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gar↘宛若♂晨曦≯探访北极.txt
唐笑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探访北极.txt蜜糖们来看看,也还是不错的!不抛弃,不放弃!
2008年12月30日 00点12分 1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第一部分 天涯苦旅第1节 天涯苦旅 设在特罗姆瑟海滨的挪威极地探险展览馆,是一座普通的三层砖瓦结构小楼,以至连楼门也未作格外装饰,看上去极为平常。但里面的展出内容,却把北极探险先驱们那种无畏的富于牺牲的奋斗精神作了充分表达。不抛弃,不放弃!
2008年12月30日 00点12分 2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以照片、图表、腊像、实物和音响构成的这个展览,在开始部分对北极作了宏观介绍。如北极的面积大约为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8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北极圈以内,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69摄氏度。北极熊总数量约为2万只,成年熊个体体重大约为900公斤。冬季北极地区覆雪面积占总面积的73%,北冰洋上浮冰的平均厚度约3米等等。不抛弃,不放弃,专心顶贴!!
2008年12月30日 00点12分 3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展出主要部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是挪威北极探险英雄南森、阿蒙森等人的征战历程。这个展览的可贵之处,同时还将20世纪初前后,芬兰、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探险家们在北极的不朽奋争也一并作了介绍。勇士们为了破解北极之谜、或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抑或为了他们个人的荣誉,先后踏上北极冰原。在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探险家们与危险相伴,与寒风搏斗,饱尝世间艰辛。有人辗转数年,终于返身亲人身边。也有人饥寒交迫地倒毙在冰原上,再也不能回到他们心爱的祖国。哦!这里有永唱不衰的英雄赞歌,更有摧人泪下的探险悲剧。 在怎样才能更真实地展现当年的北极探险史上,布展人员是下了功夫的,推出了一个个荒原猎鹿、困守船舱、冰海行船、天涯苦旅的场景,体现了强烈的立体感和时代感。那是个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再现历史的最好手段,除了绘画,就是利用声光电。还是让我们看看那些早期从事北极探险勇士们,是怎样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的。
2008年12月30日 03点12分 4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小标题)悲情巴伦支 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以魂断北极结束了他的生涯。
2008年12月30日 03点12分 5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8月,巴伦支等泊在新地岛东北海角。这个时节已接近北极极夜,到处漆黑一片,海面上已覆满坚冰,没了返回的可能。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就地越冬。然而,对于这支没有越冬准备的队伍,越冬又谈何容易。 为御寒,他们用木浆和拆开备用的小船造屋。一座长7.8米、宽5.5米的窝棚就这样立于冰原上。事实证明,小木屋根本不能抵御他们遇到的摄氏零下20多度的低温。“当袜子烧着时才能感到火的温度”。有的队员在日记中如此描述寒冷对他们侵袭。长期吃不新鲜食物,必然缺乏维生素C,于是,坏血病又包围了他们。17个队员中,已有两人因此而死去。巴伦支与另一位队友也在患病,危在旦夕。
2008年12月30日 03点12分 6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春天到了,浮冰化解,他们准备逃生。不幸的是那艘泊于冰岸的大船已被冻裂,不能使用。队员只好启用小帆船。告别小屋前,巴伦支意识到自已面临绝境,把此次探险历程写成报告,放在小屋的炉灶旁,他想到可能会有后来人拾到它,了解他们难以言状的北极探险。启航后,运气不佳的他们偏偏又与恶浪相遇。这时,有的船员告诉他,患病的另一位队友已经死去。巴伦支说他也马上不行了,便停止了呼吸。这一天是1597年6月20日。队友怀着无比的悲痛对他实施海葬。279年后,也就是1876年,有的探险家找到巴伦支那份不朽的探险报告。为了纪念这位北极探险英雄,人们把斯瓦尔巴德群岛南面的大海命名为巴伦支海。 (小标题)幸运的南森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7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世间最富戏剧性的莫过于一个人被宣布已经离开人世,然而他却活着,挪威探险家南森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1896年中期,英国《自然》杂志根据南森出征北极探险三年未归的现实,便在该杂志上刊登悼词,对他献身北极探险事业并葬身北极表示深切的怀念。就在这份悼词刊出不久,即1896年8月13日,南森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家乡。 南森北极探险的目的带有强烈的求知欲,试图求证北极腹地是海洋还是陆地?是否有数千公里长的海流从东向西滚动。问题的提出始于一条沉船。那是1890年,美国探险船“珍妮”号在西伯利亚近海沉没。谁也没有想到,三年后,这艘船的残骸竟然漂到了格陵兰岛东海岸,行程约3200多公里。包括南森在内对北极感兴趣的人就此作出种种猜测。南森认为,这一迹象表明北极的腹地是海洋,而且是流动的,否则,“珍妮”号残骸不可能作如此大幅度的跨越。咔啡馆里的议论是不可少的,但最关键的是求证。出于揭破这一自然奥秘的渴求,南森决定到北极腹地探索一番。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8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南森还没有出征,他在使用何种船只类型前往北极上就引起轩然大波。为防止使用常规的考察船在北极被浮冰夹碎,南森设计出他开往北极的船底呈截球形。他设想,当船两侧的浮冰相撞时,会将船托架起来。浮冰撤去,船只会完好无损地复位。有的北极探险家就此指出,南森想得过于简单,如果他执意去做,等待他的只有死亡。深思熟虑的南森仍然坚持自已的意见,请船工们造出了他设计的船。 1893年6月24日,南森率领24名探险队员乘“前进”号从奥斯陆出发了。他们的伟大目标是进军北极点。9月24日,他们到达了北纬78度30分海域。10月9日,南森在他的日记中谈到“前进”号与浮冰搏斗的情景。他写道:“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船体摇晃,像是发生了一场地震,冰堆上下起伏着,向‘前进’号挤压过来。但船没有被压跨,冰只是把船抬起来,当压力缓解时,船又慢慢地降落下去“。南森日记再好不过地证明,这种船体设计具有一定的抗冰性。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9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在海流的作用下,“前进”号继续向北漂流。到了1895年3月,他们已经到了北纬84度海域。距北极点还有600公里。南森知道,他们的努力是破天荒的,北极探险史上,还没人到达如此高的纬度。 受密集浮冰阻挡,“前进”号难以再向北进发。南森站在船头向北眺望,眼前是望不到边沿的浮冰。为了继续北进,他唯一的选择是暂时弃下“前进”号,驾驭狗拉雪撬徒步前进。与他相伴的是海军军官约翰逊。1895年3月14日,他们告别队友走上征途。23天后,即4月8日,南森与约翰逊到达北纬86度13分的地方。此地距北极点不到400公里。但是,远方座座高大的冰山,近前难以逾越的冰障,已令南森必须告退。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返回。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0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当然,他们首先想找到“前进”号。然而,回程是艰难的。向南走了三个半月,才来到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此时,冬季到来了,太阳沉到地平线下不再起来,疲惫不堪的两人决定在岛上越冬。搭石屋、存猎物、熬海豹油充作燃料,待来年春天再去寻觅“前进”号。第三个漫长的冬季终于被他们熬过了。 1896年5月19日,他们又开始南进。6月19日是一个令他们终生难忘的日子。正当南森在帐篷里准备早餐,忽然听见狗在狂吠,他以为又有北极熊来袭,急忙携枪冲出。撞入他视线的居然是一队人,领头的恰是他熟识的英国探险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幸运的南森由此得救了。 燥,就能迈向成功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1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南森的探索是非常成功的。他用他的实践证实北极的腹地是海洋而非陆地。同时也首次发现北冰洋存在着由东向西流动的海流。 (小标题)不朽的谢多夫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2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想不到,命运偏偏捉弄谢多夫一行。“福卡”号航行到新地岛附近的潘克拉季耶夫岛,就被一眼望不边沿的浮冰所阻,而且一切努力都难以凑效。万般无奈,他们只好滞留此地,越过长夜难明的极夜。 熬过了冬天,又迎来极昼。北极冰原在阳光、潮汐和海浪的综合作用下,化解了,转移了,从而为“福卡”航行带来了机缘,向他们心中的目的地法兰士约瑟夫地进发。9月11日,他们已航行到北纬77度01分。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3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9月19日,考虑又一个冬天将要到来,他们寻找适宜越冬的地方。面对寒冬,他们此时的燃料少得可怜。皮涅金写道“我们还有两三张涂了脂油的熊皮,103公斤煤粉,以及空箱和空桶,这就是我们的全部燃料。”谢多夫继续忙着标绘工作,测出了所在地太平湾处于北纬80度19分,东经52度48分30秒。其他队员或在船舱里为越冬而强化保暖工作,或为贮存食物拎着枪猎取北极熊和海豹。 他们度过的第二个北极之夜更是艰难。寒冷、孤寂、无助时时伴着“福卡”号上的每一个人。病魔已经击倒了包括谢多夫在内的三个人。37岁的谢多夫症状是牙床充血、脚肿、精神萎靡、虚弱无力。他患上了严重的坏血病。尽管如此,1914年2月5日,谢多夫还是组织另外两名队友,驾驭三只狗拉雪撬继续向北冲击,渴望能到达北极点。3月5日,病入膏肓的他终于支持不住了,倒在鲁道夫岛以南三公里的冰原上。同行的两位队友把他的尸体运到鲁道夫岛上,葬在北纬81度45分的泰普里茨湾西岸。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4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夜幕下,我们无从看到这座北极小城的特异之处。正当我们以平常出差的心态入住旅店时,一个让我们吃惊的情况出现了,深夜这里竟然无人值守。 入住这个旅社是事先联系好的。当出租车司机开车把全体科考队员从机场载到这个有51座房子组成的旅店,只见院内灯光闪烁。按照惯例,住店必须先找主人,可我们转遍了院子也找不到人。正在焦急之际,一位队员见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大意是不知中国客人何时到达,不等了,钥匙放在大门口的报箱里,提供的房间共有五套,请自行选用。 来奉献。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5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有的队员对此大发感慨,这个店主真是放得下心,夜深人静之际,所有的财产就这样交给中国人啦!到过北欧的一位队友对此解释说,这是很多有教养的北欧人的办事风格,即诚信第一,相信对方。 在这家旅店里,还有一件事让我难忘。吃了几顿他们出售的菜,觉得又贵又不合口味。看见他们的菜蓝里盛有西红柿和鸡蛋,我就向店主提出可否由我自已动手做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她点头表示同意。一盘菜很快做出。到结帐时,他居然少收了100元钱。我们指出她收错了钱时,她说没有,少收的100元是因为这个菜是客人自已炒的,她们没有付出劳动。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6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对于我和我的很多队友来说,北极是陌生的。一旦到了那里,定会产生很多异样的感觉,可让我全然没有想到的是,当我抵达北极特罗姆瑟,首度令我困惑的竟然是那里没完没了的雨。 我们从北京出发之前,就已预知此次远征北极的大致行程,第一站停留地是挪威的特罗姆瑟,住下三天,然后再越海赴斯瓦尔巴德群岛。我们觉得,地处北纬69度的特罗姆瑟城定会比较寒冷,因为这个城市已远远越过北极圈。未想到我们置身此地,竟然天天同雨相伴,如同赶上了我国南方的梅雨时节。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7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到达小城的第二天,我和队友们就去挪威极地究所探访。研究所所在的“极地环境中心”是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这座耗资3400万美元的白色建筑坐落在峡湾里,主楼共6层,附楼设计构思新奇,其造型形如列列冰山,不过在我们看来更象正在倒塌的多米诺骨牌。特罗姆瑟城的建筑多为二三层小楼。居民住房基本是木结构,外表大都刷上了挪威人钟爱的红色。据挪威极地研究所所长欧海姆教授介绍,特罗姆瑟建市200余年,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是挪威第七大城市,享有“商业之都”、“大学城”、“会议中心”、“斯堪的纳维亚的
巴黎
”、“世界上最大的渔村”等称号。居民中大多数人是从挪威各地迁移来此的。城里还有三家中国餐馆。 接着,我们又穿城走了二三公里,前往设在特罗姆瑟城中心的挪威极地展览馆参观。路上,淅淅沥沥的雨始终下个不停。怕淋坏了相机,大家只好把它塞在衣内。衣服很快被淋湿了。至于每个人的头部,因为受到雨水的侵润,不仅头发湿得如同水洗一般,而且还常常被滴水迷蒙视线,扰得大家不时用手捋一把脸。到了极地展览馆,雨更大了,已由原来的小雨转为中雨,逼得队友们下车后不敢在车外片刻久留,拔腿便往展览馆里逃。我发现,馆外的一些设施也是展览内容之一,如挪威极地探险英雄阿蒙森的塑像、捕鲸炮、早年用于航行北极的木船。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8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称这里正值深秋并不为过。街头不少高大的阔叶树还顶着密密实实的叶子,特别是教堂门前的几棵树,几乎遮住了教堂的正面建筑。只是叶子趋于变黄。楼前屋后的一片片茵茵草坪,成为这个美丽城市的组成部分。当地的居民说,特罗姆瑟城每年到了这个时节都多雨。特罗姆瑟全年的降雨量达1000多毫米。其等值与年降水量为800——1100毫米的江苏省相近。 特罗姆瑟的雨整夜未停,听到哗哗的雨声,让我感到十分无奈。出于拍摄的需要,我多么盼望有个朗日,以便摄下我们几次乘车经过的城中那座有着近十个桥孔的跨海大桥;摄下我所看到为蒙蒙雨线遮掩的山林;摄下我们居所后面奔腾的急流。第二天起床站在廊沿下一看,空中阴云密布,雨仍然下着,这意味着我的拍摄愿望因此而告吹。 是一种美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9
level 6
天地之笑 楼主
考察队乘车参观特罗姆瑟高空大气物理雷达观测站的计划仍然执行。这个观测站设在一个山沟里,从特罗姆瑟市中心驱车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路上,我们看到右侧是长满密林的高山,银练般的瀑布从山顶铺展下来,哗哗作响,瀑布密度大的地方百米内有五六条。随车的专家说,这是挪威的一个特点:多山多林多瀑布。道路左侧则为茫茫的大海。 我们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海拔六百米高的山头积着雪,而三四百米以下的地方雪线消失?邻座的大气物理研究人员邹捍告诉我,正是左侧大海的暖湿作用,才使得三四百米以下的山坡难以积雪,随下随化了。
2008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0
1 2 3 4 5 6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