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图鉴大全
爬行宠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3
82.黑珍珠巨蜥 Black Tree Monitor
黑珍珠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beccarii)分布于印尼的阿鲁群岛,体长80~100厘米,全身棕黑色,是翡翠巨蜥的近缘种,也有学者认为是同一属种。颈部鳞片是覆有鳞骨的三角形鳞片而且呈筒状。雄性头部较大,尾巴基部也较雌性更呈三角形,雌性尾巴基部呈圆形。树栖型,可小族群饲养,白天22~30℃,热点40~50℃,晚上不低于18℃,湿度70%以上。以昆虫、爬虫、鸟类节肢动物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83
吧务
level 13
83.孟加拉巨蜥 Bengal Monitor
孟加拉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bengalensis)分为两个亚种,承名亚种(V. b. bengalensis)分布于南亚与东南亚,斯里兰亚与爪哇。东部亚种(V. b. nebulosus)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与越南中南部的在马来半岛,爪哇等地。孟加拉巨蜥一般是独居的,很多时都留在地上,而幼蜥则多在树上。成年的有时也会攀上树干,猎食蝙蝠。它们会躲进洞穴或石缝,也会利用白蚁丘。孟加拉巨蜥主要吃昆虫,如蚁、蜗牛及甲虫,也会吃鸟类、鱼类、青蛙、蛇、其他蜥蜴及细小的哺乳动物。
  孟加拉巨蜥体长可达2米以上(最长记录2.4米),最重超过10公斤,雄性大于雌性。体色为黑、灰黑或褐色,上有斑点,或从淡灰至深黄,并有较多斑纹。幼体体色较深,体色与环境相关。刚出生个体为淡橙或浅褐色,身体具有黄黑色斑纹,尾部侧扁,微有双棘。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吻部中央。腹部鳞片光滑,眶上鳞片大小相同。它们的爪强壮,可以抓住如树等的表面。
  孟加拉巨蜥主要在潮湿的季节繁殖,但在斯里兰卡的一些群落却于12月至1月间繁殖,在泰国的甚至全年也可以繁殖。它们会以双脚站立打斗来向雌性示爱。它们会在洞穴、枯树或白蚁丘中生蛋。每次约生达30颗蛋,孵化期约为5个月。很多幼蜥在未孵化前或孵化后不久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幼蜥只吃昆虫,故经常出没于树间。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会与兄弟姊妹一同生活。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84
吧务
level 13
84.金泰加 Gold Tegu
金泰加(美洲蜥蜴科,拉丁学名:Tupinambis nigropunctatus)分布于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安地斯山脉东部。栖息于热带雨林,地栖性。全长最多可达1米左右,世界上最大的泰加蜥之一。身上呈黄至金色的配搭,在其它品种中很难找到。
  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可使用木屑、树皮、砂砾、沙、人造纸屑。日行性,日间12~14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度32~38℃照点 (例如:太阳灯),23~28℃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1~25℃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高。躲藏处是必需的,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在里面最好保持湿润,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食物方面主要喂饲昆虫、啮齿动物 (例如:小白鼠)、低脂肉类 (例如:鱼类、鸡肉),间中喂饲熟蛋、多种水果,尤其是甜和柔软的种类 (例如:奇异果、百香果、芒果、杨桃、士多啤梨、葡萄、桃、洋李等)。注意进食时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分之一。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85
吧务
level 13
87.南草蜥 Long-tailed Grass Lizard
南草蜥(正蜥科,拉丁学名:Takydromus sexlineatus)是我国特有品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栖息于长满长草的低地,常见于干燥空旷的地方。南草蜥的特征是修长的身体和特长的尾巴,它体型幼长,有明显的起棱鳞片,易于辨认。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88
吧务
level 13
88.北草蜥 Northern Grass Lizard
北草蜥(正蜥科,拉丁学名: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中国有6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以昆虫为食。
  北草蜥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为体长的两倍以上;吻端稍钝,吻长约与眼、耳间间距等长;外鼻孔位于鼻鳞、后鼻鳞于第一枚上居鳞之间;耳孔大。几于眼径等长。四肢较发达,贴体相向时彼此达对方掌部,鼠蹼窝一对。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尾易自截。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89
吧务
level 13
89.白条草蜥 Mountain Grass Lizard
白条草蜥(正蜥科,拉丁学名:Takydromus wolteri)分布于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荒山灌丛、杂木林边缘、山坡、田地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朝鲜。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0
吧务
level 13
90.台湾草蜥 Formosan Grass Lizard
台湾草蜥(正蜥科,拉丁学名:Takydromus formosanus)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常见于次生林林缘草地或草原地区以及活动于草丛或灌丛中。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1200米。
  台湾草蜥全长20~22厘米,躯干长最大达6厘米,尾长可达躯干长的2~3倍。背部以茶色为主,体侧呈绿色,腹面白色。计有3对咽头鳞,2对股孔。下颔具三对颏片。体背与腹面鳞片有明显棱起。后腿鼠蹊孔一般来说有2对。尾巴能自割。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1
吧务
level 13
91.闪光蜥 Caiman Lizard
闪光蜥(美洲蜥蜴科,拉丁学名:Dracaena guianensis)又名凯门蜥、凯门鳄蜥,分布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及巴西。日行性,半水栖型的蜥蜴。它们大部份时间都会留在水中,故栖息在沼泽、河流及泛滥森林。它们也会在悬挂在水面上的树枝晒太阳。
  闪光蜥体长可达0.9~1.1米,体色主要为亮绿色或褐色,头部则为橙色。幼体的亮绿色体色较成体更为鲜艳。其颈部鳞片隆起,背部及尾巴的鳞片也明显鳞脊化,有时可充当部分防护。这种蜥蜴形似眼镜鳄(Caimancrocodilus),但其宽短的头部则与条纹颈带蜥(Tupinambis teguixin)较为相似。
  这种强而有力的蜥蜴有健壮的头部、可以咬碎东西的强壮上下颚,臼齿般的牙齿则用以取食水栖螺类,将不能消化的碎壳吐出。饲养难度普通,温度白天保持在25~28℃、晚上保持在21~24℃左右,加热点约在32~34℃之间,环境湿度维持在50%%~70%左右,并必须设置一人工避难所使其躲藏。卵生,每次产2枚卵。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2
吧务
level 13
92.珠宝蜥 Jewelry Lizard
珠宝蜥(正蜥科,拉丁学名:Lacerta lepida)又名欧洲蓝斑蜥蜴,分布于意大利西北部、法国南部、西班牙及葡萄牙,日行性,栖居在开阔林地、葡萄园及橄榄林内,是欧洲体型最大的正蜥科(Lacertidae)蜥蜴,体长可达60~80厘米。这种粗壮的蜥蜴有健壮的头部及强而有力的上下颚,体色为绿色,散布着黑色斑点,体侧有数列淡蓝色的斑点。幼体为蓝绿色,身体上覆盖着无数白色斑点,这些斑点有时镶着黑边。
  在野外以昆虫、小型蜥蜴、其它动物的蛋与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本种若在茂密的灌木林内被发现,体型大者逃跑时会因碰撞矮树丛而发出很大的声响。卵生,每次产约4~6枚卵。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3
吧务
level 13
93.星点蜥 Anatolian Lizard
星点蜥(正蜥科,拉丁学名:Lacerta cappadocica)分布于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地栖性,栖息于荒地。全长21~26厘米,趾下鳞片上具有鳞骨,此外,下眼脸呈透明的眼孔,颈环鳞后缘平滑,并未呈锯齿状。腹部位置的鳞片计有6或8列,股孔约有38~50个。眼上鳞与睫鳞间的粒状鳞连成一列。一般体色以黑色为主,并带有金属光泽的亮色眼状斑纹。部分亚种的身上另具有条纹。以小型昆虫或蜘蛛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4
吧务
level 13
94.捷蜥 Sand Lizard
捷蜥(正蜥科,拉丁学名:Lacerta agilis)又名棋盘蜥、沙蜥,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西到英国南部,东到西伯利亚、中国新疆,在英国该蜥蜴数量稀少,是重点保护对象。全长18~22厘米。雄性成体背部为黑褐色,体侧为亮绿色,在繁殖期颜色会更鲜艳。雌性成体为淡褐色,分布有黑白的斑点。幼体的颜色与成体接近,只是较为黯淡。捷蜥偶尔会出现红背或蓝身的个体,这些个体目前已得到宠物行业的成功的人工繁殖。
  捷蜥性情通常较为胆小害羞,但精力旺盛,也容易驯服,因而适合作为宠物。雄性之间会有争斗,尤其在繁殖季节。室内饲养需要提供UVB。在西欧捷蜥主要栖息在海岸边的丘陵地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5
吧务
level 13
95.翡翠蜥 Balkan Emerald Lizard
翡翠蜥(正蜥科,拉丁学名:Lacerta trilineata)分布于巴尔干半岛,栖息于日照良好的灌木林,也有部分生活在水边区域,地栖,日行性。全长34~50厘米,外观与翠绿蜥相似。吻部略尖,头后方较宽。由上俯视头部呈三角外形。腹部鳞片有8列,至于眼部上方的粒状鳞则会连成一列。体色极富变化。雄性成体的喉部呈黄色。幼体背部有3~5条白纹。主要以昆虫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6
吧务
level 13
96.翠绿蜥 European Green Lizard
翠绿蜥(正蜥科,拉丁学名:Lacerta viridis)广泛分布于东欧各国,栖息于湿润的环境。日行性,地栖。全长约30~40厘米。腹部鳞片6列,眼部上方无任何粒状鳞。不少雌性背部有2~4道白纹。雄性在繁殖期喉部呈亮蓝色。雌性可能是褐色,也可能是绿色。
  翠绿蜥的胆子比较大,但却较为容易驯服,尤其是雄性。雄性和雄性,雌性和雌性之间都会出现争斗,所以只能成对饲养,并且最好能提供充足的空间。在室内饲养必须提供UVB,否它们身上会出现被称为“黑癌症”的深色斑块(一种皮肤病)并导致死亡。与翡翠蜥相比翠绿蜥较喜欢湿润的环境。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7
吧务
level 13
97.犰狳蜥 Armadillo Lizard
犰狳蜥(环尾蜥科,拉丁学名:Cordylus cataphractus)分布于南非西南部,栖息于平坦的砂岩地,日行性,以8~10只的数量群居,以昆虫为食。因为避敌方式酷似哺乳类中的犰狳而得名。面临危险时将尾含于口中,缩成球状,以头部和尾部的骨质鳞片和棘刺保护柔软的腹部,至危险解除时才松开。
  犰狳蜥全长12~16厘米,最大可达21厘米。头后部有6枚大而有明显鳞骨的鳞片并列。躯体及尾部同样有具明显鳞骨的鳞片呈带状排列。其中位于躯体部位的鳞片数量,有15~17枚。雄性身上约有26~32个股孔。
  犰狳蜥十分温驯,也很好养,可以很快适应人工环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胆小一点,在没有完全适应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主,可以喂食蟋蟀、面包虫、蚂蚱、大麦虫、蚯蚓,幼体特别喜欢吃白蚁。如果找得到的话,白蚁是最营养的食物。饲养环境以砂为底材,堆置一些岩块供它们攀爬和躲藏。设置一个水盆,水不要过深,因为它们并不是很喜欢水。加热设备白天温度为36℃;夜晚20~22℃,最低可到16℃。另外需要设置一个躲避,至少要能够让两只安身其中,这是一种群居性的蜥蜴,因此至少要两只一起养。如饲养得当,它们可以有20年以上的寿命。
  在雌雄辨别上,犰狳蜥是非常困难的,可以3~5只群养让它们自然配对。雄性通常头部较大花纹较鲜明,股孔也比较明显,不过准确性较其它蜥蜴低。犰狳蜥是卵胎生,雌性每次可生下一只幼体,一年繁殖一次。初生幼体包裹在一层透明薄膜中,约三年可以达到性成熟。幼体可以与父母共同生活,不会有被吃的危险,因为犰狳蜥是群居性动物,但是以家庭成员为群聚对象,如果是外来的陌生个体便有遭受攻击的危险。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8
吧务
level 13
98.盾甲蜥 Plated Lizard
盾甲蜥(环尾蜥科,拉丁学名:Gerrhosaurus major)广泛分部于南非,栖息于干燥热带草原,生活在植物环绕的岩石缝隙内。全长30~40厘米,最大可达48厘米,腹部鳞片呈纵向排列。鳞列数10列左右。体鳞外形看起来十分生硬。以昆虫、花果为食。日行性,卵生,每胎2~4颗卵。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99
首页 1 2 3 4 5 6 7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