提到日本中药的工业化发展,他们把中医里的经方全都批量生产出来,并且申请专利。这看似是一种发展,其实,这是中医的倒退。
为什么说它是倒退,而不是进步呢?因为这种工业化的方向,说到底还是西医的思维。
为什么?
因为,病人不会病得那么标准的!
这样讲又要糊涂了,什么叫不会病得那么标准呢?
我举个例子,比如《伤寒论》里的第一方,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里有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是调和营卫的方子,治那种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出汗,这些症状的感冒。如果症状全都对得到的话,一剂就马上好,但是,病人的外感症状是千花百门,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见到感冒就用这个方子,肯定不行,很少能投中的。
换过来说吧,其实《伤寒论》里治外感的方子太多了,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大青龙汤,大柴胡汤,理中汤,麻黄细辛汤,等等,全都是治感冒的,只是针对病的深浅不同,选用不同的方子。
这些方子虽然是很全面了,在不同的病情的深浅,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子,但是临床上,直接用这些方子,也经常无效。
为什么会无效?不是因为这些方子不好,而是现代的病人的身体已经变得复杂了,病人一般不会病得那么标准化的,多数病人都会多种症状兼合的,要快速的治好病,就得靠中医师准确的诊断,并且开出能完全切合个体病人的气机的方子。
说到中医治疗的个性化,和特殊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病人的个体差异化。2,中医师的专业水平的差异。
病人的个体差异
首先,现在的病人跟古代的病人的体质是不同的。这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与古人不同,所以身体内的气化环境也不同了,古人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的肉质食物,古人多吃素食为主,除非是有钱人,一般的老百姓哪有条件天天象我们现在这样子,有那么多的肉吃?还有就是古人的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多污染,所以古代人的身体比较干净,现代人身体的气肯定要浊一些。
其次,古人纯朴,现代人压力大,思想太复杂,这也会导致现代人的体内比较混乱。
其三,现代的慢性病人,都会经过化学药品的伤寒,伤了脾胃,现代人普遍脾胃弱。
这些原因导致了,治现代人要比治古代人要复杂得多,直接去套经方,往往不效。
我们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子都是直来直去的,很明确的,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用,直接拿这些经方来用,效果都不理想,必须重新选药组方。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里也说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意思是说,按他的方子来治病,虽然不能都有效,但是如果能按他的思维去探知病根,灵活运用,也能治好病。这也说明了,中医师,是需要灵活运用中医的心法,理论的。
所以,日本即使是大量的生产经方处方,看似发展了中医中药,但这并不是一种进步,中医的精髓在于辩证,在于中医的理论心法,在于中医师的医术,在于中医师的诊断水平和理论水平。如果中医弃医存药的话,最后的结果是中医的心法得不到传承,继承的都是一些方药,而这些方药是无法适合人体复杂的变化的。
只有大量的培养优秀的中医师,能够继承中医心法的中医师,才是真正的中医的发展。
说到弃医存药,方舟子等人极力倡导的了,其实在宋朝的时候,也是有这方向的发展的,当时宋朝政府发行了一本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就是方剂集,把治各种病的方剂收集起来编成册,方便医生的检索,并且做成药剂,在药店里卖。这对于规范用药,普及中药当然是有很大的功劳的,但是如果想着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就不对了。因为病人,不会病得完全符合那个方剂的适应证的,不会病得那么标准的。
弃医存药的道路,只会让中衰落,而不会发扬,因为当医生不会辩证,只会按方抓药的时候,往往临床效果会不理想,还是那一句:病人不会病得那么标准。
中医的发展,一定要传承中医心法,把理论学好,这要求中医师本人的修养要很好,才能传承中医的至高境界。话又说回来,真正的能成为中医高手的人,非得心很静,很专注,很虔诚不可。
中医不是人人可以学的
对于一般的中医师,记住汤头,记住成方,学一些辩证,能灵活运用,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条路,也比较适合大多数中医爱好者走。但是这条路也会很长时间限制了你的思维,我也是一直在努力摆脱成方的束缚,希望能够随机随心开出切合病人的方子来,这样才能走上更高的境界。这就如一个人学武功,刚开始的时候,就不断的练拳架,套路,但是这样练得很熟,你也不是武功高手,因为敌人不会按你的套路出招的,只有到了有一天,你摆脱了套路的限制,随心所欲,随机应变了,你才是武功高手。
2019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1
level 6
中医的境界:
中医之人,有的开药寥寥数味,屡屡奇效;有的人开药少则20味,多则近百味药,却疗效不明;也有的人开药也是数味,然而却是石沉大海;还有的人开药近百,却也同样立起沉疴。这其实都是开方者的境界使然,且听我慢慢道来。
作者:陈潮铭
中医开方有效无效,不在于大小方,而在于开方境界!且看小编给大家总结的几个境界,希望对你提升医术有所帮助!
一、中药背书
这是第一阶段的人,看病用药往往是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有什么病用什么药!依据一般是中药的主治和现代药理。这种思路比较简单,可以说是最明显的西医的思路,因而开方往往同类治疗某病或者某症状的集合体,乍一看用药方向明确,实际上用药指向的脏腑乱七八糟!(即用药不知脏腑)
因此,这类人开的方往往没有什么效果,只是偶尔瞎猫碰到死耗子,正好有用!当然,这类人也掌握着一些验方,所以在治一些特定疾病上也可能比较有效果。而此阶段的人甚至根本不认可中药作用,因为他们很难让自己开的中药见效,临床上几乎将中药当做安慰剂,其主要治病手段在于西医治疗手段。
可悲的是,这样开方的人,体量可以说非常巨大,从教授到刚学中药的学生,从院长到刚进入临床的学生都有可能,很多人停留在这一步!甚至因为经常的失败,最后加入了反中医的队列里。
二、方剂背书
此阶段的人好一些的会做一些比较简单的正确辨证,其开方依据是方剂功效和主治、现代药理,这种人相对来说,比上一个层次好了一些,因为组方相对比较规整,方药指向相对比较明确,也会运用一些常用的组方之理,用药偶尔会考虑五行生克的关系。但是临床效果也不怎么好,只能说比前面层次的人好一些!限制他们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分不清寒热,中医诊断思维欠缺!
当然,这个阶段里最差的人是,开药永远只有一个方子,甚至药味药量永远不变!(这个小编就不评论了)
三、中医内科背书
此阶段的人相较上一个层次的人再进一步,口中讨论名家对某个病的认识能滔滔不绝,其开方依据是中医内科学的辨证分型,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了解比较多,懂得一些加减,也会讲究一点脏腑关系。
但临床上容易套证套方,效果同样不怎么好,偶尔能碰到一两个跟着课本生病的人,效果会比较好些!限制他们的同样是中医诊断思维!
四、方证(经方)境界
此阶段的人讲究简单辨证和条文症状配对,依据自然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条文,以及各个方证医家的经验用法!思维简单,容易入门!
由于仲景之书以及后世的经典之方多属于各种屡用屡效的效验方,症状容易匹配,用药讲究原方剂量使用,一般不做加减!因此,效果相对较好!
限制他们的是辨证不够精细准确、用药剂量把握不够细致,以及临证之时难免偶尔有套方的嫌疑,导致命中率达不到比较高的水平。
此外,在这个阶段里也有高手,比如胡希恕,这位剑宗高手,功夫已入化境,临床治疗效果上也是相当给力!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其实都可以诞生大医,只是需要不断成长,积累知识,逐渐掌握医药至理,最后成就苍生大医!
五、伤寒思维境界
此阶段的人对于伤寒论的辨证思维研究比较透彻,了解了仲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根据患者症状就行八纲、六经等辨证方法,予处方用药。用药能明确先后,多方兼顾,能对仲景之方进行合理的药味药量加减,以求契合仲景辨证治疗之思维,达到符合患者当前实际情况(轻重缓急等等)的结果!因此,其临床效果一般来说,效果很不错,限制他们的主要是经验的问题,一些边角的知识积累。
六、无方境界
此类人辨证讲究精细,对中医认识五脏了解深入,病机、诊断有深入理解,分析疾病根源,有完整的疾病发展全程认识,讲究分析当前病患脏腑情况,用药对应脏腑方向,以及懂得运用脏腑生克关系,组方原理等等。此阶段之人博学百家之长,并已忘记百家,形成个人的用药思路,明医理,懂药性。用药方向准确,组方精当!其治病效果也是第一流水平!
总结
讲了那么多,其实就是表达一些个人对用方的理解,希望能对一些初学者、以及中医学习迷茫者一些思路,一些启发,知道自己的中医道路要何去何从,该从哪一方面去提升自己!以上的见解限于个人经验,难免有所欠缺,欢迎批评指正,提出不同见解,互相启发、提升,早日掌握医道至理!
2019年11月28日 12点11分 2
level 13
中医是望闻问切,西医是打针输水[滑稽][滑稽][滑稽]
2019年12月01日 14点12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