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图鉴大全
爬行宠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3
64.白喉巨蜥 White-throated Monitor
白喉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albigularis)也称非洲巨蜥,原产于非洲中部与南部,栖息于干燥莽原疏林区,全长140~200厘米,早期曾经被归类为草原巨蜥的亚种,目前已经独立为一种。 共有四个亚种:
白喉巨蜥 Varanus a. albigularis 分布以南非为主,又称带斑白喉巨蜥;
安哥拉白喉巨蜥 Varanus a. angolensis 分布以安哥拉为主;
东非白喉巨蜥 Varanus a. microstictus 分布以东非肯亚、索马利亚为主;
黑喉巨蜥 Varanus a. ionidesi 分布以坦桑尼亚为主。
其中以白喉巨蜥和黑喉巨蜥比较常见。分布于南非的白喉巨蜥因为背上布满黑色带斑,也被称为带斑白喉巨蜥,在三个白喉亚种中,体色算是比较显眼的一种。而黑喉巨蜥因为喉部黝黑而与其它三个亚种区分开来。基本上,它们的习性是相同的。
  白喉巨蜥与多数巨蜥一样,是日行性的地栖蜥蜴,但是因为具有尖锐的长爪,所以爬树的本领也十分高强,是比较健壮粗养的蜥蜴,对环境与食物的需求并不挑剔。以肉食为主,可以用老鼠做为主食,肉片、鸡鸭、牛蛙、鸡蛋、大蜗牛、猫狗饲料等都是良好的食物。UVB不是很必要。维他命钙粉的补充也可以降到最低量。白喉巨蜥因为食量很大,如果不控制喂食量,加上狭小饲养空间的运动量不足,会产生一般巨蜥常见的肥胖问题,可能导致大幅缩短它们的寿命。最好能每天定时让它们出来活动筋骨运动一番。用狗链牵到公园溜蜥蜴更理想。但是要注意的是巨蜥都有攻击性,不论它们有多驯养,所以防护措施永远都是必要的。
  雌雄的辨别在白喉巨蜥来说也不容易,雄性通常比较壮硕,尾巴根部较肿大。雌性每年生产1~2次,在野外每胎可产下50颗卵,十分多产,在人工环境通常只会产下20颗左右的卵。孵化期约4~5个月。初生幼体有时候会有拒食的状况,需要人工喂食,几次之后就会自己进食,以乳鼠为主食,成长到三年以上就可以成年,只要稳定饲养,它们的寿命通常可以达到15年之久。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5
吧务
level 13
65.黑喉巨蜥 Black-throated Monitor
黑喉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albigularis ionidesi)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栖息于干燥莽原疏林区,是白喉巨蜥(Varanus albigularis)的一个亚种,因为喉部黝黑而与其它三个亚种区分开来。它们被统称为非洲巨蜥,基本上,它们的习性是相同的。
  黑喉巨蜥是日行性的地栖蜥蜴,但是具有尖锐的长爪,所以爬树的本领也十分高强,是比较健壮粗养的蜥蜴,对环境与食物的需求并不挑剔。以肉食为主,可以用老鼠做为主食,肉片、鸡鸭、牛蛙、鸡蛋、大蜗牛、猫狗饲料等都是良好的食物。UVB不是很必要。维他命钙粉的补充也可以降到最低量。黑喉巨蜥因为食量很大,如果不控制喂食量,加上狭小饲养空间的运动量不足,会产生一般巨蜥常见的肥胖问题,可能导致大幅缩短它们的寿命。最好能每天定时让它们出来活动筋骨运动一番。用狗链牵到公园溜蜥蜴更理想。但是要注意的是巨蜥都有攻击性,不论它们有多驯养,所以防护措施永远都是必要的。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6
吧务
level 13
66.尼罗巨蜥 Nile Monitor
尼罗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niloticus)是非洲大陆体型最大的蜥蜴,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只有西北角少数几个国家未发现过族群。这是一种半水栖性的巨蜥,水性极佳,常栖息于河岸区域,可以潜水长达一个小时。分叉的长舌头用来搜集环境中的气味分子,就是嗅觉器官,而非用来协助进食,这一点与蛇类的舌头功能完全一致。全长最大可达150厘米,鼻孔浑圆,位于眼睛至吻部间。体色以暗灰或黑色为主,并有横向的带状亮色斑纹。一旦长成后,斑纹会变得较不明显。
  尼罗巨蜥是成长快速的大型蜥蜴,初生的幼蜥在一年内可长到一米以上,饲养箱必须放置可以供它们浸泡的水盆,食物以蟋蟀、小鱼、小鼠、小鸡、蛋类等为主。由于尼罗巨蜥较具攻击性,最好由幼体开始驯养比较可以与主人接近,所以经常的把玩巨蜥就是让它习惯人类的主要驯化方式。但即使是幼蜥的爪子或牙齿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必须特别小心。
  尼罗巨蜥的性别极难分辨,雄性体型比较大,有时在排泄时会露出生殖器。雌蜥可以产下60颗蛋,十分多产,蛋多半产于土坑中。在标准的孵育温度下(29~30℃),大约140~165天会孵化。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7
吧务
level 13
67.平原巨蜥 Savannah Monitor
平原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exanthematicus)又名草原巨蜥、西非巨蜥,分布于非洲大陆西部至中部间,栖息于热带雨林及沙漠地带,干燥的环境,干季期间几乎有大半年均处于休眠状态,直至雨季来临后才恢复活动。成体全长1.2~1.6米,头部比别的种类巨蜥要短小且宽,为正三角型。颈部和尾部较粗短,有一条天蓝色细长开叉的舌头,用于觅食和探路。身体粗状,灰褐色,上有黄色或橙色圆钱状斑点。四肢短小,每个足都有五个锋利的爪,生性懒惰,攻击性和防守性较差,全年多数都在休眠中度过,只有雨季时期开始活动,寻觅食物。
  平原巨蜥在巨蜥科中算是比较温驯的一种,分布范围广及非洲大陆上大部分国家,但是宠物市场上多数个体都是来自肯亚和坦桑尼亚。由于成体相当巨大,所以一般在爬虫店中出售的绝大多数都是幼体。属于日行性地栖蜥蜴。黄褐色的体色提供了良好的保护色,使得平原巨蜥得以在草原地区大量繁衍。
  在野外环境中平原巨蜥以各种小动物如鸟类、蛇类、小型哺乳类等为食,食量也很大,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幼蜥则以昆虫类为主食。在人工环境下可以喂食蟋蟀、面包虫和小鼠等。由于幼体成长快速,所以最好用三尺以上的饲养缸比较适合,非洲莽原的气候通常是炎热而干燥,因此饲养缸的布置也必须把握这两个重点。虽然幼蜥体型也很巨大,但是还必须设置供躲藏的隐密处所。平原巨蜥也喜欢泡水,所以也必须设置水盆供它们饮用与浸泡。属于较容易饲养的品种,虽然性情温和,但始终具某程度上的攻击性,和其它巨蜥一样,当受惊时,它们是绝对有可能会对人作出鞭尾或猛咬等攻击行为的。当然,在进食时不要触摸它们。
  平原巨蜥的性别通常很难由外表来判别,以探针方式是比较准确的做法。但一般来说,雄性都大于雌性,但尾巴则较雌性为短,雌性的体型却比较肥胖。雄性通常具有强烈的领域性,最好不要将雄性养在一起。当雌性需要产卵时,会在地上挖洞或使用白蚁冢。雌性可以保存精子至数月之久,所以交配一次后可以生几胎都不需再交配。雌蜥每次可以产下20~50颗软壳的蛋,大多数在春天孵化,也算是十分多产的蜥蜴类。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8
吧务
level 13
68.杜氏巨蜥 Dumeril's Monitor
杜氏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dumerilii)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岛屿,栖息于红树林、湿地或热带雨林区,擅于游泳及攀木。全长可达135厘米,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吻部的中央。头部方至颈背间的大型鳞片略呈圆状。刚孵化的幼体头部呈橘色,外形极为艳丽,但会随其成长而逐渐变为灰色或暗灰色,躯体上具有4条明显的亮色横纹。在水中以螃蟹为食,亦会捕食昆虫、鸟类等。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9
吧务
level 13
69.粗脖巨蜥 Rough-necked Monitor
粗脖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rudicollis)分布于泰国南部、缅甸、马来半岛、里欧群岛、婆罗洲、苏门答腊、邦加岛。全长可达146厘米,吻部细长,会随其成长而逐渐浑圆,宛如猛兽的嘴形般。幼体的体色以灰色为主,并具有明显的暗色带纹及黄色斑点;日见成长后,体色会转成暗色系,甚至有部分区域的个体全身均会转成黑色。头后方至颈部间的鳞片上均具有大型鳞骨。如一旦察觉到任何异状,便会立即爬至树上,藏身于树洞中。幼体大多潜藏于土中,以手碰触时,会以假死的形态来因应,在巨蜥属中,本种自为一独立亚属。以地表活动的昆虫、蜘蛛、蝎子、螃蟹等节肢动物、青蛙或蛙卵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70
吧务
level 13
70.翡翠巨蜥 Emerald Tree Monitor
翡翠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prasinus)分布于新几内亚岛及周边岛屿,栖息于热带雨林区,是一种十分华丽的中型树栖型巨蜥,通体翠绿,在巨蜥中是十分罕见的。全长90~100厘米,尾部截面呈圆形,具盘绕物体的能力,长度约与躯干长相当或更长。具长尾、发达之四肢及趾爪等特征,有助于适应树栖生活。吻部细长,圆状鼻孔位于眼睛至吻部间。
  翡翠巨蜥的个性比较敏感胆小,所以通常都会躲避人类,也很难适应人工环境,饲养时会需要比较长时间的适应期,相对的饲养的难度也比较高,没有饲养巨蜥经验的人最好不要尝试。由于是以树上活动为主,翡翠巨蜥的尾巴相对的也比一般地栖巨蜥长很多,而且可以卷绕树木枝干,增加在树上活动的灵活性,同时体型也比地栖巨蜥修长许多,有助于在茂密的森林中迅速移动猎食。即使人工繁殖已经成功,但是市面上的翡翠巨蜥多半还是野生个体,而且新进个体通常会处于脱水状态,所以饲养它们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先补充足够的水份,先大量喷水供它们饮用,之后再开始喂食。
  饲养环境以直立式箱笼为主,基本上要有4尺宽7尺高2尺深的尺寸比较理想,因为翡翠巨蜥的活动力很强,此外它们也需要较高的湿度,至少要维持在70%,水份必须每天充分供应,这是饲养这种热带巨蜥的要诀。箱笼中设置各种树枝供攀爬栖息。翡翠巨蜥终其一生几乎都在树上渡过,所以底材的种类就不是很重要,如果要选择,落叶会是最适合的底材。另外还要准备供它们栖息的树洞,不需要太大,这对稍具神经质的翡翠巨蜥来说也很重要。在食性上,翡翠巨蜥是以树栖性昆虫为主食,但是一般可以入口的食物如小鸟、老鼠、蜥蜴等也都会捕食,所以在喂食上比较不会有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它们食量较小,喂食应该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另一方面,它们也不耐饥饿,所以最好每日喂食,尽量不能超过两天以上不喂食。
  虽然翡翠巨蜥的繁殖已经越来越多见,但是基本上繁殖难度是比较高的,主要是雌性比较挑剔,而且必须处于健康状态,才愿意交配。比较好的繁殖方式就是只饲养一对,不多不少。雄性翡翠巨蜥的头部和尾巴根部都会比较粗壮,不难分辨。交配后约30天,雌性就可以产下2~6颗蛋。不过孵蛋就是整个繁殖过程中最困难的部份,因为经常会遇到胎死蛋中的情况,可能还有某些盲点需要克服。在30度左右,正常的话约16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是比较长的。初生幼体就很胆小,所以如果对蟋蟀面包虫等活饵不敢接近的话就要用肉类或死饵来引诱进食,等幼体可以独立进食之后再改为活饵会比较容易,否则幼体有可能10天以上都不进食。幼体大约两年后就可以成年。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71
吧务
level 13
71.卡氏巨蜥 Peach-throated Monitor
卡氏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jobiensis)分布于新几内亚岛及雅平岛,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湖泊或河川附近红树林、草原或雨林等区域。全长超过120厘米以上,头部较为细长,颈部及头侧方的鳞片较小及舌头呈红色。个体间的体色略有差异,喉部周围比其他部位颜色来的明亮,呈白、黄或粉红色。以昆虫、小型哺乳类、青蛙或淡水鱼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72
吧务
level 13
72.红树巨蜥 Mangrove Monitor
红树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indicus)分布于澳洲北部,哈马后拉岛至新几内亚岛及其周边岛屿间,所罗门群岛、加罗林群岛、马歇尔群岛,栖息于红树林、海岸边的草原或雨林等近水区域,也有部分区域的个体生活于离水较远的区域。体长依分布区域而互有差异,最大全长超过150厘米,一般在1米以下。鼻孔较接近吻部,体色以暗褐色或黑色为主,并布有黄或白色斑点。舌头为黑色,腹部颜色较为明亮,但无显著花纹。以昆虫、小型哺乳类、鸟类、蜥蜴、乌龟、鳄鱼卵、软体动物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73
吧务
level 13
73.蓝尾巨蜥 Blue-tailed Monitor
蓝尾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doreanus)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俾亚克岛、新不列颠岛,栖息于热带雨林。最大体长63厘米,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尾巴呈蓝色,和红树巨蜥、卡氏巨蜥相似,只是蓝尾巨蜥的鳞片较小,鳞列数较多,不过红树巨蜥及卡氏巨蜥的幼体尾巴也是蓝色。当温度条件适宜时,其浅蓝色的尾巴会深邃而鲜明,极具魅力。在幼体期间,头部会有鲜明的白色或黄色斑,躯干及体肢等处也有这些明亮的斑点,十分漂亮。其鼻孔呈椭圆形,并位于吻端附近。以蜥蜴、腐尸或鸟**为食。需要宽敞、温暖潮湿的居所,饲育方法同红树巨蜥,只是当它遇到危险或受到威胁时,并不会像红树巨蜥般会逃入水中。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74
吧务
level 13
74.萨氏巨蜥 Salvadori's Monitor
萨氏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salvadorii)又名鳄鱼巨蜥,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南方海岸,栖居于低地森林,尤其是靠水的地方。号称世界最长的蜥蜴,成年全长约5米。尾部约为躯干长的2倍,但即使体型较长,体重也无法与科摩多龙相比拟。鼻孔呈椭圆形,位置较接近吻部,鼻面较为圆厚。体色以黑色为主,并布有黄色斑纹,四肢及尾部则具有横纹。
  本种多住在沼泽地区,几乎为完全树栖性的巨蜥,体型虽大但相当会爬树,以爬虫、青蛙、鸟类、蛋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性情胆小而容易紧张,但很容易就会变的温驯。饲养难度颇高,饲养空间必须为立体的延伸环境,并在里面放置供其栖息攀爬的树木。在温度方面,萨氏巨蜥可忍受22℃~30℃的平均温度,而加热点必须维持在35~45℃左右,因本种的体型会长到很大,所以并不建议新手饲养。卵生,每次产下约12枚卵,孵化期约为176~205天,孵化温度约为28℃~30℃。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75
吧务
level 13
75.莫顿巨蜥 Mertens' Water Monitor
莫顿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mertensi)也称莫顿水巨蜥,分布于澳洲北部,栖息于河川或湖沼等水边区域,泳技高超,性格温顺。全长约1米,鼻孔浑圆,位置较接近吻部,且其开口朝向背部,背部呈暗褐色或黑色,并布有无数个乳白或黄色的细小斑点。下唇具有暗灰色斑纹。腹部呈白色状,雄性头侧方至颈部间具有显著的蓝纹,雌性在繁殖期间,吻部至头侧方的红色色泽会逐渐加深。以鱼类、青蛙、螃蟹、爬虫类卵、鸟、哺乳类或陆栖型节足动物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76
吧务
level 13
76.刺尾巨蜥 Ridge-tailed Monitor
刺尾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acanthurus)分布于澳洲,栖息于岩区或巨石较多的环境,多藏于岩缝间或岩石下方,会攀木。以昆虫或蜥蜴为食。全长可达120厘米,体型较小,背部暗褐色,带有黄色斑点或乳白色眼状斑纹。在眼状斑纹的中央位置上,覆有1-2枚暗褐色鳞片。头部也有暗褐为底色,并布有黄色或乳白色斑点,可延伸至颈部而形成接续的直纹。鼻孔浑圆,位于眼睛至吻部间之中央,开口朝向侧方。尾部的鳞片具有棘状突起。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77
吧务
level 13
眼斑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giganteus)又名帕伦蒂巨蜥,主要分布在以澳洲昆士兰为主的广泛区域,栖息在干燥的稀树大草原中。以全身的眼状斑纹而得名(日本方面则诠释为水珠状),其眼睑特殊的形状让它脸部呈现出一种忧郁的表情,这是本种比较有趣且具魅力的特征。眼斑巨蜥常常会用后腿站立,以尾巴支撑地面的姿势眺望远端的情况以避免威胁,它们短距离冲刺的速度很快;一如其它巨蜥,眼斑巨蜥也是食性很广泛的完全肉食性动物,无论是蛇、蜥蜴、鸟类与小型哺乳动物都会猎食,成体甚至可以吃下一只小袋鼠,同时也会取食其它动物的卵、腐肉等等。
80.科莫多巨蜥 Komodo Dragon
科莫多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komodoensis)又名科莫多龙,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的科莫多岛和邻近的几个岛屿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长达3.5米,重达130公斤。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无鳞片,黑褐色,口腔生满巨大而锋利的牙齿(在所有品种的巨蜥中,只有它有牙齿)。
  科莫多巨蜥基本上是“哑巴”,声带很不发达;被激怒时,也仅能听到它发出的“嘶嘶,嘶嘶”的声音。它扑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扑食动物的“工具”。它以岛上的野猪、鹿、猴子等为食。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扫尾巴,就可以将三岁以下的小马扫倒,然后一口咬断马腿,将马拖到树从中吃掉。吃不完时,它还将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饿时可吃。生活在科莫多岛上的野鹿、野猪、山羊和各种猴子,见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饱后,趴伏于丛林间,沙滩上或礁岩上,甜睡,晒太阳。它善游泳,具有潜入水中捕鱼吃或在水下呆几十分钟的特殊本能。
  科莫多巨蜥生活在岩石或树根之间的洞中。每天早晨,它们钻出洞来觅食。它的舌头上长有敏感的嗅觉器官,所以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摇头晃脑、吐舌头,靠着灵敏的嗅觉器官,能闻到范围在1000米之内的腐肉气味。通常情况下,它们会找寻那些已经死去的动物腐肉为食,但成体也吃同类幼体和捕杀猪、羊、鹿等动物,偶尔也会攻击和伤害人类。
  每天早晨,科莫多巨蜥从洞穴中爬出来,先躺在岩石上吸收阳光的热量,直到太阳晒暖了身体后才去捕食。科莫多巨蜥在动物经过的路旁伏击猎物。当猎物临近(距离约1米远)时,它会扑上去,先以暴力把猎物打倒在地,或咬断猎物的后腿,在猎物无法移动后,用利齿撕开猎物的喉部或腹部,猎物因大出血而丧命。此刻,科莫多巨蜥便用锯齿状的利齿和强有力的脚爪,把猎物撕成碎块,并迅速吞下大块大块的肉。科学家曾亲眼目睹一条体重不超过50公斤的雌巨蜥,竟然在17分钟内吃完了一头30公斤重的野猪。科莫多巨蜥的胃像个橡胶皮囊,很容易扩张。成年巨蜥一餐就能吃下高达体重80%的食物,所以,在餐前餐后体重相差很大。猎物的香味吸引了四处觅食的巨蜥,它们纷纷前来欲分享猎物。分餐是有规矩的,体型最大的雄性优先,顺从者或“亲朋好友”其次,陌生的食客通常被安排在最后就餐。腐尸是科莫多巨蜥爱吃的食物。巨蜥的唾液中含有多种高度脓毒性细菌,受到攻击的猎物即使逃脱,也会因伤口引发的败血症而迅速衰竭直至死亡。这些逃脱的猎物就成了攻击者送给其它巨蜥的礼物。
  科莫多巨蜥3~5年性成熟,每年7月发情,交尾,8月开始产卵。刚成熟的雌蜥只能产4~6枚卵,每隔2~3天产一次;10岁左右进入产卵旺期,每次产下20多枚,将卵埋在沙窝里,靠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8个月后,幼蜥才破壳而出。刚出壳时,小蜥大小如同我们饲养的家鹅。它能活50~80年。
  科莫多岛常年荒无人烟。后来,松巴哇苏丹开始把罪犯流放到岛上服刑。他们传出令人害怕的消息:岛上有巨型蜥蜴。但起初一直没人相信。1911年,一位美国飞行员驾驶一架小型飞机低空飞过科莫多上空时,无意中发现“怪兽”。四年后,印尼政府把这种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动物视为国宝严格保护起来。1926年,美国人伯尔登拍摄了关于科莫多岛屿的自然风光及巨蜥的大量镜头,1931年制作了影片《KINGKONG》,科莫多巨蜥开始为世人所认识。1990年,印尼政府建立科莫多国家公园,并正式向游客开放。
  过去,人们为得到科莫多巨蜥的皮而将其捕杀,或是将它抓到动物园去展览。现在,科莫多巨蜥只剩下不超过2000条,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在科莫多岛上的国家公园里,它们被保护起来,科莫多也是印尼著名的旅游点。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80
吧务
level 13
81.相思树巨蜥 Pygmy Mulga Monitor
相思树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gilleni)又名吉兰巨蜥,分布于澳洲西部、北部、南部与昆士兰等地,栖居于干燥的地方。小型巨蜥,体长约43厘米,体色为灰色或深棕色,身体有6~7条深色的横向带状条纹,尾部颜色较浅,带状条纹则较不明显。以地面或树上的小蜥蜴、蜘蛛、鸟类的蛋、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偶尔也会吃鱼类;常躲在中空的树干内,饲养时需准备至少一平米的箱子,可饲养一对,饲养温度通常为20~30℃,冬天保持在16~24℃左右。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82
首页 1 2 3 4 5 6 7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