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图鉴大全
爬行宠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3
16.犀牛鬣蜥 Rhinoceros Iguana
犀牛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Cyclura cornuta)分布于西印度群岛,栖息于干燥多岩灌木林区,日行性,地栖。因其鼻子上的三只角类似犀牛角而得名。成体长1米左右,成体以灰色为底色,具有黑色横纹。在幼年阶段,体色则以绿色为主。此外,尾部覆盖有棘状大型鳞片。鳞列间另有至少1列以上的小型鳞片。擅长攀木。敌人靠近时,会立刻钻入岩石中躲藏。若无处可躲时,会以猛冲的方式逃开。本种为草食性较强的杂食性鬣蜥。在幼体的饲养中以肉食为主。
  犀牛鬣蜥是很聪明又很容易驯养的鬣蜥,不会像绿鬣蜥一样难以捉摸。可以80%植物与20%水果饲养。适温20~30℃。底材以粗砂或树皮为主,需要大量日照,维他命与钙粉的补充也很重要。犀牛鬣蜥的繁殖季节配合雨季开始,大约是在每年的四月份,繁殖期只有2~3周,怀孕的雌性会挖掘长达一公尺的洞穴将卵产于洞穴底部,再将它们掩埋。每窝可产5~20颗蛋,通常是在6~8月间产卵。卵的孵化温度约在28.5~31℃之间,约160~185天可以孵化。初生幼体就有15~18厘米长,也很活泼,体格强健,不容易拒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17
吧务
level 13
17.古巴鬣蜥 Cuban Rock Iguana
古巴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Cyclura nubila nubila)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18
吧务
level 13
18.蓝岩鬣蜥 Cayman Blue Iguana
蓝岩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Cyclura nubila lewisi)原产于开曼群岛,栖息于干燥多岩灌木林区。体长130~150厘米,开曼群岛的特有种,古巴鬣蜥C.n.nubila的亚种之一,另一个亚种就是体型较小的开曼鬣蜥C.n.caymanensis。目前市面上的蓝岩鬣蜥绝大多数是蓝岩鬣蜥与开曼鬣蜥的杂交种或是古巴鬣蜥,因此价格也比较低。纯种的蓝岩鬣蜥都已经全数交由复育单位繁殖并建立基因库了。
  由于鬣蜥科的蜥蜴生活习性都大致相同,因此都可以用饲养绿鬣蜥的方式来饲养蓝岩鬣蜥,难度不高,只是岩鬣蜥属都是属于地栖性,与绿鬣蜥的树栖性不同而已。在食性上都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在幼体阶段可以偶尔喂食昆虫等动物性食饵,随成长而逐渐转变为全素食蜥蜴。但是最新的研究显示,鬣蜥科的蜥蜴都可以完全不需要动物性蛋白质,百分之百依赖植物和水果维生。不过蓝岩鬣蜥体型壮硕,成长缓慢,幼体成长到成体需要5~9年的时间,当然寿命也就相对很长,通常都可以达到40~50年甚至更久。
  蓝岩鬣蜥栖息地接近赤道,阳光一年四季都很强烈,使得它们对紫外线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时间也十分长,所以在人工饲养时,最好养在室外才能提供直射的自然阳光,在室内饲养时,就必须使用大量的UVB灯光。但是蓝岩鬣蜥的温度适应力很高,可以忍受高达49℃低达10℃的气温。它们虽然性情比较温和,但是彼此间争斗难免,所以最好是单独饲养,只有到繁殖期时才混养。整体来说,蓝岩鬣蜥比犀牛鬣蜥甚至是绿鬣蜥都更容易驯养。雌雄的辨别也与绿鬣蜥差不多,雄性棘刺和肉垂都比较大,体色泛蓝,雌性通常为棕色。雌性每窝可以产下12~20颗蛋不等,依体型大小而定,雌性会长期看守产卵的窝。
  总括来说,岩鬣蜥属各亚种应该算是所有蜥蜴类中最稀少也最濒临绝种威胁的一属,正如同恐龙一样,如果没有人类的复育协助,可能在五年内所有的岩鬣蜥野生族群都将灭绝。所幸目前市场上的蓝岩鬣蜥都是美国业者所繁殖出的幼体,对国际保育并不至于产生影响。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19
吧务
level 13
19.沙漠鬣蜥 Desert Iguana
沙漠鬣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Dipsosaurus dorsalis)分布于北美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栖息于长有矮木或多岩草稀的沙漠地带。地栖性,多生活在地表洞穴附近。日行性,体温偏高。虽以草食为主,偶尔也会捕食昆虫。体长30~40厘米,4~5月间交尾,此时,成体的腹侧部会呈现出粉红色光泽。6~8月产卵,每胎可产3~8颗卵,8~9月即可孵化。依产地不同,分为3个亚种。
  由于它们体内的水份循环很缓慢,所以可以承受很高的温度和很干燥的环境,行动迅速敏捷,是很机警的蜥蜴,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刻躲避。在饲养上要把握干燥与高温的原则,底材以爬虫沙最适合,以PVC管或是石块堆出地洞供它们栖息,照明和温度以UVB灯来提供最为适合,灯下温度可以高达45~50℃,平均缸温可以保持在28~32℃之间,水盆可以不要,但是必须注意它们进食状况,没有进食的个体很容易脱水,所以偶尔喷喷水也是比较保险的做法。沙漠鬣蜥属于杂食性,但是偏向素食为主,日常食物以一般绿色叶菜为主,花朵种子等也可以供应,幼体也可以每周固定喂食面包虫或蟋蟀1~2次,成体喂食虫类的次数可以减少。
  虽然沙漠鬣蜥可以群养,但是雄性的地域性还是很强,特别是在3~6月之间的繁殖期,雄性间的争斗难以避免,虽不至于造成死亡,但是因为它们的尾巴长达身体的1.5倍,被咬断的情形还是很常见,最好是只养一只雄性。
  雄性沙漠鬣蜥的尾巴根部较粗大,也会出现很明显的股孔,它们会用股孔的分泌物来标示领土范围及显示身份,雌性就没有这种构造。通常沙漠鬣蜥在三月间由冬眠中苏醒后就会进行交配,雌性通常在五月间产卵,每次产下2~9颗蛋,在27.5~29.5℃之间大约6~8周可以孵化。幼体可以喂食与成体相同的食物,当然食物体积要小一点。经过3~5年的养成就可以繁殖。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0
吧务
level 13
20.沙巴变色蜥 Saban Anole Lizard
沙巴变色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Anolis sabanus)分布于沙巴岛(小安地列斯群岛),栖息于干燥岩区,树栖型,日行性。全长12厘米,背部以灰白为底色,具有黑色水滴状斑纹。喉部呈淡黄色,背部中央并无鬃状鳞列。以昆虫为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1
吧务
level 13
21.古巴变色蜥 Cuban Knight Anole
古巴变色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Anolis sabanus)原产于古巴,栖息于森林或果树园中,树栖型,日行性。全长30~50厘米,以大型昆虫或其他树栖型蜥蜴为食。是此属中体形最大的种类,因头呈骨质话现象,看起来十分生硬。口鼻细长成梭型,喉垂处呈粉红色,眼睛下方以及肩部有黄白色条纹,身上有小粒状鳞列,尾部略为侧扁,体为亮绿色,又会转变为毫无光泽的灰褐色。
  古巴变色蜥喜好日阴处,行动并不敏捷,被敌人追赶时会逃至树冠,尤其是遇到蛇等天敌太靠近它时,它会采取防御状态,撑起喉垂张口还击。饲养时多栽植些宽叶植物,定时用喷雾器淋水,它可以饮用叶片上的水,白天温度25~30℃,晚上20℃。活动慢,捕捉时可以抓头,但有强壮的下颚记忆尖利的牙齿。夏季为繁殖期,幼体头部浑圆,配上大眼睛,看起来不似此种,所以常被误认。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2
吧务
level 13
22.牙买加变色蜥 Jamaican Giant Anole
牙买加变色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Anolis garmani)栖息于森林中,树栖型,日行性,行动极为敏捷,个性较为粗暴,一旦接近就会立即张口威赫或咬人。以昆虫为食。全长20~25厘米,背部中央覆有鬃状鳞列。体色可由祖母绿转变为黑色,有时身上会出现斜纹或斑点。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3
吧务
level 13
23.纹面弹簧蜥 Jewelled Curly-tailed Lizard
纹面弹簧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Leiocephalus personatus)又名珠宝卷尾蜥,分布于西印度群岛。栖息于森林边缘、草地、海岸,地栖,日行性。处于兴奋状态或奔逃时,尾部如弹簧般卷曲,并高举于身体上方,因此得名。全长15~27厘米,雄蜥的眼部上具有黑色条纹,四肢呈绿色。背部以红色为底色,并布有许多白色斑点,雌蜥的体色则以褐色为主。以昆虫为食,卵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4
吧务
level 13
24.海地弹簧蜥 Haitian Curly-tailed Lizard
海地弹簧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Leiocephalus personatus scalaris)又名海地卷尾蜥,分布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全长约25厘米。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5
吧务
level 13
25.鬃狮蜥 Bearded Dragon
鬃狮蜥(飞蜥科,拉丁学名:Pogona vitticeps)分布于澳洲中、东部内陆,栖息于干燥森林及沙漠,半树栖型,日行性。全长约30~55厘米,体型粗壮且相当扁平,头部大呈三角形,外耳孔明显,头部后面、颈部背面和喉部有大型棘刺状鳞片,体侧有一列规则排列的圆锥状的棘刺状突起。身体背部为黄褐色、黄色或红褐色,上有两列深褐色不规则的斑纹。当遭受威胁时,这种蜥蜴会以张开嘴及将带刺的咽喉膨大作展示动作,故其中文名即由此而来。
  鬃狮蜥在世界各地都是最具知名度的宠物蜥蜴之一,其普及度几乎和绿鬣蜥一样。然而在狭小的居家空间中,有的人会觉得绿鬣蜥体型过大,鬃狮蜥不仅体型适中,个性温和,不象绿鬣蜥那么难以捉摸,加上容易适应人工的饲养环境,所以鬃狮蜥成为了都市人与初学者最佳的入门宠物。一只体质强健且适应与人相处的鬃狮蜥进食行为积极,很能接受人类的拥抱及抚摸,抓出来之后往往会攀附在饲主的手上或肩膀上,所以如果常常与它接触、把玩的话,鬃狮蜥会成为相当温驯的最佳爬虫宠物,不过,人工饲养下的鬃狮蜥往往会因为喂食频繁与营养的过剩,就会出现肥胖的情形,此外,因为是居住在干燥的草原或沙漠中,所以环境也必须保持在较高温低湿度的环境。
  鬃狮蜥的食性属于杂食性,不过比较偏向于肉食性,一些蜥蜴万能饲料如蟋蟀、面包虫、超级麦皮虫、蚱蜢等等昆虫它都照单全收,肉食比重在日常摄取量占了三分之二,当然也会摄取一些蔬菜水果,占日常摄取量的三分之一;幼体喂食的频度要比较高些,约每天2~3次,成体两天喂一次即可,可以喂食两次蟋蟀之后,第三次喂食蔬菜,也有人在饲养时以肉食为主,但这样会造成营养摄取的不均衡。
  在底材的选用方面,以爬虫钙沙、爬虫沙或爬虫沙混合无菌土最佳,木屑或树皮屑等底材最好不要使用。鬃狮蜥有很强的领域性,所以饲养成蜥的话空间就必须大些,而且一个空间不要养两只以上的雄蜥,另外,在群养时体型相互不要相差太悬殊,不然较小的个体可能因为抢食不过优势个体而产生压力,最后导致死亡。鬃狮蜥不太会去喝水盆内的水,所以水盆可以不用摆放,但必须每天喷水在饲养箱内以供其饮用。平时须有似沙漠之高温环境,加温石选择可调整超过45℃以上之种类,另选用含高瓦数UVA之聚热灯,定点之温度达40℃以上甚至超过45℃亦可。鬃狮蜥为杂食性但较偏肉食的蜥蜴,故其排泄物味道颇重,底部垫材宜选用排水性与吸臭性最佳之核桃木碎屑,如此您的鬃狮蜥食欲与活动力会增加,再配合大量维他命、维他命D3与钙粉等等,相信鬃狮蜥会活的很健康。鬃狮蜥算是蛮长寿的蜥蜴,如果饲养的好,它们可以活到十年以上。
  许多蜥蜴在幼体时的性别辨认上是相当困难的,鬃狮蜥也是一样,幼体会在约一年以后达到性成熟;某些雄性的鬃狮蜥成体在繁殖期时下巴会变成黑色的,不过也并非所有的个体都是如此,所以最好是看尾巴的根部来辨认比较准确,雄性尾巴较粗大,且根部两旁各有一块突起物,而雌性个体的尾巴较细,而且根部的中间只有一块突起,成体雌雄的辨认难度还算简单。
  繁殖鬃狮蜥对于稍有饲养两栖爬虫基础的人可说较容易,可同时数对以上混养亦可选择1只雄鬃狮蜥搭配4~5只雌鬃狮蜥混养。饲养8个月大后个体即可开始繁殖,首先注意调整日照时间为10小时,温度为24℃~27℃;夜间14小时,温度16℃ 左右即可(因为鬃狮蜥有独特的体温控制机制,所以它们能忍受到10℃之低温),此调整期为鬃狮蜥冬眠条件。12月初至2月中旬左右,亦可于10月中旬至1月中旬,降温期间尽量减少或不要喂食,繁殖前3~4星期调整正常日照加温与食物供给,然后会渐渐出现繁殖前的行为举止,包括雄鬃狮蜥互相侵略打斗而雌鬃狮蜥展现交配前之温柔平顺,不久即会开始配对交配。此时对于雌鬃狮蜥的喂食应尽量丰富与营养,直到夏季未怀孕的雌鬃狮蜥是较丰腴。行为较明显处为鬃狮蜥常挖掘数个洞穴以选择其中之一为下蛋之处所,建议在笼舍内放置微湿的无菌沙土,供其掘蛋穴,切忌使用硬的基质否则可能导致生产失败。下蛋时间多约在凌晨1:00~6:00,此时雌鬃狮蜥几乎都在洞内直到完全下完蛋,才会出来洞外,可视其腹部了解是否已完成下蛋,取蛋时必须特别小心拨开沙土一个一个取出,放入装满潮湿蛭石的盒子内,1/3蛋体露出蛭石2/3埋其中,之后就不可再移动蛋了,最后放入温度调整为29℃之爬虫专用孵蛋器,进行45~80天不等之孵化期,视品种不同,例如Pogona barbata约70~80天,Pogona henrylawsoni约45~55天,Pogona vitticeps约 55~75天。几乎每窝蛋在第一只鬃狮蜥孵出后,24小时内会全部孵化完成,但亦有少数长达4~5天的例子,可能会有约15%~25%的蛋不会孵化,最主要原因为初期取蛋与置蛋的工作疏失。雌鬃狮蜥大约有三年的高生产率,以后即会逐
年下
降直至衰竭死亡。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6
吧务
level 13
26.王者蜥 Spiny-tailed Lizard

王者蜥(飞蜥科,拉丁学名:Uromastyx)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北部经过阿拉伯半岛直到北非之间的广大区域中,所以在体型和体色的变化上差异很大。由于王者蜥主要栖息于高温干燥的沙漠地区,在饲养环境上自然要配合这种条件,底材以沙质为主,另外布置一些枯木与大量岩块供躲藏与攀爬。王者蜥特别喜欢躲在十分狭窄的岩缝中栖息,再以尾巴堵住岩缝洞口,这就是它们尾巴长满棘刺的原因。
  王者蜥的智商可能是爬虫中最高的,它们会主动与饲主接近,也会认人,每次它们歪着头看着饲主的表情,可以看得出它们是有思想的。王者蜥体型适中,体色华丽,外貌又没有一般蜥蜴的狰狞感,个性温和。但是不可讳言的是,饲养和繁殖难度较高,死亡率也比一般蜥蜴高,特别是尼日王者蜥。王者蜥多数平常都很温和,不过在繁殖期的斗争却很激烈,会造成严重外伤,必须注意。
  王者蜥属于日行性地栖型爬虫,所以饲养箱不需要太高。最重要的是日照,王者蜥需要大量的日照,所以室外饲养最佳,在室内养就必须准备较强的UVB聚光灯,环境气温应保持在32~38℃间王者蜥才能正常活动,可以算是最需要高温的蜥蜴。夜间则需要让温度降到25~28℃比较能够充分休息。
王者蜥是很有魅力的品种,有16种加上5个亚种共计21种:
(下述品种没有进口过的就没有中文名称)
U. acanthinura 中文:突尼西亚王者蜥
U. acanthinura nigerrimus 中文:摩洛哥王者蜥 (有红黄两个色系)
U. acanthinura cf. flavifasciata 中文:横带王者蜥
U. aegyptia 中文:埃及王者蜥
U. aegyptia microlepis 中文:叙利亚埃及王者蜥 (有少量进口过)
U. dispar (有进口过但中文名跟摩洛哥王者蜥重叠)
U. dispar maliensis 中文:马里王者蜥
U. ornata 中文:华丽王者蜥
U. ornata phibyi (没进口过)
U. geyri 中文:尼日王者蜥 (2001年被独立出来--共有红黄两个色系)
U. benti 中文:宾士王者蜥 (有另一种山地型彩虹宾士王者蜥)
U. macfadyeni 中文:索马里王者蜥
U. ocellata ocellata 中文:孔雀王者蜥
U. hardwickii 中文;印度王者蜥
U. thomasi 中文:汤马氏王者蜥 (少量进口过)
U. alfredschmidti 中文:黑王者蜥 (少量进口过)
U. princeps (没有进口过)
U. asmussi (没有进口过)
U. loricata (没有进口过)
U. occidentalis (没有进口过)
U. leptieni (没有进口过)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7
吧务
level 13
27.中国水龙 Chinese Water Dragon
中国水龙(飞蜥科,拉丁学名:Physignathus cocincinus)又名绿水龙、印尼水龙,分布于中国南部、泰国东部、越南、柬埔寨、印度,栖息于潮湿的热带和 温暖的森林。树栖性,半水栖。全长60~90厘米,成年的中国水龙拥有深至浅绿色,腹部呈现白或浅黄色。雄性头部较为大而阔,背鳍较长。寿命10~20年,性格十分温驯,若能给与适当的照顾,可健康地成长。如果喜欢饲养温驯和爱游泳的蜥蜴,中国水龙是理想的选择。
  爬虫市场上所见到的水龙主要有两种:中国水龙P.cocincinus和澳洲水龙P.lesueurii两种,虽然同属还有其它1~2种水龙,但是并未出现在市场上。以水龙而言,中国水龙受欢迎的程度高于澳洲水龙,或许是颜色较讨喜的关系。两种水龙的分布地区不同,中国水龙分布在中国和中南半岛,澳洲水龙则分布于澳洲东部,所以也被称为东部水龙(Eastern Water dargon),但是习性和食性却仍然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承受温度的范围大为不同,澳洲水龙可以承受0度以下的低温,但无法长期忍受28度以上的高温,个性比较稳重;而中国水龙则对20度以下的低温很敏感,高温的承受力却很好,个性上比较胆怯。
  饲养环境以保持湿度为主要原则,以热带雨林的模式布置,水龙都是日行性半水栖的爬虫,底材可以树皮屑混合无菌土铺成,湿度保持80%以上,每天必须喷水2次以上才能保持高湿度,UVB也是必须的。另外不能或缺的当然就是一个大水盆,水龙很喜欢静静的坐在水中泡水。只要饲养箱够大,水龙是可以多只雄性共养的。在食性上一样是以昆虫为主,蟋蟀、面包虫和小鱼都是不错的主食,蔬菜水果也可以喂食,成体还可以喂食乳鼠,维他命和钙粉必须定期添加。
  雌雄的辨别在成体来说并不困难,雄性水龙的背上鬣棘发达,体型也比雌性大很多,股孔更加明显,雄性中国水龙的胸部会出现橘色到黄色色泽,而雌性的斑纹一般都比较黯淡模糊。只要环境适合,水龙的繁殖并不困难,但是至少要两岁或60厘米以上的个体比较适合繁殖。通常水龙不用经历低温期也能交配产卵,但是给它们两个月左右的20~23℃低温期和每周一次的喂食,日照时间降至10小时以下,两个月之后当温度恢复正常时,雄性便会展开求偶行为。交配之后约两个月雌性会在地面挖洞产卵,通常每次产卵约10颗左右。将卵放入孵蛋器中保持28~30℃,约55~70天可以孵化。幼体可以喂食蚂蚁蟋蟀和小面包虫。只要环境合宜,水龙可以轻易活上10年以上。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8
其他一到两种是不是白唇和红吻[滑稽][滑稽]
2022年04月13日 23点04分
吧务
level 13
28.澳洲水龙 Australian Water Dragon
澳洲水龙(飞蜥科,拉丁学名:Physignathus lesueurii)分布于澳洲东部沿海区域,因此也被称为东部水龙(Eastern Water dargon)。栖息于河流沿岸的树林,日行性。全长70厘米左右,鬃状鳞列没有绿水龙长,但雄性仍很发达,呈鸡冠状。具有喉垂。在眼部后方位置上,有黑色带状条纹。在躯体至尾部间也有黑色带纹。喉部下方至腹部间多呈橙红色。以昆虫、青蛙等小型动物或果实为食。卵生。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29
吧务
level 13
9.伞蜥 Frill-necked Lizard
伞蜥(飞蜥科,拉丁学名:Chlamydosaurus kingii)又名澳洲斗篷蜥、褶伞蜥,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南部的干燥草原、灌木丛及树林中。全长60~90厘米,长长细细的尾巴占了身长的2/3,颈部四周长有舌骨所支撑的伞状领圈皮膜,其色泽带有令人炫目的亮彩,遇到外敌时会瞬间张开独特的颈伞,并张大嘴巴,威慑力十足。幼体的领圈较小,随成长而变大。属中大型蜥蜴,体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区域性的变化。
  伞蜥不但容易饲养,个性也十分温和而且活泼,是蜥蜴中少数最适合做为宠物的种类。不过同种间还是会有争斗,所以混养时要注意体形,不可相差太多。属于日行性的树栖型,因此饲养箱要以高度为主,底材可用书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干以供攀爬。UVB灯和水盆都是必须的设施。其在地面活动时,大多只利用后肢站立行走,有别于一般的蜥蜴。伞蜥通常是在遭到威胁或是惊吓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伞,因此一般驯养的伞蜥张伞的机会就会比较少见。其食量很大,食物则以昆虫为主,蟋蟀、面包虫、蟑螂、甚至小老鼠都是不错的食物,多数个体也会吃青菜、豆类、水果、鱼肉、虾仁等。
  在雌雄的判别上不是很容易,特别是在幼体阶段,大致来说,成体的雄性体形比雌性大很多,头部和颈伞也比较大,尾巴较细长,泄殖腔下方又会有凸起,体色比较鲜明。伞蜥卵生,在一年左右就会繁殖,不过最好养到两年以上再繁殖比较安全,以免雌性体形过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过程中让它们经历一段低温干燥的期间,可以促进交配行为,交配通常在地面进行,在自然环境中,雌性会将卵产在树灌或树洞中,而在人工繁殖时,需要事先准备供雌性产卵的土堆,每次产下10~13颗卵,孵化温度最好控制在27~29℃之间,不要超过30℃,否则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约一个半月幼蜥会孵化出来。在正常的饲养状态下,伞蜥的寿命是15年。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30
吧务
level 13
31.棘蜥 Thorny Devil
31.JPG (48.86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2012-1-5 00:21 上传
棘蜥(飞蜥科,拉丁学名:Moloch horridus)又名魔蜥、澳洲魔蜥、澳洲刺角蜥,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中部和南部,栖居在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属于小型日行性蜥蜴,全长15~20厘米,全身布满又硬又长的棘刺,看上去很危险,但实际上完全无害。最特别的是它的颈部有一个肉瘤,同样长满棘刺,遇到掠食者攻击时,棘蜥会将头部低下包于前脚之中,这时位于颈部的肉瘤就十分突出类似是头部,引诱掠食者攻击错误的部位再伺机逃脱,这种欺敌方式是蜥蜴类中独一无二的。
  棘蜥个性十分温驯,行动迟缓,日间在沙漠地带寻找蚁冢以捕食蚂蚁,这是它们唯一的食物,棘蜥进食的时间很长,因为它只吃蚂蚁,而且一次只用舌头卷起一只蚂蚁放入嘴里,它能在一分钟内卷食30~45只蚂蚁,一餐可以吃1000~5000只,饲养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棘蜥的水份需求一般是由食物中获得,但是棘蜥全身布满十分细微的纹路,全部汇集到嘴部,所以它只要站在潮湿的地面就可以经由虹吸作用将水份引入口中,在身上凝结的露水也可以同样方式进入口中,这也就是棘蜥在沙漠中赖以维生的独门绝技。另外棘蜥可以随环境变化体色,同时它们的行走方式非常类似变色龙,前后摇摆,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僵住,这又是欺敌的另一绝招。即使如此,澳洲魔蜥还是经常成为澳洲各种巨蜥和鹰隼的食物。
  繁殖棘蜥的难度也不高,但在雌雄的判别上不是很容易,特别是在幼体阶段,成体的雌性体型比雄性大很多。交配是以一般蜥蜴的交尾方式进行。雌性一年只产卵一次,每次产下3~10颗卵,一般都是8颗,以它们小巧的体型来说是很多产的。棘蜥的卵大约有2.5厘米长,1厘米宽,这对于本身只有15厘米长的棘蜥来说,已经是相当大了。卵的孵化期约为90~130天,平均是120天。初生的棘蜥头尾长6.5厘米左右,只要饲养得当,棘蜥可以活上十年至二十年。
2019年02月11日 13点02分 32
首页 1 2 3 4 5 6 7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