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送别 苏疏折柳送君别小楼,扬鞭策马莫回
诗词学苑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浣溪沙~送别
苏疏
折柳送君别小楼,扬鞭策马莫回头。茵茵芳草漫连州。
最痛伤心轻落泪,大悲寡语倍添愁。天涯何处系归舟。
2019年07月21日 14点07分 1
level 15
把《送别》的景色和内心写得淋漓尽致!欣赏苏疏阿姨婉约佳作![真棒][真棒][真棒][玫瑰][玫瑰][玫瑰]
2019年07月21日 16点07分 2
谢谢小熹鼓励。该词下片的对偶第二句不太满意,一时半会想不出修改途径☕️💐😄
2019年07月22日 05点07分
小熹欣赏的视觉比我想要表达的都要宽。很好,有你如此坚定的喜欢,我不改了,保留原词。让逍遥和秋雨瞪眼去吧,哈哈
2019年07月25日 05点07分
@秋日私语苏疏 阿姨好!词是对偶,不像律诗对仗必须要严谨,词的对偶是修辞的要求,读起来好听一些。您这首词非常好,不必改了。(如不对也不能说不好,古人也有不对偶啊!)
2019年07月22日 08点07分
谢谢小熹的不吝赐教。浣溪沙讲究对仗,个人认为,它不一定必须是工对。因为不管怎么样,流畅和美感还是第一的
2019年07月22日 10点07分
level 12
多情自古伤离别
2019年07月21日 18点07分 3
谢诗友临帖☕️✌
2019年07月22日 05点07分
level 13
最痛伤心轻落泪,有点直白。尾句意象,跟前两句不搭配。
2019年07月22日 12点07分 4
谢谢逍遥。容我空了再好好修改🍵
2019年07月23日 01点07分
level 15
《浣溪沙》要求对仗,但不一定非要象律诗那样非常工整。当然,工对能使词的结构更严整。本词的问题不是对仗不工,而是对仗句感情过于夸张,过于直白了,这样的痛彻心扉的情绪反而略显突兀,感动不了读者。[笑眼]
2019年07月23日 02点07分 5
可以参考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怎么写。这首词的感情是很强烈的,但作者并没有一句直接说他是如何悲伤,如何思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有条不紊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虽然通篇不见“伤心“、“悲痛”字样,但每一句读来都是胸口隐隐作痛。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2019年07月23日 02点07分
有一首欧阳修的送别词的写的就很有韵味,我刚刚读过不久,还有印象。我把它转过来发在楼下,很有借鉴价值。
2019年07月23日 02点07分
level 15
墨兄认为结句意象与前两句不搭配,我也有同感。但结句本身没问题,韵味不错,反而是前两句与整词不协调所致。
2019年07月23日 02点07分 6
一语点醒梦中人。非常认可秋雨的观点。该词始终觉得不顺意,原因确实在此!
2019年07月23日 04点07分
level 15
踏莎行 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2019年07月23日 02点07分 7
level 10
莫回头。[大拇指][大拇指][大拇指]
2019年07月23日 05点07分 8
好久不见米茶☕️
2019年07月23日 06点07分
level 8
改浣溪沙~送别
折柳送君别小楼,扬鞭策马莫回头。茵茵芳草漫连州。
春似秋冬垂粉泪,月如潮汐动帘钩。天涯何处系归舟。
2019年07月23日 08点07分 11
[大拇指][玫瑰]
2019年07月24日 06点07分
谢谢秋雨☕️
2019年07月24日 09点07分
春似秋冬?为什么这样比喻呢?
2019年07月24日 09点07分
因为分别之后的孤独寂寞,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啊
2019年07月24日 10点07分
level 12
欣赏好词[真棒]
2019年07月24日 12点07分 12
小王子欣赏的是原词还是修改后的呢?😀
2019年07月24日 13点07分
2019年07月24日 13点07分
去,必须说实话。因为小熹喜欢原词,而秋雨和逍遥觉得下片第一二句不好,所以我改掉了😊
2019年07月24日 13点07分
@秋日私语苏疏 哈哈,那我就跟小熹一样了[笑眼]
2019年07月24日 13点07分
level 15
这里说点题外话,是关于写诗和填词的表现方式的差异问题。人们常说“诗庄词媚”、“诗直词曲”,这两个词形象的概括了诗和词的表现方式的差异。换句话说,诗通常比较大气,适宜直抒胸臆,而词则比较委婉,适合表现比较细腻的情感。那么这种差异自然会体现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用词和语气的不同之处。不过,这种差异却往往不为诗词爱好者所理解,尤其是对很多先学诗后学词的朋友,更容易被忽视。好多人对《浣溪沙》和《鹧鸪天》这两个词牌很喜欢,主要原因是觉得它们与律诗的结构和句式很相似,可以按写诗的习惯来填词。殊不知它们只是表面看上去与律诗相似,其实内在的情感基调差异很大。因而他们填出来的词往往用词粗放,感情直露,读起来缺乏词的味道。这种现象在诗友们中并不少见。
2019年07月25日 13点07分 13
level 10
欣赏学习[真棒][真棒]
2019年07月25日 13点07分 14
level 15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北宋名家晏殊的两首作品。一首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另一首是《七律》: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晏殊的这首《浣溪沙》知名度极高,其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放在词里意境极佳,他本人也颇为满意。但是,当他后来再将这两句放到《七律》中去时,得到的评价就大为逊色,以致于这首《七律》鲜为人知。后人就专门评说了他这两句在诗和词中的不同情调,认为其“情致缠绵,音调谐婉,放在词里恰到好处。而放到诗里则明显感觉纤弱,很不适合”。
2019年07月25日 13点07分 15
level 15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唐诗重情,宋诗重理”。就是说唐诗多数能做到声情并茂,激情洋溢,而宋诗则相对平实,更侧重于说理,感情上比较平淡。但是我对此有个思考,认为并非宋代诗人们缺乏感情,而是因为他们有了更适合于描写感情的体裁,就是宋词。所以实际上到了宋代以后,诗和词已经有了不同分工,就是“诗言志,词言情”。
2019年07月25日 14点07分 16
level 15
以上这些题外话,就是我长期以来对“词”这种体裁的基本理解,也是我评判词作水平的基本标准之一,包括对苏疏近来所填的十几首《浣溪沙》的评判,也是基本基于以上的理解。
2019年07月25日 14点07分 17
谢谢秋雨,受教了,辛苦你了🍵对于诗词,你的理论和欣赏是非常非常棒的。有你的不吝赐教,让我们进步更快(特别是我,受益匪浅)。敬茶🍵
2019年07月26日 00点07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