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868 大堡礁战役
39
年下
半年。
地球表面,殖装战争进入白炽化阶段。
上百万陶瓷,碳纤维,玻璃钢复合材料外壳的生物兵器在海水中腾跃。战争兵器已经不是钢铁风格,而是塑料风格。
玻璃钢复合材料除了怕火,忽冷忽热,容易氧化的缺点。在强度普遍比钢铁强,而在海洋环境中,基本上不要考虑高温伤害,只要抗住爆炸冲击波即可。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煤铁,合成氨为基础工业,机枪重炮为武器的工业化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电气化基础工业,机械化战争。
第三次世界大战,则是继承了上述材料工业基础,材料电子计算上深入发展,在信息化上大幅度迈进,让智能ai武器化的智能化战争。
而第四次世界大战,是太空工业为基础,核材料产量暴增的核工业战争。
前面四次世界大战背后,每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都是工业技术迅猛发展,技术的变革让战略战术体系规则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战略家们完全不能照抄旧的战争经验来进行新式战争。本次世界大战也毫无例外。
第四次世界大战,大规模核战争积累的经验已经失去了作用。
当人类将主要工业区搬到了海水中,主战场的环境让核武器效能大减。无论是高温还是光辐射,海水都能迅速的将其消减,而冲击波的杀伤范围也大大的缩减了。核武不能决定这次战争。
###
在持续大半年的战争中,双方爆发了多场冲突。此时的战争画风是这样的。
在宽阔的太平洋上,冲天的核爆水柱犹如白色蘑菇一样,朵朵盛开。将原本一望无际的海面弄成到处都是白色‘世界之树’升腾的壮丽场景,爆炸让海面的波涛一圈一圈扩散。而两个爆炸掀起的波涛碰撞,产生的浪花肆意飞溅。
而在气泡滚滚的海面下,海鲸殖装兵团们顶着海水中核爆的强声波,以二十为一个小集群单位,每个单位三公里间隔的大散兵线向前冲锋。而现在的海鲸由于战场上的各种需要,分化出了各种作战单位。。
例如直接带着超空泡鱼#雷,在前线和对方海鲸对射的炮灰海鲸。还有拖着电缆,载着电台信号站,负责战场信息通讯的工兵型海鲸。
###
随着双方把握住殖装技术下的各种战术规则,双方军队体系越来越庞大。
嵌入海鲸殖装兵器的人类士兵总数不断增加。以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区域的情况为例,极地联盟投入了三十七万士兵嵌入殖装兵器,至于各类战斗补给舰船的士兵达到了七十三万。而在全球各个战区内,被卷入战争的军队高达两亿。战争正在高速的吞噬人命,也在验证错误。
###
在太阳历40年二月。
大堡礁战役打响了,在太平洋地图上两方云集了庞大的水面水下战斗集群,在集群中上千艘两千吨以上的战舰作为集群的核心指挥部在海面上漂浮。
日方投入了二百三十四万海鲸殖装部队,而极地联盟一方则是投入了一百八十万殖装部队。
这种规模的战役,太阳历39年十一月,好望角地区爆发过一次,当时是北美军团试图突破印度洋和极地联盟在印度洋会师,战局结果是被太平洋联盟的提督打回去。而那场战争的后遗症,造成了极地联盟北亚部分和南极洲大陆部分断绝,才有了这次大堡礁战役。
自此战役,极地联盟的战略目的,是南方集团部队打穿太平洋联盟在太平洋地区的封锁线。
###
战役一开始就非常惨烈,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堡礁,在猛烈的核子炮击中变成了的弹坑满满的月球表面。在炮击过后这些弹坑中的海水异常清澈,没有任何生物幸存。
这些弹坑犹如修路的时候工地下雨后,石灰坑的积水坑。在弹坑中,下降尘埃犹如下雪天的雪花,将死亡的生物残骸给埋在了厚厚的尘埃中。
###
战场到处都隐藏着危机,而在厚厚尘埃的海底,一种名为鮟鱇鱼的殖装兵器在尘埃中潜伏。
这种新型的在海底中的殖装兵器,犹如石头一样潜伏,露出几十条细线,感应水流中的涡流。发现敌人后,外壳迅速变成尖梭状,对敌人突袭。
在核子炮击后,这类殖装生物武器从大堡礁战役开始后就被两极联盟投入了战场。在总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两极联盟各种针对性极强的新式部队频频出现在战场上。可以说帝国的军队,在大堡礁地区的每一核弹坑,都让两极联盟进行了反复争夺。
整个大堡礁战役六个月,帝国换了四位将军,在大堡礁战场上,针对这种新战术用尽了各种方法,包括诱饵弹以及海底声波扫荡。播散带有放射性元素的细菌(细菌感应微弱的代谢聚集),但是都被两极联盟进行了破解。
###
在大堡礁战役中,两极联盟和帝国的交换比达到了1比2.5。
这种交换比并不代表极地联盟的武器质量比帝国高。是战役中,太平洋阵营军事体系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暴露了缺点。在战场上一个军队如果不能及时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蛮干会送出巨大的交换比。
###
例如一战协约国,面对机枪和铁丝网这个新战术问题,协约国指挥官找不到如何有效突破防御征地,按照旧的战术(拿破仑时代的军事经验)几次蛮干(索姆河战役),就把交换比送了上去。在找到方法后,例如炮火掩护,步坦协同推进,交换比就会下降。
2018年09月20日 12点0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