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今何在518
楼主
公元744年,李白四十三岁,名满天下。
想象中的他,高大颀长,眼神清凉,多年行走天下肤色微黑,缁衣白马,帅的不要不要的。
杜甫,原谅我心里他始终是个糟老头儿的形象,三十二岁,在诗坛暂露头角,尚是小弟级别。
没错,他们二人相遇啦。
人生动如参商。
太阳和月亮也可同辉。
几樽好酒下肚,意气相投,二人决定出猎同游。
这段经历想起来就非常美好。
少年杜郎以诗为念:“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共秋被,携手日同行。”
请原谅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余秀华诗人那一首让人心惊肉跳的《我穿过大半个中国,,,》: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也想起了李元胜老师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
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一起虚度短的沉默 长的无意义
扯得稍显远,只是想说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伟大友谊一样全无道理可讲。
出则携手,眠则同衾——显然情深意长。当年的秋天,他们连同高适一起漫游梁、宋。
某日,三人来到古吹台游览。绿树丛中,隐隐琴声悠扬,撩拨诗人情怀。怀古思今,感慨万端。
高适笑道:"凭吊怀古,不可无酒。"
杜甫道:"不可无酒,更不可无诗。"
潇洒俊逸如李白,自然不会拒绝,拊掌大笑:"梁园景美,琴音绝妙,有酒有诗,快哉快哉!"
于是请僧人置办酒菜及笔墨纸砚,借刚修缮一新的厢房,觥筹交错,开怀畅饮,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抨击时弊,披肝沥胆。
酒至半酣,高适云:"今日赋诗以何为题?"
杜甫道:"请李兄定夺。"
李白道:"有感而发,随心所欲,何必命题。"
高适、杜甫诗作已成,李白醉眼惺忪地抓起一支斗笔,踉踉跄跄走到雪白的粉壁前。 窗外的琴声激越昂扬,犹如催阵的战鼓,撩人心魄。
李白胸中沟壑骤起狂澜,块垒难消,笔走龙蛇,犹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
琴声嘎然而止,梁园吟一气呵成。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绿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如李白之才,这首诗虽然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但文学地位未必有多高。杜甫的赞美"真乃下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 由此而来。
篇外题是由于李白乱写乱画,梁园的保洁人员愁眉苦脸,不擦扣工资,擦又得加班。幸好梁园才女前朝宰相宗楚客孙女宗煜肯散千金买一壁,将一次道德缺失变成完美的一个爱情故事。
所以,无论如何,真爱就像咳嗽,可以被一时压抑,但不能始终隐藏。
爱上的是对方的思想和灵魂,但最终在拥抱一起的,一定是身体。在爱中的男女,都会情不自禁地表达流露。会为对方做很多傻事,想逗对方笑,会乐于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特别是舍得为对方倾其所有。这一切,都比“你不这样做就是不爱我 ”更能证明爱。一方独断一方忍耐不是爱,是爱情结束前的临终关怀。
再次跑题,圈地跑马,原谅我一生,不羁爱自由。
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然而佳期梦短,好景难长,他们从秋天一直漫游到冬天,短暂分手后,次年春,又在山东汇合,继续同游。当年冬天,再次分别。
两位大诗人的交集,只有短短的一年多。
短短的一年,已经是历史长河的奇迹。唐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巨星居然相遇、相知、彼此喜爱。
简直如日月同辉般灿烂动人。
再美好的感情也得遭遇离别、异地、思念、痛苦、平淡的考验。
离别之后,杜郎非常想念李白,无数次相思成灾: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如此情深意长,可见,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不管是寂寞还是欢乐,杜郎都在思念李白,怀念李白。彼情彼景,让人温暖和想落泪。
然而 感情世界从无公平可言,尤其是在有势差的时候。
杜郎长情,伤感,李大侠可就潇洒多啦。
当时李杜同游齐鲁,李白暂到鲁沙丘城小住,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云: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写到了最后一句,勉强表达了一下思念之情。
爱李白的人稍稍回忆一下: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就会发现“思君若汶水”云云,不过是李白赠诗所惯用的套路,对谁都可以顺手来这么一下,这样的思念,也就象“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一般,因为平常而显得廉价。
另一首,则是杜甫西赴长安时,李白敷衍了事的赠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面对着离别,他所念念不忘的不过是酒酒酒,一杯又一杯,干了这杯再说吧,此外就没有别的意思了。
郭沫若为李白辩解说“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也就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但杜甫强调的是“细论文”,“一樽酒”不过是佐料,而李白却是为酒而酒,何尝提及其它?
原来杜甫在他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酒肉朋友而已。果然在离别之后,李白就把杜甫置之脑后,完全忘怀了,在他以后的诗中,再无一字有杜郎。
相反,杜甫对这段仅一年多的交谊的记忆,却是逾久弥新。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与李白有关的有二十来首,其中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就有十首,大多作于李杜分手之后。
这些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作。这些诗中,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终朝独尔思”、“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乃至于“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有对李诗的具体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对李白成就的极度推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虽然这时他诗艺早已不输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浑然忘了自己其实更为憔悴。
一段感情的不对等,只要另一方无怨无悔,也算美好吧。
李白天生一个浪子和游子,往好处说是超脱豁达,另一面的则是略见凉薄。
他对家乡不愁:“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对妻子无情:“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别内赴征》),“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南陵别儿童入京》);
对情人“何由一相见,灭烛脱罗衣”(《寄远》)的实用主义。
这样的性格,天生一种落落寡合,安享孤独,实在不能指望他能够长久的保持深情厚谊。
他冲动,好奇,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之所至,天地动容。
但他忽然又会爱安静,忽然觉得一人独行无牵挂的快乐 。他会孩子气的一走了之,然后忽然流露让人无法抗拒的温柔。
可是,他又那么优秀! 诗歌清雄奔放,情感壮大明朗。他表达感情,一泻千里。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欲止不能。
他的诗,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
只好随他。
杜郎则是个多情种子。
对落难的王孙(《哀王孙》)和受苦的百姓(如三吏、三别),即使陌不相识也都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仁者情怀, 对于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自然更是无不爱得一往情深,最沉痛的如《同谷七歌》中“有弟有弟在远方”和“有妹有妹在钟离”两首,真情至性的流露。
前人但知他“每饭不忘君”,不知他每饭不忘亲,不忘友,不忘人,乃至不忘物,且听他说“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再读读他的《缚鸡行》、《义鹘行》、《观打鱼歌》、《又观打鱼歌》,其对草木鱼虫鸟兽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仇兆鳌说他“爱物几于齐物”了。所谓的忠君爱国,不过是对天地万物的大爱的逻辑结果,梁启超封他为“情圣”,恰如其分。
所以啊,感情全无道理可讲。
李白欣赏杜郎,但并不爱。
为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白好道,杜郎崇儒;李白奔放飘逸,杜郎沉郁厚重;李白笑傲王侯,杜郎要致君尧舜上;李白怡情山水,杜郎心有天下苍生。
可见,爱一个人,其实爱的是内心深处的自己。
期望他如自己想象。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杜郎的份量极重。在李白的心里,他只不过天空中的一片薄云而已。
那么李白爱谁?
汪伦么?小学生都会背诵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有人说这首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嗤之以鼻一下。
太过直露,太过俚俗。
确定不是敷衍了事?
比如一个男生,写情书的时候通篇陈词滥调,(庆幸他还肯写),女生会动心么?重点他是李白啊!
骄傲的李白究竟最爱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大人用来致敬孔老先生的。
可见孟老夫子 在李白心中地位。
第二句, 更是要紧。天下人都知道孟夫子有寡人之疾,可是我偏不在乎。爱,且无怨无悔,——当一个人知道你万花丛中流连,知道你爱慕很多朵花——但他依然不计较,请相信——他是真爱。
他们二人的彼此珍惜,缘于同气相求。
孤标傲世,但谁也没能真正忘情于世事和体制之外。
他们都很纠结,也比较骑墙,远远不是外表看起来的那般潇洒和不羁。
我心烦忧。
爱着孤独,怕着无聊。
痛苦那么深,有谁能懂。
说到底,李白其实是个很自恋的人。
爱上一个很自恋的人也真是件特别累的事儿,
————因为他其实谁也不爱,只爱自己,所以杜郎,还谈谈情做什么,不如饮酒!
2017年01月20日 06点01分
1
想象中的他,高大颀长,眼神清凉,多年行走天下肤色微黑,缁衣白马,帅的不要不要的。
杜甫,原谅我心里他始终是个糟老头儿的形象,三十二岁,在诗坛暂露头角,尚是小弟级别。
没错,他们二人相遇啦。
人生动如参商。
太阳和月亮也可同辉。
几樽好酒下肚,意气相投,二人决定出猎同游。
这段经历想起来就非常美好。
少年杜郎以诗为念:“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共秋被,携手日同行。”
请原谅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余秀华诗人那一首让人心惊肉跳的《我穿过大半个中国,,,》: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也想起了李元胜老师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
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一起虚度短的沉默 长的无意义
扯得稍显远,只是想说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伟大友谊一样全无道理可讲。
出则携手,眠则同衾——显然情深意长。当年的秋天,他们连同高适一起漫游梁、宋。
某日,三人来到古吹台游览。绿树丛中,隐隐琴声悠扬,撩拨诗人情怀。怀古思今,感慨万端。
高适笑道:"凭吊怀古,不可无酒。"
杜甫道:"不可无酒,更不可无诗。"
潇洒俊逸如李白,自然不会拒绝,拊掌大笑:"梁园景美,琴音绝妙,有酒有诗,快哉快哉!"
于是请僧人置办酒菜及笔墨纸砚,借刚修缮一新的厢房,觥筹交错,开怀畅饮,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抨击时弊,披肝沥胆。
酒至半酣,高适云:"今日赋诗以何为题?"
杜甫道:"请李兄定夺。"
李白道:"有感而发,随心所欲,何必命题。"
高适、杜甫诗作已成,李白醉眼惺忪地抓起一支斗笔,踉踉跄跄走到雪白的粉壁前。 窗外的琴声激越昂扬,犹如催阵的战鼓,撩人心魄。
李白胸中沟壑骤起狂澜,块垒难消,笔走龙蛇,犹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
琴声嘎然而止,梁园吟一气呵成。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绿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如李白之才,这首诗虽然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但文学地位未必有多高。杜甫的赞美"真乃下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 由此而来。
篇外题是由于李白乱写乱画,梁园的保洁人员愁眉苦脸,不擦扣工资,擦又得加班。幸好梁园才女前朝宰相宗楚客孙女宗煜肯散千金买一壁,将一次道德缺失变成完美的一个爱情故事。
所以,无论如何,真爱就像咳嗽,可以被一时压抑,但不能始终隐藏。
爱上的是对方的思想和灵魂,但最终在拥抱一起的,一定是身体。在爱中的男女,都会情不自禁地表达流露。会为对方做很多傻事,想逗对方笑,会乐于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特别是舍得为对方倾其所有。这一切,都比“你不这样做就是不爱我 ”更能证明爱。一方独断一方忍耐不是爱,是爱情结束前的临终关怀。
再次跑题,圈地跑马,原谅我一生,不羁爱自由。
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然而佳期梦短,好景难长,他们从秋天一直漫游到冬天,短暂分手后,次年春,又在山东汇合,继续同游。当年冬天,再次分别。
两位大诗人的交集,只有短短的一年多。
短短的一年,已经是历史长河的奇迹。唐代诗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巨星居然相遇、相知、彼此喜爱。
简直如日月同辉般灿烂动人。
再美好的感情也得遭遇离别、异地、思念、痛苦、平淡的考验。
离别之后,杜郎非常想念李白,无数次相思成灾: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如此情深意长,可见,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不管是寂寞还是欢乐,杜郎都在思念李白,怀念李白。彼情彼景,让人温暖和想落泪。
然而 感情世界从无公平可言,尤其是在有势差的时候。
杜郎长情,伤感,李大侠可就潇洒多啦。
当时李杜同游齐鲁,李白暂到鲁沙丘城小住,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云: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写到了最后一句,勉强表达了一下思念之情。
爱李白的人稍稍回忆一下: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就会发现“思君若汶水”云云,不过是李白赠诗所惯用的套路,对谁都可以顺手来这么一下,这样的思念,也就象“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一般,因为平常而显得廉价。
另一首,则是杜甫西赴长安时,李白敷衍了事的赠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面对着离别,他所念念不忘的不过是酒酒酒,一杯又一杯,干了这杯再说吧,此外就没有别的意思了。
郭沫若为李白辩解说“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也就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但杜甫强调的是“细论文”,“一樽酒”不过是佐料,而李白却是为酒而酒,何尝提及其它?
原来杜甫在他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酒肉朋友而已。果然在离别之后,李白就把杜甫置之脑后,完全忘怀了,在他以后的诗中,再无一字有杜郎。
相反,杜甫对这段仅一年多的交谊的记忆,却是逾久弥新。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与李白有关的有二十来首,其中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就有十首,大多作于李杜分手之后。
这些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作。这些诗中,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终朝独尔思”、“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乃至于“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有对李诗的具体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对李白成就的极度推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虽然这时他诗艺早已不输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浑然忘了自己其实更为憔悴。
一段感情的不对等,只要另一方无怨无悔,也算美好吧。
李白天生一个浪子和游子,往好处说是超脱豁达,另一面的则是略见凉薄。
他对家乡不愁:“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对妻子无情:“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别内赴征》),“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南陵别儿童入京》);
对情人“何由一相见,灭烛脱罗衣”(《寄远》)的实用主义。
这样的性格,天生一种落落寡合,安享孤独,实在不能指望他能够长久的保持深情厚谊。
他冲动,好奇,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之所至,天地动容。
但他忽然又会爱安静,忽然觉得一人独行无牵挂的快乐 。他会孩子气的一走了之,然后忽然流露让人无法抗拒的温柔。
可是,他又那么优秀! 诗歌清雄奔放,情感壮大明朗。他表达感情,一泻千里。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欲止不能。
他的诗,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
只好随他。
杜郎则是个多情种子。
对落难的王孙(《哀王孙》)和受苦的百姓(如三吏、三别),即使陌不相识也都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仁者情怀, 对于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自然更是无不爱得一往情深,最沉痛的如《同谷七歌》中“有弟有弟在远方”和“有妹有妹在钟离”两首,真情至性的流露。
前人但知他“每饭不忘君”,不知他每饭不忘亲,不忘友,不忘人,乃至不忘物,且听他说“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再读读他的《缚鸡行》、《义鹘行》、《观打鱼歌》、《又观打鱼歌》,其对草木鱼虫鸟兽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仇兆鳌说他“爱物几于齐物”了。所谓的忠君爱国,不过是对天地万物的大爱的逻辑结果,梁启超封他为“情圣”,恰如其分。
所以啊,感情全无道理可讲。
李白欣赏杜郎,但并不爱。
为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白好道,杜郎崇儒;李白奔放飘逸,杜郎沉郁厚重;李白笑傲王侯,杜郎要致君尧舜上;李白怡情山水,杜郎心有天下苍生。
可见,爱一个人,其实爱的是内心深处的自己。
期望他如自己想象。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杜郎的份量极重。在李白的心里,他只不过天空中的一片薄云而已。
那么李白爱谁?
汪伦么?小学生都会背诵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有人说这首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嗤之以鼻一下。
太过直露,太过俚俗。
确定不是敷衍了事?
比如一个男生,写情书的时候通篇陈词滥调,(庆幸他还肯写),女生会动心么?重点他是李白啊!
骄傲的李白究竟最爱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大人用来致敬孔老先生的。
可见孟老夫子 在李白心中地位。
第二句, 更是要紧。天下人都知道孟夫子有寡人之疾,可是我偏不在乎。爱,且无怨无悔,——当一个人知道你万花丛中流连,知道你爱慕很多朵花——但他依然不计较,请相信——他是真爱。
他们二人的彼此珍惜,缘于同气相求。
孤标傲世,但谁也没能真正忘情于世事和体制之外。
他们都很纠结,也比较骑墙,远远不是外表看起来的那般潇洒和不羁。
我心烦忧。
爱着孤独,怕着无聊。
痛苦那么深,有谁能懂。
说到底,李白其实是个很自恋的人。
爱上一个很自恋的人也真是件特别累的事儿,
————因为他其实谁也不爱,只爱自己,所以杜郎,还谈谈情做什么,不如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