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双冠蜥 Plumed Basilisk


双冠蜥(美洲鬣蜥科,拉丁学名:Basiliscus plumifrons)又名羽毛蜥蜴、蛇怪蜥蜴、耶稣蜥蜴,分布于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栖息于热带雨林,树栖。卵生。以昆虫或蜥蜴等小型动物及少量植物为食。这种鲜绿色的蜥蜴身上通常有浅蓝色或黄色的斑点。在头上有两个鸡冠状突起。背上及尾巴有3个由骨质棘支撑的脊突,只有雄性背上才长有帆状背鳍。眼睛内有亮橙色的虹膜,尾巴很长,可在爬树时或奔跑时平衡,脚趾很长,可用后肢站立快速行走。
双冠蜥是标准的热带雨林动物,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由于它们多栖息在濒河的树木上,因此环境的湿度非常高,可以达到75%~100%,在人工环境中饲养,湿度控制就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虽然只要条件适合,双冠蜥的饲养难度并不高,不过因为它们生性比较胆怯,容易受惊吓,与饲主的互动程度也比较低,所以并不适合喜欢把玩宠物的人饲养。
双冠蜥喜欢栖息在河岸的树木上,遇到威胁可以立刻跳进水中水遁,它们在地面上多以后肢奔跑,由于体重轻,后肢粗壮发达,后脚掌不但特大,而且脚底有特殊的鳞片可以发挥滑水板的作用,使得双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长的距离,然后才沉入水中快速游离危险,所以在饲养环境上应该尽量符合这个特点。与水龙的饲养环境很类似。
双冠蜥是典型的日行性树栖型蜥蜴,饲养缸以高度为主,设置枝干和绿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树皮屑或无菌土,UVB加温灯也是必需的设备。由于雄性的领域性颇强,不能有两只雄性共处一缸。在食性上属于虫食性,可以喂食蟋蟀、面包虫、小鼠、小鱼。在野外双冠蜥有时是会捕食鱼类的。
成体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困难,雄性体型较大,又拥有头冠和背鳍尾鳍,不过在繁殖上难度比较高,最主要就是在于湿度的控制上,其他如日照时间和温度也都要配合得当。像棕双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湿度。将雄性和雌性分开饲养一段时间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机率。在成功交配后约4~6周,雌性会在地面掘洞产卵,每窝可产15~17颗软壳蛋,每季可以产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产蜥蜴。
孵化温度应保持在28℃~29℃,约8~10周可以孵化,孵化后的幼体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后才移到个别饲养缸中。幼蜥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可以成熟,不过雄性在六个月左右就会出现争斗,最好分开饲养。幼蜥还有一种独特的避敌绝技,就是装死,这在其它蜥蜴并不多见。如果饲养得当,双冠蜥可以活上15~2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