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孔子人性思想的三重矛盾性及其回归
读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Rousalin 楼主
一楼百度
2009年04月25日 00点04分 1
level 10
Rousalin 楼主
二楼说明,还是ZT自史学…………
(真不愧是兄弟贴吧,ZT没个止了……)
2009年04月25日 01点04分 2
level 10
Rousalin 楼主
【内容提要】孔子所处的是物质现实和精神思想极其冲突的时代,孔子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其思想也极其丰富,这内外的因素使得孔子自身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他极少言及“性”,但他在人性思想方面却有着很深的理解,并且具有着矛盾性。但最终是有借于他的人生追求得以真实的回归。
2009年04月25日 01点04分 3
level 10
Rousalin 楼主
【关键字】孔子 人性 矛盾性 回归
2009年04月25日 01点04分 4
level 10
Rousalin 楼主
先秦时期政治大变革,新的生产力在瓦解着旧的制度,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激荡不安的状态。而此时社会思想处于顶峰,百家争鸣,思想家辈出。思想的丰富和社会的激荡使得诸子百家都试图探索人心和解决人世中的苦闷,尤为重视对人性的探索,也从而使人性思想内容极其丰富,蕴义极其深刻,观点各异。但从目的而言,诸子各家都是想通过对人性的认识,使人有规律、有秩序、有道德、有理想、有目的的生活,去恶存善、改恶为善;孜孜以求,积极进取,最终实现人生理想,完善人生价值,达到人生目的,追求幸福的、愉悦的、完美的人生。孔子虽极少言及人性这一敏感而又复杂问题,但他面对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对世人的解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包括了极其丰富的人性内容。 
  在人类生活中,人需要处理三对矛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可以说思想家们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力图理解和解决这些矛盾,由于受到时代和环境以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往往每个人在对待这三个矛盾有着不同之处,有时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的变化,同一个人在对待这三对矛盾也是往往出现自身的矛盾性差异。 
  孔子所处的社会在他自己看来是“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时代,他感觉社会动荡不安,人心不古,道德衰微,礼仪尽失,出现了“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八佾舞于庭”、“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等局面。孔子一方面对于如此的“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诈,弑其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的时代感觉到迷茫和无奈,他主张维护“礼”的统治秩序,维持原有的社会经济的结构,反对追求财富而损害君臣父子的既定秩序和氏族贵族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想以自己的学说来恢复“周礼”,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挽救“没落”的社会,“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在周游列国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未果,而社会却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原有政治制度在瓦解,原来的经济结构在崩溃,原有的礼仪在丧失,孔子面对如此的局面感到无比的苦闷和无奈,只得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叹。人与人关系错综复杂,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世人皆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忙于算计,孔子只得发出“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也”(《论语·卫灵公》)的叹息。理想和现实的错综矛盾,物质和精神的两难选择,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差异,仁义和利益的极其冲突,孔子在其人性思想上一面是尽量避免谈及,“夫子之言性和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而另一方面他又在通过自己“仁”学思想委婉地分析人性和人生价值等内容,宣扬自己对“人”的一切学问之理解。因为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的沧桑,孔子对人世的理解不免复杂,对人生的追求不免错综。如此变革的时代,如此变异的社会,如此变幻的人心,如此变化的人事,孔子的人性思想特征不可能没有矛盾性的痕迹。 
  一 孔子在人性变易性上的矛盾性 
  由于人是真实的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中,人们需要面对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面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人们往往是两种态度:要么是顺其自然(“顺天”),认为“命有天定,富贵在天”;要么是试图用人类的智慧征服和改造自然“逆天”。而这种态度者在自身人性思想上也有着不同,前者认为人的命运自有天意安排,人性也是天生的,是不可以变化的;而后者却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那么也可以改造自己,人性是随着环境和知识的变化而变化,人性是可变的。
2009年04月25日 01点04分 5
level 10
Rousalin 楼主
ZT完毕
2009年04月25日 01点04分 9
level 10
好专业~
2009年05月16日 01点05分 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