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贴吧用户_0UPEKKW
楼主
数民国著名新闻记者蔡友梅在《益世余谭》中曾写过一篇关于“抱菊者流”的小文。
蔡友梅的外祖父金静庵公,生平是个“慈祥恺悌”,修养绝佳的人,就算遇到特别可气的事情,也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亦以善言出之,从无急言骤色”。
有一年秋天,静庵公去护国寺游玩,看一处菊花开得烂漫,就买了四株,因为花盆有点儿沉,就雇了一个专门给人帮闲的穷人,抱着花跟随他一起送到家里去,给予脚钱四百。谁知那穷人一边走一边把花从盆里统统拔出来,然后“将花下泥土沿路摔去”。静庵公有些生气,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穷人蛮横地说:“你只雇我送花,可没雇我送花盆和泥土。”静庵公听了目瞪口呆,想了想,忍住了没和他计较。等到了家,穷人又将所有的菊叶“全行薅尽,只剩光杆菊花四朵”,理由照样是“你雇我送花,可没说送叶”,静庵公继续忍耐,把四百文钱给他。谁知那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泼皮无赖,还狡辩说先前帮拿的花盆和花叶也要算钱,必须给一吊钱才善罢甘休。“僮仆辈咸欲饱以老拳,静庵公极力呵止”,把一吊钱给了他,他才悻悻而去。家里人都说静庵公太过老实,怎能任人欺负?静庵公却只笑笑不再说话。
“次日闻后门西,有一穷人被卖豆汁者殴毙,即抱菊花之人也!”静庵公把家人叫到一处告诫他们说:像抱菊花这种泼皮无赖,最能惹人生气,而一旦养气,功夫欠佳,被其激怒,定会惹出人命官司,所以不妨敬而远之,退让他一步,不生事端。
蔡友梅之所以回忆起外祖父的这件小事,是他自己遭逢了一件糟心事。他由西城回家,雇了一辆人力胶皮车,车夫拉到中央公园(即今天中山公园),突然说自己饿了,将车一放,到路边摊吃水饭两碗,然后拉着车继续走,没走几步到了南池子,又说自己想出恭,将车一放又去解大手,接下来拉着车走得奇慢无比,行至四牌楼(从行车方向看,这里应该指东四牌楼)下车,非多要四枚钱不可。蔡友梅觉得他有些过分,只给他添了两枚,“伊横眉立目,势欲起打,尤可恶者,揪住记者,非添钱不准开步”。蔡友梅想起外祖父的经历,“若该车夫者,亦抱菊者流”,于是添钱两枚,远避凶人。
抱菊者未必有菊花之高洁的品行,这是不言自明,也无需苛求的,但闹到四处拔横,以至于横尸街头的地步,不能不说是自作孽不可活。联系前文所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观点,圣贤并非天生,就像菊花的栽培一样,能屹立风霜而不倒者,泰半缘于后天的砥砺,那么暴戾之徒也应该说是后天不断“磨练”的成果,日行一恶,必有恶报。人这一辈子,善始到善终之间,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古人书里书外不停地教诲修身养性,就是导引人们走向最后那个好的结果。
2017年11月05日 11点11分
1
蔡友梅的外祖父金静庵公,生平是个“慈祥恺悌”,修养绝佳的人,就算遇到特别可气的事情,也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亦以善言出之,从无急言骤色”。
有一年秋天,静庵公去护国寺游玩,看一处菊花开得烂漫,就买了四株,因为花盆有点儿沉,就雇了一个专门给人帮闲的穷人,抱着花跟随他一起送到家里去,给予脚钱四百。谁知那穷人一边走一边把花从盆里统统拔出来,然后“将花下泥土沿路摔去”。静庵公有些生气,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穷人蛮横地说:“你只雇我送花,可没雇我送花盆和泥土。”静庵公听了目瞪口呆,想了想,忍住了没和他计较。等到了家,穷人又将所有的菊叶“全行薅尽,只剩光杆菊花四朵”,理由照样是“你雇我送花,可没说送叶”,静庵公继续忍耐,把四百文钱给他。谁知那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泼皮无赖,还狡辩说先前帮拿的花盆和花叶也要算钱,必须给一吊钱才善罢甘休。“僮仆辈咸欲饱以老拳,静庵公极力呵止”,把一吊钱给了他,他才悻悻而去。家里人都说静庵公太过老实,怎能任人欺负?静庵公却只笑笑不再说话。
“次日闻后门西,有一穷人被卖豆汁者殴毙,即抱菊花之人也!”静庵公把家人叫到一处告诫他们说:像抱菊花这种泼皮无赖,最能惹人生气,而一旦养气,功夫欠佳,被其激怒,定会惹出人命官司,所以不妨敬而远之,退让他一步,不生事端。
蔡友梅之所以回忆起外祖父的这件小事,是他自己遭逢了一件糟心事。他由西城回家,雇了一辆人力胶皮车,车夫拉到中央公园(即今天中山公园),突然说自己饿了,将车一放,到路边摊吃水饭两碗,然后拉着车继续走,没走几步到了南池子,又说自己想出恭,将车一放又去解大手,接下来拉着车走得奇慢无比,行至四牌楼(从行车方向看,这里应该指东四牌楼)下车,非多要四枚钱不可。蔡友梅觉得他有些过分,只给他添了两枚,“伊横眉立目,势欲起打,尤可恶者,揪住记者,非添钱不准开步”。蔡友梅想起外祖父的经历,“若该车夫者,亦抱菊者流”,于是添钱两枚,远避凶人。
抱菊者未必有菊花之高洁的品行,这是不言自明,也无需苛求的,但闹到四处拔横,以至于横尸街头的地步,不能不说是自作孽不可活。联系前文所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观点,圣贤并非天生,就像菊花的栽培一样,能屹立风霜而不倒者,泰半缘于后天的砥砺,那么暴戾之徒也应该说是后天不断“磨练”的成果,日行一恶,必有恶报。人这一辈子,善始到善终之间,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古人书里书外不停地教诲修身养性,就是导引人们走向最后那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