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4
大风起云飞扬03
楼主
一、城市近期发展目标、策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辐射带动能力强大、新兴生产要素集聚、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设施城乡均等、城市风貌特色鲜明、人居环境和谐优美的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名市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二)建设目标
——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城市两个转型
——提高中心城区人口吸纳能力,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完善中心城区配套服务设施,优化城市宜居环境
——强化开发建设增存并举模式,化解城市地产库存
(三)近期建设策略
区域开放——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南向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北向依托大西高铁强化与太原、京津冀的区域合作,大力推进盐临夏一体化进程。
城市修补——空间更新与扩容并重,增强中心城区空间资源统筹能力;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强现代产业实力,继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职能。
生态修复——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管控和环境保护,修复盐池、水库、河道以及周边山体、护坡等,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文化引领——重点发展文化体验、观光休闲、康养度假等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加强历史文化集聚区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预留文化创意和创新产业发展空间。
设施先行——构建与新型城镇化格局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市组团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二、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中心城区:《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东到机场跑道东侧,南到滨湖路,西到大渠路,北到大运高速公路北侧,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8.9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二)市域协调发展策略。
1、市域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规划
近期交通发展策略
重点和区域交通走廊加强衔接,建立和太原、西安、郑州等周边核心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发挥运城自身区域交通优势,提升在黄河金三角区域的交通地位。
融入太原经济圈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立和陇海走廊便捷的交通联系,构筑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建设发达的市域公路网络,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整合公路、铁路、航空等各交通方式,建设地区性物流中心,促进城市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发展;
以交通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多种旅游交通方式;
合理规划过境通道,整合对外交通枢纽,分流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促进城市内外交通运行顺畅。
2、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建设
①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通过对于运城市生态资源的整合梳理,建立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廊道以及生态节点在内的多层级生态保护框架,形成“两屏(指峨嵋台地生态屏障和中条山生态屏障,均属于山地生态功能区)、三廊(指黄河、汾河、涑水河三条河流为主形成的生态廊道)、多点(指运城市重要的生态节点,包括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型森林公园等)”的区域生态空间结构。
②近期市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近期行动计划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盐湖生态修复工程
(三)南山片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1、建设目标
塑造运城南山盐湖自然与文化遗产核心区,努力打造“美丽南山、活力盐湖、人文运城”。充分保护与传承自然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恢复与延续城市生态本底、盐池文化、关公文化等资源的历史格局和文化内涵。
2、规划布局
构建“一带四区”的南部生态区空间结构,其中:
“一带”为百里禁墙遗址保护带;
“四区”分别为南山生态保育涵养区、美丽乡村及文化产业区、盐湖自然人文传承区、滨湖盐韵休闲体验区。
(四)城市近期建设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63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73.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16.7平方米/人。
(五)中心城区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建设用地供地规划。
1、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以向北及向东发展为主。北部以主干路网打通、北外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先行为主,提高人口容纳能力;东部完善公服配套建设,化解城市地产库存压力。
2、城市空间结构
构建“五核、六心、四轴、两带、七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
五核:五个生态人文休闲核心。即安邑水库、禹都公园、东湖公园、天逸公园和池神庙生态人文休闲核心。
六心:一主、两副、三专业的城市服务中心。分别为老城综合服务中心、城东综合服务中心、城北综合服务中心、安邑组团黄河金山角中央商务中心、高铁商务中心和经开组团的商贸中心。
四轴:解放路空间发展主轴、工农街至机场大道空间发展主轴;人民路至迎宾路公共活力发展轴、红旗街公共活力发展轴。
两带:串联樊村水库、禹都公园、干河生态绿道的城市人文景观带;环盐湖的景观带。
3、近期建设供地计划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5.44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10.66平方公里(包括2015年已批复待建设用地为5.03平方公里;工业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的存量建设用地5.63平方公里)。居住用地增量125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量47.5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增量52.6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增量52.6公顷。
(六)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对外交通设施建设
①机场
加快推进机场国际旅游航空港建设。实施停机坪扩建、滑行道新建工程,开展航空快递业务,建设区域航空物流节点,建设航空保税物流园区。
完善机场的公共交通接驳系统,加强空港和铁路站点、长途汽车站等交通节点的交通联系,增加交通出行机动性。
②铁路
推进运三客运专线铁路建设,实现大西客专与郑西客专的有效衔接,实现渭南—三门峡—运城—临汾的城际铁路通行。
2、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①快速路
近期规划形成“两横三纵”的快速交通体系。两横分别为:新建北环快速路、改造工农西街至机场大道为快速路;三纵分别为:新建书院西路为快速路,改造学院路为快速路,改造运三高速城区段为快速路。
②主干路
近期新建七条主干路包括:舜帝街、后稷街、人民北路、中银北路、禹都大道东延线、圣惠北路、银湖街东延线。
近期打通5条主干路包括:条山街、河东街、红旗西街、安邑路、人民南路。
③次干路
近期新建12条次干路包括:大禹街、槐东路、货场东路、朝元路、棉西路、樊邑路、子文路、风扬路、航新路、勤学街、永南街、永乐街。
近期打通5条次干路包括:铺安街、禹王街、站前路、魏风街、军屯街。
④停车场
规划到2020年新增公共停车场14个,达到40个停车场的规模。
3、公交车辆、公交场站
到2020年公交运营线路达23条,公交车数量达到600标台,万人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0标台,中心城区公交车站点500米全覆盖,公交车出行分担率达到27%,年客运量达到1亿人次。
近期建设12个公交首末站,2个停车保养场。
(七)绿地系统规划及水系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到2020年中心城区绿地总量4.5平方公里,人均7.16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390.20平方公里,人均6.19平方米。完善生态绿地体系、均衡布局公园绿地系统、加强防护绿地控制,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目标。
2、水系规划
构建运城市“两横、三纵、五湖通”的水系格局。通过疏浚、改造姚暹渠、北郊干河,常硝渠,解决排水瓶颈问题;通过水系整治与连通,达到防洪安全、排水畅通、生态改善、水文化及水景观品质提升的主要目的。近期水系工程新建3大类12小类水系新建、整治工程,基本完善运城市合理、生态的、功能明确的水系统。
(八)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
规划结合城市现状及功能定位,制定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公共设施规划与项目建设计划,确定了包括给水、污水、雨水、供电、通信、供热、燃气、环卫、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规划与项目建设计划。
三、附图
1、中心城区近期建设空间结构图
2、中心城区近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3、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近期建设规划图
4、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近期建设规划图
5、市域综合交通近期协调建设规划图









2017年01月12日 05点01分
1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辐射带动能力强大、新兴生产要素集聚、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设施城乡均等、城市风貌特色鲜明、人居环境和谐优美的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名市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二)建设目标
——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城市两个转型
——提高中心城区人口吸纳能力,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完善中心城区配套服务设施,优化城市宜居环境
——强化开发建设增存并举模式,化解城市地产库存
(三)近期建设策略
区域开放——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南向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北向依托大西高铁强化与太原、京津冀的区域合作,大力推进盐临夏一体化进程。
城市修补——空间更新与扩容并重,增强中心城区空间资源统筹能力;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强现代产业实力,继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职能。
生态修复——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管控和环境保护,修复盐池、水库、河道以及周边山体、护坡等,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文化引领——重点发展文化体验、观光休闲、康养度假等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加强历史文化集聚区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预留文化创意和创新产业发展空间。
设施先行——构建与新型城镇化格局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县市组团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二、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中心城区:《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东到机场跑道东侧,南到滨湖路,西到大渠路,北到大运高速公路北侧,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8.9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二)市域协调发展策略。
1、市域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规划
近期交通发展策略
重点和区域交通走廊加强衔接,建立和太原、西安、郑州等周边核心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发挥运城自身区域交通优势,提升在黄河金三角区域的交通地位。
融入太原经济圈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立和陇海走廊便捷的交通联系,构筑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建设发达的市域公路网络,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整合公路、铁路、航空等各交通方式,建设地区性物流中心,促进城市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发展;
以交通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多种旅游交通方式;
合理规划过境通道,整合对外交通枢纽,分流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促进城市内外交通运行顺畅。
2、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建设
①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通过对于运城市生态资源的整合梳理,建立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廊道以及生态节点在内的多层级生态保护框架,形成“两屏(指峨嵋台地生态屏障和中条山生态屏障,均属于山地生态功能区)、三廊(指黄河、汾河、涑水河三条河流为主形成的生态廊道)、多点(指运城市重要的生态节点,包括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型森林公园等)”的区域生态空间结构。
②近期市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近期行动计划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盐湖生态修复工程
(三)南山片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1、建设目标
塑造运城南山盐湖自然与文化遗产核心区,努力打造“美丽南山、活力盐湖、人文运城”。充分保护与传承自然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恢复与延续城市生态本底、盐池文化、关公文化等资源的历史格局和文化内涵。
2、规划布局
构建“一带四区”的南部生态区空间结构,其中:
“一带”为百里禁墙遗址保护带;
“四区”分别为南山生态保育涵养区、美丽乡村及文化产业区、盐湖自然人文传承区、滨湖盐韵休闲体验区。
(四)城市近期建设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63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73.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16.7平方米/人。
(五)中心城区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建设用地供地规划。
1、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以向北及向东发展为主。北部以主干路网打通、北外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先行为主,提高人口容纳能力;东部完善公服配套建设,化解城市地产库存压力。
2、城市空间结构
构建“五核、六心、四轴、两带、七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
五核:五个生态人文休闲核心。即安邑水库、禹都公园、东湖公园、天逸公园和池神庙生态人文休闲核心。
六心:一主、两副、三专业的城市服务中心。分别为老城综合服务中心、城东综合服务中心、城北综合服务中心、安邑组团黄河金山角中央商务中心、高铁商务中心和经开组团的商贸中心。
四轴:解放路空间发展主轴、工农街至机场大道空间发展主轴;人民路至迎宾路公共活力发展轴、红旗街公共活力发展轴。
两带:串联樊村水库、禹都公园、干河生态绿道的城市人文景观带;环盐湖的景观带。
3、近期建设供地计划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5.44平方公里,存量建设用地10.66平方公里(包括2015年已批复待建设用地为5.03平方公里;工业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的存量建设用地5.63平方公里)。居住用地增量125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量47.5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增量52.6公顷,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增量52.6公顷。
(六)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对外交通设施建设
①机场
加快推进机场国际旅游航空港建设。实施停机坪扩建、滑行道新建工程,开展航空快递业务,建设区域航空物流节点,建设航空保税物流园区。
完善机场的公共交通接驳系统,加强空港和铁路站点、长途汽车站等交通节点的交通联系,增加交通出行机动性。
②铁路
推进运三客运专线铁路建设,实现大西客专与郑西客专的有效衔接,实现渭南—三门峡—运城—临汾的城际铁路通行。
2、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①快速路
近期规划形成“两横三纵”的快速交通体系。两横分别为:新建北环快速路、改造工农西街至机场大道为快速路;三纵分别为:新建书院西路为快速路,改造学院路为快速路,改造运三高速城区段为快速路。
②主干路
近期新建七条主干路包括:舜帝街、后稷街、人民北路、中银北路、禹都大道东延线、圣惠北路、银湖街东延线。
近期打通5条主干路包括:条山街、河东街、红旗西街、安邑路、人民南路。
③次干路
近期新建12条次干路包括:大禹街、槐东路、货场东路、朝元路、棉西路、樊邑路、子文路、风扬路、航新路、勤学街、永南街、永乐街。
近期打通5条次干路包括:铺安街、禹王街、站前路、魏风街、军屯街。
④停车场
规划到2020年新增公共停车场14个,达到40个停车场的规模。
3、公交车辆、公交场站
到2020年公交运营线路达23条,公交车数量达到600标台,万人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0标台,中心城区公交车站点500米全覆盖,公交车出行分担率达到27%,年客运量达到1亿人次。
近期建设12个公交首末站,2个停车保养场。
(七)绿地系统规划及水系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到2020年中心城区绿地总量4.5平方公里,人均7.16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390.20平方公里,人均6.19平方米。完善生态绿地体系、均衡布局公园绿地系统、加强防护绿地控制,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目标。
2、水系规划
构建运城市“两横、三纵、五湖通”的水系格局。通过疏浚、改造姚暹渠、北郊干河,常硝渠,解决排水瓶颈问题;通过水系整治与连通,达到防洪安全、排水畅通、生态改善、水文化及水景观品质提升的主要目的。近期水系工程新建3大类12小类水系新建、整治工程,基本完善运城市合理、生态的、功能明确的水系统。
(八)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
规划结合城市现状及功能定位,制定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公共设施规划与项目建设计划,确定了包括给水、污水、雨水、供电、通信、供热、燃气、环卫、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规划与项目建设计划。
三、附图
1、中心城区近期建设空间结构图
2、中心城区近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3、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近期建设规划图
4、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近期建设规划图
5、市域综合交通近期协调建设规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