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卫军第2装甲师--“帝国”师
古德里安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2.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2009年01月21日 13点01分 1
level 6
以纳粹政权的第三帝国(Das Dritterecich 1933-1945)命名,该师标志是北欧古文字“鲁纳”(Rune)中的“狼之钩”(wolfsangel),其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吓走荒野中的狼群,所以也被看做为是捕狼陷阱的标志。在15世纪的农民反抗德国国君麾下雇佣兵的战斗中,被作为起义军的标志,尽管它曾经在历史上的公元1618~1648的”30年战争”中以“残暴专制之章’(’Zeichen der Willkür’)而闻名,但是仍然被看做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
 在北欧,文字首先出现在丹麦,这种文字充满神秘性,就是神话里由大神“Odin”所创的鲁那(rune)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碑、器具(如号角)上,或是纪念某事、或是恋爱之词、或是颂神之语,或是各种未知咒语。这也是古日尔曼人最初使用的文字,但是他们把其当作是一种带有魔力的咒文,如果把语言定性为文字,等于将神秘力量传授给敌人,总共有大约26个。党卫军各作战师的标志大多数都是这种文字。
 历任师长 :
 1939.10.19. ~ 1941.10.14. 党卫军上将保尔·豪塞尔(Paul Hausser) 
 1941.10.14. ~ 1941.12.31. 党卫军上将威廉·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 
 1941.12.31. ~ 1942.4.19. 党卫军上将马蒂亚斯·克莱恩海斯特坎普(Matthias Kleinheisterkamp) 
 1942.4.19. ~ 1943.2.10. 党卫军上将乔治·克普勒(George Keppler) 
 1943.2.10. ~ 1943.3.18. 党卫军少将赫伯特·恩斯特·瓦尔 (Hebert-Ernst Vahl) 
 1943.3.18. ~ 1943.3.29. 党卫军区队长库特·布拉萨克(Kurt Brasack) 
 1943.3.29. ~ 1943.10.23. 党卫军上将沃特·克鲁格(Walter Krüger) 
 1943.10.23. ~ 1944.7.24. 党卫军中将海因兹·拉马丁(Heinz Lammerding) 
 1944.7.24. ~ 1944.7.28. 党卫军旗队长克里斯丁·坦森(Christian Tychsen) 
 1944.7.28. ~ 1944.10.23. 党卫军少将奥托·鲍姆(Otto Baum) 
 1944.10.23. ~ 1945.1.20. 党卫军中将海因兹·拉马丁(Heinz Lammerding) 
 1945.1.20. 党卫军旗队长卡尔·克若尔兹(Karl Kreutz) 
 1945.1.20. ~ 1945.3.9. 党卫军中将维尔纳·奥斯腾多夫(Werner Ostnedorff) 
 1945.3.9. ~ 1945.4.13. 党卫军旗队长鲁道夫·雷曼(Rudolf Lehmann) 
 1945.4.13. ~ 1945.5.8. 党卫军旗队长卡尔·克若尔兹(Karl Kreutz)
 该师前身
 和“维金”师一样,党卫军“帝国”装甲师也是二战中武装党卫队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本来,党卫军各部队中“帝国”师完全应该占据第一把交椅,因为该师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但当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团扩编为师级建制,“帝国”师不得不屈居于老二的位置。
 最初的“德意志”旗队是从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巴伐利亚党卫队警察部队发展而来。第二个“日耳曼”旗队在第二年8月组建,由威廉·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指挥。第三个“元首”旗队也于1938年3月在维也纳组建。
 1939年10月,党卫军占领军(SS-VerfüngsTruppe,准军事警察部队)建立,由保罗·豪塞尔(Paul Hausser)指挥。所有这三个团都参加了波兰战役,其中“德意志”旗队归属“肯夫”军团,“日耳曼”旗队归属第十四军,“元首”旗队归属第三军。

2009年01月21日 13点01分 2
level 6

 接下几天“帝国”师在莫扎斯克(Mozhaisk)一线陷入苦战,并于10月12日夺取舒维陆村(Shulvelo)。但苏军不断出现的预备队却使该师始终不能突破莫扎斯克。“元首”团在围绕阿泰姆克村(Artemki)、波罗迪挪村(Borodino) 两个村庄和战略要地——横跨莫扎斯克西南的公路一带进行的反复争夺中又遭到重创。“帝国”师依然在前进,但又一支生力军的出现又使“帝国”师停了下来,苦战之后,党卫军攻下米克海洛夫斯克亚(Mikhailovskya) 、格拉西伏(Grachevo)和普施克诺(Pushkino),但在波洛施辅(Borosivo)之前被阻滞住。精疲力尽的部队不得不稍事休整。随着补给的到来,该师终于夺下波洛施辅。此时,他们离莫斯科只有几英里,到达了德军入侵苏联的最远点。此时,“帝国”师伤亡失踪人数已超过7千。
 越来越坏的天气使“台风”减速了——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粘如胶状的沼泽,德军不得不听任烂泥的摆布,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乘车行进的大军不得不停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惫不堪。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袭来,气温一下子就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而且还正在迅速下降。11月13日,零下8摄氏度;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虽然泥泞的道路终于被寒冬冻住,但德意志的铁马仍然进退不能——由于缺乏冬季作战准备,大量坦克、汽车的引擎被冻坏、水箱被冻裂,甚至士兵步枪的枪栓都被润滑油死死冻住,冻伤超过了战伤——席卷莫斯科的“台风”终于被俄罗斯的寒冬无情摧毁了。
 12月,朱可夫开始准备在莫斯科地域的全线反击。4天后,苏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首先发起反攻并夺回红波利亚纳镇。第二天,1941年12月5日,对德军来说是“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型阵地上,全线被苏军逼退。12月6日,大雪铺天盖地,整个战区一片银白。朱可夫的西方面军首先从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7个军团和两个骑兵军——共计100个师——全线出击。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德军一度夺取的战略要冲都被苏军夺回,并迫使德军转入了防御。“帝国”师经此一役又减员四千。
 莫斯科会战以德军惨败告终。德军损失官兵达50余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损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军从没有遭受过那么惨重的损失。 
 1942年3月,“帝国”师大部奉命调回法国补给休整,并在那里扩编为装甲掷弹兵师。但仍有几个不满员的团在维尔纳·奥斯腾多夫指挥下继续在俄罗斯奋战,他们被称为奥斯腾多夫战斗群。 
 同年6月,奥斯腾多夫战斗群离开东线,重新加入“帝国”师。 
 在法国,该师将师名改为“Das Reich”(原为“Reich”),改由党卫军上将乔治·克普勒指挥。
 1942年11月,该师一部参加了阻止在土伦的法国舰队企图用自沉以避免被法西斯利用的战斗。 
 在法国的训练结束后,“帝国”师在香榭丽舍大街阅兵后于1943年1月重返东部战线,并与党卫军第一、第三装甲师组成党卫军装甲军(由“帝国”师原师长保罗·豪塞尔指挥)。此时东部战线已是山雨欲来。早在1月13日,苏联弗罗兹尼方面军击溃了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和意大利亚尔平军,突破轴心国防线正面150公里,并向西前进约100公里。1月29日,西南方面军发动进攻,于12日抵达德军的后方重镇克拉斯诺伏斯克。19日,苏军已逼近查波罗齐——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部所在地。2月2日,弗罗兹尼方面军也发动了进攻。

2009年01月21日 13点01分 5
level 6

 作为对应,曼斯坦因此时也积极准备德军的反攻,计划用撤退来拉长苏军的补给线,在适当时候以精锐的党卫军装甲军为主力,首先击破苏西南方面军,然后再向北转,击破弗罗兹尼方面军。 
 此时,保罗·豪塞尔和他的装甲军几乎已被攻势强劲苏军包围在哈尔科夫。接到撤退命令后,党卫军装甲军立即撤出了该城。
 16日,哈尔科夫失守。4天后,即2月20日,曼斯坦因以“帝国”装甲师和“骷髅”装甲师为北集团,以第四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第7和第11装甲师、“维京”装甲掷弹兵师)为南集团,发动了对西南方面军的反击。“帝国”师以令人惊愕的速度突入西南方面军防线内部60英里,与第48装甲军汇合。陷入合围的波波夫机械化集群遭到毁灭的命运,西南方面军不得以开始快速后撤。西南方面军的后撤给弗罗兹尼方面军左翼带来极大威胁。3月6日,“帝国”师会同其他德军部队一起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并于3月14日重新夺回该城。3月18日,德军又攻占别尔哥罗德,一直将苏军驱逐到库尔斯克南部的奥博扬地区。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暂时解除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的不利形势,并将战线稳定了下来,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形成。在这次会战中,“帝国”师击毁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292辆,自身只损失了77辆坦克和突击炮。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布第六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将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军队。攻势的代号为“堡垒”。
 在这次作战中,“帝国”被编入第二党卫军装甲军(仍由豪塞尔指挥),编制内有145辆坦克和34门突击炮。 
 7月5日晨,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的第2党卫军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发起进攻。第二党卫装甲军于凌晨4点以356辆坦克和95门突击炮的兵力向苏军第52近卫步兵师的阵地发起了攻击。德军的进攻正撞在苏军第52近卫步兵师的反坦克阵地上,苏第1008反坦克团在德军的攻势面前,寸土必争,直到下午4点10分,德军终于攻占了反坦克阵地,但却为此付出了33辆坦克(17辆是虎式坦克)的代价。在突破苏军第一线阵地后,“帝国”师继续向前推进。按计划,他们第一天的目标是普赛尔河畔的波克洛夫卡。到当晚6时,德军又向前进了6公里,在那里,整个第二党卫军装甲军被一条部署着坦克和反坦克火炮的苏军防线阻滞住了。 
 这样,在德军第一天的攻势中,第二党卫装甲军把苏第52近卫步兵师一切为二,并突入苏军防线达20公里。但苏军却并未像德军预料中的那样在自己的钢铁洪流面前崩溃。 
 7月6日上午,在炮火的掩护下,第2党卫装甲军以“阿道夫·希特勒”师在左,“帝国”师在右,迅速突破了苏军第51近卫步兵师防御的第二道防线,深深插入了苏军防线的后方。处于德军右翼的“帝国”师遭到苏第5近卫坦克军的反突击,在一场激烈的坦克战后,双方都蒙受了重大损失,而苏军只是延缓了德军的进攻速度,未能达到阻止其前进的目的。 
 虽然德第二党卫装甲军的进展令人满意,但该军军长豪塞尔却开始把忧虑的眼光投向他的日益暴露的两翼,由于在他右边的肯夫兵团和在其左边的第48装甲军都开始滞后,他的两翼完全处在苏军不停顿的反击下,他得知在他的右翼,苏第2近卫坦克军向他发动了进攻,虽然在二线的“骷髅头”师在空军的帮助下,击退了苏军的攻势,但整个“骷髅头”师都被迫在步兵赶上来前,用于保护德军的右翼,而无法用于至关重要的向北方奥波杨的进攻。 
 6日终了时,德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成功地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从而严重威胁到奥波杨的安全,为此德国人付出了至少300辆坦克和突击炮的代价。但由于肯夫兵团不能赶上左翼德军的进攻速度,使得“骷髅头”师被迫被用于保护德军的右翼,而不能用来扩大突破。

2009年01月21日 13点01分 6
level 6
以纳粹政权的第三帝国(Das Dritterecich 1933-1945)命名,该师标志是北欧古文字“鲁纳”(Rune)中的“狼之钩”(wolfsangel),其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吓走荒野中的狼群,所以也被看做为是捕狼陷阱的标志。在15世纪的农民反抗德国国君麾下雇佣兵的战斗中,被作为起义军的标志,尽管它曾经在历史上的公元1618~1648的”30年战争”中以“残暴专制之章’(’Zeichen der Willkür’)而闻名,但是仍然被看做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
 在北欧,文字首先出现在丹麦,这种文字充满神秘性,就是神话里由大神“Odin”所创的鲁那(rune)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碑、器具(如号角)上,或是纪念某事、或是恋爱之词、或是颂神之语,或是各种未知咒语。这也是古日尔曼人最初使用的文字,但是他们把其当作是一种带有魔力的咒文,如果把语言定性为文字,等于将神秘力量传授给敌人,总共有大约26个。党卫军各作战师的标志大多数都是这种文字。
 历任师长 :
 1939.10.19. ~ 1941.10.14. 党卫军上将保尔·豪塞尔(Paul Hausser) 
 1941.10.14. ~ 1941.12.31. 党卫军上将威廉·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 
 1941.12.31. ~ 1942.4.19. 党卫军上将马蒂亚斯·克莱恩海斯特坎普(Matthias Kleinheisterkamp) 
 1942.4.19. ~ 1943.2.10. 党卫军上将乔治·克普勒(George Keppler) 
 1943.2.10. ~ 1943.3.18. 党卫军少将赫伯特·恩斯特·瓦尔 (Hebert-Ernst Vahl) 
 1943.3.18. ~ 1943.3.29. 党卫军区队长库特·布拉萨克(Kurt Brasack) 
 1943.3.29. ~ 1943.10.23. 党卫军上将沃特·克鲁格(Walter Krüger) 
 1943.10.23. ~ 1944.7.24. 党卫军中将海因兹·拉马丁(Heinz Lammerding) 
 1944.7.24. ~ 1944.7.28. 党卫军旗队长克里斯丁·坦森(Christian Tychsen) 
 1944.7.28. ~ 1944.10.23. 党卫军少将奥托·鲍姆(Otto Baum) 
 1944.10.23. ~ 1945.1.20. 党卫军中将海因兹·拉马丁(Heinz Lammerding) 
 1945.1.20. 党卫军旗队长卡尔·克若尔兹(Karl Kreutz) 
 1945.1.20. ~ 1945.3.9. 党卫军中将维尔纳·奥斯腾多夫(Werner Ostnedorff) 
 1945.3.9. ~ 1945.4.13. 党卫军旗队长鲁道夫·雷曼(Rudolf Lehmann) 
 1945.4.13. ~ 1945.5.8. 党卫军旗队长卡尔·克若尔兹(Karl Kreutz)
 该师前身
 和“维金”师一样,党卫军“帝国”装甲师也是二战中武装党卫队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本来,党卫军各部队中“帝国”师完全应该占据第一把交椅,因为该师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但当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亲卫队”团扩编为师级建制,“帝国”师不得不屈居于老二的位置。
 最初的“德意志”旗队是从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巴伐利亚党卫队警察部队发展而来。第二个“日耳曼”旗队在第二年8月组建,由威廉·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指挥。第三个“元首”旗队也于1938年3月在维也纳组建。
 1939年10月,党卫军占领军(SS-VerfüngsTruppe,准军事警察部队)建立,由保罗·豪塞尔(Paul Hausser)指挥。所有这三个团都参加了波兰战役,其中“德意志”旗队归属“肯夫”军团,“日耳曼”旗队归属第十四军,“元首”旗队归属第三军。

2009年01月21日 13点01分 10
level 6

 接下几天“帝国”师在莫扎斯克(Mozhaisk)一线陷入苦战,并于10月12日夺取舒维陆村(Shulvelo)。但苏军不断出现的预备队却使该师始终不能突破莫扎斯克。“元首”团在围绕阿泰姆克村(Artemki)、波罗迪挪村(Borodino) 两个村庄和战略要地——横跨莫扎斯克西南的公路一带进行的反复争夺中又遭到重创。“帝国”师依然在前进,但又一支生力军的出现又使“帝国”师停了下来,苦战之后,党卫军攻下米克海洛夫斯克亚(Mikhailovskya) 、格拉西伏(Grachevo)和普施克诺(Pushkino),但在波洛施辅(Borosivo)之前被阻滞住。精疲力尽的部队不得不稍事休整。随着补给的到来,该师终于夺下波洛施辅。此时,他们离莫斯科只有几英里,到达了德军入侵苏联的最远点。此时,“帝国”师伤亡失踪人数已超过7千。
 越来越坏的天气使“台风”减速了——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粘如胶状的沼泽,德军不得不听任烂泥的摆布,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乘车行进的大军不得不停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惫不堪。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袭来,气温一下子就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而且还正在迅速下降。11月13日,零下8摄氏度;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虽然泥泞的道路终于被寒冬冻住,但德意志的铁马仍然进退不能——由于缺乏冬季作战准备,大量坦克、汽车的引擎被冻坏、水箱被冻裂,甚至士兵步枪的枪栓都被润滑油死死冻住,冻伤超过了战伤——席卷莫斯科的“台风”终于被俄罗斯的寒冬无情摧毁了。
 12月,朱可夫开始准备在莫斯科地域的全线反击。4天后,苏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首先发起反攻并夺回红波利亚纳镇。第二天,1941年12月5日,对德军来说是“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型阵地上,全线被苏军逼退。12月6日,大雪铺天盖地,整个战区一片银白。朱可夫的西方面军首先从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7个军团和两个骑兵军——共计100个师——全线出击。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德军一度夺取的战略要冲都被苏军夺回,并迫使德军转入了防御。“帝国”师经此一役又减员四千。
 莫斯科会战以德军惨败告终。德军损失官兵达50余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损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军从没有遭受过那么惨重的损失。 
 1942年3月,“帝国”师大部奉命调回法国补给休整,并在那里扩编为装甲掷弹兵师。但仍有几个不满员的团在维尔纳·奥斯腾多夫指挥下继续在俄罗斯奋战,他们被称为奥斯腾多夫战斗群。 
 同年6月,奥斯腾多夫战斗群离开东线,重新加入“帝国”师。 
 在法国,该师将师名改为“Das Reich”(原为“Reich”),改由党卫军上将乔治·克普勒指挥。
 1942年11月,该师一部参加了阻止在土伦的法国舰队企图用自沉以避免被法西斯利用的战斗。 
 在法国的训练结束后,“帝国”师在香榭丽舍大街阅兵后于1943年1月重返东部战线,并与党卫军第一、第三装甲师组成党卫军装甲军(由“帝国”师原师长保罗·豪塞尔指挥)。此时东部战线已是山雨欲来。早在1月13日,苏联弗罗兹尼方面军击溃了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和意大利亚尔平军,突破轴心国防线正面150公里,并向西前进约100公里。1月29日,西南方面军发动进攻,于12日抵达德军的后方重镇克拉斯诺伏斯克。19日,苏军已逼近查波罗齐——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部所在地。2月2日,弗罗兹尼方面军也发动了进攻。

2009年01月21日 13点01分 13
level 6

 作为对应,曼斯坦因此时也积极准备德军的反攻,计划用撤退来拉长苏军的补给线,在适当时候以精锐的党卫军装甲军为主力,首先击破苏西南方面军,然后再向北转,击破弗罗兹尼方面军。 
 此时,保罗·豪塞尔和他的装甲军几乎已被攻势强劲苏军包围在哈尔科夫。接到撤退命令后,党卫军装甲军立即撤出了该城。
 16日,哈尔科夫失守。4天后,即2月20日,曼斯坦因以“帝国”装甲师和“骷髅”装甲师为北集团,以第四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第7和第11装甲师、“维京”装甲掷弹兵师)为南集团,发动了对西南方面军的反击。“帝国”师以令人惊愕的速度突入西南方面军防线内部60英里,与第48装甲军汇合。陷入合围的波波夫机械化集群遭到毁灭的命运,西南方面军不得以开始快速后撤。西南方面军的后撤给弗罗兹尼方面军左翼带来极大威胁。3月6日,“帝国”师会同其他德军部队一起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并于3月14日重新夺回该城。3月18日,德军又攻占别尔哥罗德,一直将苏军驱逐到库尔斯克南部的奥博扬地区。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暂时解除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的不利形势,并将战线稳定了下来,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形成。在这次会战中,“帝国”师击毁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292辆,自身只损失了77辆坦克和突击炮。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布第六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将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军队。攻势的代号为“堡垒”。
 在这次作战中,“帝国”被编入第二党卫军装甲军(仍由豪塞尔指挥),编制内有145辆坦克和34门突击炮。 
 7月5日晨,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的第2党卫军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发起进攻。第二党卫装甲军于凌晨4点以356辆坦克和95门突击炮的兵力向苏军第52近卫步兵师的阵地发起了攻击。德军的进攻正撞在苏军第52近卫步兵师的反坦克阵地上,苏第1008反坦克团在德军的攻势面前,寸土必争,直到下午4点10分,德军终于攻占了反坦克阵地,但却为此付出了33辆坦克(17辆是虎式坦克)的代价。在突破苏军第一线阵地后,“帝国”师继续向前推进。按计划,他们第一天的目标是普赛尔河畔的波克洛夫卡。到当晚6时,德军又向前进了6公里,在那里,整个第二党卫军装甲军被一条部署着坦克和反坦克火炮的苏军防线阻滞住了。 
 这样,在德军第一天的攻势中,第二党卫装甲军把苏第52近卫步兵师一切为二,并突入苏军防线达20公里。但苏军却并未像德军预料中的那样在自己的钢铁洪流面前崩溃。 
 7月6日上午,在炮火的掩护下,第2党卫装甲军以“阿道夫·希特勒”师在左,“帝国”师在右,迅速突破了苏军第51近卫步兵师防御的第二道防线,深深插入了苏军防线的后方。处于德军右翼的“帝国”师遭到苏第5近卫坦克军的反突击,在一场激烈的坦克战后,双方都蒙受了重大损失,而苏军只是延缓了德军的进攻速度,未能达到阻止其前进的目的。 
 虽然德第二党卫装甲军的进展令人满意,但该军军长豪塞尔却开始把忧虑的眼光投向他的日益暴露的两翼,由于在他右边的肯夫兵团和在其左边的第48装甲军都开始滞后,他的两翼完全处在苏军不停顿的反击下,他得知在他的右翼,苏第2近卫坦克军向他发动了进攻,虽然在二线的“骷髅头”师在空军的帮助下,击退了苏军的攻势,但整个“骷髅头”师都被迫在步兵赶上来前,用于保护德军的右翼,而无法用于至关重要的向北方奥波杨的进攻。 
 6日终了时,德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成功地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从而严重威胁到奥波杨的安全,为此德国人付出了至少300辆坦克和突击炮的代价。但由于肯夫兵团不能赶上左翼德军的进攻速度,使得“骷髅头”师被迫被用于保护德军的右翼,而不能用来扩大突破。

2009年01月21日 13点01分 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