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图鉴大全
爬行宠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3
32.丽棘蜥 Mountain Horned Dragon
丽棘蜥(飞蜥科,拉丁学名: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又名丽眦蜥、十字领蜥,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东、福建、贵州、海南、广西、江西等地,主要生活于400~1200米山区林下以及活动于路旁、溪边、灌丛下及林下落叶处。主要以昆虫为食。
  丽棘蜥成体长20厘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一倍半。躯干侧扁;背鳞大小不一,间有大鳞。腹鳞大于背鳞,每一腹鳞具强棱;后肢较长,贴体前伸达吻眼之间。眼后棘短,其长约为眼径的一半。体背具黑褐色斑纹,四肢亦具黑褐色横纹,尾背有黑色横斑。卵生,每次产卵6~8枚,卵径8×6mm左右。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33
吧务
level 13
33.火冠蜥 Great Angle Head Lizard
火冠蜥(飞蜥科,拉丁学名:Gonocephalus grandis)原产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栖息于濒水雨林区。全长25~55厘米,火冠蜥是冠蜥属中体型最大、攻击性最强的一种,所以只能单独一对饲养。
  火冠蜥通常栖息在河岸边的大树上或是树丛中,在饲养时要以高度为主的树栖环境,布置较粗的枝干供它们攀爬。底材可以单独使用无菌土、枯叶、树皮屑或是混合使用。湿度要保持在50%以上。虽说市面上大部份是野生个体,但是在人工环境中适应期比较短,体格也很强健,比较不会有拒食的问题。火冠蜥属于虫食性,一般昆虫如蟋蟀、飞蛾、蚱蜢、面包虫甚至乳鼠等都可以做为主食。需要含紫外线的灯光,饮水也要供应充足。
  火冠蜥的雌雄辨别容易,雄性脊鬣和喉垂都较大,体色是蓝色和绿色为主;雌性脊鬣和喉垂则较小,体色以棕色为主。多数的冠蜥都是雌雄异色,所以在分辨上都不困难。交配后雌性通常产下2~6颗软质蛋掩埋在枝干下的土中,孵育温度以22~25℃较理想,大约75~90天就可以孵化。幼体长8~10厘米,最好单独饲养,以小蟋蟀为主食。对于喜欢中小型树栖蜥蜴的人来说,火冠蜥的互动性若经过适当驯养可以有很好的表现,而喜欢绿鬣蜥却又顾忌它们体型的人来说,火冠蜥正好兼具鬣蜥的特征又没有体型过大的隐忧,也是一种理想的替代种。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34
吧务
level 13
34.斑帆蜥 Salifin Lizard
斑帆蜥(飞蜥科,拉丁学名:Hydrosaurus pustulatus)又名菲律宾海蜥、菲律宾长蜥、帆龙,分布于菲律宾,栖居在河流与小溪沿岸的森林中。半水栖性,栖息在淡水水域。体长约80~100厘米,全身灰色,以其隆起且似帆状物的大尾巴而著称,其尾巴由隆起的脊椎骨突起所支撑,成体的帆状尾远比幼体来的更大更高。其背部中间有一列膨大的棘状突起。斑帆蜥是飞蜥科成员中体型最大的蜥蜴。性情害羞且较容易紧张,一遇到骚扰就会马上从树上跳入水中,是相当出色的游泳高手,甚至也可以用后脚站立在水面上快速奔跑。本种属杂食性,在野外会摄食水果、青蛙、昆虫与鱼类,其寿命可达10年以上。
  斑帆蜥体型可以长到很大,加上属于半水栖的品种,而且其性情胆小而敏感,容易紧张,所以对于入门者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对于玩家或有空间饲养的朋友来说,斑帆蜥虽然体色普通,但是雄性那种大而高的帆状突起,加上可达一公尺的体型,在外型上感觉相当有气势,也是一种很具魅力的蜥蜴
  宠物市场上的斑帆蜥都是野生个体,需要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太小的箱子容易因紧张冲撞而伤到吻端,这样常常导致吻部伤口腐烂与寄生虫的产生;一只成体的斑帆蜥至少需要 宽150cm×深100cm×高150cm 的空间,里面必须设置一个至少可以让它能够将整个身子浸入的水池,并放置大型栖木供攀爬,很多欧美国家的饲主采用庭园式的环境饲养,当然这是最适合的,但是如果以都市空间来说,几乎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一般市面上贩售的饲养箱也无法饲养斑帆蜥成体,所以如果有预算,最好是特别订制一个专属的饲养箱。
  斑帆蜥在水里的时间很长,入水的次数也很频繁,需要很干净的水质,所以如果无法常常换水,最好设置一个水族专用的过滤系统,环境必须有良好的通风,正常状态下的斑帆蜥很喜欢在空间内四处跑跳,过小或设计不良的空间容易使蜥蜴造成紧迫而拒食,这也是很多斑帆蜥常常在饲养环境中死亡的原因之一;以蜥蜴来说,斑帆蜥几乎是完全不适合当作豢养宠物的品种,但是只要环境适合,还是可以养的很好,对于一些玩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饲养斑帆蜥的底材选择来说比较广泛,木屑、无菌底床、碎报纸、树皮屑、人工草皮等都可以,主要以自己方便清理为主,如果以造景为主,可以选用无菌底床(无菌土)或树皮屑,这类的无论材质与颜色上都很自然。
  在温度方面,饲养斑帆蜥的环境温度白天需维持在24℃~ 31℃左右,晚上则降低到21℃~24℃左右,冬天可以利用加温灯或保温石来调整温度,不过它们有时会趴在岩石上以获得体温,所以在使用加温石的时候必须注意烫伤的可能性,搭配温控开关使用会是比较好的方法;此外,它们也很需要UVB的补充,市面上所贩售 ZooMed 的 Power Sun 加温灯是最佳的选择(不过并不便宜)。
  湿度方面,因为斑帆蜥靠水生活,是栖息在雨林中的品种,所以当然要设定比较高,虽然设置的水池可以将湿度维持在一定的程度,但是也必须每天在箱子内洒上三四次的水,最好常时的维持在80%以上的环境湿度,注意太低的湿度会使它们皮肤过度干燥,甚至会造成断趾的情况。
  斑帆蜥是杂食性的蜥蜴,所以在饵料的供应上需比较多样化,在幼体时,荤素的比例是30%素食,70%荤食,成体的斑帆蜥则是荤素各半。以食物的取得难易度来说,荤食方面可以提供蟋蟀、超级卖皮虫、大肚鱼或朱文锦,它们也会猎食其它小蜥蜴,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到野外采集一些非保育类的攀蜥与草蜥给它们吃,有的人驯化过让班帆蜥接受鸡肉或猪肉条,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试试看。在素食方面,可接受的种类也很高,可以比照绿鬣蜥的方式提供食材,包括绿色的叶菜类植物,甘藷、胡瓜、小黄瓜、莴苣、高丽菜、胡萝卜等,水果可提供苹果、葡萄、草莓、哈密瓜与甜瓜等等,也有人以面包喂食斑帆蜥,不妨以多样化的观念多多尝试。
  斑帆蜥在性别的辨识上算是相当简单的,成年雄性的外型当然就是那又高又大的帆状突起,其球状的吻端与股孔也比较大,幼体的性别在外型上就很难辨识,只能用性别探测棒来探查。斑帆蜥的繁殖季在春季末期的前后几个月,而且每年只有一次,雌性的斑帆蜥在交配后会产下8~12枚卵,孵化期约二个月,在孵卵的时候温度应维持在28℃~30℃左右。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35
吧务
level 13
35.琴头蜥 Hump-nosed Lizard
琴头蜥(飞蜥科,拉丁学名:Lyriocephalus scutatus)分布于斯里兰卡的森林中。体长约30厘米左右,成体吻部呈瘤状,由吻部至头部有两条稜脊,背部有鬃毛状鳞片,体色呈亮绿色,亦可转成褐色,雄性个体的鬃毛状鳞片发达,且具有黄色咽垂。
  琴头蜥栖息在地面,但由于生活于森林内,所以常会爬到树上,因此饲育箱内最好用树枝做成立体状,箱内宜保持高湿度,并将温度调整为25~28℃。饵料以昆虫为主,不过可偶尔供给切碎的蔬菜以及综合营养剂,当然不可忘了进行日光浴。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36
吧务
level 13
36.蝴蝶蜥 Butterfly Lizard
蝴蝶蜥(飞蜥科,拉丁学名:Leiolepis belliana)又名蜡皮蜥,国内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国外分布于泰国、缅甸、印尼、马来西亚及越南等地。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经常在稍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米左右,常雌雄同住在一个洞穴中。为日型性穴居的蜥蜴,白天气温适宜时,就会外出活动觅食,一遇惊扰,立即躲回洞穴中。
  蝴蝶蜥体长可达35~50厘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身体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布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则不明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强壮且爪子发达。尾巴呈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每侧有股孔13~18个。遇到危险时,会展开肋骨,露出腹部两侧鲜艳的皮褶以威吓敌人。饲养环境温度保持在20~30℃,环境必须干燥通风,主要以昆虫为食物,偶尔也会取食植物,本种一般为卵生且行一夫一妻制,不过有两个亚种为单性繁殖,一种为(L. belliana guentherpetersi),另一种为(L. belliana boehmei)。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37
吧务
level 13
37.丽纹龙蜥 Japalura Tree Dragon
丽纹龙蜥(飞蜥科,拉丁学名:Japalura splendida)又名丽纹攀蜥,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贵、川一带,栖息于海拔3000多米的山区或山间盆地,经常出没于山区灌木丛杂草间或岩石上,是一种常见的小型蜥蜴。雌性全长10~23厘米,雄性全长10~34厘米。是国内各地市场上被出售最多的蜥蜴品种。
  丽纹龙蜥在国产的蜥蜴中属于比较漂亮的品种,性格活跃,但是此品种较为敏感,人工饲养最主要难题就是开食困难。以蜘蛛及椿象等昆虫为食。人工饲养时喂面包虫、蜘蛛及椿象。宜缸养,饲养缸养要求长度超过蜥蜴长度的两倍以上,越大越好,缸底以沙或石做铺垫,放块植物和沉木等供其栖息,减少人为打扰。缸中置一水盆,水以晾晒过为佳,供其饮水。缸内要保持湿度,忌闷热与阳光暴晒。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但要注意丽纹龙蜥行动迅速,偶尔被激怒时,会张口咬人,所以不要用力去抓它和拽其尾巴,一旦被它咬住,是很难让它松口的。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38
吧务
level 13
39.变色树蜥 Changeable Lizard
变色树蜥(飞蜥科,拉丁学名:Calotes versicolor)又名刺背角蜥、马鬃蛇、雷公蛇,国外分布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国内分布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栖息于环境潮湿的热带雨林内。喜欢吃各种昆虫如蟋蟀、草蜢、甲虫、蜘蛛等,偶食其它小型蜥蜴。也爱舔舐在叶子上的水点解渴。卵生,交配期为4~10月,每次产蛋1~3枚,蛋呈白色,长椭圆形。饲养时箱子环境必须保持在75%的高潮湿环境,温度约保持在25~30℃,箱子最佳大小为150×80×120厘米。
  变色树蜥全长可达40厘米,但尾巴约占身长的三分之二。头较大,吻端钝圆,吻棱明显。眼硷发达。鼓膜裸露,无肩褶。体背鳞片具棱呈复瓦状排列,背鳞尖向後,背正中有一列侧扁而直立的鬣鳞。四肢发达,前後肢有五指、趾,均具爪。头体长8~9厘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3倍。体浅灰棕色,背面有5~6条黑棕横斑;尾具深浅相间的环纹;眼四周有辐射状黑纹。喉囊明显。生殖季节雄性头部甚至背面为红色。体色可随环境而变。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0
吧务
level 13
40.白唇树蜥 Blue Crested Lizard
白唇树蜥(飞蜥科,拉丁学名:Calotes mystaceus)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区林缘、耕作地四周。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820至11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卵生。以各种小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1
吧务
level 13
41.新疆岩蜥 Xinjiang Rock Lizard
新疆岩蜥(飞蜥科,拉丁学名:Laudakia stoliczkana)又名新疆鬣蜥,分布于蒙古及新疆等地,主要生活于黄土及黄土沙质荒漠地带、在河岸阶地、胡杨林内、荒漠灌丛、洪沟岸壁及居民废弃的土墙缝中以及偶见于砾石荒漠灌溉渠边。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00至176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英吉沙与叶城。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2
吧务
level 13
42.卷尾沙蜥 Toad-headed Agama
卷尾沙蜥(飞蜥科,拉丁学名:Phrynocephalus nejdensis)又名蟾头鬣蜥、阿拉伯蟾头蜥,广泛分布于亚洲西南部的沙漠及半沙漠地带。成体长12厘米,瘦长单薄的身体,全身土黄色,背上缀有黑色斑点或虎纹,腹部白色,尾部在兴奋时呈现橙色,尖端多数黑色。当紧张时,会撑起身体,尾巴不停来回绻弹。
  卷尾沙蜥是种极容易饲养的蜥蜴,胆子小,比较神经质,但对新环境适应快,入手后差不多即时开始进食。卷尾沙蜥会整天在饲养箱中乱窜,而且行动非常迅速,弹跳力强,饲主必须小心它们走脱。饲养设备只须要一个较高深而阔的饲养箱,但必须要加装顶盖,因它们的爆发性弹跳力超强。底材用爬虫沙铺设3~5厘米厚,因为它们很多时会潜进沙中睡觉,只露出眼和鼻孔,一盏25watt的射灯及一张电毡(冬季使用)即可。在日间保持在28~32℃,晚上约维持于22~24℃左右,它们可抵受较大温差,湿度要较干燥。每天开射灯8小时左右,在冬天晚上使用电毡,给它们保持温度在22~24℃。卷尾沙蜥喜欢在射灯下休息,而太多外界骚扰的环境,会令它们乱窜,在太光或太热的环境下,甚至晚上温度太低时,它们都会潜进沙中睡觉。每天早晚向饲养箱中喷水供其饮用,亦可用水碟,但很快就会被它用沙埋掉。
  会动的小昆虫差不多全可投喂,通常供应蟋蟀以作主食,偶尔投喂麦皮虫或去掉后腿的草蜢,每两星期供给钙粉及维他命补充剂一次。喂饲时间多在早上,因它们是日行物种,这段时间较活跃,食欲亦较好。食量方面,每条卷尾沙蜥一次约1~2只蟋蟀,一星期喂饲4~5次。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3
吧务
level 13
43.线蜥 Spotted Burrowing Skink
线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Lerista punctatovittata)分布于澳洲东南部,栖息于干燥森林区至树木稀疏的热带草原,地底栖型。全长20厘米左右,为适应不同地底生活,个体间的四肢型态亦互有差异,其中包含四肢健全者、仅长有后肢者,或四肢已完全退化的个体。以蚂蚁、白蚁等小型昆虫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4
吧务
level 13
44.猴尾蜥 Prehensile-tailed Skink
猴尾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Corucia zebrata)分布于所罗门群岛,栖息于森林中,树栖型,夜行性,白天多藏身于树洞内休息,是石龙子科中体型最大的品种,成体可以长达80厘米以上。更特殊的是,猴尾蜥是极少数纯树栖的石龙子,它们的四肢发达,爪子锐利,尾巴可以任意卷缠枝叶,发挥第五肢的作用,并且也失去了自割的能力,可以说已经脱离一般地栖石龙子的特征而完全适应了树栖的生活。迟缓的行动和伪装良好的体色,让这种夜行性的石龙子得以在森林中繁衍而让掠食者难以发现。
  猴尾蜥的群居性很高,所以适合群养,由于体型较大,饲养也需要较大的空间,每一只都需要至少两尺缸的空间,以直立式的饲养缸为宜,并布置许多枝干供它们攀爬。由于是夜行性,因此不需要很强的光照,但是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大约在30℃上下,湿度60%~80%。底材可以用无菌土或树皮屑。基本上这种环境与变色龙的环境很类似。
  猴尾蜥完全以素食为主,在野外主要以无花果和藤蔓的细小叶片为食,因此人工饲养时可以一般蔬果为主食,再辅以蜥蜴饲料或面包虫就可以养得很好。大型的水盆对猴尾蜥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们喜欢泡水,特别是即将脱皮的阶段,所以必须经常保持水盆的水质洁净与充足。
  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容易,雄性的头部比较宽阔,泄殖腔较鼓起,多只比较会更容易辨别。猴尾蜥也是胎生的石龙子,这一点使它们可以终身不需下到地面,真正做到100%的树栖。雌性的怀孕期长达6~7个月,因此通常2~3年才能生产一胎,每胎产下一只幼体,偶而有双胞胎的情形。幼体产下之后便能独立生活,如果饲养得好可以活15年以上。
  外貌朴实的猴尾蜥是一种常被忽略的石龙子,事实上美国已经禁止野生个体输入,可能不久会由CITES II提升至CITES I的地位,状况良好的猴尾蜥会展现出温驯的特质和亮眼的体色,应该也有资格成为个中老手的搜集对象。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5
吧务
level 13
45.桃舌蜥 Pink-tongued Skink
桃舌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Tiliqua gerrardi)分布于澳洲东部海岸,栖息于湿润森林区或雨林中,但亦有不少个体生活于干燥林内。以地表的昆虫或陆栖蜷螺为食。全长42~48厘米,颈部略呈蜂腰状,躯体细长,体鳞数30~34列。后肢约为躯干长的25%~30%,尾部则为躯干长的110%~140%。幼体舌头略呈蓝色,长至成体后则会转变为桃红色。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6
吧务
level 13
47.红眼鹰蜥 Red-eyed Crocodile Skink
红眼鹰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Tribolonotus gracilis)又名红眼鳄蜥、盔甲蜥,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外围岛屿的潮湿森林区,全长18~25厘米,属于中小型蜥蜴,眼睛周围有一个橘红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来好象两个大红眼睛,颇有威吓掠食者的功用,当然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红眼鹰蜥属于肉食性蜥蜴,以昆虫和软体甲壳类为主食,喜欢在水中活动,所以在饲养时需要注意这些要点。
  饲养红眼鹰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够饲养一对。布置1/3水区,2/3陆区,底材以无菌土混合树皮碎片最为合适,可以保持较高的湿度,太干燥的环境容易造成脱皮不顺。因为它们夜行的倾向,所以不需要特别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装置加温垫以保持适当的温度。红眼鹰蜥脚爪尖锐善于爬树,因此缸盖要盖紧。
  红眼鹰蜥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雌雄两性都能发出唧唧的叫声,音调尖细,雌性频率较雄性低沉。雄蜥体型略大于雌蜥,雄性后脚三个脚趾内侧都有一排细小的肉垫,雌性则无。另外在肚脐的位置雄性会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鳞片。红眼鳄蜥生性温和,但是雄性会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所以不要把两只雄蜥养在一起,两只雌性养在一起也不适合,所以最好成对或多对饲养。产卵期多数在秋天,雌蜥每次只产一颗蛋,约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9℃,以27℃最为理想,温度与性别没有关联。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达到成熟阶段,只要注意湿度,红眼鹰蜥应该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较容易饲养与繁殖的蜥蜴类。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8
吧务
level 13
48.刺尾岩蜥 Pygmy Spiny-tailed Skink
刺尾岩蜥(石龙子科,拉丁学名:Egernia depressa)分布于澳洲西部,栖息于沙漠至半沙漠地带,偶尔会在岩区出现。以昆虫为食,亦会食植物果实。全长7~17厘米,体鳞上有3~5条鳞骨,且前端均呈棘状。此外,尾鳞上也长有3枝棘刺,躯体中央位置的体鳞数有28~38列,鼻鳞相互邻接,尾部扁短。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49
首页 1 2 3 4 5 6 7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