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图鉴大全
爬行宠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3
49.细纹蓝舌蜥 Centralian Blue-tongue Skink
细纹蓝舌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Egernia depressa)分布于澳洲,栖息于多岩山丘或沙漠等各种干燥及半干燥地带,地栖型。全长40~45厘米,体色以淡灰近褐色为主,躯体上具有9条以上略带橘茶色的窄幅条纹。头侧前鳞的大小约与其他头侧鳞相当。眼部后方另有粗黑带状条纹,顶间鳞至颈部间覆有2~4列大型多角状鳞片。体鳞数38~46列,四肢短小,后肢仅占躯干长的20%~25%,尾部则为躯干长的40%~55%。以无脊椎动物或植物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0
吧务
level 13
50.斑点蓝舌蜥 Blotched Blue-tongued Skink
斑点蓝舌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Tiliqua nigrolutea)分布于澳洲东南角及塔斯梅尼亚岛,栖息于平地至山地森林间,地栖型。全长35厘米左右,头侧前鳞的大小约与其他头侧鳞相当,在顶间鳞至颈部间,覆有2列以上的大型多角状鳞片。体鳞数28~32列。依产地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体色类型。以昆虫、陆栖蜷螺、花或果实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1
吧务
level 13
51.西部蓝舌蜥 Western Blue-tongued Skink
 西部蓝舌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Tiliqua occipitalis)分布于澳洲南半部,栖息于各种干燥环境,地栖型。全长30~45厘米,头侧前鳞的大小约与其他头侧鳞相当。位于顶间鳞至颈部间,覆有2~4列大型的多角状鳞片,体鳞数38~42列,外型与细纹蓝舌蜥极为酷似。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2
吧务
level 13
52斜纹蓝舌蜥 Eastern Blue-tongued Skink
斜纹蓝舌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Tiliqua scincoides)分布于新几内亚、希兰岛、澳洲东部及北部,栖息于平地草原至森林间各种不同环境,地栖型。全长45~60公分,头侧前鳞比其他后方的鳞片更为细长。头顶间鳞至体鳞间覆有1~2列大型鳞片。东部与北部在形态上无任何差异,其中的不同点在眼部后方有无黑色纵纹(东部斜纹蓝舌蜥具有黑色纵纹)。以昆虫、陆栖蜷螺、动物死尸、花或果实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3
吧务
level 13
53.中华石龙子 Chinese Skink
中华石龙子(石龙子科,拉丁学名:Eumeces chinensis)广泛分布于四川、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海南、香港、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台湾、云南、浙江等地,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
下山
区及平地草丛。雄性全长20~30厘米,雌性全长18~22厘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5倍左右。雄性个体尾巴根部较粗大,耳后的红斑面积较大较密,个别地区活动的品种幼体尾部会呈现出和蓝尾石龙子一样的亮蓝色,成体后颜色消退。
  中华石龙子是昼行性性地栖型蜥蜴,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活动在树林下和公路旁的落叶杂草丛中及乱石堆间。在33~38℃为活动觅食高峰期,以各种昆虫为食,亦吃小蛙、蝌蚪、仔蜥等脊椎动物,偶而也会摄取植物茎叶。对于人工环境的适应力比较高。对温湿度有一定的要求,如人工饲养,需注意早晚各喷水加湿一次,对于一般蟋蟀、面包虫、大麦虫等食饵接受度也很高。一般宜采用蟋蟀开食。有尾部自断逃生的本领,人工饲养时不建议混养,并要注意在抓取时避免抓取尾部。
  卵生,每年5~7月繁殖,每次产卵5~7枚。卵白色,椭圆球形。多产于石下或草根、树根下的土洞中自然孵化。室内人工孵化期约为53天,雌性每窝可产下15~20颗蛋。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4
吧务
level 13
54.火焰石龙子 Fire Skink
火焰石龙子(石龙子科,拉丁学名:Riopa fernandi)原产于西非各国,栖息于湿润森林区。全长25~31厘米,如果说火焰石龙子是石龙子科中最漂亮的种类也不为过,它们体侧由嘴部直到尾部连续的黑白红三色相间的花纹非常类似燃烧的火焰,因此被名为火焰石龙子,可以说非常贴切。它们的学名比较纷乱,不过最常用的除了Riopa之外还有Mochlus fernandi和Lygosoma fernandi两个,命名的年代都不同,似乎并未统一。
  火焰石龙子与一般石龙子一样经常钻入石块或枯木下的土中栖息,所以全身鳞片光滑。动作迅速,个性温驯,不会主动攻击饲主。属于肉食性,平常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蟋蟀、面包虫的接受度很高,也可以训练吃饲料和牛肉或牛心。由于它们是日行性爬虫,UVB的照明是必须的,每天照明十个小时以上。底材可以用无菌培养土,也可以混合落叶或树皮屑,湿度保持60%以上,水盆也需要准备。只要布置得当,饲养的难度并不高。同时它们的体格强健,抗病力高,只要不造成脱水,通常不会有什么毛病。冬天需要保温,如果没有保温就会进入冬眠状态。
  一般来说石龙子的雌雄辨别都比较困难,火焰石龙子也一样,雄性头部较宽大,身材较修长,雌性头部较小,腹部较为膨大。它们一年可以产卵2~3次,每次产下4~9颗蛋,在28℃孵化温度下约5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呈黑色底色,红色与白色斑纹散布,尾巴有浅蓝色环纹,体色比成体更为抢眼。以火焰石龙子的低价位和低难度,颇为适合做为入门蜥蜴饲养。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5
吧务
level 13
55.橙点石龙子 Schneider's Skink
橙点石龙子(石龙子科,拉丁学名:Eumeces schneideri)分布于非洲,地栖性,栖息于干燥地区。成年体长38~45厘米,足部发育良好,长有光亮的鳞片,啡色或灰色的身躯上,长有黄色或橙色的斑纹。
  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垫材可使用幼沙、砂砾、泥土,因为它们喜欢掘洞,所以垫底物的厚度应该最小2"~4"。日行性;12~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6
吧务
level 13
56.四线石龙子 Blue-tailed Skink
四线石龙子(石龙子科,拉丁学名:Eumeces quadrilineatus)又名蓝尾石龙子,分布于泰国、柬埔寨、越南以及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等地。蓝尾石龙子不是单独对一种石龙子的称呼,同时被称为蓝尾石龙子的有四线石龙子、五线石龙子、丽纹石龙子,而四线石龙子是唯一在成年后仍能保持蓝尾的品种。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7
吧务
level 13
57.五线石龙子 Five-lined Skink
五线石龙子(石龙子科,拉丁学名:Eumeces fasciatus)分布于北美洲,因其幼体尾巴为蓝色而亦被称为蓝尾石龙子,成年后尾巴蓝色褪去,外表看去更象一只缩小版的中华石龙子。本种要注意与丽纹石龙子的区分。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8
吧务
level 13
58.丽纹石龙子 Elegant Five-lined Skink
丽纹石龙子(石龙子科,拉丁学名:Eumeces elegans)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台湾、澎湖群岛和钓鱼台列岛,栖居在低、中、高海拔山区和平地空旷的草地、灌丛、石堆和农垦地附近。中、大型石龙子,体长约22~27厘米左右,体型略微肥胖,全身鳞片光滑,后腿外侧有不规则排列的大形鳞片。幼蜥尾巴为鲜艳的蓝色,因此常被称为蓝尾石龙子,身体背部为黑色,上有五条金色纵纹延伸至尾巴基部;成蜥身体背部为褐色或灰褐色,体侧有红暗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在性别辨认方面,雄性在泄殖孔两边各有一组凸起的鳞片,雌性就没有;雄体尾部较雌体长和尖。
  以甲虫幼虫及软体动物为食。在饲养上,只要温度适当又有足够食物,一般都非常易养,但稍要注意饲养箱内的通风情形,若在不通风的状下饲育的话,很容易会死亡。温度方面,白天维持在28~30℃,晚上则降至20~22℃,湿度方面维持在 60%~70%。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59
吧务
level 13
59.黄巨蜥 Yellow Monitor
黄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flavescens)分布于孟加拉、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种知名度非常低的巨蜥,而且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巨蜥品种之一。全长可以达到100厘米,体色即便在同一个区域里也有很多变化,很多样本个体都有横越身体的红色斑纹。在季风季节雄性和雌性的体色都会变得更鲜艳。
  在饲养状态下黄巨蜥是一种相对较不活跃的巨蜥。唯一公开繁殖的只有Visser(人名)(1985)。他的一对黄巨蜥养在一个15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只在早上的半小时和下午的半小时内表现活跃。蛋在30℃经过149~155天孵化,但不幸的是没有一只幼体能存活下来。和大部分其他巨蜥一样,黄巨蜥喜欢在很高的温度下晒太阳(45℃)。应该给它们提供柔软的底材让它们挖掘,并提供足够的水让它们泡澡。每星期提供三只大蛙就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但在室内饲养则必须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物,一个多样化的包括无脊椎动物、两栖类和小型哺乳类的食谱应该更合适。在饲养状态下它们可以活超过10年。
  尽管这种蜥蜴受到保护,在八十年代据报道每年却仍有近50万张黄巨蜥皮交易,大部分都出口到了日本。黄巨蜥的最活跃期间和当地农业区的失业季节相一致,因此很多失业人员收集它们的皮并卖给贩子。黄巨蜥已经从大部分它们原有的栖息地中消失,成为了世界上除科摩多龙以外的最濒危的巨蜥。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0
吧务
level 13
60.泽巨蜥 Water Monitor
泽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salvator)也称水巨蜥,分布于斯里兰卡及印度经中南半岛、中国南部、香港、马来半岛至印尼及菲律宾间。常在水田、河川附近或红树林等近水区域出没,擅于游泳,常会游入水中。最大全长可达2.5米,但很少有超过2米的。体型较细长,但大型个体的体重约25公斤,吻部细长,鼻孔浑圆,且位置较靠近吻部。分7个亚种,但亚种间的体色及斑纹互有差异,全身体色几乎是以黑色系为主。
  由于不挑食的习性,使得泽巨蜥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不太理想哦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
  泽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为温驯的一种,属于半水栖日行性蜥蜴,幼体的体色也十分出色,但长成之后体色则趋于黯淡,不过个别体色还是有差异存在。饲养环境与尼罗巨蜥相似,对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喂一般蟋蟀、面包虫、小鼠、鸡蛋等,幼体成长快速,所以钙粉和维他命的补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应一次。
  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雄性在100~130厘米以上就属于成体,雌性则为50~120厘米。雌蜥在交配后4~6周就会产下6~25颗软壳蛋于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经过2.5~3.5个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约两年后成年,寿命与一般巨蜥相同,大约是15年。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1
吧务
level 13
61.树巨蜥 Lace Monitor
树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varius)又名帝摩尔花点巨蜥、饰纹巨蜥、雷斯巨蜥、雷氏巨蜥、花边巨蜥,分布于澳洲东部,栖居于雨林及干燥林地内,栖息地非常多样化。是爬树高手,一旦遇到危险,会绕着树干呈螺旋状快速攀上树顶。个体间的体色差异非常大,通常背部呈现一种蓝色感觉的暗褐色,且覆有亮色的鳞片而形成斑点般的模样。此外因为分布区域的不同,也有在身体、尾部与四肢上布有黑色或黄色带纹的个体(被称为 Bell's Face)。鼻孔圆形,眼部至鼻孔间的距离约为鼻孔至吻端的两倍。尾巴长而侧扁,尾巴上部边缘有鳞嵴化情形,体长最大可超过2米,不过平均在150~170厘米左右。
  树巨蜥喜欢潮湿环境,通常居住于水边与树木林立的各种环境,有时也会在城市近郊出没。以鱼、爬虫、蜗牛、小型哺乳动物、腐肉、其它动物的卵或青蛙为食,甚至会捕食同种的幼蜥。本种巨蜥有领域性行为,在发情的时候雄性巨蜥会为了争夺与同一只雌巨蜥的交配权而大打出手。
  在饲育这种巨蜥时,需要规划很大的空间,最建议的是户外放养的方式。食材方面可喂以肉类、小白鼠、蛙类等等,也可以尝试喂食成猫罐头,一般来说,本种饲养上很容易,如果没生病很适合长期饲养,也可以生活的相当好,甚至可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繁殖。卵生,通常在春季或夏季在白蚁巢中产卵,每次产约4~14枚卵,孵化期约45~60天左右。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2
吧务
level 13
62.砂巨蜥 Sand Monitor
砂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gouldii)分布于澳洲与新几内亚,栖居在干燥的稀树草原与荒地中。全长可达120厘米,背部上同时具有亮色斑点及大型黑色斑点并列。
  砂巨蜥是一种凶猛且力量相当强大的巨蜥,雄性具有很强的领域性,这种巨蜥在受威胁时通常会以后脚站立、鼓涨颈部并发出嘶嘶声以吓退敌人,如果无效就会甩动尾巴或张口还击。食性很广,在野外它会猎食甲壳类、小型哺乳类与其他爬虫类,有时候也会猎食鸟类、两栖类,甚至腐肉、昆虫与爬虫类的蛋也照单全收。
  砂巨蜥很会挖洞,会下挖到地底筑巢,通常将巢筑于岩石、灌木或落木下方,有时也会占据兔子的巢穴省去自己筑巢的麻烦。砂巨蜥属卵生,繁殖期时雌雄会同住于一个洞穴中,并在未来几天内持续交配,雌巨蜥会在白蚁冢中心向下挖掘约50~60厘米深的洞,并在里面产下10~17枚卵,并将洞口填满,蚁冢特殊调节机能可保持良好的温度与湿度有助于卵的孵化。人工饲养环境主要以低湿高温为主,建议饲养温度为25~35℃左右,幼体可供应蟋蟀、大麦虫、乳鼠等等作饲料,成体主要提供白老鼠、猪肉等等,当然钙粉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品。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3
吧务
level 13
63.沙漠巨蜥 Desert Monitor
沙漠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griseus)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经阿拉伯半岛、中亚沙漠地带至印度间,栖息于沙漠、沙丘或干燥荒地。全长最大可达140厘米,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部前方位置。
  沙漠巨蜥性格相当粗暴,受到威胁时会将身体与颈部膨胀,将身体弓起并发出低沉的嘶吼。沙漠巨蜥是挖土的高手,但沙漠与粘土层不易挖掘,所以有时它也会以地面鸟类的巢穴为其居所。沙漠巨蜥能在短距离(约100~150米)内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冲刺。食性广泛,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蜗牛、鸟类、蜥蜴、蛇类,其它动物的蛋和腐肉等为食,也吃其他毒蛇,本种对蛇的毒液具有特别的免疫力。在当地人们认为沙漠巨蜥有毒而遭大量捕杀,数量锐减。本种唾液内含有特殊的成份,根据 Gorelov (1971)所做的实验中,将沙漠巨蜥的唾液注射到鸟类的体内,几秒内便产生瘫痪;卵生,繁殖期在每年3~5月,每次产约10~25枚卵,孵化期约120天,幼体出生后三年便达到性成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64
首页 1 2 3 4 5 6 7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