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南北朝
印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闲谈南北朝
2019年04月17日 07点04分 1
level 10
文章转自今日头条博主顾道惊城,欢迎大家关注博主
2019年04月17日 07点04分 2
level 10
这种结果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因为皇族和豪门士族达成了平衡。
但在司马衷的皇后贾后看来,这种结果简直就是欺负人:皇帝智力有问题,应该让贤内助来帮忙打理家务,关你们外人什么事?
司马衷的弟弟也不服:杨骏欺负皇帝的时候,是我们带兵保卫皇帝的利益。现在把杨骏全家收拾出局了,凭什么让你们摘桃子?
司马亮和卫瓘为了避嫌,于是邀请司马衷年龄最大的弟弟——秦王司马柬出来共同辅政,但司马柬拒绝了。
时杨骏伏诛,柬既痛舅氏覆灭,甚有忧危之虑,屡述武帝旨,请还藩,而汝南王亮留柬辅政。——《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因为司马柬的头脑非常清楚:在这种乱哄哄的场景中,大家随时都有可能上演大火并。如果此时冒头,最后可能会死得很难看。
司马柬非常理智,但在利益面前,又有几个人能像司马柬这样理智呢?事实上,在利益面前,所有人都像一个输红眼的赌徒,随时打算冲过去玩命。
没过多久,楚王司马玮拿着一份所谓的“诏书”,除掉了司马亮和卫瓘。
一开始,军队将领以为司马玮获得了众多利益集团的支持,所以他们都决定跟随司马玮一起行动,并很快地除掉了司马亮和卫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司马玮的行为是孤立的,背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于是大家一哄而散。
玮左右无复一人,窘迫不知所为,惟一奴年十四,驾牛车将赴秦王柬。——《晋书》·卷五十九·列传二十九
面对此情此景,司马玮顿时傻眼了。贾后抓住机会,直接处死司马玮,让他给两位辅政大臣偿命。
至此,贾后获得了辅政的权力。
至此,司马炎设计的权力格局,经过杨骏和司马玮的连番撞击,终于出现了裂缝。
2019年04月17日 07点04分 5
level 10
杨骏和司马玮倒下之后,贾后成功主政西晋朝堂。
贾后为什么能够成功主政呢?只因为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其实单从实力的角度来分析,贾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贾氏一系权力最强盛的时候,最多也就相当于司马皇族的某位强势亲王,根本做不到独步朝堂。
司马皇族遍布全天下,贾氏一系再怎么强大,也只能在中央呼风唤雨而已。
贾氏一系有不少聪明人,比如说郭槐、裴頠和贾模,他们对于自身和司马皇族的力量对比有着清醒的认识。
贾后的母亲(郭槐)是个手段毒辣的狠人,但她的头脑非常清醒。在贾氏一系如日中天之际,她看出了潜藏的风险和危机:贾后正在走杨骏的老路。
杨骏为什么下场凄惨?就是因为杨骏被权力迷花了眼,看不清现实,所以被大家联合反对。现在贾后主政,却在不知不觉中走着杨骏的老路,郭槐对此非常担忧。
她一再告诫贾后,一定要和太子司马遹搞好关系,一定不要忘记这是司马家的天下。直到临终之时都一再告诫贾后:一定不要得意忘形。但贾后最终还是没有听母亲的话,也为最终的结局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宜城临终执后手,令尽意于太子,言甚切至。——《晋书惠贾皇后传》
表面上看,贾后已经凌驾于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命令皇帝。但实际上,贾后的身份只能算是皇帝的高级助理,没有谁以贾后为核心设计权力格局。
贾后是正牌皇后,由她主政也算说得过去,但这不代表她能因此挑战皇权。如果皇权都能被否定,这个所谓的皇后又有什么资格当政呢?
我相信读者朋友们对此不会有什么疑问,因为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可问题就在于:无论是司马衷的外公(杨骏),还是司马衷的夫人(贾后),他们在掌权之后,都忘记了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既然如此,活该被杀!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贾后渐渐地忘记了这一事实,打算挑战皇权呢?
其实在最初,贾后能够认清这一基本事实,也愿意接受高级助理这个身份,所以帝国成功地维持了近十年的稳定。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子司马遹逐渐长大,贾后越来越没安全感。
老皇帝的智力有问题,太子却是公认的聪明人,又是合法的接班人。皇后还想继续主政,是不是就不太合适了?
想当初,司马炎31岁的时候,就册立司马衷为太子,并精心培养司马衷的势力。现在太子司马遹已经成年,是不是应该精心培养司马遹呢?
权力像毒品,粘上就难戒。贾后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她与太子司马遹的矛盾无可避免。
但如果矛盾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事情也不会太复杂。随着太子的日渐成熟,不管贾后乐不乐意,都会逐渐接受这个事实。就算贾后不愿意接受,贾氏一系的聪明人(裴頠和贾模等)也会劝她接受的。
但这世界上总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纨绔子弟,贾氏当然也不例外。
有一个叫贾谧的花花公子,整天怂恿贾后去欺负太子。而贾后经不住这种怂恿,最终领着全家走上了刑场。
贾后的母亲郭槐还活着的时候,就经常责骂家里的几个纨绔子弟,临终的时候也劝贾后不要被家里的纨绔子弟忽悠。
赵粲及午必乱汝事,我死后,勿复听入,深忆吾言。——《惠贾皇后传》
可无论是司马炎还是郭槐,都低估了权力对于人心的腐蚀。贾后已经习惯了呼风唤雨的日子,想让她归于平淡,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贾谧并没有什么才能,智商也谈不上多高。但他总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一直想和太子平起平坐。
太子是什么人?那是现在的储君,未来的皇帝!也是你贾谧能够平起平坐的?
贾谧的这种行为,除了“狗仗人势”之外,我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如果不是因为皇后罩着他,谁又会把这么一个纨绔子弟当回事呢?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贾谧却视而不见。他经常对太子盛气凌人,总想与太子一争高下。
成都王司马颖是太子的小叔,对于贾谧的这种行为非常反感,直接训斥贾谧:太子是什么身份,你是什么身份,敢这样和太子说话?
贾谧连太子都不放在眼里,司马皇族就更是路人甲乙丙丁。非但不道歉,还怂恿贾后收拾成都王司马颖。
如果贾后还有点理智,肯定要想办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贾后直接训斥了成都王司马颖,还把他赶出中央政府。
常与太子弈棋争道,成都王颖在坐,正色曰“皇太子国之储君,贾谧何得无礼”谧惧,言之于后,遂出颖为平北将军,镇邺。——《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
这件事情的影响非常恶劣,因为这意味着贾氏已经走向了司马皇族的对立面,也意味着贾后放弃了高级助理的身份,试图以贾氏族长的身份站在历史舞台上,继续呼风唤雨。这还了得?
裴頠和贾模感受到了暴风雨的临近,他们害怕被贾后牵连,便试图废掉贾后。
贾模恐祸及己,甚忧之。裴頠与模及张华议废后,更立谢淑妃。——《资治通鉴》·晋纪五
而在太子司马遹这边,中护军赵俊劝太子率军杀掉贾后,左卫率刘卞劝张华联合太子杀掉贾后。贾后终于惹了众怒!
于时朝野咸知贾后有害太子之意,中护军赵俊请太子废后,太子不听。——《资治通鉴
2019年04月17日 07点04分 6
level 10
在我看来,“八王之乱”这个概述其实并不准确。只是因为《晋书》将八个诸侯王合写在一部列传之中,所以后世才用“八王之乱”统称那段混乱的日子。
在司马衷当皇帝的十六年时间里,西晋帝国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杨骏执政。杨骏权力欲膨胀,使得西晋帝国陷入混乱之中。
这一阶段以楚王司马玮的死亡为终结,历时约一年。在此过程中,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杨氏和卫氏两大豪门被满门抄斩,汝南王和楚王被杀。
第二阶段是贾后执政。贾后权力欲膨胀,使得西晋帝国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这一阶段没有太著名的终结事件,历时约九年。在此过程中,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相对缓和,帝国整体处于稳定之中。
第三阶段是贾氏灭亡,诸王纷争开始。
这一阶段以太子司马遹被废开始,以东海王司马越总揽朝政为终结,历时约六年。在此过程中,先后有六个处于执政地位的实权人物死于非命,他们分别是:贾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
之所以说“八王之乱”这个概述不准确,是因为“八王之乱”不应该牵扯到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改称“六王之乱”或许更妥当。
汝南王司马亮一直安分守己,与帝国大乱有什么关系呢?楚王司马玮的确发动了兵变,但在司马玮被处死之后,帝国又维持了约九年的稳定,与帝国大乱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标准来定义“八王之乱”,就抹杀了贾后执政约九年的稳定期。这会给人一种错觉: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以后,帝国一直都处于混乱之中。
贾后有错,我不会为她辩白。但是用这种方式抹杀她执政期间的功绩,实在难以令我心服。这种写史的态度,源于对外戚专权的偏见。
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标准来定义“八王之乱”,就会使原本清晰的历史变成一笔糊涂账,把西晋帝国的大乱归咎于贾后。而之前杨骏的胡作非为被淡化,贾后与太子司马遹博弈期间,诸侯王的推波助澜被模糊。
客观地评价贾后,应该说在她执政的前中期,执政效果是不错的。如果不是后来跟太子争权夺利,贾后的历史形象应该是正面的。
贾后虽然最终杀了太子,但在我看来,贾后绝不是幕后真凶。她的确有贪恋权势的缺陷,但贾后杀太子是在重压之下崩溃,最终做出的拼命举动。
幕后真凶是谁?赵王司马伦!
贾后想谋杀太子,是因为太子得势之后,贾后的权力会受到削弱。
赵王司马伦想谋杀太子,原因也是类似的。太子司马遹一直都有“刚强”、“聪明”的评价,这样的人一旦成为皇帝,诸侯王的日子恐怕不会太好过。
太子性刚,知贾谧恃后之贵,不能假借之。——《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而赵王司马伦的日子一定会更不好过,因为司马伦一直是贾后一党,一旦太子司马遹击败贾后顺利继位,等待着司马伦的是什么呢?恐怕不容乐观。
司马伦此时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拨乱反正,帮着太子收拾贾后,结局可能前途黯淡,但不一定会死;
第二种选择是勇往直前,帮着贾后收拾太子,结局可能会很光明,但也可能会更惨。
第一种选择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司马伦明显不具备这种素质,所以他做出了第二种选择。
处于赵王的位置,做出第二种选择并不需要太多的犹豫。身处高位的人早已习惯了四周遍布阿谀奉承之声,很容易忘记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
支持太子的呼声响彻整个帝国,贾后越来越害怕。但司马伦在这个时候一如既往地支持贾后,终于让贾后在绝境中抓住了一根看似救命的稻草。
贾后杀了太子,司马伦立刻出手为太子报仇。好算计!
伦、秀因劝谧等早害太子,以绝众望。——《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客观地评价汝南王司马亮,应该说他不没有什么雄才伟略,但他顶多就是占据高位,却没有祸乱朝纲。而他遇到的对手,又是楚王司马玮那种利欲熏心的愣头青。司马亮一味地退让,却还是死于司马玮之手,在“八王之乱”的历史中加上司马亮的名字,对他不公平。
汝南王司马亮或许没什么过人的才能,但他一直很理智。因为在面对利益纷争时,他总是一退再退,从来没有集中力量和谁硬顶。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亮应该也希望帝国保持稳定,不愿意帝国因内乱陷入纷争。
“我之忠心,可破示天下也,如何无道,枉杀不辜”是时大热,兵人坐亮于车下,时人怜之,为之交扇。——《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西晋帝国之所以会乱成一锅粥,主要原因就是有理智的实权派实在是太少了。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流血千里伏尸百万,却忘记了内乱之后的善后工作才是最大的难点。
杨骏敢排斥汝南王;楚王敢杀汝南王和卫瓘;贾后敢杀太子司马遹;赵王敢废皇帝……
他们要是能有汝南王司马亮那种理智,西晋帝国又怎会这么快就崩溃呢?
晋帝国的天下,真的属于晋惠帝司马衷吗?当赵王司马伦爬上曾属于杨骏和贾后的位置时,经常这样
2019年04月17日 07点04分 8
level 10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西晋帝国的天下只属于司马衷。”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司马炎设计了精妙的布局,使得帝国的一切权力都是以司马衷为中心进行分配的。
但在贾氏被灭族之后,西晋帝国的权力已经不再以司马衷为中心进行分配了。
司马衷的母族曾权倾朝野,但这一系早在八九年前就被连根拔掉了。
司马衷的皇后曾权倾朝野,但这一系已经被灭族了。
司马衷的独子司马遹,最终在司马伦和贾后的压制和打击下彻底消失了。
晋武帝一系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司马衷身上,随着司马衷一系的力量衰弱,司马皇族的几个强势枝系就有了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底气。
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一系在帝国初建之时,其实力完全可以和司马懿一系相提并论。西晋帝国初建之初,司马懿一系封王的有九人,而司马孚一系却有十个人封王。司马孚一系势力虽然强大,但因为帝位在司马懿一系手中,所以司马孚这一系逐渐衰弱,无法再与司马懿一系相提并论了。
随着以司马衷为代表的帝系力量内哄不断,司马孚一系又抓住机会重新崛起了。这一系以河间王司马颙为代表,坐拥西北重镇长安城,有机会就敲打一下中央政府,没机会就退守西北。
司马昭的几个弟弟(赵王司马伦和梁王司马肜),与司马衷的亲缘关系比较疏远,能力和声望也很低,无法与以司马衷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相提并论。但贾后为了压制司马衷的弟弟和儿子,重新启用了这些皇族元老。在这种背景下,赵王和梁王的势力在贾后执政期间越来越强大。
随着以司马衷为代表的帝系力量内哄不断,司马昭的几个弟弟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所谓“好机会”。在诛杀贾后之后,迅速地控制了中央政府。
齐王司马冏是司马炎的弟弟,被过继给了自己的伯父,曾经与皇位擦肩而过。司马昭就曾一再说过:天下是景王(司马师)的天下,所以我只是暂时替桃符(齐王的父亲司马攸)坐在这个位置上,终有一天会把这个位置还给桃符的,但司马昭最终食言了。齐王一系在司马炎一系的压制下,早已远离了皇位。
随着以司马衷为代表的帝系力量内哄不断,齐王一系的力量也逐渐增强,并在诛杀贾后的行动中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贾后该死,不止是她杀了司马遹,更是因为她的死导致中央政府力量衰弱,使得西晋帝国直接进入了诸王争霸的格局之中。
贾氏被灭族之后,最大的赢家是赵王司马伦,他在贾后的背后指指点点,最终除掉了太子司马遹。太子的几个叔叔都是地方上的诸侯王,河间王与齐王虽然实力大增,但也没有把影响力深入至中央。所以,司马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任帝国执政官。
但司马伦这个帝国执政官的地位并不稳固。
从实力上看,司马衷一系虽然衰弱,但依然在中央政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司马衷是皇帝,几个弟弟(淮南王司马允、成都王司马颖和常山王司马乂)都拥有巨大的政治和军事资源。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问题:司马伦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继续尊崇司马衷。这样虽然会让司马衷一系继续分润司马伦的权力,但也为他争取了强力的盟友。比如说:如果让张华继续负责帝国日常工作,司马伦的部分压力就会转移到张华身上。
但司马伦并没有这样做。这种做法虽然风险小,但随之而来的收益也小。
这是因为司马伦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威望不自信。如果不能大权独揽,他担心自己随时会被其他实权派赶出中央,甚至死于非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司马伦是杀害太子司马遹的幕后凶手,这一点并不是什么秘密。司马伦想要与司马衷合作,难度不小。
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伦在目睹贾后杀太子的时候,就注定了他只能走一条新的道路。
在皇族与外戚相争之时,士族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一直在旁边默默注视着。虽然士族一直充当配角,但绝没有任何人敢于轻视他们的存在。
司马衷的外公杨骏成为帝国执政官之后,就对士族极尽笼络之能。
左军将军傅祗群臣皆增位一等,预丧事者增二等。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复租调一年。——《资治通鉴》·晋纪四
汝南王司马亮成为帝国执政官之后,对待士族也是极尽笼络之能。
今封赏熏赫,震动天地,自古以来,未之有也。——《资治通鉴》·晋纪四
贾后成为帝国执政官之后,同样对士族极尽笼络之能。只是贾南风没有用官职和金钱收买士族,而是给了士族最大的独立自由。贾南风虽然是帝国的执政官,但真正处理帝国日常工作的人是张华。
张华做为士族的代表人物,一直是皇族和外戚集团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张华既不支持外戚力量无限膨胀,也不支持皇族力量无限膨胀,他只是尽量维持帝国的既有秩序。
在贾后与太子司马遹相争之际,张华表示中立。张华受到贾后重用,但在贾后废太子之际,他却带头反对。
在皇族与贾后相争之际,张华同样表示中立。但在贾后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张华拒绝了赵王的邀请,没有参与诛杀贾后的行动。
面对已进入白热化的权力斗争。张华的儿子和朋友都劝他激流勇退,不要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工作。
但张华并没有听从这些劝告,因为张华并不是很担心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12
level 10
赵王司马伦杀死张华之后,终于可以在中央政府大权独揽了。
但司马伦的心头始终有根刺,那就是地方上的几位强势诸侯王。
司马伦目前只做到了控制中央政府,却无法控制整个西晋帝国。如果司马伦想要控制整个西晋帝国,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与几位强势诸侯王合作。
可司马伦根本就不愿意分享权力和分散风险,或许是没自信,也可能是过于贪婪。所以司马伦注定不会与强势诸侯王合作,不合作就只能竞争。
而从表面上看,司马伦绝对有机会解决掉几位强势诸侯王。
拥有执政官的权力,就意味着他可以代表皇帝,向地方发号施令,还意味着他可以合法地削弱政敌的实力。
最常见的方法有四种:
一、将政敌的职务升一级,却将他调离实权位置;
二、给政敌一个实权职务,却将他调离权力中枢;
三、调动或奖罚政敌的下属,使他敌逐渐失去对该下属的控制权;
四、设置种种政治平衡,为政敌催生出许多竞争对手。
这四种手段如果可以轮番使用,那帝国的实权就能被执政官完全掌控。
可司马伦并不是这样的执政官,他在做着四件事的时候,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没想明白执政官权力的来源。
执政官之所以能够号令天下,是因为人们认为既有秩序最能代表自己的利益,所以人们都不敢挑战既有秩序。而执政官则是既有秩序的管理者,却非既有秩序的主人。
司马伦的上位方式谈不上多差,毕竟贾后也杀了司马玮,照样成功执政。
司马伦的问题在于: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打算维护既有秩序,而是希望掌控帝国。换言之,司马伦希望打破现有秩序,再建立一个新秩序,这当然会引起所有在既有秩序中获利者的反对。
大多数权臣的失败原因都可以归结于:他们在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失败了。
司马伦的确做了明升暗降的事(对淮南王司马允);也做过把强势诸侯王调离中央的事(对齐王司马冏);也直接干预强势诸侯王的人事任命,试图架空他们(对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
伦甚惮之,转为太尉,外示优崇,实夺其兵也。——《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孙秀微觉之,且惮其在内,出为平东将军、假节,镇许昌。——《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可司马伦逐渐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局势越来越难以控制;在自己执政期间,受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厉害了,我的赵王!
把齐王司马冏调离中央,当然不是啥难题,可司马冏本就是强大的实力派。把他弄到军事重镇许昌,就等于为自己在地方上树立了一个危险的敌人。
这种行为可以让司马伦迅速掌控中央政府,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司马伦对淮南王司马允明升暗降,遭到了司马允的公开反对。司马允甚至集结了部分亡命徒,差点就把司马伦干掉了。
太子左率陈徽勒东宫兵鼓噪于内以应,允结陈于承华门前,弓弩齐发,射伦,飞矢雨下。主书司马畦秘以身蔽伦,箭中其背而死。——《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后来,司马伦成功地反杀了司马允,却使得自己和地方诸侯王之间,彻底失去了任何通融转圜的余地。
我们只听说过军事版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司马伦却在政治斗争中玩了这么一手。
作得一手好死,佩服!佩服!
杀死淮南王司马允之后,司马伦准备对西北的河间王司马颙、河北的成都王司马颖和河南的齐王司马冏动手。
但这三位强势诸侯王似乎是心有灵犀,以至于司马伦必须以一敌三,司马伦有点力不从心了。
按照政客的逻辑,打不过就讲和,这并不算什么丢人的事,将来有机会再报仇就是了。
可司马伦毕竟“不同凡响”,他在局势僵持的时候并不打算讲和,而是逐渐加码。
他加码的方式更令人瞠目结舌:他废掉了晋惠帝司马衷,自己称帝!
伦从兵五千人,入自端门,登太极殿,满奋、崔随、乐广进玺绶于伦,乃僣即帝位,大赦,改元建始。——《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我一个皇帝收拾你们三个诸侯王,还不是信手拈来?
见过冲动的,没见过这么冲动的!
晋惠帝司马衷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傀儡皇帝,在赵王司马伦执政之前,西晋帝国的权力格局都是围绕着司马衷进行设计的。
就算此时的司马衷一系实力大减,也不意味着司马伦可以随意欺负他。因为司马衷的智力有问题,他认死理!
司马伦执政之后,一直把司马衷当成傀儡,所以他在准备篡位的时候,并不把司马衷当回事。
可就在司马伦准备上演禅让大戏的时候,却发现司马衷根本就不识时务,完全不配合他演戏。
按照正常的禅让流程:应该是皇帝一再表示要让位给权臣,而权臣一再表示拒绝。经过几个回合的拉锯战,再弄出一些祥瑞,群臣跟进表示苍天都希望权臣当皇帝,权臣才勉为其难地成为皇帝。
可当司马伦遇到司马衷之后,整个禅让流程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司马衷没有任何表示,于是司马伦就找人暗示司马衷,该让位了。司马衷则一点反应都没有,抱着玉玺就是不松手。
司马伦对此气得简直要抓狂,命令司马威(小名阿皮)去把玉玺抢过来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14
level 10
赵王司马伦被赐死,帝国的危机不但没有结束,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司马伦虽然死了,又有三个权势不下与司马伦的诸侯王站上了历史舞台。
齐王司马冏被封为大司马,成都王司马颖被封为大将军,河间王司马颙因为与晋惠帝司马衷的关系稍远,所以并没有获得煊赫的官职,但由于河间王的实力强盛,大家都认为他足以和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相提并论。
时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并拥强兵,各据一方。——《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并拥强兵,各据一方,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臣子该有的地位。这三人能够获得这种评价,证明他们和赵王司马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面对三王争雄的格局,大家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这三位诸侯王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知道。
在这种背景下,谁会成为新任执政官呢?答案很简单:齐王司马冏。并不是因为司马冏的实力更强声望更高,而是因为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不愿意争夺这个执政官的位置。
齐王司马冏的势力范围以许昌为中心,如果他把自己的行政中心从许昌搬到洛阳,并不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因为洛阳和许昌都是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
成都王司马颖的势力范围在河北,河间王司马颙的势力范围在西北。如果他们把自己的行政中心搬到洛阳,就会削弱他们对自己地盘的控制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并不会积极地争抢一个执政官的位置。所以他们曾经两次进入洛阳,但最后都主动离开了洛阳,回到自己的老巢。
在无人竞争的前提下,齐王司马冏成为了西晋帝国的新任执政官。
这种权利分配还算不错,因为三王并没有因为执政官的位置大打出手。中央政府没有经历新一轮的流血角逐,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种权利分配不算太好,因为这使得中原、河北和西北三大权力中心并存的格局定型。
因为帝国最强势的两大诸侯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无意在洛阳城供职,都跑回长安和邺城经营自己的独立小王国。在这种背景下,洛阳的政治地位再也无法超越长安和邺城,西晋帝国也因此被三个权力中心分割成了三块。
洛阳、邺城、长安这三大权力中心,再加上并州和幽州,共同构成了逐鹿中原的主版块。这个版块的主要地区是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在西晋帝国灭亡之前,这个地区的主角是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刘渊、刘聪、刘曜、王浚、刘琨、石勒、苟唏、王弥和曹嶷等人。
最后的结果是石勒统一了这个地区。
长城以北地区形成了以鲜卑拓拔氏、段氏、慕容氏和宇文氏四大部族为代表争夺霸主的版块。这个版块的主要地区是长城以北地区。在西晋帝国灭亡之前,这个地区的主角是鲜卑四大部族的首脑人物。
直到晋帝国灭亡,长城以北地区也没有实现统一。
四川地区形成了地方政府与流民集团为代表争夺益州统治权的版块。在西晋帝国灭亡之前,这个地区的主角是李特、李雄和罗尚等人。
最后的结果是李雄获胜,建立成汉帝国,而那时西晋帝国的诸王之乱还没有结束。
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了以众多豪门、将领、官员和叛乱者为代表争夺江南霸权的版块。这个地区的主角是新野王司马歆、刘弘、陶侃、陈敏、顾荣、甘卓、周访、周玘、华轶、杜曾、杜弢、琅琊王司马睿、王导和王敦等人。
最后结果的是琅琊王司马睿获胜,他在王氏的支持下统一江南。
西北凉州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版块,面积不大。但在五胡十六国中,这个地区先后建立了五个国家: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这个独立版块的形成,以张轨在赵王司马伦执政时出任凉州刺史为标志。
这是名副其实的乱世,光是史书上留下名字的枭雄就超过一百人。
我之所以把帝国版图分为上述五大版块,是因为这五大板块之间互不干扰,都在相对独立地发展。
长城以北的鲜卑段氏和拓拔氏,他们虽然一再深入长城以南,但最终都会主动退回长城以北,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那里。
石勒等人即使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全面向长城以北和长江以南扩张的计划。
琅琊王司马睿建立的东晋王朝虽然嘴上叫得凶,一再表示要北复中原,但基本上也是光说不练,因为他们主要经营的地区一直在江南。
蜀中的李氏政权更不用说,直到成汉灭亡也没能杀出蜀中。
至于凉州地区,无论张氏父子怎样标榜自己忠于西晋帝国,他们都没有参与过中原事务。
如果这样的格局能够维持,对于西晋帝国也不算很差,毕竟西晋帝国还是名义上的领袖。
而随着齐王司马冏和成都王司马颖发生冲突,加速了西晋帝国的分裂,名义上的领袖也难以维持了。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17
level 10
处死赵王司马伦之后,齐王司马冏成为帝国的新任执政官。
司马冏之所以能够成为帝国的新任执政官,不是因为他实力最强,而是因为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都不跟他争。
如果看综合评分,新任执政官应该是成都王司马颖。
首先看实力,成都王司马颖能和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相提并论;
其次看亲疏,成都王司马颖是皇帝的弟弟,关系比另外两位都近;
最后看威望,在剪除赵王司马伦的斗争过程中,成都王司马颖出力最大。
齐王司马冏只有两个优势:
一、在剪除赵王司马伦的斗争中,齐王司马冏首倡义兵;
二、齐王的治所在许昌,离中央政府所在地洛阳很近。
冏名父之子,唱义勤王,摧伪业于既成,拯皇舆于已坠,策勋考绩,良足可称。——《晋书》·卷五十九·第二十九
在这种背景下,成都王司马颖毅然放弃了成为新任执政官的可能性,离开洛阳回到了邺城。
齐王司马冏很清楚:成都王司马颖无论关系还是威望都在自己之上,所以他非常不希望与司马颖产生矛盾。
遣信与冏别,冏大惊,驰出送颖,至七里涧及之。——《晋书》·卷五十九·第二十九
所以,尽管成都王司马颖以退为进,齐王司马冏也一直很尊重他。一直在尽量避免双方产生矛盾,在执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忌惮。
如果事情只是维持在这一步,那么西晋帝国尽管已经三权分立,三皇族联手支撑西晋江山不倒,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在齐王司马冏成为帝国执政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也就是公元302年的三月份,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齐王司马冏和成都王司马颖的矛盾激化了。
在太子司马遹被害之后,濮阳王司马臧被册立为皇太孙,不久就被赵王司马伦弄死在金镛城;司马伦被赐死之后,襄阳王司马尚被册立为皇太孙,于公元302年3月份夭折。
襄阳王司马尚夭折,帝国面临一个新问题:谁来做皇位继承人呢?
成都王司马颖对于帝国新任执政官没啥兴趣,却对皇位继承人非常感兴趣,因为当今天子是自己的哥哥。
对于齐王司马冏而言,他对此其实并不在意,因为齐王司马冏的基本盘在许昌。无论成都王司马颖能否成为皇位继承人,都不敢不尊重齐王司马冏的利益,所以司马冏对此并没有表态。
可司马冏不表态,朝臣们也会逼他表态的,司马冏毕竟是执政官,总要代表洛阳中央政府发话。朝臣们都不支持成都王司马颖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因为成都王司马颖过于强势,一旦由他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大家的日子都会不好过。
于是齐王司马冏作为帝国执政官,只能代表众朝臣,硬着头皮和成都王司马颖硬刚正面。在司马冏等人的运作之下,晋惠帝司马衷的侄子——清河王司马覃成为了新的皇位继承人。司马覃之所以能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是因为他年龄小(7岁),也没有什么强大的个人势力。
癸卯,以清河王遐子覃为皇太子,赐孤寡帛,大酺五日。——《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这个消息传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愤愤不平,认为齐王司马冏故意坑害自己。
想当初,成都王司马颖认为自己的声望如日中天,却主动把新任执政官的位置让给了齐王司马冏,自己一心一意地赈济饥民,并抚恤为国捐助躯的将士们。
在成都王司马颖看来,如果天下没有他司马颖,帝国早就是乱臣贼子司马伦的天下了。现在皇帝的儿子和孙子都死了,却不让自己成为新任的皇位继承人,这还有天理吗?
就在齐王司马冏被迫和成都王司马颖针锋相对的时刻,一直旁观的河间王司马颙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坚决支持成都王司马颖,皇位继承人就该是你!
颙纳之,便发兵,遣使邀成都王颖。——《晋书》·卷五十九·第二十九
河间王司马颙的这种行为,就叫“唯恐天下不乱”。
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虽然号称三足鼎立,但其实谁都知道,河间王司马颙是最弱的一个。
司马颙的地盘离中央最远,他本人和晋惠帝司马衷的血缘关系也最远,讨伐司马伦的战斗中也没怎么出力。
对于司马颙而言,只有把水搅浑,他才有浑水摸鱼的机会。只要自己表态支持他们两人其中之一,被自己支持的人一定会趁势起兵收拾另一个。
果然,在河间王司马颙表态之后,齐王司马冏立刻方寸大乱。司马冏虽强,却绝对没有独自应付西北和河北两大强势亲王的实力。
当时有许多人劝说齐王司马冏:赶快道歉下台,这个执政官你不能再做了,赶快回许昌吧!
今明公建不世之义,而未为不世之让,天下惑之,思求所悟。——《晋书》·卷五十九·第二十九
但司马冏一是舍不得这个执政官的位置,二是已经有些骑虎难下了。身居高位之人想要退位其实并不容易,通常只能直接摔下去,摔个粉身碎骨。
所以,尽管这个执政官的位置很烫手,齐王司马冏也只能死死

住不放手,否则他一点胜算都没有。
但司马冏算漏了一点:在洛阳那种王侯贵族云集的地方,有许多势力能够和他分庭抗礼。
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的眼光更加毒辣,一眼就相中了长沙王司马乂。
长沙王司马乂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弟弟,此刻就在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18
level 10
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的眼光更加毒辣,一眼就相中了长沙王司马乂。
长沙王司马乂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弟弟,此刻就在洛阳城中。
论实力,长沙王司马乂弱于齐王司马冏,但依然有足够的反抗能力。所以在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的挑拨之下,司马乂和司马冏在洛阳城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乱斗。
还没等到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亲自动手,齐王司马冏就在这场内讧之中,死于长沙王司马乂之手。
冏遣其将董艾袭乂,乂将左右百馀人,手斫车幰,露乘驰赴宫,闭诸门,奉天子与冏相攻,起火烧冏府,连战三日,冏败,斩之,并诛诸党与二千馀人。——《晋书》·卷五十九·第二十九
史书在总结齐王司马冏的失败时,总指责司马冏在成为执政官之后没有居安思危,贪图享乐,其实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常常会受制于错综复杂的内因和外因,绝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而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更多地是由历史大潮所决定,也是无数集团追求利益之时形成的合力所决定。
齐王司马冏之所以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洛阳)早已衰落,而长安和邺城的军政影响力足以与洛阳相提并论。
而齐王司马冏即使成为了帝国执政官,也很难完全掌控中央政府(洛阳)。从这个角度来说,执政官想借助洛阳的军政资源,与长安和邺城一争长短,本就是不太现实的事。
自从以司马衷为中心的权力体系破碎之后,西晋帝国就再也没有能够完全掌握中央政府的执政官出现了。
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小农帝国,想重新整合出一个权力核心,再把触角渗透到普遍地区,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都需要流血千里伏尸百万才能实现。
在小农帝国中,老百姓普遍尊重皇权政治。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们无力反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皇权衰弱之时,通常也意味着动乱不安。
齐王司马冏成为执政官后大兴土木。从道德上看当然值得非议,但政治选择并不是由道德所决定的。从前的萧何与后来的谢安都曾大兴土木,并因此饱受非议。他们做这种事的目的难道是贪图享受吗?当然不是。他们是缺乏远见的政治家吗?当然不是。
齐王司马冏之所以要劳师动众,只不过是希望借助这种折腾,把反对派给折腾出来,自己有借口集权。如果反对派没有被折腾出来,这种劳师动众自然也能使得齐王司马冏获得更多的人力与物力的调配资格。
至于说齐王司马冏不尊崇晋惠帝司马衷,那更是政敌打击司马冏的舆论,因为晋惠帝司马衷本人都不这样认为。
长沙王司马乂要杀齐王司马冏的时候,晋惠帝司马衷一再想要救他。而在司马衷的外公杨骏被杀时,以及司马衷的皇后贾后被杀时,司马衷都是一脸漠然。
从这个角度来说,齐王司马冏对于晋惠帝司马衷有着足够的尊重。之所以有人说齐王司马冏不尊重司马衷,不过是政敌习惯性地泼污水罢了。
明日,冏败,乂擒冏至殿前,帝恻然,欲活之。——《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还有人说:齐王司马冏为了专权,故意不让成都王司马颖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这种说法更是源于政敌的污蔑。
如果这是齐王司马冏的意思,那司马冏死后,成都王司马颖不就应该名正言顺地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吗?
可事实并非如此。齐王司马冏死后,新任执政官司马乂对成都王司马颖非常恭敬,事事请教。但就算如此,司马颖顶多就是一个新任的“隐形执政官”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齐王专权”之说绝不可信。齐王司马冏或许想专权,但他绝不敢在内部不稳的前提下得罪强势地方诸侯王。
换句话说,齐王司马冏倒在了走向专权的路上,却非因为过于专权而被打倒。
及冏败,颖悬执朝政,事无巨细,皆就邺谘之。——《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在一个帝国的军事和政治权力早已全面下移的背景中,中兴帝国的难度不比重建帝国低。
我们看看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史,帝国的开创者很多,但帝国的中兴者少之又少。
齐王司马冏完不成这种任务,绝不是他的能力或道德不够。齐王司马冏完不成这种任务,绝不是“没有居安思危”或“贪图享乐”这种可笑的政治宣传。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19
level 10
成都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之间,还是不可避免地上演了手足相残的惨剧。
成都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的手足相残,是一个影响恶劣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司马炎当初精心设计,由母族、妻族、兄弟和子嗣互相牵制的政治格局彻底倒塌。
在此之前,无论是杨骏、贾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还是长沙王司马乂执政,他们都有机会将西晋帝国重新捏合成一个整体。但是在权力欲望的面前,他们都迷失了。迷失的代价就是西晋帝国日益衰弱,近百万人死于内乱之中。
在这场手足相残的惨剧中,成都王司马颖笑到了最后。但正如参军邵续所言:砍掉了手足,靠什么来争霸天下呢?
在我看来:长沙王司马乂是当时最优秀的皇族成员。他成为帝国新任执政官之后,一直尊崇自己的哥哥(晋惠帝司马衷),也尊重自己的弟弟(成都王司马颖)。可以说,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来维持三兄弟之间的团结。
洛阳城经过一代又一代执政官的摧残,实力早已大不如前。但就算如此,长沙王司马乂也能利用洛阳城的现有配置,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的进攻。只可惜,他最终失败了。不是败在外部攻势,而是败在内部火并。
洛阳城的另一位实权派是东海王司马越,他出卖了长沙王司马乂。长沙王司马乂被东海王司马越暗中收捕,押送至金镛城。司马颙的部将张方率兵赶到金镛城,放火烧死了司马乂。
东海王司马越出卖长沙王司马乂,显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洛阳士族们的意志。因为长沙王司马乂与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之间的争斗,会把整个洛阳城拖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
虽然长沙王司马乂一再打退河间王司马颙与成都王司马颖的进攻,但想彻底打败这两个大敌,却是看不到什么希望的。
在这种背景下,洛阳的士族们自然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和平谈判的诚意就是解除主战派的执政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东海王司马越成功取代了长沙王司马乂,成为临时的执政官。至此,洛阳与西北、河北两大强势诸侯王达成了和解。
三方达成和解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成为了新的皇位继承人,帝国的政治中心开始由洛阳转向成都王司马颖的治所——邺城。
表面上看,成都王司马颖走到了人臣的顶点;而实际上,这说明成都王司马颖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而出卖了长沙王司马乂的东海王司马越,则成为了洛阳城的新任执政官。
西晋末年的那段历史,就是这样的血腥而枯燥。
之所以说血腥,是因为每一次的动荡,都有大量的人为之牺牲流血。
之所以说枯燥,是因为每一次的更迭,都是三个权力中心在不断地进行角逐。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22
level 13
慕容冲,韩子高,高长恭[滑稽]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23
level 10
如果只是三方势力内战,成都王司马颖还不太在乎。可问题就在于:司马腾和王浚不但自己率军前来,还邀请了鲜卑和乌桓的骑兵一起行动。
此时的鲜卑和乌桓,正在为了长城以北的霸权大打出手,所以他们此次南下只能算是友情客串。但就算如此,这些横冲直撞的骑兵也够司马颖喝一壶了。
成都王司马颖无法应付这支联军,自然也得想办法找异族借兵。在这种背景下,匈奴领袖刘渊找到了成都王司马颖:只要你授权,让我组建骑兵,我一定帮你好好收拾鲜卑和乌桓!
颖悦,拜元海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众已五万,都于离石。——《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
对于这个建议,成都王司马颖只是略作思索,然后点头同意。
什么叫病急乱投医?这就叫病急乱投医!
自秦末一来,匈奴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敌。西晋帝国立国之初,对于匈奴的防范也是颇为严密的:西晋帝国通过各种手段,一直让匈奴各部处于分裂的状态。所以在晋惠帝司马衷的执政期间,匈奴其实并不算强大。
但此时的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在战场上一败再败,所以不得不求助于匈奴。当初晋武帝司马炎都不敢做的事,他的好儿子——成都王司马颖开始做了。
在成都王司马颖的有意纵容之下,匈奴五部连成一个整体,出现在了西晋末年的历史舞台上。
此时的匈奴五部早已高度汉化,所以刘渊并没有带兵到长城外参与争霸,而是打算逐鹿中原。届时,成都王司马颖早已被鲜卑和乌桓打得灰头土脸,他肯定无法扼制匈奴五部的扩张。
成都王司马颖的这一举动,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般。西晋帝国之前的争斗,从来都是晋惠帝司马衷的亲戚们争权夺利。而现在,异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25
level 13
这么长鬼看阿
2019年04月17日 08点04分 26
1 2 3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