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_Alino首先很多人会用忒修斯之船这个名词来比喻。但它的本质,是一个悖论,并非结论,因此直接用来例举不算合适。
忒修斯之船是说,如果一艘船,从下水使用开始,身上的部件因为损耗而逐渐替换,那么它所有的部分都替换了以后,这艘船还是不是当初下水的那艘?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哲♂学论证,不单单是论证人的意识与身份的问题,其同一性理论甚至可以用来论证量子力学,纠结这个其实没有结果,因为按照忒修斯之船的理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我,在生理上,我们全身的细胞几乎无时无刻不再被替换,甚至脑细胞和神经细胞也是。从心理层面,我们和小时候的我们也不是一个人,在三观,性格建立之前的我和之后的我,是完完全全的两个人。所以纠结这个点的意义不大。
回到磷身上,首先宝石人的身体构造和人类有本质区别,宝石人没有内部生理构造,他是一个微小生物的集合体,可以说他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性格是他体内微小生物的集体表现,所以,记忆是分布在身体各处。
磷在不断失去身体的同时,也在丢失一些重要和不重要的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没有一次性丢掉绝大部分得记忆,这样的失忆构不成人哦格重建,同时,他也没有一次性丢掉绝大部分躯体,例如替换双脚,其实根据设定,只要新换上的肢体能动,就说明身体内的生物适应了新的躯体,而不是换上部位的里的微生物同化了本体,同时磷换的玛瑙贝壳里是没有微生物的,所以,只需要把他当做自己新的腿就可以了。从设定上构不成改变。以后的替换都是这样。而,磷的改变,其实是性格上的。举一个不算恰当的例子,你的一个原本活泼开朗的朋友在遇到巨大家庭变故变得阴郁寡言,不能说他就不是你的朋友了,对吧?
磷的转变,其实很正常,也很合理,这就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回经历的过程,只是因为艺术作品中的特性,这个过程的剧烈程度被夸大,加上浓郁感性的艺术风格,才会让人有这么深的印象。
所以,磷一直都是那个磷,只是,他长大了。
在那样一个残酷的世界,背负着那样残酷的命运,伤痕累累的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