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到底有多大,人类到底有多小。看完这些你也许就懂了...
宇宙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黑洞旋转有多快?边界线速度接近84%光速!
我们现在知道黑洞来源于恒星的演变,而关于黑洞的假说最早可追溯到牛顿时代,牛顿的经典力学认为引力作用是相互的,宇宙中任何一个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光也与其他物体一样,也是受到制约的,此后就有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天体,这位科学家就是拉普拉斯,他认为宇宙中最大的发光天体很可能无法用肉眼看见,这就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黑洞,即便是光都无法逃脱其引力的控制。
2017年03月31日 03点03分 42
但有一个黑洞却是一颗名为“Be”星的恒星的伴星
2017年04月06日 13点04分
@l-l-I-l 心疼那个黑洞一秒
2017年04月08日 04点04分
level 5
宇宙的命运
总有一天,浩瀚宇宙的坚垒,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合围,屈服、溃退,乃至彻底崩溃。
——卢克莱修,《物性论》
1960年代初,在我还是个学生时就对宇宙的起源问题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但直到50年代才引人注目。当时这种理论虽已广为流行,但远未使人信服。稳恒态学说与大爆炸理论相悖,它断然否认宇宙存在着起源问题。在半个多世纪里,稳恒态学说是最为流行的理论。1965年,罗伯特·彭齐亚斯(Robert Penzias)和阿诺·威尔逊(Arno Wilson)发现了宇宙背景热辐射。这一发现,使大爆炸理论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那么,这能否被看作是宇宙在炽热的猛烈爆炸中突然诞生的确实证据呢?
宇宙学家们异常兴奋地在探索这一发现的意义。大爆炸100万年后的宇宙有多热?大爆炸1年之后、1秒钟之后情况又如何?在原初的炽热状态中曾出现过多少种物理过程?是否可能找到宇宙诞生时的遗物,而这种遗物还保留着当时曾压倒一切的极端条件的痕迹?
1968年,我曾参加了一次有关宇宙学的讲座。那次讲座对我来说依然记忆犹新。在即将结束演讲时,那位教授根据背景热辐射的发现这一事实,评估了大爆炸理论。“一些理论家已开出了宇宙化学成分的清单,”他微笑了一下说道,“这份清单的根据是大爆炸最初三分钟发生的核反应过程。”所有的听众哄然大笑。这给人一种印象,即试图描述宇宙刚诞生时的状态似乎是极其荒谬的。甚至就连那位异常仔细地研究了《圣经》之后宣称宇宙诞生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的詹姆斯·厄谢尔(James Ussher)大主教,也没有胆量列出宇宙最初三分钟所发生的事件的准确顺序。
在宇宙背景热辐射发现约10年之后,最初三分钟的理论已在大学里进行讲授,这是科学的进步。美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在 1977年写了一本畅销书,书名为《最初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此书被公认为科普读物的里程碑。作为一位知名的权威和专家,温伯格在书中向世人描绘了一幅完全令人信服的宇宙起源图,包括在大爆炸之后仅仅数秒或几分钟内出现的详细过程。
当大众还陶醉于那些令人兴奋的成就时,科学家们却已在向前迈进。他们的注意力开始从对“早期宇宙”(大爆炸后数分钟)的研究转向了对“极早期宇宙”(大爆炸后极短暂一瞬间)的研究。
2017年03月31日 03点03分 44
level 13
长知识,马克
2017年03月31日 03点03分 45
level 5
续上
约过了10年后,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大胆地在《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大爆炸后最初一万亿亿亿亿分之一秒时的最新观念。现在看来,1968年那次讲座结束时听众发出的哄笑显得是多么无知。
随着大爆炸理论逐渐被大众和科学界所充分接受,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宇宙未来的研究。我们现在已有了宇宙如何诞生的很好的概念,但宇宙将如何结束呢?它最终的命运又将如何?宇宙是否会以爆炸或抽搐的形式终其一生,或甚至永久消失?那时人类又将如何?人类或其后裔——无论是机器人还是人类自己——能否幸免于难而永复存在?
即使哈米吉多顿(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是圣经《启示录》中3个魔鬼聚集天下众王的总称,作为世界末日的代名词或预言家)正好不在附近,对这类事情如果不产生好奇是不可能的。由于近来因人为危机的困扰,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实宇宙学尺度时,我们为在地球上生存下去而奋争便成为备受欢迎的新内容。《宇宙的最后三分钟》正是一本描述宇宙未来的书。此书根据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尽我们所能来对宇宙的未来作一番预测。这种预测绝非基督式的启示。事实上,经验的发展和累积蕴育着空前的潜能,而宇宙的未来使这种潜能充满了希望。然而,我们决不能忽视物之有生亦必有死的事实。死亡或许正是为创生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2017年03月31日 03点03分 46
level 14
老贴了
2017年03月31日 04点03分 47
level 11
那你棒棒哦
2017年03月31日 05点03分 48
level 14
[大拇指]
2017年03月31日 05点03分 49
level 6
我在地下好冷啊!楼主来陪我
2017年03月31日 06点03分 50
level 9
[真棒]
2017年03月31日 07点03分 51
level 3
宇宙有边界么
2017年03月31日 09点03分 52
没有边界怎么扩大?
2017年04月08日 05点04分
@叔叔的退骚针 可以有限无边界
2017年04月09日 15点04分
@a13709197350 忘了这个了。。。。。。[狂汗]
2017年04月10日 03点04分
边界就是混沌区域咯[你懂的]
2017年04月15日 08点04分
level 5
续上
这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撰写的,阅读时无需具备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数学。然而,在书中我有时不得不讨论一些很大或很小的数字。使用一种简洁的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些数字是很有用的,这种符号就是“10的幂次方”。这里介绍一下它的用法。一个数,例如1000亿,完整地写出来是100000000000,这是相当麻烦的事。在这个数里1后面跟着11个零,因此我们可以用10 11 来表示。类似地,100万为10 6 ,10000亿是10 12 。当幂指数增加时,这种符号会掩盖数字的增大速度。例如,10 12 比10 10 大100倍,前者是个大得多的数,尽管看上去它们几乎相同。也可以用10的负幂指数来表示很小的数。例如,十亿分之一,即1/1000000000可写成10 -9 ,因为这个分数的分母为1后面有9个零。
最后,我要忠告读者,本书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推测性的。宇宙的基本演化图象是建立在相当科学的基础上的,它先从大爆炸起源,随后膨胀并向某种物理终态退化冷却,或可能是灾变性地坍缩。但是,对于在所涉及的无限时标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起支配地位的物理过程我们还很不清楚。天文学家对普通恒星的总体命运已有清晰的观念,对中子星和黑洞的基本特征也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但是,如果宇宙能存在好几万亿年或更长的时间,或许会存在一些非常微妙的、我们仅能推测其存在的物理作用,而这种作用最终会变得极为重要。
既然我们面对着因对自然规律一知半解而产生的问题,因而试图推演宇宙最终命运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现有最完善的理论来演绎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然而问题在于,许多与推测宇宙最终命运有重大关联的理论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我在这里讨论的一些物理过程,如引力波发射、质子衰变和黑洞辐射等,虽然理论家已深信不疑,但这些过程至今尚未观测到。更重要的是,毋容置疑还存在着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其他物理过程,这些过程或许会大大地改变我的结论。
这些不确定因素在技术领域以及宇宙智能生命的作用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将一起进入科学幻想的王国。不仅如此,我们还不能忽视这样一种情况:经过千秋万代之后,生命体或许能极大地改变空前巨大尺度上物理系统的特性。在本书中,我打算把宇宙中的生命体作为一个议题,这是因为就许多读者来说,对宇宙命运的关注是与他们对人类及其后裔的命运的关注紧密相连的。我们应该始终记住,科学家们还远没有真正认识人类意识的本质。
2017年03月31日 11点03分 53
这不是传说中的科学计数法[捂嘴笑]
2017年04月24日 02点04分
level 5
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似乎和宇宙年龄有多少一样令人捉摸不透,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观测到宇宙大爆炸后7亿年左右的早期天体,望远镜就如同一台时间机器,可以看到过去的“情景”,那么宇宙有多大呢?科学家认为宇宙有多大无法用数字来形容。
目前可观测的宇宙年龄大约为138.2亿年,由于时空距离和光速之间的关系,意味着我们宇宙的直径将是138.2亿光年的倍数,如果按138.2亿光年估算,并考虑宇宙加速膨胀,那么我们的宇宙的可视半径会达到460亿光年,这意味着宇宙直径在920亿光年。
在观测宇宙时,我们似乎总以观察者为中心的角度看宇宙,这就像一艘在地球表面大洋中航行的轮船,如何确定宇宙到底有多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无法看到宇宙的边缘并不意味着我们处于宇宙的中心,我们可能处于大爆炸与宇宙边缘中间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推出宇宙可视半径在460亿光年。
科学家认为宇宙的大小取决于它的形状,目前的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可能是一个球体,类似马鞍状的负弯曲形状,该理论源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的外形如同一个吹起的气球,我们则生活在宇宙的“表面”。
同时,科学家也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调查,宇宙可能是平坦而无限的,2013年的调查发现如果宇宙是平坦的,那么误差只有0.4%。
2017年03月31日 11点03分 54
level 5
关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宇宙,《银河系漫游指南》一书的作者,英国著名剧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曾经写道:它很大。的确。
  想要了解宇宙究竟有多大,请你试着将一枚硬币放在你的面前。假设这枚小小的硬币就是我们的太阳,那么另一颗代表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硬币就应当放在大约563公里之外。对于生活在中国的读者而言,比如上海的读者,这第二枚硬币几乎要摆放到山东或安徽省境内,而对于一些小国的居民而言,这颗硬币可能都已经放到外国去了。
  而这仅仅是太阳和距离它最近的一颗恒星而已。当你试图模拟更大范围内的宇宙空间时,就会麻烦的多了。比方说,相对于你的那颗硬币太阳,银河系的直径将是大约1200万公里,这相当于地月距离的30倍。正如你所看到的,宇宙的尺度是惊人的,几乎没有办法用我们生活中所熟知的距离尺度加以衡量。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丈量宇宙的梦想是遥不可及的。天文学家在长期的工作研究中已经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测量宇宙的尺度。以下我们将向你呈现有关的内容
2017年03月31日 11点03分 55
level 5
1 宇宙的尺度
我们并非居于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确实居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
这个星球上没有人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它或许是无限的,也或许它确实拥有某种边界,也就是说如果你旅行的时间足够长,你最终将回到你出发的地方,就像在地球上那样,类似在一个球体的表面旅行。
  科学家们对于宇宙具体的形状和大小数据存在分歧,但是至少对于一点他们可以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那就是我们可以看得多远。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定值,那么由于宇宙自诞生以来大约为137亿年,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最远只能看到137亿光年远的地方呢?
  答案是错误的。有关这个宇宙的最奇特性质之一便是:它是不断膨胀的。并且这种膨胀几乎可以以任何速度进行——甚至超过光速。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事实上远比它们实际来的近。随着时间流逝,由于宇宙的整体膨胀,所有的星系将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最终留给我们一个一片空寂的空间。
  奇异的是,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观测能力事实上被“强化”了,事实上我们所能观察到最遥远的星系距离我们的距离达到了460亿光年。我们并非居于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确实居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
2017年03月31日 11点03分 56
level 15
[惊讶]
2017年03月31日 11点03分 57
首页 1 2 3 4 5 6 7 8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