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中国神话吧官方群魂兮归来(83094528)每月一读活动2017年3月稿
2017年03月13日 14点03分
1
level 15
《国史纲要》,作者雷海宗,武汉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16.6万字。2012年6月第一版,2012年6月第一次印刷。
首先要说一下,这本书实际上是根据雷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案整补而成。所以,虽然本书起自史前,终于1912年满清灭亡,但国家的动荡的影响仍在本书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说起西南联大,不少人应该听说过,但也仅限于听说。由于日本全面侵华,北方的大学师生南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师生在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迁往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再这么一个混乱邈茫的背景下,雷先生试图从历史上溯,找寻中国苦难的根源。这一意志在书中时时可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实际上是当时的历史选修课教材,所以并不算专业,重论述轻史事,重点在历史中的因缘和传承。也正因为如此,对当今未读过额外历史书籍的读者来说,可能有点一头雾水。
2017年03月13日 14点03分
2
level 15
雷先生将中国历史分为史前时期、封建时期和专制时期。史前时期自不用说,而封建时期,则并非现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的中世,而是周代“封土建国”之时期。专制时期,则是皇帝制度时期。
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本书实有些失衡,史前时期及封建时期内容较少,封建时期中仅两汉所占篇幅足以抵过前文,而至汉代结束,本书已然过半。算来约有四分之一强。全书255页,不足17万字,已分43章。
史前时代内容不多,既然是史前,没有史籍可以对照,对历史的研究更依赖考古。历史从发生时便已失真,历史学家不可能当真还原古代的事实,只是尽量接近,或推测出合理的结论。本书对于夏朝,几字带过,正是因为夏朝没有考古支撑。
封建王朝制度,是国家草创期间的扩张势力的方法。武王和周公将功臣子弟分封外地,实际带着一点殖民的性质,各诸侯国逐渐扩张实力,整个周王朝也渐渐据有后世中国统治中心地带了。但封建王朝造成弱干强枝是必然的,而礼教下的统治者兼任天子,同时具备君权和神权,所以,当下面的诸侯野心勃勃夺取政权时,与政权一体的神权也不可能保留。
我时常想,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地理因素大概占了很大比重。东方诸国,晋楚南北争强,齐国富甲天下,后来的赵魏也不可小视,但这些国家,没有积蓄到拥有灭国之力的地步,便会被周边的国家群起攻之。当年所谓“合纵”针对的可不止秦国,还有一个齐国,然而一战而衰,自此一蹶不振,不复“东帝”之威。而秦国不然,山东诸国合纵攻秦多次,不能成功,函谷关的因素绝对占了很大比重。
从前奇怪,七雄并存,山东六国竟于十年间均亡于赵政一人之手,岂非奇迹?现在想来,六国之所以未能相互攻灭,而翘足待秦,只因六国为“山东”六国。各国虽有长城,但未有山川险峻之阻,不得独强之机。而秦国独处西方,孝公时即为西戎之长,虎踞西北,苦练内功,可以积聚实力,从容消灭六国。
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封建贵族政治下的阶级分明,层层相扣,能有力维护国家稳定,因为贵族不只有权利,还要履行义务。而统一后进入专制社会,完全没有了阶级限制,不论将相百姓,皆为皇帝之臣妾。权利可以武力夺取,而社会结构则一直没有成熟,从此当然就成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境地。
2017年03月13日 14点03分
3
level 15
我认为,作者之所以对汉代大费笔墨,是因为汉代可说是以下历代的模版,不论初期之积累、盛强时之煊赫、腐朽时之落魄,总是这么循环不休。这可说是由皇帝专制带来的必然结果,而汉作为第一个稳定的皇帝专制朝代,不论好的坏的,总是在后世重复上演。
汉代建立大一统的政治,建立天朝上国的观念,宦官从制度上有弄权的机会自汉武帝始,不断建立新机构分拨原机构权利,更是历代统治者强化君权的不二法门。而汉代的衰落中,更是集中了昏君、宦官、外戚、党争、军阀、神棍、暴民、四夷等等后代乱世所必有的种种事物。
从书中看作者观念,可以明显感受到动乱年代下文人那种“前路已失”的迷茫和绝望感,几乎可说已完全丧失民族自信心。
作者欲于历史中找寻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但他却得出中国落后是从数千年前便已注定这样的结论。皇帝专制社会在中国两千多年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始终没有构建出完善的体系,皇帝专制之下,各级官僚也是层层专制,绝少监督,只有大力发展儒教以维持官员的道德水准。但专制之下不可避免带来资源的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地。当资源过分集中,不能满足下层阶级的生存需要时,便会改朝换代,将社会资源重新分配。这重新分配的社会资源能维持多久,这就要看统治者的手段。但不管怎么说,资源集中不可避免,只看快慢。这也是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
2017年03月13日 14点03分
4
level 15
自宋开始,作者的评价更是愈加不堪。君主专制,,天下为一家之私产,要的就是国家太平无事,而历代君主不约而同选择了削弱民力。但民力一弱,对内自可作威享福,对外就不免鼻青脸肿了。宋的幸运在于他碰到的辽和金都是尽量汉化的国家,几乎是在比着谁先烂掉得快。辽金的重心在中国,要统治一个大国就需要先进的文明,而东亚的先进文明就是汉族文明,所以历来入主中国的异族,不论主动被动,不可避免都要汉化。
而蒙古不同,即使是元朝,实际上仍不是以中原为重心,所以可以实行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白种人)、三等汉人(北方人)、四等南人(原宋人)的政策,四大汗国更不必说。
不过,中原毕竟是汉人占据多数,所以也成就了历史上朱元璋以南逐北的大业。然而明朝也无法消灭蒙元,直到明末,北元仍是对明有很大威胁的势力。
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君主专制在明清达到顶峰。其中一个标志就是皇帝们基本都有一个唯一的年号,不用因为向臣民表决心、顺祥瑞等原因而不断改元。
虽然,但汉之后历代不能过三百年,可知根源不在君臣贤愚,而在君主专制之制度。今人所言盛唐,其强盛之时可谓昙花一现,强弱依赖主政者的素质,这一点始终无法改变。
2017年03月13日 14点03分
5
level 15
作者由于所处时代,本书中展现的历史观颇为悲观,只能看到悲观处,似乎中国一国,自建立之日起,便已注定是个悲剧。作者所言清灭乃传统文化之总崩溃,我言不是文化之崩溃,而是民族自信心之崩溃。当是时也,国家危乱,前途渺茫,作者遂于历史中发掘中国落后之肇因,然而用力太过,不寻强国之鉴,不树自强之心,反而鼓吹中国失败之论,实为不该。
万事万物因果牵连,中国文化一脉相承,说是注定似无不可,然而仅关注黑暗而不见光明,绝非正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纵观世界,强国各有特色,总是由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发扬得来,现今说“中国特色”,也是如此。
总体而言,本书论点颇为精到,若去除悲观的失败论,确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读物。
2017年3月13日星期一晚于皖北
2017年03月13日 14点03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