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牌写法浅析及相关知识
文墨诗魂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5
本文纯属自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17年01月19日 05点01分 1
吧务
level 15
词又称诗余,早期的词和诗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更熟悉的 生查子,更像是一首诗。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好像诗一首仄韵的五律,中间没有用对仗而已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个不仅仅是七律,同样被收录到了全宋词里,是一首瑞鹧鸪。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一首浪淘沙词,作者是刘禹锡
唐•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的这两首词,和七绝有啥区别没有,此外还有:
啰唝曲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纥那曲 刘禹锡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这些都是词。由于唐代燕乐的流行,很多文人也开始有意识的模仿民间的曲子词,从事文学创作,于是唐代的一些词,和诗差不多。从事文学创作,所以,这样类词牌的写作技巧上和诗是一样的,例如,纥那曲,竹枝词等,写作手法完全和绝句一样。
诗言志, 歌永言。言之不达则寄于景,小令以风韵见长,漫词以景物铺陈,衬托情感为主。
以下粗谈小令的一些写法:一般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反之亦然。有景有情称为虚实结合。景是情的外在表现与寄托,情是景的延伸与感知。景因情渲染,情因景而烘托。要写好一首词首先要感情突出,主题明确,其次就是合理的章法结构,情感和景物的搭配以及互相转换也很重要,不能上下片一味写景或抒情。下来是过篇句的运用,过篇起到连接上下片,有些实断而意未断。最后就是写好关键句,一首词的关键句就是其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鹧鸪天浅析
鹧鸪天是七律的变格,它把七律的第五句变成了两个三字句。填鹧鸪天应注意第三四句需对仗,全词注意避免犯孤平。我们知道五六句在七律中被称作转联,可以不考虑前面所写事物,转而去抒情或议论,而鹧鸪天的五六句不必像七律那样写,而是接着前面的笔墨引出末句,起到过篇衔接的作用。
再谈下鹧鸪天三四句对仗问题,我们先看古人的词作
鹧鸪天 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鹧鸪天•别情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里不难发现,三四句可对可不对。词的对仗要求不像律诗严格,偶尔可以宽松的。填词时应注意避免犯孤平。
二、浣溪沙浅析
浣溪沙是七律的变体,它将七律的三、七句去掉而成。这里应注意浣溪沙的四五句需对仗,全词注意避免犯孤平。四五句是关键句,起到画龙点睛,即链接上下文又点名了主题,填词时需注意练字,这句对全词影响大,有四两拨千斤之势。这句对仗要求也比较严格。因其所处在颈联位置,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七律写法不同,这句不必转的突兀,而是缓和过度。
三、浪淘沙浅析
浪淘沙是平起平收的七绝格式。最早的浪淘沙就是首七绝,它和浪淘沙令,浪淘沙漫不同。后两句是关键句,应注意情感的凝练,一般需注意前后两句运用并列式或递进式。
四、忆秦娥浅析
忆秦娥的上下片第二句的尾三字需在第三句处重复,这里不是简单的文字叠加,而是对上一句的具体深化与解释,起到一咏三叹之回环效果。这种格式源于诗经,具体情况如下:
诗经.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王风.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这种格式适合情感的表达,有反复咏叹的效果,能深化情感。填忆秦娥必须要注意这点。忆秦娥通常押入声韵,但也可押仄韵。
五、采桑子浅析
采桑子的写法通常有两种文体
1.上下片二三句呈递进式。这两句写好是关键,这种结构容易造境,一般写这两句要注意景的层次感和情的深入。
2.上下片二三句呈并列式。这种格式适合情感的宣泄,给人以一咏三叹之味。这两句是关键句,也是整首词的词眼。这两句多以情语为主,尽量避免景语,以免重复描写。如: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即采桑子,也叫丑奴儿令,这首词整篇抒情,二三句的并列式形成回环给人无尽的哀叹惋惜之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如梦令浅析
如梦令胜于韵致,小巧精致,字字珠玑句句幻彩。它的关键句是末尾两重字句,也是整首词的词眼,有画龙点睛之用,填词时应注意这句的感情升华与过度的衔接。这种格式也源于诗经,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表现情感的升华。具体情况如下:
诗经.魏风.硕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秦风.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诗经.周南.关雎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种反复咏叹也能表现出音乐的回环美感。
浅谈词牌的对仗
1、一剪梅的上下片末两句宜用韵字对。如:红了芭蕉,绿了樱桃。
2、行香子的上下片后三句宜用句中对。如:但醉同行,月同坐,影同归。
3、沁园春的上下片第三四五六句宜用扇面对。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2017年01月19日 05点01分 2
吧务
level 15
词学名词解释
作者 施蛰存
变 · 徧 · 遍 · 片 · 段 · 叠
   《周礼·大春宫》
   :“若乐九变, 则人鬼可得而礼之矣。”郑玄注曰:“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这是作为音乐术语的“变”字的最初出现。这个变字,是变更的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周礼》所谓“九变”,就是用九支歌曲组成的一套。古代音乐,以九变为最隆重的组曲,祭祖、祀神鬼,都用九变乐。
   这个“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新唐书·礼乐志》云;“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定凯安舞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变象克定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平,五变象猃犹服从,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
又云:“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奏请作上元舞,兼奏破阵、庆善二舞,而破阵乐五十二徧,著于雅乐者二徧。庆善乐五十徧,著于雅乐者一徧。上元舞二十九徧,皆著于雅乐。”
又云:“河西节度吏扬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徧。”在同一卷音乐史中,或用“变”,或用“徧”,或用“遍”,都是根据当时公文书照抄下来记录,而没有加以统一的。
由此可见,变字已渐渐不用,而徧和遍则可以通用,《乐府诗集》收唐代大曲凉州歌,伊州歌,都有“排遍”,白居易《听水调》诗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这两个遍字,都是指全套大曲中的一支曲子。
   宋代的慢词,其前身多是大曲中的一遍。例如霓裳中序第一,原为唐霓裳羽衣曲中序的第一遍。倾杯序,原为倾杯乐序曲的一遍。其后有人单独为这一曲作词,以赋情写景,就成为慢词中的一调,用这个调子作一首歌词,也就可以称为一遍。
   既然把一首词称为一遍,于是一首词的前后段,也有人称为前后遍。贺方回谒金门词序云:“李黄门梦得一曲,前遍二十三言,后遍二十二言,而无其声。余采其前遍,润一横字,已续二
十五字
写之。”
   王灼《碧鸡漫志》论望江南词调云:“余考此曲,自唐至令,皆南吕宫,字句亦同。止是今曲两段,盖近世曲于无单遍者。”可见宋人称不分段的小令为单遍,那么,分两段、三段的词应当可以称为双遍、三遍了。但是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名称。
   在南宋,这个遍字又省作“片”字。张炎《词源》云:“东坡次章质夫水龙吟,后片愈出愈奇。”又云:“大曲亦有歌者,有谱而无曲,片数与法曲相上下。”这里所谓后片,即是后遍;所谓片数,即是遍数。
   前遍、后遍,或称前段,后段。《瓮牅闲评》有“二郎神前段”,“卜算子后段”等说法。也有用上段、下段的,见《花庵词选》。也有称第一段、第二段的。《花庵词选》解周美成瑞龙吟词云:“今按此词自‘章台路’至’归来旧处’是第一段。自‘黯凝伫’至‘盈盈笑语’是第二段。自‘前度刘郎’以下系第三段。”《碧鸡漫志》云:“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这些都用段字,与遍、片同义。
   另有用“叠”字的,唐代已有,也见于《新唐书·礼乐志》:“韦皋作南沼奉圣乐,用黄钟之韵,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沈存中《梦溪笔谈》云:“霓裳曲凡十二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可知此叠字也就是遍的意思。叠遍,也就是排遍。
周紫芝院溪沙词序云:“今岁冬温,近腊无雪,而梅殊未放,戏作浣溪沙三叠,以望发奇秀。”这里所谓二叠,就是三首。其实,浣溪沙每首有二叠,三首当有六叠,现在以一首为一叠,这个叠字的用法,似乎是错了。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词源·讴歌旨要》云:“叠头艳拍在前存。”
   叠头,即下片首句,亦即所谓过处。
   但杨湜《古今词话》论秦少游鹤鸪天词云:“此词形容愁怨之意最工,如后叠‘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颇有言外之意。”据此,则非但下片是叠,即上片也可称为叠。既然上片可称前叠,下片可称后叠,援上下阕为一阕之例,以一首词为一叠,也就不能说是错误了。
   万红友《词律》把词的分为二段者称为二叠,分三段者为三叠。这似乎不是宋人的观念。宋人虽然说前叠、后叠,但仍是一叠,而不以为是二叠。把三段的词称为三叠,在宋人的书中,没有出现过。
2017年01月19日 05点01分 3
吧务
level 15
词学名词解释
作者 施蛰存
双 调 · 重 头 · 双 曳 头
   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汲古阁刻《六十名家词》的校注,万树《词律》,清《钦定词谱》,都用这个名词。这其实极不适当。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或曰两片,但只是一调,不能称为双调。吴子律的《莲子居词话》中已指出万树的错误,但杜文澜在《词律校勘记》中还在引述了吴子律的批评后加一句道:“此论存参”。这是因为杜文澜不敢冒犯《钦定词谱》的权威性,因而不敢对吴子律的批评表示同意。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墨庄漫录》记载一个故事,据说“宣和年间,钱塘人关子东在毗陵,梦中遇到一个美髯老人,传授给他一首名为《太平乐》的新曲子。关子东醒来后,只记得五拍,过了四年,关子东回到钱塘,又梦见那个美髯老人。老人取出笛子来把从前那个曲于吹了一遍,关子东才知道是一首重头小令。以前记住的五拍,刚是一片。于是关子东依照老人所传的曲拍,填成一首词,题名为《桂华明》”。按“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今。”(“重”字读平声,是“重复”的重。)
   “重头”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渔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词调都是,如果下叠第一句与上叠第一句不同的,这是“换头”,不是“重头”。
换头的意义是改换了头一句,重头的意思是下叠头一句与上叠头一句重复。换头的地方在音乐上是过变的地方。
过变,即今之过门。小令有重头的,也有换头的,但引、近、慢词则全都换头,而没有重头的了。《词律》、《词谱》没有仔细区别,一概称之为“双调”,亦极不适当。不过,在宋代人的书里,“换头小令”这个名词我还没有看到过,因此,分上下两叠而用换头的令词,应当用什么名称,这还不能知道。可能在宋代,不管换头不换头,凡分两叠的令词都叫做“重头小令”。
晏元献词云:“重头歌韵响铮深,入破舞腰红乱旋”。可以想见,歌至重头处愈美,舞至入破处愈急。然则不论其词句同不同,其音乐节奏在下叠开始处都得加以繁声,不与上叠第一句相同。这样解释,似乎也可以,但我还不能下断语。总之,把上下两叠的令词称为“双调”,以致与宫调名的“双调”相混淆,这总是错误的。
   《柳塘词话》云:“宋词三换头者,美成之西河、瑞龙吟,耆卿之十二时、戚氏,稼轩之六州歌头、丑奴儿近,伯可之宝鼎现也。四换头者,梦窗之莺啼序也。”这里是把三叠的词称为三换头,四叠的词为四换头,但宋代人是否如此说过,还没有见到。
我们知道,换头一定在下叠的起句。音乐师在这地方加了繁声,所以后来作词者依乐声改变了此处句法,与上叠第一句不同。上下两叠的词,只有一个换头,这一现象,只存在于令、引、近词中。
至于慢词,有三叠的,有四叠的,或者各叠句法完全不同,例如兰陵王。或则第一叠与第二叠句法相同,但是有换头,而第三叠则句法与前二叠全不同,例如西河。这些都不就称为三换头、四换头。而且,换头既从第二叠开始,则三叠之词,也只有二换头,怎么可以称为三换头呢?
至于四换头。又是唐词醉公子的俗名,是一首重头小令,更不可用于四叠的慢词。总之,三换头、四换头这些名词,都是明清人妄自制定的,概念并不明确,我们不宜沿用。
   瑞龙吟一调,《花庵词选》已说明它是双曳头。因为此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厌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曳头。曳头不是换头。有人以为只要是分三叠的词,都是双曳头,这也是错的。《词律拾遗》补注戚氏词云:“诸体双曳头者,前两段往往相对,独此调不然。”按戚氏本来不是双曳头,故前两段句式不同。三叠的慢词,并不都是双曳头。既称双曳头,则前两段一定要对。可知徐氏亦以为凡是三叠之词,都可以名为双曳头,于是会发此疑问。
   郑文焯精研词律,可是在这些问题上,似乎还有不甚了了之处。他校笺周邦彦瑞龙吟词云:“汲古本引《花庵词选》旧注:‘此谓之双曳头,属正平调。自“前度刘郎”以下,即犯大石调,系第三段。至“归骑晚”以下四句,再归正平调。坊刻皆于“声价如故”句分段者,非。’按此明言分三段者为双曳头。今人每于三段则名之为三曳头,失之疏也。”又校笺双头莲词云:“按调名双头莲,当为双曳头曲。……考宋本柳耆卿词曲玉管一阂,起拍亦分两排,即以三字句结,是调正合。宋谱例凡曲之三叠者,谓之双曳头,是亦双头莲曲名之一证焉。”
   按郑氏说起拍分两排音,名为双曳头,这没有错。但又说“凡曲之三叠者,谓之双曳头。”这却错了。三叠的词,起拍未必都分两排,周邦彦双头莲词第一、二段句式完全相同,果是双曳头,取名双头莲,即含此义。由此更可知三叠之词,
   并不都是双头, 否则一切分三叠之词,都可以名为双头莲了。
考之《词谱》所收宋人三叠慢词,双曳头者并不多见。瑞龙吟、双头莲为一类,其一、二段句式全同。西河为一类,其一二段虽同,但第二段用了换头。至于郑氏所谓“宋谱例”,不知宋人有何谱何例传于今世。又云:“今人有以三段之词为三曳头者。”我也未见词家有此记录。不过由此可知,清代已有人以“曳头”为遍、片、段、叠的同义词,亦可以说“失之疏也”。
2017年01月19日 05点01分 4
level 10
好,赞一个[真棒]
2017年01月19日 05点01分 5
谢谢层主[哈哈][茶杯]
2017年01月19日 09点01分
level 14
太长不看
2017年01月19日 06点01分 6
[真棒][真棒]   --雪中送炭远不如锦上添花
2017年01月19日 08点01分
@小哥哥你好坏🍒 为何又点赞[黑线]
2017年01月19日 08点01分
回复 几回魂梦与女同 :同感,只看完了一楼   --甭说话吻我
2017年01月19日 10点01分
[黑线]
2017年01月19日 12点01分
level 11
欣赏学习收藏了[太开心][爱心][爱心][茶杯]
2017年01月19日 13点01分 9
互相学习[哈哈][爱心]
2017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回复 风霜但自保 :
2017年02月27日 09点02分
level 12
你应该说:如有雷同,那就是你抄我的[滑稽]
2017年01月20日 09点01分 11
我怎么没想到这句话呢[吐舌]
2017年01月20日 10点01分
@风霜但自保 [滑稽]现在想到了
2017年01月20日 14点01分
回复 just墨宝 :来不及说这话[委屈]
2017年01月21日 01点01分
level 14
2017年01月21日 00点01分 12
写的什么字啊,偶文盲看不懂[委屈][不高兴]
2017年01月21日 01点01分
@风霜但自保 我也文盲[不高兴]
2017年01月21日 01点01分
回复 几回魂梦与女同 :喜欢古装美女,就是看不清写的什么[泪]
2017年01月21日 02点01分
6年前的照片?真穿越[滑稽]
2017年01月21日 05点01分
吧务
level 13
2017年01月21日 05点01分 13
嗯,来了!
2017年01月21日 13点01分
level 14
此贴好,值得学习[真棒][真棒]
2017年01月21日 22点01分 15
level 9
大赞风霜,搬小板凳过来学习滴[太开心]
2017年01月22日 00点01分 16
互相交流[太开心][彩虹]
2017年01月22日 01点01分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