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渠、百尺堰在沈丘县新安集镇东,有一古老的沟渠,这就是历史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0
沈氏之源 楼主
百尺渠、百尺堰
在沈丘县新安集镇东,有一古老的沟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百尺渠,为曹魏时期魏国大将邓艾所修。百尺渠上建有百尺堰,遗址在新安集镇瓦房庄,亦为邓艾所建。
汉末战争频仍,民生凋敝,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曹魏为富国强兵、丰衣足食而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从而刺激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曹魏后期,对两淮水利的建设,贡献最大的就是邓艾了。
关于邓艾修百尺渠,史书均有记载。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邓“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晋书·宣帝纪》) 邓“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晋书·食货志》)从这些文字,今日犹可想象,因为淮阳、百尺两渠的开浚,在沙颍河两岸,当年良田万顷、仓庾相望,一派富饶的景象。
邓艾初欲屯田时,先至“陈(今淮阳)、项(今沈丘)以东至寿春(今安徽寿县)”,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漕运之道。”(《三国志·邓艾传》、邓艾《济河论》)邓艾于是沿颍水上游的陈、项,一直到颍水下游入淮口的寿县一带,开始修水屯田。魏正始二年秋九月,司马懿又命邓艾“修淮阳、百尺二渠。”(《晋书·宣帝纪》)所谓百尺渠,就是沙水(即今老蔡河,下同)从陈县(今淮阳)至颍水(即今沙颍河)的一段。“开”也不是新建,只是对沙水支流的疏浚贯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百尺渠原只是沙水的一个支流。顺便说一下,沙水在汉魏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水系。当时,水路从黄河入汴渠至大梁,向南沿沙水,可转入涡水通淮水,也可由沙入颍通淮水。三国时,曹魏大军东征吴国即走此水道,苻坚的主力军也是由汴转沙入颍河通淮的。而百尺渠,历史上既起了灌溉农田的作用,又与沙水一起充当了运粮与运兵的河道。
据《元和郡志》记载,百尺堰在项县东北35里处,项县即今沈丘县,而其东北35里处,正是新安集镇瓦房庄的位置。 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沈丘县水利局在瓦房庄搞水利建设时,在庄子西北发现一五十孔的矮桥,此即历史上的百尺堰。堰的作用是蓄水和排水。百尺堰是邓艾在豫东所修的一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史载,魏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在寿春起兵,反对司马氏专政。司马懿发军乘水道讨凌,进抵百尺堰。王凌至丘头( 今新安集镇东)自缚而降。
从各种史料所述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百尺堰是百尺渠上的一个重要的节制闸之类的工程。再从桥有五十孔看,说明百尺渠比较宽的。
邓艾在两淮兴修水利,上达河汴,下通淮颍,运道畅通,资食有储。为后来南取东吴的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cp]
2018年02月26日 05点02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