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史记》记载,高祖做汉王时,又娶了定陶人戚姬,非常宠爱她,生了赵隐王刘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惠柔弱,高祖认为不象自己,常想废掉他,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象自己。戚姬得到宠爱,常跟随高祖到关东,她日夜啼哭,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孝惠帝做太子。吕后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如意被立为赵王之后,好几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着大臣们的极力诤谏,以及留侯张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2009年04月06日 09点04分
1
level 15
在高祖六年(前201)时,周昌和萧何、曹参一起受封,周昌被封为汾阴侯,周苛的儿子周成因父亲为国捐躯的原因,也被封为高景侯。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自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等到高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后来,幸好张良为吕后定下计策,使高帝暂时把此事放下。而周昌在朝廷中和皇帝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何在,因为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气愤的时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高帝听罢,很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2009年04月06日 09点04分
2
level 15
汉高帝九年(前198),高帝调叔孙通任太子太傅。汉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道:“从前,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 高帝说:“您算了吧,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一动摇,天下就会震荡起来,怎么能拿天下的根基之事作为戏言来说呢?”高帝说:“我听从您的意见。”等到皇帝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看到张良招来的四位年长高士都随从太子进宫拜见,皇帝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2009年04月06日 09点04分
3
level 15
刘邦为什么最终决定不换太子?这是因为刘邦当皇帝后,地位变化后,其心理和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我们看看《史记》的一段记载,陆生在皇帝面前时常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听到这些,高帝很不高兴,就对他大骂道:“你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生回答说:“您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和周武,都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然后顺应形势以文治守成,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智伯都是因极力炫耀武功而致使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更,最后导致自己的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那么,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高帝听完之后,心情不快,脸上露出惭愧的颜色,就对陆生说:“那就请您尝试着总结一下秦朝失去天下,我们得到天下,原因究竟在哪里,以及古代各王朝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在。”这样,陆生就奉旨大略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一共写了十二篇。每写完一篇就上奏给皇帝,高帝没有不称赞的,左右群臣也是一齐山呼万岁,把他这部书称为“新语”。
2009年04月06日 09点04分
7
level 5
高祖想废太子也许不仅仅是太子性格的问题吧——“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可见太子在学业上也并不精进。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这里可以体现太子的任弱,但刘邦是否认为太子这样是不负责任,这个就很难说了。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於汝者,皆拜,并语於汝诸弟。”——其实高祖说这话还有深层的意味。要求儿子们对“诸公侯”恭敬是否也是在提醒他们要注意提防功臣阶级。这个我不好乱说,但看刘盈的儒弱性情,高祖确实应该警告他一下。
2009年04月06日 11点04分
14
level 5
个人以为,高祖向来有发现人才的眼光,所以他要废太子立刘如意也许也是这一层的考虑。但最后为什么还是没有废,很可能
是因为考虑到嫡长子继承制的可持续性吧。
2009年04月06日 11点04分
15
level 5
毕竟,从他第一代领袖就开始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后世就会效仿,就会弄出许多其他事情。所以高祖未废太子,是为公。
2009年04月06日 11点04分
16
level 5
想后来汉武帝因为巫蛊之事受骗而废了太子刘据,则又是一番感慨啊。
2009年04月06日 11点04分
17
level 0
多谢吧主赞许。哇哈哈~大家速度来敬仰高祖吧,邦哥如此英明神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真是我大汉之福啊。我悠悠大汉自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高祖功不可没啊。我为我们能有高祖这样的始祖而自豪!嗯嗯~
2009年04月07日 05点04分
22
level 1
书剑和谐我觉得写的非常不错。
可以多写写嘛,我也学习学习。尤其是写到9楼的时候。
2009年04月07日 07点04分
23
level 5
20楼说得很有道理。
但是,我认为,现阶段消灭吕氏的势力对高祖并没有好处。高祖应该追求的是功臣集团和外戚集团的制衡,而不是但方面的消灭以及另一方面的膨胀。
1.分封诸刘于外地为王,“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
(同样也适用于功臣)
2.刑白马而盟,约“非刘氏不王”,占据政治制高点,吕氏封王,则明示天下有反心也;
(同样也适用于功臣)
3.以同乡嫡系曹参、王陵、周勃、陈平相继为相,尤其陈平“有谋但不可独任”,“安刘氏者必勃也”,这是高祖除吕氏的两颗重要棋子;
(不能只说这是为了灭吕而安排的,尽管它有这方面的巧合。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灭吕,那为什么高祖在位时就不直接把吕氏给压制下去以绝后患?)
4.高祖麾下重臣周勃、灌婴等都曾掌重兵于外,尤以灌婴一直驻军荥阳,扼首要冲,据天下形势也;
5.以对吕后有恩的周昌为赵王相,希望能保住赵王如意;
(高祖既然如此相信周勃、灌婴能兴刘,为什么不直接用他们以军队来保护刘如意而要托付周昌呢?可见刘邦并不是完全信任他们的。托付周昌完全是他的感情考虑,不是为了抑制吕氏。而且这也是他预料失误,因为后来周昌并没有起多大作用。这里也体现出他对吕后的失误估计,他以为吕后至少是善良的——还会听周昌的话。可见当时吕后在高祖心目中也不至于如上面所说那么恶劣。)
6.手敕太子书,令其在在位时勿分权于人,且保住萧曹功臣,照顾如意。
(这层意思我同意,但我认为也仅仅只代表一个方面,是他万不得已而为之。)
2009年04月07日 12点04分
26
level 5
综上,高祖追求的是外戚和功臣之间的相互制约,而刘氏从中得利,这就需要有一个有能力继承者来控制和利用他留下的局面。而以刘盈这样的性格是不能胜任的,反而会被这样的时势制约。他之所以选择刘如意,可能就是考虑了这一方面。
2009年04月07日 12点04分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