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达这个IP,高达模型可以说是日本的国民级玩具品牌。经过万代四十年的经营(当然实际没有40年),不管是产量还是销量,都达到了业内望其项背的程度。基于巨大的出货量,可以很大限度地摊开生产成本,以较低的售价进行销售,而进一步占有市场。
在次贷危机后,欧美包括日本在内的大部分传统发达国家都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模型厂当然也会受影响,产品缩水和涨价不可避免。但是万代却使用了更加技术性的成本控制方法,以维持其低价销售策略。
万代15年的CSR Activity Report里提到了模型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开发并引入了KPS材料。KPS材料在兼顾强度和可涂装性的同时,在注塑成形时需要的压力更低,收缩性也更小。KPS直接替代了ABS材料和PC材料,目前万代新规生产的模型大部分内构零件都是使用KPS材料。


而且,KPS材料还是可回收的。万代甚至还推出过纯回收料制作的单色模型。


从06年左右开始,万代就不断地在在流道上面做起了大文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使用直径更小也就是更细的流道,从标准的3mm流道换成了2mm流道。不过PS等传统材料一般还会在板件中心位保留一段较粗的3mm流道来保证注塑质量。KPS材料板件则因为本身需要的注塑压力更小,则没有这个必要。
二是板件的直角改圆角。
三是将板件上的零件分布得更紧密,缩小板件整体大小,进一步减少流道总长度。
四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取消掉部分仅用来固定零件的外部流道。
这样,在流道上使用的原料成本大大降低。


万代在13年左右推出了新一代的成型机。相比一代成型机可以节约60%的电力。同时大幅提高良品率,每年可节约至少60吨的成形材料。
基于较高的设计水平,万代也开始在零件本身上进行更为技术性的“偷懒”。一方面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更加粗糙的零件背面,另一方面,许多玩家应该也能注意到,产品的锐度越发降低了,即使是MG级别的产品,零件轮廓也越发圆润。


常见的做法有直角变圆角或者添加倒角,将斜面增加垂直面等等。
钝化后的零件需要的成型压力更低,有效提高良品率,便于拔模,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模具使用寿命。
除开生产层面,在销售层面万代也在积极地进行新的探索。
比如通过Premium Bandai进行完全预约制销售,几乎完全免去库存和零售成本,提高利润率。同时也让许多冷门题材的作品得以商品化,实现与玩家的共赢。
此外,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大型集团公司,万代更有着在战略层面更大宏大的愿景。
基于本身的设计能力,近几年的产品越来越易于组装和改造,对于轻度玩家的友好度不断上升,降低了玩家的上手门槛,对于扩大客户群体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但这还仅仅是个铺垫。
在今年3月发布的宣传片中,万代表达了一种“build the world”的新产品理念,意图将模型这种原本小众的兴趣爱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为一种老少咸宜的、普遍的、轻松的娱乐方式,以期进一步开拓市场。
成本控制对于规模化生产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万代在减少原料成本,减少能源成本,减少模具成本,提高良品率,扩宽市场,每一步都做到了极致。
正因为如此,到现在,我们依然能忽略物价上涨等因素,以同样的价格买到十年前的产品。而与此同时,新产品的价格也没有大幅度的上涨,比如体量接近的MG能天使售价3800日元,而新推出的MG力天使也不过贵了700日元而已。
日本业内的其他同类或非同类厂商,都无法在技术层面与经营层面运作同样或类似的手段,更遑论万代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大型集团公司,在各方面都有着强有力的支持。相较之下,常被国内玩家用来比较的寿屋,仅仅是一家非常传统的玩具制造企业。虽然近几年由于万代本身的“偷懒”的寿屋的不断追赶,产品质量上特别是零件成形水平上已经非常接近甚至相持。但是在设计水平上,以及前述的不可量化的技术能力上,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后者是基于企业长期生产和经营经验而产生和不断提高的,无法模仿的同时也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有朝一日寿屋在硬指标上达到了万代同样水平,甚至超过,也同样会受制于出货量和成本而无法压低售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