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1L给我自己~XD~
如题~昨天看杂志《格言》发现许多好玩有趣的小故事和语句,现择其中几篇,与君共勉~
亲爱的们如有好玩或有哲理的语句和故事也可以发到此帖与众共赏~
2009年02月17日 04点02分
1
level 7
《唐诗中的送别之情》BY:唐砺锋
------------------------------
别离总是很伤感,但唐人喜欢在诗歌里把分别当做一种艺术来经营,将别离之怨和相思之苦寓于诗里进行酣畅淋漓的表达。于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已经成为传唱千古的送别名句。
古人送别主要有三项内容:
要唱离别之歌。李白有诗句“正当今昔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也就是原来送别时唱的《骊驹歌》,自王维写出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后,唐朝人在送别的时候就会唱,这首《阳关曲》,似乎唱一遍总觉得还没有充分表达绵绵情谊,就会再唱一遍,于是又有了《阳关三叠》。
送别要饮酒,喝酒可以消解离愁,李白在金陵告别年轻人时作诗《金陵酒肆留别》,表达了这样的场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009年02月17日 05点02分
2
level 7
折柳。白居易有诗“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王之涣还有一首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折来攀枝苦,应为离别多。”“杨柳”的“柳”和“留下”的“留”是谐音字,所以“折柳”是挽留客人的一种举动。
分别纵然让人心情惆怅,但仍难免天各一方,这时传达情谊最好的方式就是书信了。中国自古就有“鲤鱼传书”“鸿雁传书”“黄耳狗传信”等典故,这三个典故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
“鲤鱼传书”的传说最早见于汉代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朝人把信写在白色的绢上面,写好之后用两块木板做的函套夹起来,然后再用丝带系起来。因两块木板是刻成鲤鱼形状的,所以民歌才有了这样的典故。
“鸿雁传书”的传说是从苏武的故事中产生的。西汉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人让他投降,他严词拒绝,后被流放到北海放羊。19年中他始终不屈服,汉朝多次派人要回苏武,匈奴人都以苏武已死为借口拖着不办。19年后,汉朝新使者到匈奴,诈单于说:“大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下一只鸿雁,鸿雁脚上系着一封苏武写的信,说他还活着。”匈奴人只好放人,从此“鸿雁传书”成为一个典故,并经常用于诗词之中。
2009年02月17日 05点02分
3
level 7
《晋书》中记载有“黄耳狗传信”的典故。东吴灭亡之后,东吴人陆机被召唤到洛阳去,因思念家乡,于是修书一封,却找不到送信之人。他刚好养了一条黄耳狗,于是就将信装在竹管子里系在狗脖子上。狗竟然真的离开洛阳将信送回了他的家乡华亭,并且还带来了家人的回信。
李商隐写文章就非常喜欢用典故,他写信给朋友令狐绚时就运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他写的爱情诗《春雨》中“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之句又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
书信中最宝贵的是家书,杜甫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寄出去好久还没有回音,于是他又“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家书中都写些什么内容呢?中唐诗人张籍在《秋思》里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已经在书信里面写了千万重的情感,但还害怕匆忙之间没有把情谊写完,于是在送信的人快上路的时候又加进去一些。
盛唐诗人岑参奔赴西域,恰逢进京的使者,于是写下了《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看来家书虽万种,但核心内容只有“报平安”。
2009年02月17日 05点02分
4
level 7
一日,苏东坡与知己佛印禅师同游,见一钧峭山峰,苏东坡便问:“此乃何山?”佛印答:“飞来峰”。
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再飞去?”佛印笑曰:“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再问:“这静字在此作何解释?”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接着二人来到天竺寺,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即是佛,为何还手捧念珠?”佛印道:“拿念珠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佛印答:“也只是念观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紧追不舍:“她就是观世音,为什么还要念自己的佛号?”
佛印脱口而出:“求人不如求己!”
-------------------
累死我了==晚上回来再打~
2009年02月17日 06点02分
5
level 9
星儿手打的啊,辛苦了辛苦了~~
话说当年~《格言》也是我每月必备读物之一……后来发现总买不看……后来连买都不买了……懒惰害死人啊……
2009年02月17日 07点02分
6
level 7
我看《格言》和《读者》没有一次是笑着合上书的~每次都是泪眼汪汪的看完~囧故事太感人了⊙﹏⊙b汗
眠月~其实我有时候也犯懒买了不看的~
2009年02月17日 10点02分
7
level 9
哈哈~~读者就更早放弃了……随着上大学就已经不买了……柜子里还有好几摞没看呢……格言上大学还在坚持呢~后来发现不看并且太难往家带了……所以……
2009年02月17日 10点02分
8
level 8
至理名言:买书不如借书,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2009年02月20日 07点02分
9
level 6
哈哈,红尘的名言我记下了...呵呵,我正在看《格言》,从来不买的,我有个同学订了这个杂志,我闲的时候直接和她借半年的看。我最爱看的是里面的笑话............星辛苦了。
2009年02月20日 07点02分
10
level 6
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蹭书,蹭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摘抄不如背书,背书不如自己写书,自己写书不如看别人写书,看别人写书不如买别人写好的书,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蹭书....无限循环.
2009年02月20日 07点02分
11
level 7
闲翻野史,知道宋代有个廉之如,乃一隐士,早年应试不第,后结庐于青山绿水之间,房前栽花,屋后种菜,庭插细柳,室藏万卷。每有友来,穿庭入室,皆染一身清馨,于万卷之间,促膝而谈。廉之如兴之所至,也会远游访友。一次,他远赴江阴访一故旧,近室门已开,故人笑迎而出。他诧问:“我没有捎信给你,怎么就知我来呢?”故人答道:“远闻其香,而知君至矣!”这里所说的香气,不是指廉之如庭花之香,亦不是指书卷之香,而是指他的人格魅力。
可见真正的朋友,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是性情的相投,是心与心的依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格上的平等是相交的基础。不必花天酒地,亦无须相从过密,两盏清茶,一夕畅谈,实在是胜过太多虚浮的繁文缛节。一个人的魅力,源自一颗不蒙尘的心,如皎皎之月,风度云度而不减其辉。人之择友不可不慎,滥交广游之人,必无一知己。突出欲望,则追腥逐臭之徒盈门;心地纯洁,美好的人格便不期而至。
十年以后,廉之如的平静生活被打破。就这这时,江阴的那位故友却已是天下闻名,他叫罗贤为隐而复出,官至二品。就在罗贤为复出之时,廉之如一纸书信与之绝交,信云:“后不再访,恐余之清馨为浊世所污!”此后,十年间,两人形同陌路。廉之如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因早年一桩诗案被缉拿,开斩在即。他离开之前,犹在庭中侍弄花草。行刑当日,廉之如一改常态,请求监斩官暂缓片刻,鉴于他的名望,监斩官便自作主张将行刑时刻延缓,虽然他不知道廉之如争这须臾之命有何目的。过了一会儿,一骑飞奔而来,正是罗贤为。廉之如见他面露微笑,说:“知君远来相送,故乞命片刻相待!”罗贤为惊道:“何知吾来?”廉之如说:“君身亦有清馨耳!”远来这罗贤为为政期间,刚正秉直,口碑远著,廉之如颇悔与之绝交。
得友如此,人生何贫之有?以心识人,以心相交,自会超越世俗沧桑而温暖如初。而那样的一颗心,那种纯洁的人格,就如清露纳朝阳,良朋自然至。闻香而识人知人,所凭借的,就是一种内在的潜质,那种人格的感召力和魅力,才是灵魂永远的芬芳。
2009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13
level 7
看到:廉之如见他面露微笑,说:“知君远来相送,故乞命片刻相待!”时,哭了……
2009年03月04日 13点03分
14
level 9
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蹭书,蹭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摘抄不如背书,背书不如自己写书,自己写书不如看别人写书,看别人写书不如买别人写好的书,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蹭书....无限循环……
精辟啊……
2009年03月05日 00点03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