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如果是艳阳高照,高空大气物理雷达观测站的壮美会尽现眼前。它三面为五六百米高的陡峭群山所围,山上山下到处生长着白桦林。观测站是一处颇有规模的建筑群。左方有一座40多米长、高20多米的列阵式雷达,极为壮观。右方为一座与车库相连的褚红色二层小楼,房顶置有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里面是研究人员收集观测数据从事研究的地方。 仰视积满乌云的天空,再瞧瞧不尽的雨线溅地,我觉得就算等到18日深夜我们离开特罗姆瑟前往斯瓦尔巴德群岛,这雨看样子也不会中断。特罗姆瑟的雨让我们难以见到她亮丽的面容。我们无从再去拍摄什么,只好把相机塞进摄影包。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1
level 6
面对这无尽无休的雨,我心中总是在发问,这是北极吗?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我头脑中固有的北极印象应该属于冰天雪地。第一部分 天涯苦旅第3节 北极探煤海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2
level 6
在我看来,赴北极比去西藏还要容易。我所在的中国北极科学探险队2001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乘飞机从北京出发,当地时间17日零点30分就抵达地处北纬69度多的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城,等于一下子扎进北极圈。北极圈在北纬66度33分。 考察队之所以先抵特罗姆瑟,主要考虑到挪威极地研究所设在这个城市里,而中国科学家计划在挪威属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站,相关事宜需要同挪威同行商议。还有,这里有航线通往斯瓦尔巴德群岛,交通上也是便利的。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3
level 6
谢多夫也是一位为北极探险而献身的勇士。他的队友、画家皮涅金返回后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他们全部历险过程,这部书的名字叫《千里冰原》。 1912年8月27日,俄国人格奥尔基?雅可夫列维奇?谢多夫率领一支22人队伍,从阿尔汉格尔斯克港乘“福卡”号出征北极,企望前往法兰士约瑟夫地。他们的远征说来遗憾,一切操劳和激情皆来源于他和他的队友们,政府对他们的行动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但是,立志探索北极的谢多夫仍然豪情满怀,他相信他的事业是不朽的。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4
level 6
谁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都要被这里与煤炭生产相关的雕塑与设施所吸引,并渴望了解其内涵。 在朗伊尔宾街头,两个雕塑反映了早年这里煤炭开采的艰辛。一个是位于街中心的铜雕。只见一位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的矿工迈步向前。他右手握着一把镐头,左手提着用铁丝串着几个损坏的镐头。从他脏兮兮的装束和一脸的疲惫,可以看出他刚从采掘现场归来。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5
level 6
赫曼森指出,挪威对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煤矿开采有着严格的环保法律,占群岛面积56%的自然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工业活动,此外任何人若想要在这里开采,必须先向斯瓦尔巴德群岛总督提交有关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报告。 就宏观而言,南北两极的煤有多少?有人估计储量高达约21030亿吨。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7
level 6
资料表明,南极蕴藏着丰富的煤的储量,约为5000亿吨,煤层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二叠纪冰盖下面。由于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暂时禁止在南极开采任何矿产资源,煤的开采自然也在禁绝之列。因此可以说,南极有煤,但还没有展露于世。北极呢?就煤而言,至少有两点与南极不同。一是储量远胜南极,高约16000亿吨。二是得到大量开采。 受斯威尔煤矿的邀请,我与队友们一道,又深入煤井考察,获得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北极真的有煤海。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8
level 6
斯威尔位于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以南。科考队从朗伊尔宾机场登上一架小型飞机,空中航程只用了15分钟,就抵达了斯威尔矿区。这个由十多个高脚屋组成的小镇,是煤矿的指挥中心和生活基地,设有机场、公共餐厅、邮局等。放眼望去,不难见到煤城共有的特点:马路是黑的,路旁积雪是灰的,连漆有蓝色、绿色的极地高脚屋也蒙上了煤粉,削减了原有的色彩。 煤矿矿井距生活基地约十公里。我们在矿区基地换上十分醒目的浅黄色防护服,戴上头盔,穿上高腰靴,腰挎吸氧瓶,便由一位煤矿人员引领,驱车驶往矿井。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9
level 6
经过一段平坦的由两山相夹的滩地公路,车子拐进右侧山谷,开始爬坡。两侧皆为雪山,这条洒满煤粉的路宛如一条黑色游龙,向半山腰延伸。一辆辆可载重50吨的运煤卡车在公路上穿梭,扬起煤尘滚滚。据介绍,这条公路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公路——冰川公路。公路的表层碎石取自冰积垅,路基便是冰川。地球上所有的冰川每年都要以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幅度向低处移动,北极的冰川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冰川的不稳定性,这里的公路每年要沉降一米多。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矿区邀请来自加拿大和冰岛的冰川研究人员来到矿区,常年对路面实施水平与位移监测,以防冰川大幅度滑动,形成路面突然断裂,造成汽车倾覆。 经过近2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了矿井。井口处是一个煤场,臂式卷扬机伸向半空,哗哗作响地为停在下面的卡车输煤。车厢内还未装满煤,后面的空车已排成队。据称,这个已建成两年多的矿井,一直这样周而复始地产煤输煤。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0
level 6
队友们原以为会进入竖井,并作好了垂直升降千米左右的心理准备。出乎意料的是,矿上的引领人员在矿外请科考队分乘两辆面包车开入矿井。司机打开大灯,在约十米宽的巷道内急弛,只有会车时才放慢速度。热力、电力、通风管线被集成一束,有序地固定在巷道上方,伸往采掘区位。昏暗的巷道阻碍了我们的视线,大家纷纷打开安全帽上的头灯。借助头部的左右摆动,我们才发现,煤巷巷道还有多个分叉,黑洞洞地不知拐向什么地方。十多分钟后,我们下车,随着引领人员到达了以木条叠加而成为支护的地方。我过去在部队服兵役时,当的是工程兵,掘了两年多的坑道,以过去的经验,估计过了这里,便是采掘现场。果不其然,只见连动式煤炭传送带架在轨道上,成排的液压支护顶着巷道上方。脚踩混凝土合成的枕木前行约50米,有一台自动采煤机,这便是采掘现场。 “这里距井口有多长距离?”我向引领人员请教。他回答说:“4000米”。我想,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在北极到了这样的井下深度是创纪录的。 欣,更加其乐无穷。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1
level 6
随队的一位地质学家认为,这些煤产生在7000万年前,并在北纬60度以南。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积存大量的森林,最后在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煤。地球板块运动的作用又使煤层移到了北极。这位专家还指出,斯威尔煤矿的煤巷不是垂直的,也非坡形的,说明这里的地层非常平稳;如果地层出现严重的断裂和扭曲,巷道内就不能开汽车,进入矿井只能乘牵引式升降机。 由于矿井采掘及运输均采用机械化,这个年产150万吨煤的矿井里,只有100多名矿工。其年利润达1000多万挪威克郎左右,约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2
level 6
这里开采出来的大量的煤都运向哪里?从矿井出来后,矿上引领人员又带我们驱车十多公里,穿过生活基地,来到港口,只见一艘7万吨巨轮停泊在海湾。引领人员说,这里的煤一直运往一个地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 深入斯威尔矿井,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冰天雪地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不!应该说北极地下遍布着黑金。可见,人们所形容的冰雪世界、不毛之地,那不是完全的北极,北极还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3
level 6
他们告诉我,应归因于斯瓦尔巴德群岛相对温和的气候条件以及距离北极点较近的独特位置。人们在高纬度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开展生产、科研、教学等活动,以及还有人群长期定居繁衍,无不得益于墨西哥湾暖流。正如当地人所说,斯瓦尔巴德群岛有寒冬,但是能接受。 墨西哥湾暖流对北欧乃至北极的影响,我在访问特罗姆瑟卫星观测站就已略知一二。那天是10月17日,研究人员为我和队友们从电脑上调出了当天的卫星影像图,表明在斯瓦尔巴德群岛西北的海区尚有大片的地方没有结冻。这片蔚蓝色约在北纬85度、东经16度海区。卫星影像显示的是条带,宽度约为500公里。研究人员说,正因为有了墨西哥湾暖流的运行,才使欧洲地区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同样也使得挪威北部的北极地区,欠缺极地所特有的酷寒。他们复称,待到北极隆冬时,这片蔚蓝色会消失的。届时北极卫星冰情图所显示的是一片茫茫,年年如此。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4
level 6
到了10月31日,我所在的科学探险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领教了连日的北极严寒:凛冽的白毛风吹起如利刃划脸,个别队员的脚部出现冻伤。斯瓦尔巴德大学部校长莱斯?洛努姆指出,如果此地不是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可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寒冷,会冷得无法生存。 随之,洛努姆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墨西哥湾暖流对北欧和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影响”这一课题。洛努姆校长断言:正因为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斯瓦尔巴德群岛平均气温要比北极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高摄氏10度至15度。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5
level 6
这个强烈的对比使我联想到一个计算结果:摄氏零下14度时,若每小时风速为32公里,会使实际气温相当于摄氏零下34度。假如科考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遇到的低温和风速同上面的一样,换在斯岛以外的北极其他地点,那可是摄氏零下44度——49度的酷寒! 通过幻灯片,洛努姆校长展示了他们对墨西哥湾暖流的研究结果。墨西哥湾汇聚了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洋流的一部分,还接纳了被信风驱赶而来的大西洋暖水,使这里的海湾成了一个巨大的热水库。幻灯片上一道醒目的红线,从佛罗里达海峡向西北欧海岸延伸,然后又向北奔向斯瓦尔巴德群岛,这就是长约3000公里的墨西哥湾暖流的奔流图。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6
level 6
墨西哥暖流带给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不仅是适于人能够生存的温度,还生长有绿草和野花。绿是生命的象征。倘若极地有绿,恐怕已不仅仅是生命的象征,而是生命的顽强。因此,当我北极之行前夕,渴望在北极见到绿的想法一直在我头脑中萦回,哪怕见到曾经绿过的枯枝败叶。 我曾经置身于地处南纬69度的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虽然在那里见不到草,瞧不见树,满目是裸露的山岩,但我还是期望找到绿。终有一天,我的愿望实现了,在一处半山腰朝阳而又背风的地方,寻觅到如同电脑桌面大小的一片世界上最低等的植物——苔藓。它斑斑点点,呈金黄色,以至让人绝不敢以青苔相称。后来我从资料上看到,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仅有三种草本植物,如南极珍珠草和南极茸毛草等,南极的开花植物线在南纬64度。这说明,南极大陆根本无草可长。 会让幸福一生。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7
level 6
本来,在特罗姆瑟看到阔叶树已令我惊叹不已,越过巴伦支海,踏上斯瓦尔巴德群岛,我才发现,在南极大陆成为稀罕物的植物,到了北纬78度的北极仍然存在。由于我们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时间适值这里刚刚进入冬季,这就决定绿色不可能进入我们的视野。但从洼地残存的片片枯草,让人不难想像它们在暖季里曾经有过的茂盛。 两度来过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向我们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暖季景观:虎尔草星罗棋布,紫色的花朵,玫瑰色的花丛,镶嵌在绿色或红色草垫中;碧绿的青苔群,宛若无数翠绿小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展布在低洼地带;白色的棉花草像蒲公英似的在近地面随风飘舞。这就是北纬78度地方所展示的绿,还有明艳花朵,它们是斯瓦尔巴德群岛并不缺少的生命。 人生。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8
level 6
资料还显示,北极圈内的楚克奇半岛及其邻近地区,还可见到冰雪包围的“绿岛”,高高的草丛中不仅有甘菊和风轮草生长,还有一些灌木迎风摆动。 更为奇特的是,在冰岛的边缘、距北极圈50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被称为“北极圈旁花园”的城市,这就是阿库雷里。有人形容这里作物遍地,鲜花斗艳,茂草丛生,树木茂盛,居然有“温暖肥美之乡”的美称。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39
level 6
“你见过北极熊吗?”我从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回到祖国后,不少朋友见到我多会这样问。可见,北极熊做为北极地区的象征性动物,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我如实道来,我没有见到。但与北极熊相关的事,在北极可没少遇过。 住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的一天夜里,北极熊前来造访,为避免这种凶猛的动物伤害镇上的居民,有关部门居然动用直升机将其轰走。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41
level 6
我开始有些不解,为什么不采用鸣枪示警的简单办法驱赶北极熊,而要如此大动干戈?经打听才知道,由于北极熊常年生存在北极冰区,已经习惯了冰隙的断裂声,冰舌的坍塌声,鸣枪示警对它来说根本没有感觉。后来我乘船去巴伦支堡,船上放映的北极熊录像片,使我相信北极熊的胆子忒大。资料片有这样一段场景让我难忘:只见有人躲在小木屋里与窗外近在二三米的一只北极熊斗法。其中一人先是大声喊叫,北极熊不为所动。然后他又点燃一个捻子很长的爆竹从窗口扔了出去。爆竹在雪地边滚动边哧哧作响,北极熊觉得好奇,伸出前臂把爆竹拾起,正在细瞧间,突然爆竹猛地响了,吓得它扔下爆竹转头就逃。跑出十多米距离,停了下来,又跟没事似的回到小木屋旁。 人的喊声它不怕,枪声它亦不怕,对于作为被保护动物的北极熊,人们又不能伤害它。朗伊尔宾警方能够选择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直升机强烈的轰鸣声以及迫近地面产生的巨大风力驱赶它。正当我们躲在室内等待警方对付北极熊的结果时,只见夜空里升起一颗绿色信号弹,表示驱赶奏效,北极熊已离开朗伊尔宾,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自由行动。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