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阿译的歌唱
如果说孤独是阿译的宿命 ,那么歌唱就成为了阿译释放孤独,放飞心灵的唯一窗口,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着阿译的悲喜,所以说,歌声是阿译的另一个符号。这里我认为有必须要说下,比起《士兵突击》的配乐来,团剧的配乐用法和作用都更为复杂,也更有特点,可以称为康师傅的导演风格之一,也是这部戏的风格之一,以后有机会,我想好好唠唠,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在团剧中里我们听到最多的歌声就来自阿译,而且提到阿译就必须要说下他的歌声。所以这里我就简单的说下吧,再次声明下,我不是搞专业的,在这班门弄斧的谈具体的技术问题确实不大合适,但是我想到了,就说说吧,不说难受,说的不对的吧,大伙就多批评指正吧,俺先鞠躬了啊。(看到了吧,发现了吧,俺才是真2呢,不把人丢尽了都不消停)
《团长》的第一二集我是在东方卫视看完的,阿译成为了团长中出场的第一个人物,当然随着他的出场的同时,我们就认识了那个干白的声音发出的歌声,说实话,听到这歌声的第一感觉是,我想到了部队里士兵的大合唱,真正的士兵唱歌 俺以为比这难听多了。所以阿译在戏里的歌声俺还是能接受的,就是有的时候会浑身起鸡皮疙瘩,还好不会像烦了一样哆嗦。
2009年04月09日 14点04分
2
level 11
阿译在戏里唱的最多的和用的最多的都是《葬心》是由关锦鹏导演、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阮玲玉》的主题歌,这首歌可以说是把电影主人公阮玲玉一生的悲哀和挣扎都写透了。我不知道现在的“90后”们是否还会知道“阮玲玉”是谁,现在通过《团长》的《葬心》能让大家知道她,也是功德一件了。 阮玲玉(1910-1935)是旧中国电影的最耀眼的一位女明星之一也是最富悲剧色彩的明星,她的人生从贫贱走向了富贵,可是富贵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造成了她的人言可畏的悲剧。由于她本人出生在上海,成名在上海,所以也就成为了旧上海的一个文化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团长》中使用这首歌给阿译是有深意的。首先它展现了阿译上海人的背景,而且它也富有了象征性意味,预示着阿译将会有与阮玲玉相似人生命运。可以说《葬心》就是阿译人生的最好注解。就是而在用法上又不完全一样,等于是在从音乐上给阿译塑造了个更加立体的形象。
2009年04月09日 14点04分
3
level 11
片中第一次《葬心》出现的时候,是体现人物背景同时也抒发了阿译的思乡情怀。而第二次出现是阿译法庭作证上场挥泪上场时,这里我们听到了黄莺莺的两个不同版本的配乐,首先他一边哭,我们一边的听到黄莺莺的那段老式唱片录音,这是烦了眼中阿译的注解,也是再次提醒大家阿译就是葬心之人的人物特质,当他坚定的说完,“即使我要死也要当龙文章那样的人”以后,出现的现代版的《葬心》,我认为是阿译内心心情的写照,也是当时气氛的渲染。整个戏的气氛一下就被托起来了,很经典。再到后来出现的《葬心》都成了阿译悲伤的代名词,比如阿译在兽医前哭坟时的那段,就是表现他伤心的,其实我以为这段配乐都有些多余,一个人都哭成了那样,能不伤心么,那时候的音乐是造煽情,结果我的眼泪没掉,唐基倒是哭的伤心,哈哈,而最后一次出现阿译《葬心》是在南天门树堡阵地里,团长的给阿译的犒赏,老实说,我听到阿译的这段唱,都感觉他是在用歌声发送自己的遗言。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时孟烦了的那段旁白不跟着解释,会不会更好,我不知道,而正是他的这段唱,让我们看到了所有人很明确的心理状态。是啊,总得给悲情找个载体吧,对,这个载体就是阿译的歌。
2009年04月09日 14点04分
4
level 11
除了少数孤独的时候他会伤感意以外,更多的时候阿译活在了报效祖国的热情里,很积极,也很智慧,才华和热情也都体现在了他领唱的几首歌里。在过江前,《六十军军歌》、《从军歌》、《旗正飘飘》成为了炮灰团们唯一的身份证,那震彻峡谷的歌声宣告的是我是中国军人的壮志。而那首劝降的日本歌更是唱的“惊艳”!看似与战争无关的对歌,让他一场,顿时让我们知道他也知道心理战的威力。那时的阿译最可爱的。
2009年04月09日 14点04分
5
level 11
兰小龙童鞋还是很看重阿译的,就这么塑造还怕观众看不懂阿译呢,又特意给他找了个镜子,而这个镜子就是经常欺负她,损他的孟烦了,他们之间几次对话都成了戏里的亮点。其实迷龙说的不错,他们俩在很多地方很相像,甚至他们会彼此羡慕对方的作为,损嘴的烦了骨子里并不讨厌阿译,我认为他甚至都理解阿译。这里还想说一点,阿译骨子里是个很传统的人,而烦了骨子里是很洋派的人,他们放在一起 也是一种对比吧。。其实很多友情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顺便说下,阿译最后的那段现代舞,也是符合他人物形象的,而不是单纯的表演。
2009年04月09日 14点04分
6
level 11
王往与阿译
阿译的表演可以说令我惊讶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我想再过N年,我也会记得这个角色。虽然阿译没有像龙文章、孟烦了包裹着那么厚实的外壳,但是看似真实简单的阿译却是非常难演的角色。我都感觉一般演员找阿译的感觉都是很困难的事,他需要演员得有极强的能力,首先他必须得有文弱的书生气质,还得通晓上海普通话,要夸张的时候还得能拿得出来,还得会能把歌唱得干瘪瘪的跑调,真是很难,而王往全做到了。而且都带有了他自己的风格。他用了很多舞台的办法来塑造阿译,语言、形体、声音所有的手段能用的他都用上了,而且在动作时他都保持着身体的紧张,有节奏,看了下资料我才知道他还在舞蹈,这才明白,他形体的节奏感为啥会如此之强。而最让我叹服的是他给阿译设计的那些歌声,能够想象让一个会唱歌的人把歌唱成那样得有多难,但他做到了,很不容易。
2009年04月09日 14点04分
7
level 11
有时候感觉阿译被演的太紧了。劲使大了,如果能再松弛点,也许会更好。但是仔细的想了一下,如果他不这样夸张的、紧张的演,我们看到的还是阿译么?是阿译让我们知道了王往,而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阿译曾经演过那么多伟大的名人,也才知道他是如此的多才多艺。演员、副导演、歌手、舞蹈教师,他几乎无所不能,任何成功都是有道理的,阿译的成功,是王往努力的结果,而王往的成功,是他多年积累的成果,其实他这一路走来也未必容易,也受过不少委屈,我们曾经知道他因扮演司马迁留胡子而饱受争议,(这事我都替他感到冤,这事跟他有啥关系么,那个导演说他演技不够,俺认为就是给自己失误找了借口么)而今天的阿译呢更是容易受到争议的角色,他没有因此而退却,可见他的敬业和真诚。“王一条”不是白叫的,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看到王往放开自己,轻松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为我们奉献出更多的优秀角色吧。
2009年04月09日 14点04分
8
level 11
PS:不知为何,看到阿译我会很自然的联想起《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一样的一根筋总让人心生怜惜。最强和最弱的东西永远都交织在这个人的生命里,很简单又很复杂。我总认为阿译象征着编剧的理想和他自己的人生,我想我们喜欢这些他们,不仅是因为他们引发我们的同情和悲悯,更会让我们对希望和理想,对如何为人有重新的思考。其实在现实中有许许多多的阿译,他们正是用他们的热情和执着温暖着这个社会,他们却常常要承受一辈子的孤独,这对他们也许不够公平,可是哪有绝对的公平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都能拿个活在真实里,用心去关爱和扶正这个社会,也许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吧!
2009年04月09日 14点04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