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古桂
楼主
通过修河这件事,把农民比喻为老黄牛最恰当不过,吃的是草,干的是活,挤的是奶。
农民 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实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
在生产队时男劳力都愿去修河,一是队上给最高的工分。二是修河时管吃能省下自家点粮食。三是如修河是省里国家工程还能给个几块钱(比如修黄河),要知道那时干一天十个工分,才合一毛多钱呀!
分地后很多修河是不得不去, 修河这活绝对是又苦又累,没有一个人说是喜欢修河,愿意去修河。可轮到了没有一个人说不去,首先是你不去要么别种地,要么自己花钱找人替。农民几千年来都是忍耐与承受,思想也最质朴单纯,不要地不种地一家子吃什么?修河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呀。

1993年秋天的修河是我们当地最后一次出民工修河,也是最艰苦最悲壮的一次。
那年也是种完小麦又下来了修河任务,是地区工程。这次是去齐河县城东北方向修河,距离我们起码200华里。我村这次去了十几人,像这样远的地方去修河大都是乡里顾汽车,就是以前的大拖挂,前车厢装人和行车,后车厢装手推车柴草等,先走公路,下公路后又走土路,在土路上颠簸了也不知多远才给送到了工地,下车后一片荒滩原野,周围十里八里没有村庄,就向走进了无人区。由于没有村庄,全部民工,包括伙房都是在荒地搭窝棚,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乡营部,各连伙房早几天已用大帆布安营扎寨了,各村民工到后自己选地也用塑料布搭住处。
第二天各村由乡水利员带领认工地,讲述工程要求,这次是由原来一小河沟加宽加深,工程与挖新河差不多。头天认完工地没干,第二天去了只象征性的动了动土,我上篇写过:修河是开工三天磨,收工三天戳,基本每次都这样。

第三天开始干活,干了十来天后天上下起了小雨,下雨天不能上工干活,人们躲避在窝棚里或闲聊或打扑克,到了饭点去伙房打饭。接着是天天下雨,小雨不紧不慢的下个不停,人们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吃饭打牌,个个心里暗自高兴,这期工程来了没怎么干活光养着了。
人生往往是这样,在你正陶醉在幸福感觉里面时,后面一个更大的痛苦等着你。
就这样秋雨绵绵天天下个不停,一晃来工地二十来天了,只干了十来天活,开始下小雨后来变下小雪,一会雨一会雪雨雪交加,塑料布搭的窝棚白天温度潮热,夜间温度湿冷,地上铺的麦秸也早已变潮,麦秸里的几粒小麦发芽长出来,晚上睡觉时感觉地上冰冷。
雨加雪下了几天后,进入工地的土道变得泥泞不堪,汽车进入十分困难,伙房面粉,烧煤供应不上开始出现短缺,从每天三顿饭,改为两顿饭,馒头由每顿每四个减至三个。这样算来工地已有二十多天,上级没有撤退的通知,乡里也不敢做主撤退(有点象电影集结号),活是无法干了,已有年青人憋不住开始准备逃跑(撤退)了。
我村几个年轻人在窝棚里商量好今晚打上干粮后就走,几个上了年纪的看到外面的雪和路,对年轻人说:你们年轻你们先走吧,我们再等等,乡里总不能舍下我们不管吧。就这样我村这几个年轻人下午打上干粮后,推起小车装上行李,偷偷地照先前打听好的大概方向踏入了茫茫荒野雪原中。

这拨人员有世斌,世勇,世臣,传祯,本平等,晚秋太阳落山早,刚走出不远天就黑了,道路由于二十多天的雨雪变得泥泞不堪,夜色中雪后很多时候分不清那是道路,那是田野,走着时身上出汗,汗水湿透内衣,稍微停下脚步,寒风凛冽,吹的浑身打哆嗦,只能不停的前行,有人在后面推车,有人在前面拉车,按白天打听好的方向走,深一脚浅一脚,一夜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早上天亮后终于见到了公路。
上了公路好走一些了,也能见到人了,打听一下往临邑县城怎么走后继续往北走,从头天下午5点左右出工地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了县城铜牛那里,一夜加一上午没吃东西没喝水,一边给村里打电话叫拖拉机来接,一边找一饭馆吃饭,世斌说这顿饭他一辈子也忘不了,也是一辈子最香的一顿饭,那顿饭吃的是沙锅豆腐。
有几个人回到家后几天没有起床,人像大病了一场。
这边几个人说完,再说齐河那边工地,年轻人走后我村工地窝棚里只剩下我六爷爷,继玉叔,万胜哥,这三人当时都超过了50岁,都是替儿子上工,他们三人都有修河的经历,把吃不了的馒头放在化肥袋子里存着,以备后用。又过了几天小雪还是继续下个不停,气温下降,路上开始结冰,汽车运输更加困难。伙房的面粉和烧煤更少了,还是两顿饭馒头由每顿每人三个减少到了两个,就这样他三个又在窝棚里坚持了几天,各村年轻人都先后撤退了,只有几个村几个老人在那里坚守等待乡里派车接他们回家。
白天在窝棚里还好受一点,虽没阳光,但多少有点光线,塑料布搭成的窝棚,还倒是不觉的多么冷。到了夜晚气温下降,一层薄薄的塑料布抵档不住外面的寒冷,变得和冰窖一样,地面铺垫的麦秸早已湿透,躺下来地面的寒气透过褥子侵蚀着人们的身体,争夺着白天那几个馒头所带来的那点热量,外面风裹挟着雨雪打在塑料布上发出“哗哗”的声响,严寒与风声,让人们彻夜难眠。
在头拨人员撤退回家后的十天左右,此时算起来他们己进工一地一月有余,伙房通知;今晚最后一顿管饭,从明早起伙房不再管饭,你们也撤吧,汽车进不来,你们别等别指望了。
听到这话,这些留守工地的人们感觉到了彻底的绝望,此时此刻骂天骂地骂乡政府都没有一点用了,只能是逼上梁山,自己走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村三人加上别村留守的几个人,两人一辆手推车,一人推一人拉艰难上路了,路上有雪有冰十分难走,走到一大坡下坡时,万胜哥脚下一滑,连车带人一下子从坡顶轱噜到坡底,把那几人吓得不轻,不过还好没事,推起小车继续走,走到中午时看到一村庄,进入一户,央求人家能不能给喃几个带的干馒头给烩一烩?人家一看这几人是修河的民工,十分可怜,爽快的答应了,可老天爷雨雪已下了三十多天,找点干柴禾都难,这家人到了场院从麦秸垛里扯出点干麦秸给这几人做了一锅热乎饭。饭后继续上路,从土道上了公路,可公路并不好走,多日的雨雪在公路上被碾压成了冰,一不小心就滑倒,从早上天亮开始上路,一路上跌跌撞撞,跌倒爬起,一直走到晚上 八点左右才到县城。
没钱住旅馆,大晚上村里也不可能来车接人,想到了在县城开电锯的元泉叔,去那里先住一宿吧。元泉叔一看这几人浑身上下都是泥水,疲惫不堪,那场景活象战场上下来的败兵一样,赶紧下了一大锅热汤面,又烧了一大锅热水,饭后让他们烫脚,这时才发现继玉叔的脚已肿了,这几人第二天才由我村派拖拉机接回。
那年秋天的雨雪前后下了50多天。
从那年那次修河后再也没有用民工修河,全部改挖掘机施工了。
在那几年的修河过程里,吃苦受累还算小事,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有一年也是去齐河修河,别的地方不说,光一满家乡就死亡二人,一人是曹家的,一人是高家的,都是在去或回的汽车上掉下来摔死的,那时去远处去修河都是坐老解放大拖挂车,前车斗装人和行李,后车斗装推车和工具,车少人多,为能把人员全拉走,拚命往车斗里挤,车斗是敞篷的,修河一般都远离公路,在土路上一颠簸人们稍于留意就会被甩出车斗,轻者负伤,重者死亡。如果是在北京应按工伤或因公死亡给予补偿,而那时的他们不知政府是如何处理的……?
<这次修河我没去,为写此篇先后给世勇,世斌,六爷爷打电话细问详情,真实记录。>
2017年04月27日 04点04分
1
农民 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实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
在生产队时男劳力都愿去修河,一是队上给最高的工分。二是修河时管吃能省下自家点粮食。三是如修河是省里国家工程还能给个几块钱(比如修黄河),要知道那时干一天十个工分,才合一毛多钱呀!
分地后很多修河是不得不去, 修河这活绝对是又苦又累,没有一个人说是喜欢修河,愿意去修河。可轮到了没有一个人说不去,首先是你不去要么别种地,要么自己花钱找人替。农民几千年来都是忍耐与承受,思想也最质朴单纯,不要地不种地一家子吃什么?修河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呀。

1993年秋天的修河是我们当地最后一次出民工修河,也是最艰苦最悲壮的一次。
那年也是种完小麦又下来了修河任务,是地区工程。这次是去齐河县城东北方向修河,距离我们起码200华里。我村这次去了十几人,像这样远的地方去修河大都是乡里顾汽车,就是以前的大拖挂,前车厢装人和行车,后车厢装手推车柴草等,先走公路,下公路后又走土路,在土路上颠簸了也不知多远才给送到了工地,下车后一片荒滩原野,周围十里八里没有村庄,就向走进了无人区。由于没有村庄,全部民工,包括伙房都是在荒地搭窝棚,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乡营部,各连伙房早几天已用大帆布安营扎寨了,各村民工到后自己选地也用塑料布搭住处。
第二天各村由乡水利员带领认工地,讲述工程要求,这次是由原来一小河沟加宽加深,工程与挖新河差不多。头天认完工地没干,第二天去了只象征性的动了动土,我上篇写过:修河是开工三天磨,收工三天戳,基本每次都这样。

第三天开始干活,干了十来天后天上下起了小雨,下雨天不能上工干活,人们躲避在窝棚里或闲聊或打扑克,到了饭点去伙房打饭。接着是天天下雨,小雨不紧不慢的下个不停,人们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吃饭打牌,个个心里暗自高兴,这期工程来了没怎么干活光养着了。
人生往往是这样,在你正陶醉在幸福感觉里面时,后面一个更大的痛苦等着你。
就这样秋雨绵绵天天下个不停,一晃来工地二十来天了,只干了十来天活,开始下小雨后来变下小雪,一会雨一会雪雨雪交加,塑料布搭的窝棚白天温度潮热,夜间温度湿冷,地上铺的麦秸也早已变潮,麦秸里的几粒小麦发芽长出来,晚上睡觉时感觉地上冰冷。
雨加雪下了几天后,进入工地的土道变得泥泞不堪,汽车进入十分困难,伙房面粉,烧煤供应不上开始出现短缺,从每天三顿饭,改为两顿饭,馒头由每顿每四个减至三个。这样算来工地已有二十多天,上级没有撤退的通知,乡里也不敢做主撤退(有点象电影集结号),活是无法干了,已有年青人憋不住开始准备逃跑(撤退)了。
我村几个年轻人在窝棚里商量好今晚打上干粮后就走,几个上了年纪的看到外面的雪和路,对年轻人说:你们年轻你们先走吧,我们再等等,乡里总不能舍下我们不管吧。就这样我村这几个年轻人下午打上干粮后,推起小车装上行李,偷偷地照先前打听好的大概方向踏入了茫茫荒野雪原中。

这拨人员有世斌,世勇,世臣,传祯,本平等,晚秋太阳落山早,刚走出不远天就黑了,道路由于二十多天的雨雪变得泥泞不堪,夜色中雪后很多时候分不清那是道路,那是田野,走着时身上出汗,汗水湿透内衣,稍微停下脚步,寒风凛冽,吹的浑身打哆嗦,只能不停的前行,有人在后面推车,有人在前面拉车,按白天打听好的方向走,深一脚浅一脚,一夜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早上天亮后终于见到了公路。
上了公路好走一些了,也能见到人了,打听一下往临邑县城怎么走后继续往北走,从头天下午5点左右出工地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了县城铜牛那里,一夜加一上午没吃东西没喝水,一边给村里打电话叫拖拉机来接,一边找一饭馆吃饭,世斌说这顿饭他一辈子也忘不了,也是一辈子最香的一顿饭,那顿饭吃的是沙锅豆腐。
有几个人回到家后几天没有起床,人像大病了一场。
这边几个人说完,再说齐河那边工地,年轻人走后我村工地窝棚里只剩下我六爷爷,继玉叔,万胜哥,这三人当时都超过了50岁,都是替儿子上工,他们三人都有修河的经历,把吃不了的馒头放在化肥袋子里存着,以备后用。又过了几天小雪还是继续下个不停,气温下降,路上开始结冰,汽车运输更加困难。伙房的面粉和烧煤更少了,还是两顿饭馒头由每顿每人三个减少到了两个,就这样他三个又在窝棚里坚持了几天,各村年轻人都先后撤退了,只有几个村几个老人在那里坚守等待乡里派车接他们回家。
白天在窝棚里还好受一点,虽没阳光,但多少有点光线,塑料布搭成的窝棚,还倒是不觉的多么冷。到了夜晚气温下降,一层薄薄的塑料布抵档不住外面的寒冷,变得和冰窖一样,地面铺垫的麦秸早已湿透,躺下来地面的寒气透过褥子侵蚀着人们的身体,争夺着白天那几个馒头所带来的那点热量,外面风裹挟着雨雪打在塑料布上发出“哗哗”的声响,严寒与风声,让人们彻夜难眠。
在头拨人员撤退回家后的十天左右,此时算起来他们己进工一地一月有余,伙房通知;今晚最后一顿管饭,从明早起伙房不再管饭,你们也撤吧,汽车进不来,你们别等别指望了。
听到这话,这些留守工地的人们感觉到了彻底的绝望,此时此刻骂天骂地骂乡政府都没有一点用了,只能是逼上梁山,自己走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村三人加上别村留守的几个人,两人一辆手推车,一人推一人拉艰难上路了,路上有雪有冰十分难走,走到一大坡下坡时,万胜哥脚下一滑,连车带人一下子从坡顶轱噜到坡底,把那几人吓得不轻,不过还好没事,推起小车继续走,走到中午时看到一村庄,进入一户,央求人家能不能给喃几个带的干馒头给烩一烩?人家一看这几人是修河的民工,十分可怜,爽快的答应了,可老天爷雨雪已下了三十多天,找点干柴禾都难,这家人到了场院从麦秸垛里扯出点干麦秸给这几人做了一锅热乎饭。饭后继续上路,从土道上了公路,可公路并不好走,多日的雨雪在公路上被碾压成了冰,一不小心就滑倒,从早上天亮开始上路,一路上跌跌撞撞,跌倒爬起,一直走到晚上 八点左右才到县城。
没钱住旅馆,大晚上村里也不可能来车接人,想到了在县城开电锯的元泉叔,去那里先住一宿吧。元泉叔一看这几人浑身上下都是泥水,疲惫不堪,那场景活象战场上下来的败兵一样,赶紧下了一大锅热汤面,又烧了一大锅热水,饭后让他们烫脚,这时才发现继玉叔的脚已肿了,这几人第二天才由我村派拖拉机接回。
那年秋天的雨雪前后下了50多天。
从那年那次修河后再也没有用民工修河,全部改挖掘机施工了。
在那几年的修河过程里,吃苦受累还算小事,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有一年也是去齐河修河,别的地方不说,光一满家乡就死亡二人,一人是曹家的,一人是高家的,都是在去或回的汽车上掉下来摔死的,那时去远处去修河都是坐老解放大拖挂车,前车斗装人和行李,后车斗装推车和工具,车少人多,为能把人员全拉走,拚命往车斗里挤,车斗是敞篷的,修河一般都远离公路,在土路上一颠簸人们稍于留意就会被甩出车斗,轻者负伤,重者死亡。如果是在北京应按工伤或因公死亡给予补偿,而那时的他们不知政府是如何处理的……?
<这次修河我没去,为写此篇先后给世勇,世斌,六爷爷打电话细问详情,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