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原作者:Armstrong
转自空军之翼
2018年01月17日 12点01分


萨博成立了一个由哈拉尔德·施罗德领导的CB37工业代表团,让所有分包商之间保持信息畅通。CB37通过项目评估和审查技术(PERT)系统来管理超过20000项的独立功能和子系统研制项目,这套系统产生了极好的结果。瑞典政府于1965年7月1日在空军委员会内设立了项目管理局,由萨博前技术总监拉斯·布里森领导,以便向研制团队提供援助,并对项目进行技术和资金监督。

与当时其他国家正在研制的升力发动机或可变翼解决方案相比,萨博-37更轻更便宜。该机的鸭翼同时也是涡流发生器,其脱体涡不仅能提高主翼升力,还能增强飞机的横滚稳定性,特别在跨音速范围内,这使萨博-37具有了额外的气动优势。
除鸭翼增升外,萨博-37要满足瑞典空军的短距降落要求还需采用无拉飘降落方式,也就是像舰载机着舰那样进行重着陆。为了承受这种下沉率,萨博-37除机身大量用钛合金制造外还配备了一套粗壮的起落架。该机的主起落架采用不同寻常的前后串列双轮布局,与传统的并列双轮设计相比能收入较薄的主翼。萨博-37甚至还安装了反推装置来缩短滑跑距离,这使该机特别适用于冰雪覆盖的跑道。




该机的自卫辅助系统包括位于机翼和尾部的雷达警告接收机,以及可选装的雷达干扰吊舱和箔条/热焰弹吊舱。除这些吊舱之外,萨博-37可在机身和机翼下的9个挂架挂载7吨武器,机腹中线挂架通常挂一个副油箱,因为这是该机唯一的“湿”挂架。飞行员坐在萨博设计的Raketstol 37弹射座椅上(Raketstol是瑞典语“火箭座椅”之意),座椅针对低空高速弹射进行了优化。后来这种座椅被改进成零零弹射座椅,能在地面零速度的情况下安全弹出飞行员。1965年4月,萨博-37的全尺寸工程模型通过审核,该机被命名“雷”(Viggen)。



随着试飞的进行,原型机也出现一些变化,垂尾前的机背按面积律隆起以降低跨音速阻力并改善挂载外部载荷时的气动性能,反推装置开启后的地面稳定性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到1968年4月,瑞典政府下达了首批175架AJ 37攻击机和SK 37双座教练机的订单,后来又增加了五架AJ 37和两种侦察型原型机——SH 37和SF 37的制造合同。第一代“雷”式战斗机在1971-1979年间交付,于1972年首先装备索特奈斯的F7联队。





他说:“我完成美国的工作后归来,开始我这阵子的第一次试飞。一切都很顺利,我在进近中很小心地增加了5节(9.26公里/小时)速度,因为我想尽快见到妻儿。也就是说接地时我仍处于飞行速度(在反推的帮助下这对萨博-37来说不是个事)。突然间操纵翼面完全偏转,飞机自动升空,结果我需要做第二次降落。我驾机降落后等待人们来调查原因,此时一位计算机工程师跑过来告诉飞控软件(AJ 37采用的是机械飞控+电子模拟增稳模式,JA 37改进为数字增稳)已被修改。”

SK 37双座教练机在1970年7月2日首飞,该机没有雷达,AJ 37上用于安装计算机和前机身油箱的空间被第二个座舱取代。瑞典空军首批订购了18架SK 37,于1972年开始交付。由于缺少AJ 37的航电,该机只能挂载机炮吊舱和火箭巢进行训练,不能发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