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若在。。。
帝王雄心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因为刘封、孟达不发救兵,关羽被东吴擒杀。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欲擒故纵,调刘封守绵阳;孟达机警,与申耽、申仪商议:“我与法孝直同有功于汉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汉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见害,为之奈何?”在申氏兄弟的唆使下孟达反水,将上庸献予曹魏,祸及刘封。法正若在这一切是否还会发生?
法正,字孝直,名门之后。其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是东汉末的名士;其父法衍是东汉末的司徒椽、廷尉左监。东汉末民不聊生,刀兵四起,富饶闭塞的西川成了躲避战火的避难所。法正和好友孟达入蜀投靠刘璋(难怪孟达有此一说),但刘璋昏庸不识才。仅委任法正为县令,法正的缺点是品行不怎么样,所以刘璋以后干脆不予任命。法正这段时间很不得志。后来法正和益州别驾张松成了好友,在张松的极力举荐下,法正才获刘璋委派出使刘备的工作。法正利用出使的机会结识一代枭雄刘备。法正和张松决心共同帮助刘备入川,有名的张松献地图。法、张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曹操欲取汉中,刘璋为防范曹操大军再次遣法正为使去见刘备。法正暗中向刘备献计,鼓动刘备夺取西川以成就王霸大业。
法正最大功绩是在献计取汉中。当时曹操击败张鲁占领了汉中,法正目光敏锐地看到汉中对于蜀汉的重要性及夺取汉中的可能性。他指出曹操降伏张鲁后,没有趁胜夺取巴蜀,而是留夏侯渊、张郃守汉中,曹操自己北还是迫不得已,可见取汉中机不可失;另外曹操留守的夏侯渊、张郃的才能难堪镇守汉中的大任。(夏侯渊、张郃是有勇无谋的煞将,曹操手下能独挡一面的大将有张辽、曹仁、于禁、曹休、司马懿、曹彰等,可见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不当)主公统大军前往征讨,一定能击败曹军。而且夺取汉中有三点好处:① 能击败曹军,得到王室的褒奖和欢心。 ② 占领汉中后可以蚕食雍州、凉州,开疆拓土。③ 占领汉中可以巩固益州,是立国的根本。法正极力主张刘备进攻汉中。
刘备听从了法正的意见,进兵汉中。在具体的指挥战斗中,法正的出谋划策又起了重要作用,法正协助老黄忠斩夏侯渊的故事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法正的计谋击破夏侯渊使他的对手曹操都为之叹服,诸葛亮也为法正的智慧和计谋所折服。
刘备即位汉中王时,就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惜法正命薄,年仅四十五岁就死了。刘备为法正的死累日痛哭。刘备后追封法正为翼侯,赐爵于其子孙。
《三国志》记载,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彝陵惨败后,诸葛亮慨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也;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段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才干要远胜过诸葛亮,一代妖相诸葛孔明心比天高,曾自比管仲乐毅,放眼天下,大有高手寂寞之感。可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
三国志里还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作战,形势非常不利,后退是最佳的选择,但刘备大怒不肯后退,没有谁敢劝说。这时候,箭若飞蝗。法正于是站到刘备的前面,刘备说:“孝直避箭。”法正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于是撤退了。蜀郡太守许靖原本不为刘备所喜爱,在法正的劝说下,刘备厚待许靖,封许靖为太傅。可见,刘备对法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陈寿对法正的评价是他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法正的早逝给蜀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法正若在,也许就不会有孟达反叛,刘封被杀,上庸易手;法正若在,也许就不会有刘备东征,彝陵惨败;法正若在……
2017年12月18日 02点12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