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_文」<短篇竞赛>视不透
张良文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chainiaolisi 楼主
为活动贡献点人气~新文还没写好,稍润色了下不久前的文
文案:萧何视角,看一代留侯作一纸看客,淡观云烟
主角:张良 萧何
多留白,背景设定同留白
2017年07月02日 12点07分 1
level 10
chainiaolisi 楼主
【萧何】
我熟门熟路走进留侯府后院。
我们这些人里,我该算是与子房走得最近的之一了,每过半年便不远千里来此地看看他。五年了,院里已草木葱翠,子房亲自为我沏茶。
“我今日不想喝茶,来一壶酒罢。”
“萧丞相素知良不饮酒,府内自然是无酒的。”他摆弄着容则说道,细细用煮沸溪水泡开茶,而后将茶盏推至我面前。“良早春亲手摘采的茶叶,最宜此时对饮,尝尝罢。”
我慢慢啜饮了一口,果然清入肺腑神清气爽了些,不再似之前那般胸闷难受。“子房……”我搁下茶盏,望着他,“你知我今日来找你所为何事。”
他不说话,只是垂着眼轻吹茶盏慢慢品尝。我心下一急:“子房,我究竟该如何办?你素来最通事理,便给我个主意罢。”
“萧丞相心里,难道不是已有答案了么?”他终于抬眼看我,“既无他法,无论是怎样一条路,也只得走下去。”
“……只能如此么?”
“只能如此。”
我摇晃杯盏中茶叶,于座上沉思许久。约半个时辰后,终下定了决心起身准备离去,背后听得子房声音道:“萧丞相走好,恕良不远送。”
我离开之时回望了一眼,见他还在那里慢斯条理地饮茶,身体微缩着笼在裘衣里,波澜不惊的冷淡面容一如既往,甚至连样貌都无一丝老去的痕迹。仿佛这俗世纷扰变换、朝堂腥风血雨都再与他无关——他已是一纸看客。
我自觉是个相人有目、不失精准之人。这约莫源于我幼年于吃酒肆铺做活时招待过一位石氏派的老学究,所受影响颇深,故而待至后来从学时日,除去研习律令书法本业外,亦另喜钻学些星命相数之道。也因此缘故,当年陛下还尚于沛县做一小小泗水亭长之时,我以主吏掾身份与他相遇,一眼便相中他,觉得此人气宇轩昂、乃大贵之像,来日必将有大作为。固与之爽朗结交,明里暗里袒护相助,甚至作弊拈阄拥护他上位成沛公,率一众子弟豪桀响应天下风云。
事实证明,我的眼光的确很准——那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逢人便说自己注定皇帝命的人,果然脚踏七十二星宿,以一介草夫之身登上了帝位,开创了千古万世之先例。
此非绝顶的相人识人之能,又是何?
然而我却不得不承认,对于张子房,我是看不透的。
汉世启已有五年了。自高祖论功行封,众人皆或明或暗争功夺利,斗个头破血流,唯恐落一步之后。唯独这人却偏偏异道而行,视功名利禄如敝履,放着群臣之首至为广袤的三万户封地不要,自取这小小留县请封了个“留侯”,列位第六十二;甚至无过多久,在告请陛下下旨搜罗天下为秦所焚书籍后,干脆一纸上书归隐: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然后便走了!
布衣之极……布衣之极?若说实话,大汉初立,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数来数去,倒是无人比他张良有更高贵的出身。大逆不道之言下,连陛下当初也只不过是泗水的一个小小亭长,而我则为吏掾,樊哙为屠夫,曹参为狱掾,夏侯婴为车夫,韩信甚至连从职也无,常常从人寄食……一语言之,众人当日追随陛下东征西讨生死拼搏,如今虽功成名就荣耀至极,却也个个不过皆是流人草民出身,纵然权倾天下,仍改不了一身市侩俗气,不少人甚至大字还不识一个。
这众多开国君臣里,惟有他张良——五世相门之后,真正的一国显赫贵族,身淌着周八百载传下来的姬姓血液,修文修礼,知文知墨。他待人接物皆恪守礼责,犹是常病着,也未曾疏漏失一点所谓君子之风范,文质彬彬的,于军中一应众人里格格不入,是那般突兀耀眼。
犹记得军中时,平日里我们都无所拘谨,尤其是陛下,更一贯喜于骂骂咧咧,动不动就满口脏字咒诅骂娘,无论对我、对曹参还是对韩信,皆是直呼其名,呼来喝去,指手画脚。却唯有对他,放佛被那一身端正装容和书卷贵气所噎,或者到底骨子里对旧日贵族有些别样惧意,似不得不稍恭敬下来些,略放轻声音称一声“子房”。他一入营帐,似乎整个帐中都要轻柔文气些许:那般如玉温润的高华气质,是我们一干乡里少年子弟皆远不能有的,即便是我也遥遥不可企及,纵我因出身文吏还算是诸人中最饱学者。
只是他那逢人不失的一揖,和我们那一声略放轻声了的“子房”……终究好似把他远远隔离在了我们之外。
于是,我是不理解他的:纵使我们同列天下所谓的“汉初三杰”,但却因出身太远、经历太远,其所思所想所求所感,我无法懂。无法懂他清秀温文外表下,是否隐忍着一腔烈焰般的灼灼国仇家恨;无法懂他病中咳嗽着,火炉边鹤裘拥怀执子落棋,孤身对下便是一日一宿;无法懂他常于月下雨水中、秋风冬阳里,吹一支有裂纹的白竹洞箫,余音凄凉幽婉袅袅不绝;无法懂他一壶又一壶闲烹茶水,茶香四溢,对饮淡泊言语间,却是腥风血雨门。
他是个聪明人,是个纵横天下的千古奇才——无论是佐策入关、斗智鸿门、请汉中地、下邑奇谋,还是借箸阻封、虚抚韩彭、劝都关中、助立太子,每一个生死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时刻,他都表现出极强的洞察分析与判断力,佐汉王决断,挽颠覆之危,指引布局,引领大势,不可不谓策谋奇妙,足智多谋。
东冥苍龙为帝王气。良为驭者,房为天驷,端的应了个驭世好名。
——子房因何不称王呢?
我一直很想问,不过我直到最后也没敢问出口。我毕竟是汉臣。
平楚后论功行赏封侯赐爵,陛下斟酌许久,终将我定为首功,食邑八千户。其实大家心里多少皆知谁最为楚汉博弈大胜之功臣,但陛下这人,无论征战时怎样依赖子房,终归对他还是心有隔隙,用而不信,疑而不任。
这倒也好理解:大家皆是一乡起义的,在乡里年轻时便为莫逆之交、姻亲之连,只有他身为一旧国贵族突兀横插进来,于项梁复韩后也曾不顾挽留,两度离去远相韩王成。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他再归来,虽也是披肝沥胆贡献着谋略,却自然多少被陛下疑心,疏远在了我们之外。
陈平曾私下为此不平,说子房“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暗暗赞他应为“元勋之首冠也”。我虽被定为首功,心底下却非常赞同此语,倒毫无不服之感。子房不喜争功,不矜其能,甘隐后位,但有时他似无意般轻轻点拨一句,明白人一听便明了,知其言重若金——比如陛下初入关后,他突然对我叹一声“终可窥秦图籍也”,只这一句我便懂了,进入金珠充盈的咸阳城后,所下达首个指令便是率人查封秦丞相府,入收御史律令图书。以此,汉王得知天下厄塞、地形险要、户口多少、农粮水利强弱之处,也握住了最后绝胜西楚霸王的一把指喉利剑。
如此细细想来:无我,或无陈平,甚至无韩信,若能得天时地利,或是其他能人俊杰顶上我们的位置,汉室可能也并非终不得立——但若无他,楚汉之争,只怕汉军早已全盘皆输了几番,光是当年一场鸿门宴,便可数次葬了所有人性命。但万尘落定终得那般功名卓卓,他竟于国之初定就要恭敬一揖,只言萧何最可为相国,而后便拂袖而去。仿佛拖着身病躯,经年生死军旅命悬一线,运筹千里临烽烟,不过已是虚无缥缈的往事烟云,他竟一点也不在意。
……这算甚么呢?他一把把我推向高位,位列众卿之首,然后便转身走了,头也不回一个。
此般人,如何懂之?如何解之?
他退隐后便不问朝事,初立之大汉王朝少了他,总是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计全太子,算是他难得又于汉政上参与了一次——那时陛下宠幸戚夫人,决意废长立幼,立赵王如意为国储,诸臣苦苦劝诫许久皆无法使其改变主意。吕后三次求请他出山,他最后终还是奈不住相求相逼,开口答言了一句“惟使太子请‘商山四皓’”。吕后依言行之,竟然终使陛下改了废储之心,而太子盈得保其位。
那是他真真正正又于朝局上最后插了一脚,此外,也只有我和吴芮这般的几个人,偶尔跑去请教些俗尘事理,但归根结底,他皆不算真正出面。而那些于茶香袅袅之间颠覆时局的寥寥珍言,纵然搅弄朝堂风云,也皆未留存于史书之中,终消失在茫茫历史烟尘里。
留地位于东方旧秦泗水郡地,后归在了楚国界内。此处有山野起伏,深涧云烟,风景倒是幽丽甚佳。纵然路途遥遥,我坚持着一年两次从汉中远赴留地看望子房的习惯。已是五岁有余,他不娶妻,不生子,一个人在偌大而空空荡荡的侯府养着病,也无人来说话,仿佛只是在数着时日过日子,却又不知究竟是在数着甚么时日。
——子房不娶妻么?
——良一人就很好,谢萧丞相关心。
我不知为何他那般冷漠,我却还是忍不住要关心他。我自诩也是个冷漠之人,冷静,理智,审时度势,不做无用功。也许,我是同情他,也许我是心怀愧疚;也许我是感激他曾经的帮助,又也许,只是为了曾同为谋臣的那一点情谊……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我对其决然退隐耿耿于怀。
第一次探访他时我便曾试探着问过他,心疑他退隐是否真为身体疾恙。于万军性命之上运筹帷幄,八年军旅奔波苦不堪言,无论于身于心,皆是种极大折磨——他的身体较我初见他时的确差了许多,于多年灯油似的熬法下形容瘦削,不老的清秀眉目间面色总是苍白着,咳起来便不时见血。
但似乎不止。就像我心知,他那般身体,不可能只是“生来自幼多病”所致。
他那时答我,满盈者,天道之所忌也;朝堂隐退无欲而安,乃是曾有人与他言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一言听得我心悸不已,竟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但这似乎能解释清了:立朝不出几年,敲山震虎之势已动,杀臧荼,诛利畿,铲张敖,征陈豨……至如今,韩信不也将生生应了这言语。
但似乎又不止。
我看着他垂眸煮茶,案上瓷瓶内折了支白梅细细养着,清香四溢。不知为何,我似能感到有股巨大而隐忍的凄寞孤寂笼在他身上,把眼前这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即使他依旧是一如既往的安静淡然模样,始终不曾改变过。
我犹记得上一次看到那种浓烈的忧伤从他身上溢出,还是他当日跪请高祖将关中之国都命名为长安之时——那时国之初定,陛下与众臣皆想定都洛阳,唯戍卒娄敬劝言定都关中,于此争执不下。当时,他于智谋局策最是得陛下信赖,受召而来,简单听了一番,称赞娄敬之言可为之,又权衡利弊、逐条梳理了一通,便速然说服了高祖与诸臣。于是,都城就此定在了关中。
——陛下。
而后他跪身于殿上,头重磕于地。
——良求请将国都命名曰‘长安’,取一世长安之意,寓愿天下再无纷争。
——哦,使汉世能够长治久安么?哈哈哈,倒是妙极。
——非也。一世长安……所安,乃天下众生。
似乎所有人皆没觉出异样,陛下也只是拍手称好。惟我细细看着却觉得,那时他伏在地上,是悲伤的。
之前我以为,他不过是没落贵族负一身家仇国恨,拖一病躯投入这乱世征战之中;而今我却觉得,他的心,或许从来就不曾真正流连于这政局之上。虽然咸阳城破后他也笑而温和,霸王刎亡后他也笑而示庆,但我如今忆起他那时的笑,笑得却并不开心。
无法看透,他究竟……在追寻甚么?
我当日初入留侯府那次,他也是寥寥数语,就客气将我打发走了,一如之后我拜访他的每一次。那日我走前,他又开始掩袖咳嗽起来,府仆为其端来汤药,他抬袖饮下,只是长蹙着眉。我问道子房可是觉得很不舒服,他却摇头回答,无事,不过觉得药苦罢了。
我想,他应有他不为人知的一段过去,只是我们这些人永远无法触碰。就像方才他淡淡回我一句“只能如此”,我不知那背后,是否又隐藏了多少凄凉无奈故事?
——只能如此么?
——只能如此。
但无论如何,子房之言我向来是谨听并遵行的,因那些寥寥片字知言,已于数年中救了我不知多少次。此刻,我策马赶回相府中,修了一封书信向北方寄出。三日后,我以探病为由亲登韩信府,称陈豨已被捉拿斩杀,列侯群臣皆要进宫朝贺太子,劝其与我一道入宫。
韩信虽一向多疑,但终归还是信任我的。他与我一道入了长乐宫,而我只身一人退了出来。
从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该流为千年之语了。敌国破,谋臣亡——子房当真言的很对,我后来也差点死于此。
2017年07月02日 13点07分 2
level 10
chainiaolisi 楼主
---------------End----------------
2017年07月02日 13点07分 3
level 11
棒棒哒[太开心]小狐狸喜欢的一篇文,加油加油
2017年07月02日 14点07分 4
[玫瑰]
2017年07月02日 16点07分
level 13
欢迎作者艾特好盆友来写评论哟~不久会有吧友投票!
请耐心等待审文组的评审!
2017年07月03日 11点07分 5
level 11
良子是个心系天下的男人[开心]
2017年07月03日 12点07分 6
是呀,不过心系天下也背负太多沧桑……我希望历史中的子房最后功成身退,是真的已达到了安时处顺的至人之境,把一切皆放下了
2017年07月04日 04点07分
level 13
全文给人一种沉静如水的感觉,以萧何的视角写张良,显得客观而平静,同时使用衬托等手法,展现出子房遗世独立的风骨。
加油~很喜欢!
2017年07月04日 01点07分 7
谢谢[太开心]
2017年07月04日 04点07分
level 11
【审文组-张良狐狸(张良文吧)】
题外话:楼楼的文是小狐狸喜欢的文之一,非常开心给自己喜欢的文码文评!所以,第一只文评,果断给了,先前由于三次元的事没能及时给文评,请谅解!
首先,从整体上说,以萧何视角看子房,这是一个新颖的行文视角。全文文风给人以温厚、踏实感,这与萧何看子房置身局外的感觉契合。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品读之时,只言片语之中又隐隐透着股清俊感。具体到整个文章,那就是开篇以“我”来看子房,此时的萧何大概是带着凡尘俗事,并且抱着焦急的心来的,然而看到子房早早抽身闲逸的样子,萧何的心就已经安下来三分,随后子房的话让他彻底下定了决心。或许,萧何来此,寻求的不是一个答案,更是一个肯定。身为重臣为上解忧,有时不得不残忍些。
即便是残忍,于萧何本人,看待他人,他人也都是过客。
文章前一段是实写,特别是萧何离开之时的回望,为数不多的外貌描写,让我反复品味多回。由此一眸,引出中间段的虚写。
这篇文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短短一篇道尽多个人的命运,张良、韩信、还有他自己。位列汉初三杰,本身该有相惜之感,而如今其中一位去询问另一位是否该不该对第三位采取极端手段,这里楼楼写的很隐晦,但是仔细看来,那种暗藏的压抑感,一直压到最后才喷发。
其实,萧何处处说自己不解子房,而他所言所想之事却又给了答案。子房,看似置身事外,却处处推动朝中大事,所谓以天下为棋,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刻画的很好。
由着性子写了这么多,小狐狸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写文评的。文章总体来说谋篇布局精巧合理、较为流畅。但是,从小狐狸自己的角度来看,文章中有两处突兀的所在,第一处,子房因何不称王呢?第二处,子房不娶妻么?
第一处,萧何身为汉臣,前篇已经交代他相中刘邦,此处显然有些冲突。萧何相人之能,小狐狸觉得他应该看出子房这种性子不适合称王。第二处,不娶妻。小狐狸特意查看了楼楼的登记的标签,内心实在矛盾。子房有两个儿子….翻看了楼楼之前的文,可以看出此篇是楼楼一篇长篇构架中的一部分。虽然不清楚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但作为独立成篇的文,小狐狸觉得还是有必要交代清楚。
以上,仅是小狐狸个人的拙见,有不到之处,望请谅解!
2017年07月09日 15点07分 8
level 10
chainiaolisi 楼主
谢谢小狐狸用心的文评~第一次收到长评很激动[太开心]做了九年的潜水党,这篇是在贴吧第一次发的文的润色版,能有小伙伴欣赏是份荣幸和很大的鼓励[玫瑰]
关于小狐狸点出的两个问题——子房妻子的事确实是忘记在这里交代了,提醒的很对[小乖]其实在我自己的架构中,子房于这之后的一年娶了妻,因为从文中时间到后来的中间阶段,其心理发生了一个转变,使得他终于真正放下了,并从“压的喘不过气的凄寞孤寂”之中终得以解脱而出。独立短文中没写这个转折,以至于给读者造成了文中留侯无妻的疑问,的确突兀了,下次码文一定加以注意[委屈]
而有关萧何对于子房为何不称王的疑问——其实,这也或多或少是我自己疑问的表达,借角色之口大声发问了一番。也许并非此处萧何真的不知,但这种感觉就像有一个问题你虽能大约猜到答案,但却仍然想去一探究竟刨根问底并试图确认——因为太过在意。
同时,从萧何的平民身份角度而言,是个人就自然都想当皇帝、从而权倾天下的想法,可以说非常正常也容易理解;有点类似当下社会若给予你个机会当上市公司老板(足以胜任的条件下),又有多少人会拒绝呢。此外,对于深谙兔死狗烹之理的子房,自己称王无疑是另一种绝无风险的途径(归隐毕竟并非能确保一定脱身);且称王还能做诸多臣不得行的王之事,比如兴韩,比如生杀,又比如最为直白直接的,世代永享富贵荣华。
扯回来讲,结合文中内容,这里小狐狸说的对,相人有方的萧何确是该能看出子房为何不适合称王的——因为他不想。而我觉得,萧何之问所欲真正探究的,是其为何不想,即子房身后那个巨大而压抑的扑朔谜团究竟是什么。历史上的张良,于丹青史册之上留下了太多空白,我们怕是再也无从得见;我自己在写文时不由自主思考了很多,体悟了很多,而我把文留白,也是希望能深化角色,把这种猜测、臆想、品读交给每个读者,去创造我们关心并爱着的那个人的故事,然后从中体悟、收获与成长。
再次感谢小狐狸的意见!大晚上码字码的晕乎乎的,有点不知所云…思绪乱飘请见谅[小乖]
2017年07月09日 17点07分 10
喵,这么看来,好期待伊伊出长篇了,发文以后记得艾特小狐狸[太开心]
2017年07月10日 13点07分
level 7
【审文组-雅子(张良吧)】
本文行文流畅,文笔细腻,看得出是花了心思斟酌打磨的作品。从萧何的角度对张良的生平做一番评价是个不错的想法,结构上以萧何向张良讨教如何处理韩信之事为引,最后再呼应作结,算得上是完整。内容方面,作者在史书之外有自己的理解,至于观点正确与否见仁见智,暂不做讨论。就文章本身来说,我和狐狸一样,认为既然设定了萧何的识人之才,似“为何不称王”这样的疑问就不当由这相人极准的人这儿产生,如果说萧何看不透张良,那他看不透的点一定不是在这里。因此,立意上,萧何虽与张良相熟,但仍看不透他,到底原因在何处,还不够深刻透彻。总体上说是一篇质量不错的历史向作品。
下面是一点语言上的吹毛求疵,专业病不说不舒服斯基,不会影响评分,不用担心哈,随便看看就好:
“纵使我们同列天下所谓的‘汉初三杰’”这里的描述有逻辑上的问题,“汉初”这样的概念显然是后人使用的,不会在萧何这个时代出现;“又是何”不通,要么“又是什么”要么“又为何”,否则“是何”的“何”后当跟名词;“如何懂之”没有“懂之”这样的用法,因为“懂”其实是很后起的,改成“如何懂得”、“如何能懂”就符合语法了;“视不透”也属于生造,可能很多人喜欢文绉绉的词句,但作为文章标题,不但要能体现文章中心,还得清楚明白,用词规范,文章的中心是“看不透”,不妨就以此为题,如果用“视不透”,那就不是“看不透”,而是“看不懂”了。[笑眼]
2017年07月16日 08点07分 11
谢谢雅子的文评~对文章的肯定与意见都非常宝贵,先在此笔芯[玫瑰]这里提到的不称王的问题,我写的时候倒是觉得与相人没什么矛盾,不过两个小伙伴都提了意见,可能确实可以加以改进;另外也很感谢对于语言细节上的一些纠正建议,我会对类似地方加以注意,继续打磨文字表述的能力[太开心]
2017年07月16日 16点07分
level 8
很棒,这篇
2017年07月22日 02点07分 12
谢谢喜欢[太开心]
2017年07月22日 16点07分
level 6
这是我觉得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
2017年07月23日 11点07分 13
level 6
文风好赞,文章也好,神仙写文
2017年07月23日 11点07分 14
谢谢认可~[太开心]不过还是有很多不足,会继续努力提高
2017年07月25日 06点07分
有兴趣加QQ扩列吗?大佬
2017年07月25日 12点07分
可以啊~
2017年07月25日 12点07分
2662569340
2017年07月25日 20点07分
level 9
【审文组-桃花流年梦忆(张良文吧)】
最喜欢的大概是这篇文章中一些特定的用词。
看到开头的“熟门熟路”一词,真的忍不住哈哈哈哈,这个楼主有几分厉害。
形容萧何和张良密切的关系,不用“我和张良很熟”,“我和留候甚善”,而用一个词来侧描,佩服佩服。
个人很赞同楼主的看法,张良与刘邦麾下的谋士终究是有那么点不同的,好像多出一种说不出来源的风雅。楼主予他的描写让人忍不住想到荀彧,除了辅佐帝王之才外,他的抱负并非单纯地灭一个朝建一个朝,更关心天下苍生。张良的谋略与智慧都从萧何视角得到描写,他的深谋远虑风轻云淡,确实是让人心生敬仰的。隐约能感到作为同侪的萧何佩服着这个人,却也没直接点破,楼主驾驭文字的功底可见一斑。
最后给一些小小的建议噢:结局略微仓促,或许可以试着放慢收的速度~
2017年07月23日 13点07分 15
感谢文评[哈哈]结尾稍有点快的问题,当时刚写完也有这种感觉(然而多读了几遍就给习惯了),原来果然如此…
2017年07月25日 06点07分
@chainiaolisi 不客气(❁´◡`❁)*✲゚*
2017年07月25日 21点07分
level 11
【审文组-汇之_上善若水(张良文吧)】
就文章表达的主题来说,萧何视角选得很妙,作为汉营灵魂人物的萧何是秦吏出身,进入了知识阶层但并不来自旧贵族阶层,对于张良身上的种种特质,既有充分的眼界去欣赏和好奇(在汉营其他文化水平较低的成员眼里,可能张良萧何乃至一切知识分子都是顶级大神无法再区分),又依然不熟悉到会惊讶会细想(既要在意有不能懵逼),触及了很多我只能在前言后记分析文中才能碰到的议题而又做成生动的叙事,感觉眼前一亮。
沉重的剧情(上门问张良要不要坑韩信)写得比较隐晦,真正读懂之时才猛然敢到脊背一凉。倒不是说这样会显得子房在避祸全身,而是送走了韩信,就真的有一种一个理想主义时代彻底结束的感觉。
全文读下来,印象比较深刻的主要是萧何对张良为什么把自己累成这样却对名利没半点要求,张良提议长安之名时被无视的兼济苍生解读,还有他举手投足间近乎耀眼的高贵和从来没有消减过的疏离之感。
因为子房平生所求,不站在上帝视角确实不太容易看懂。汇之刷过《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这本大部头,不安利,反正成吨的数据主要讲人类历史就是整个世界从高贵而危险变得平庸而安全。先秦时期贵族可以有张良(或者项羽/韩信)那么6的社会形态,背后是平民命如草芥毫无机会(因为知识资源,机会资源,潜移默化无需额外努力就能学会高贵理解的成长环境,乃至我注定干大事和那些凡夫俗子不一样这种自我认知,都只属于极少数出生于特定家庭还得是嫡长子的幸运儿)。这套旧的意识形态其实从秦制按业绩提拔人产生萧何这类新精英起就是早晚药丸的,但如果没有张良这样的阶级背叛者出现,大概至少得百年乱世起步。张良要的是天下人的长安,对于自己在新时代新世界中其实没有位置早就看透了,大概就酱。
历史虫雅子都捉差不多了,就吐槽一点,汇之洞箫6级啊,质量够好的箫只要你一年好歹吹几次并不会裂,会裂的要么是原竹子弯的强行烤直的假冒伪劣货,要么你把它带到东北一冬天不理它,而且每一次裂了再粘之后因为破坏竹壁结构这支箫的声音都会变得更像树脂箫一点味道慢慢全没了,全文看着都还算舒适就那一个细节真的跳戏啦。
最后给个小建议:尽量少用不能表达更精准意义的文绉绉生僻词,不是故意要让读者停留的地方尽量避免过分拗口,你有一天脑洞像我一样清奇的话,会发现全文大白话读者都会觉得好晦涩,再在用词上搞事情真的没人能看懂了。当然一些对偶啦写场景啦之类文采内容不算搞事情。
2017年07月23日 21点07分 17
谢谢汇之的文评[玫瑰]默默追汇之的文很久了,一直很喜欢~ 洞箫的细节问题hhh[小乖]写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然后自我安慰性的想了想独孤丈入破裂笛的典故,就给硬着头皮写下去了… 建议非常中肯,也确实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后会多加注意~
2017年07月25日 06点07分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