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内被银行连续追债,酷派还有未来吗?
新融街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富农园 楼主
在乐视资金危机的不断发酵下,旗下控股子公司酷派的日子也不好过。
8月21日,酷派(02369.HK)发布公告称,接到上海浦发银行的民事起诉状,要求酷派附属公司立即补足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人民币8996.7万元。
这是继宁波银行、平安银行提前索债后,酷派近一个月内遭遇的第三起法律诉讼。
曾名列“中华酷联”国产手机第一梯队的酷派缘何落得如此光景,让我们来深扒一下。
乐视危机影响下,酷派股价腰斩,市值大跌
乐视2016年6月入主酷派,手持28.9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在2016年底被爆出拖欠供应商几十亿货款后,资金链断裂,多米诺骨牌效应持续“发酵”。在此影响下,银行停止了对酷派的授信,只还不贷,部分供应商甚至要求用现金交易进行结算。
没有了现金流,再加上近年来因为转型不成功,手机业务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资本市场对其前景渐成看衰态势,股价一跌再跌。在2017年3月31日停牌前,股价报收0.72港元/股,比之2016年最高时的1.35港元/股,跌去了近一半;市值仅剩30多亿港元,和最高时的120亿港元相比,蒸发了近百亿。
酷派股价走势
一错再错,影响到自身造血功能
酷派眼下的困境,乐视负有一定责任,但细思之下,这种影响也仅是外部的。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酷派决策失误,造成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才陷入了资金困局。
2017年5月31日,在延期两个月后,酷派艰难发布了2016年财报。营收79.94亿港元,同比减少45.56%,亏损约达到42.1亿港币,同比扩大近一倍。
而在随后发布的2017年一季度财报中,这种下滑局势越发明显。截至2017年7月31日,酷派的营业收入约为港元27.1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约52%;预计2017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会扩大到6亿港元至8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1.628亿港元的亏损额,业绩下滑非常严重。且集团流动资产已低于流动负债,偿债压力加大。
对此,酷派方面发文称:“产生预计经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本年度本公司规划中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尚未上市,导致销售收入规模下滑”。
事实并不全尽然。
酷派起家于寻呼领域,从2002年开始转型进入手机行业。依靠三大运营商稳定的采购体系,以定制机为主,酷派的手机业务迅速发展壮大,2013年出货量达3720万台,位居全球出货量第七位;同时,酷派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相继与沃达丰、法电等欧洲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希腊、印度、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早出海的手机品牌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三大运营商被要求“削减营销费”,酷派失去了支持业绩增长的强大支柱。又恰逢移动互联网崛起,快递密集发展,消费者购物习惯向“指尖”转移,酷派很快就被深谙互联网营销的小米超越;多年来依赖运营商渠道,习惯了“躺着吃”,又让其疏于线下门店的布局,逐渐被Vivo、Oppo赶上。
万般无奈之下,酷派开始寻求积极转型,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涅槃”,但“遇人不淑”,又让酷派屡次栽跟头。
在和360的“联姻”中,因为利益分配不明晰,双方大战几个回合后,酷派虽最终以高昂的“分手费”守住了对电商品牌“大神”的控制权,但却错失了手机电商发展的红利。
其次,就是引入乐视体系。本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乐视本就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资金链危机让酷派信誉下降,品牌价值不断萎缩;而采用乐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低价圈地模式,酷派走上了一条牺牲利润空间,越做越低端的不归路,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同一时间,因为越卖越亏的窘境,酷派曾经足以和华为媲美研发优势、技术优势也逐渐淡去。
曾经是行业中的“西楚霸王”,如今却已没落到“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境地。酷派,还能有未来吗?
2017年08月24日 07点08分 1
level 7
被银行连续追债,酷派还有未来吗?
2017年08月24日 07点08分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