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无心睡眠,以前看过一篇写吴起的文章!!
李四跑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2017年01月09日 16点01分 1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千古名将英雄梦第三话·勇往直前的殉道者吴起
2017年01月09日 16点01分 2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档案】
姓名:吴起
生卒:约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
性别:男
国籍:卫
籍贯:卫国左氏邑(今山东曹县)
学历:毕业于曾子“大学”,后又在西河学派深造
著作:《吴子兵法》,《春秋左传》
经典战役:泾水之战,龙泽之战,阴晋之战,平南越之战,灭陈、蔡之战,州西之战
特技:全能
特长:博采众家之长,身兼儒家、法家、兵家、史学家四重身份
爱好:读书,写书,当官,吸脓血,与士兵打成一片
性格:精力旺盛,冷血无情,永远不服输
缺点:不喜欢女人
智商:天文数字
情商:零
最好的兄弟:没有
最讨厌的人:王错
座右铭: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鞋去吧
2017年01月09日 16点01分 3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经历:卫国流氓——儒学弟子——鲁国将领——魏国西河守——楚国宛地守——楚令尹
结局:乱箭穿身然后五马分尸
历史评价:西河战神,纵横天下,平生无一败绩
2017年01月09日 16点01分 4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古人云】
魏国公子成:“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
战国兵家尉缭子:“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敢当者,谁?曰:‘吴起也。’”
秦国丞相蔡泽:“君者为主,正乱、披患、折难,广地、殖谷,痼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
太史公:“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曹操:“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魏文帝曹丕《煌煌京洛行》:“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宋《武成王庙吴起赞》:“兵尽其法,士尽其力,西河建功,魏侯守国,旡以恃险,弗如在德,致君一言,干戈乃息。”
北宋著名诗人张耒:“起之为人也,明属而不达于变,从事于法而不知权。”
元代文学家戴表元:“盖魏公子所谓廉而喜名者,起之实录也。”
晚明思想家李贽:“吴起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霸。”
2017年01月09日 16点01分 5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引言】
吴起这个人,当真是中国历史第一奇人了。这家伙军政双能,文武全才,无论在儒家、法家、兵家、史家里那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他到哪国哪国强盛,到哪国哪国无敌,按道理,这样的人才,应该大家伙抢着要才对,可惜自古英雄多薄命,吴起没有当成热饽饽,却变成了个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一辈子被人害了无数次,不但没有获得舆论的同情,反而遭到全天下人的唾弃。
事情怎么会这样呢?
有人说,吴起失败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他品德太差。司马光尝言:“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中国人的价值观,是要求人德才兼备,德字放在前面。而我们这位吴起,则大悖此道,他的所作所为,都大大违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所以即使他才能大过了天去,也是一个小人,死不足惜。班固的《汉书 古今人表》更将其硬列入中下愚人的行列,可见其臭名远扬,早为万世所不齿。
其实吴起真的是个很差劲的人吗?穿过史书认真思考,我发现实情并不是这样。或许他对待自己和家人真的很残忍,但是他对属下和百姓真得不错。
于是又有人说,历史上最厉害的人物,是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人,吴起显然是个会做事的人,然而他刻薄寡恩,不知变通,是个不会做人的人,所以他最终不得好死。
我要说,说这句话的人,纯粹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他所说的这种既能做好事又能做好人的人,根本不存在。
因为,世上有些事情,你只有不会做人,才能坚持的做下去,比如说变法,比如说维新。
因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既想顾全自己的名誉声望,又想做好这些得罪人的事情,根本不可能。
所以事实上,吴起不是不会做人,而是不屑那样做人,因为如果这样,他想做的事儿就无法进行下去。
我看到有人开始一头雾水了。
不要紧,大家跟着小生的笔触看下去,就明白了。
2017年01月09日 16点01分 6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1.理想
吴起小时候,倒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的老爹是卫国富商,家中衣食无忧,平常的爱好,就是吃喝嫖赌,打架闹事,这么一个不爱读书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想到他日后会那么有出息。
可是随着吴起一天一天长大,他的心思变了,他想当官儿。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商人是没啥地位的,即使你再有钱,没有生在贵族之家,照样被人瞧不起。吴起成日里在街头混,再怎么混也是个小混混,一碰上有钱有势的贵族公子哥儿,也只有被这些大混混欺负的份儿。
生性狂傲、自视不凡的吴起哪里受得了这种气,于是他立定想法,一定要搞个大官儿来当当,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他总觉他这辈子注定会干出些大事情来,这种奇妙的使命感片刻不停在他内心涌动,燃烧着他年轻的生命与灵魂。
于是他四处给人送礼,大花血本,求人推荐他当官。
吴起错了,在春秋战国这个注重家世门楣的时代,你花再多的钱也当不上官儿。
结果,吴起送出的钱,全都如泥牛入海,只听到一个响,半点用处没有。
卫国的官儿也够缺德的,收了钱不办事儿。
吴起心里那个郁闷哪,偏偏这时老娘也来骂他:“你个小王八蛋,花光了家里的钱,还是一事无成,老娘白养你了!”
老娘骂他也就算了,偏偏跟他一起混的小流氓们也来嘲笑他,见面就叫他“冤大头”。
吴起火了,拔出剑,将嘲笑他的三十个小流氓,杀了个干干净净,然后回家收拾包袱,准备跑路。
老娘问他:“你个小王八蛋,还想离家出走啊!”
吴起一瞪眼,张开大嘴往自己手上一咬,淌着满嘴鲜血发誓说:“起今辞母,不为卿相,拥节旄,乘高车,不入卫城,与母相见!”
吴起走了,从此一骑红尘,扬起漫天黄沙,天下英雄,将闻其风而丧胆。
2. 吴起原来是孟子的师叔
吴起离开卫国,开始思索前程。
他的终极目标,当然就是建功立业,当上一国卿相了。可是布衣为相,谈何容易,当时又没有科举,没点儿名气谁会用他。
这时候,鲁国一位大夫子曾参,进入了吴起的视野。
曾参这位夫子,乃是大圣人孔子的高徒,位居儒家五圣(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之列。因“孔子之学,曾子独得其宗”,而被后人尊为“宗圣”,那可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
而当时,孔子及其多位高徒均已去世,天下间以曾子名气最大,如若能当上他的弟子,那可是真是麻雀变凤凰了,要是再能得到他的垂青,在诸侯之间说道说道,那混个官来当还不是个小菜一碟!所以,吴起打定主意,要投身儒家这座大靠山,以求取功名富贵。
于是吴起来到鲁国,交足学费,在曾子开办的私立学校当上一名儒生,日夜苦读。
不过,史书上记载的这件事儿,其真实性恐怕有些问题。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吴起仕鲁是公元前415年,此时曾参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又是吴起的师傅。而刘向《别录》言及《左传》源流时云:“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这样看来,吴起所师,恐怕是曾参之子曾申。
反正不管是曾参还是曾申,我们叫他曾子就没错了。
说句题外话,我们所熟知的孟子正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徒孙,而子思又是曾参的徒弟、吴起的师叔。如此算来,吴起按辈份竟是孟子的师叔了,有意思。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7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3.不孝之子
就这样,吴起在鲁国安心读起书来,或许是学习成绩不错,曾老师对这位徒弟很是欣赏,不但传授给他集兵家史家之大成之作《左氏春秋》,还介绍了一门亲事给他,老婆是齐国的一名贵族女子,温柔贤惠,很是不错。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有个好老师,有个好妻子,还攀上了贵族亲戚,摆脱了布衣身份,吴起似乎没有啥好抱怨的,只要等到学成之日当官发财,那就算是修成正果了。
可是好事多磨,偏偏在这时候,吴起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与名节。
原来,就在吴起在鲁国留学的第二个年头,他那位爱骂人的老娘,还没等到吴起成为卿相后衣锦还乡,就因思念爱子而一病不起,而一命呜呼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吴起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数十年,未成卿相报亲恩,老母已撒手而去,世界上最残酷的事莫过于此。然而吴起听到这个噩耗后,只是仰天大哭三声,然后擦干眼泪,继续读书,好似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般。
吴起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异类,在他的眼里,父母亲情固然重要,但人生理想更加重要。母亲已经舍他而去,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深陷悲痛无法自拔,不如擦干眼泪继续前行。至亲的离去,反而让他更加体会到了生命的虚无与功名的不朽。总有一天,某个至阳至刚的国家将在他的手中奋然崛起,战无必胜、攻无必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这一个离经叛道的逆徒可把咱们的曾老师给气坏啦,他指着吴起的鼻子开骂道:“孺子,汝母卒,何不归奔母丧!”
吴起低头不说活。
“儒家规矩,父母过世,其子须归家守孝三年,清心寡欲,素服斋戒,且不准为官!孺子知否!?”
吴起扬起孤傲的头颅,咬牙道:“起曾有誓言在前,不为卿相,不入卫城,虽有母丧,亦不可奔也!”
曾老师鼻子都气歪了:“劣徒忘本也!夫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若无本,何为人类!自今日起,你再不是我曾参之徒了!滚!”
可怜的吴起,就这样被逐出师门了,从此他的不孝之名,传遍天下,为万代所不齿。千年之后,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慈乌夜啼》中还写道:“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看来在诗佛白文公的眼中,吴起竟连禽兽都不如。
我们最后解释一下,曾子为何不顾师徒情份,定要赶走吴起呢?
原来,儒家以孝道传世,曾子一家更是数一数二的大孝子,《新语》上就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唐代皮日休也说:“曾参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儒家的重要经典《孝经》更是曾参所编。据传曾子还孝顺到有一次路过一个名叫“胜母”的巷子,因为厌恶这个名字,而宁可绕路多走。所以说,孝道乃是曾门儒家混饭吃的家伙,我们的曾老师又怎么能容得下吴起这么一位不孝之徒呢?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8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4.千古谤言,自有后人评说
固执的吴起背上了“不孝”和“儒家弃徒”双重恶名,如果换个一般人,从此以后恐怕就要一蹶不振了。可是我们的吴起可不是个孬货,其个性之坚忍,绝非常人所及,“输”这个字在他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他的心就像一块顽石一般,磨不平、砸不烂、敲不碎,金刚不坏。
儒家不要我,算了,我去学兵法,曾门那一套迂腐的道德之说本就不适合我,品行好就一定能富国强兵吗?鲁国人个个自称是君子,也不见得它鲁国有多强!在这个战争频仍的乱世,武功兵法那才是王道。
吴起于是开始钻研兵法,三年之后大成,战国时代第一名将,诞生了。
他现在就是一只出笼的猛虎,只要给他一片山林,他就是万兽之王。
所谓“山林”,对一个武将来说,那就是“战场”了,既然吴起生在战国,自然不愁战场。
公元前412年,齐国国相田和率大军攻打鲁国,一路势如破竹,鲁国危在旦夕。
这样的事情,在齐鲁之间已经发生了不知几百遍了,齐国的田氏想代齐自立,自然要多立战功,欺负不会打仗的鲁国人,正是最简单最自然。
从前这种时候,鲁国一般求晋国老大来帮忙,可惜当时晋国已经一分为三,变成了韩赵魏,或许因为大家都是篡主自立的同道,所以韩赵魏三国那会儿与田氏关系正好得不得了,自然一个都不肯帮忙。
鲁国君主鲁穆公急了,他身边的“君子”一大堆,却没有一个会打仗的。
关键时刻,鲁国相国公休仪向穆公推荐了吴起,说:“吴起兵法盖世,欲救鲁,必用起。”
鲁穆公一听,很好,那就赶紧拜吴起先生为将吧!
解释一下,与先轸所处的时代不同,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官僚机构已经开始文武分家了,产生文官的首长“相”,以及武官的统领“将”。呵呵,这个时候的官职还是很简单啊,不像后来那么复杂,让人摸不着头脑。
然而,吴起一步登天要当上“将”消息传出来,鲁国的“君子”们不干了,咱们鲁国礼仪之邦,怎么能用一个没身份的打工仔呢?更何况这个打工仔还是一个身背不孝之名的儒家弃徒。如此一来,我们这些君子的脸面往哪搁哟!
于是“君子”们跟鲁穆公说:“起固有将才,然其所娶乃田氏之女,夫至爱莫如夫妻,能其保无观望之意乎?”
鲁穆公一听,哎呀不行,赶紧让吴起这小子滚蛋!
眼看就要得偿所愿,一展抱负,突然出了这档子破事儿,吴起郁闷。
真衰,我娶哪国女子不好,偏偏要娶这齐国女人,该死!
不是自己该死,而是这女人该死,谁叫她要生在齐国呢?
所以不要怪我,怪就怪你命不好吧!
于是吴起恶向胆边生,找来妻子,对她说:“吾欲成功名,有求于子,不知夫人可否割爱?”
“咱们夫妻一体,又何必客气,夫君到底想怎样,为妻成全你就是。”
“那为夫可就不客气了,取你人头一用!”
起妻大惊,方欲开口,起拔剑一挥,鲜血横飚,一颗愕然的人头已然落地。
吴起叹了一口气,提溜起老婆的人头,拿去给鲁穆公看。
——主公,你现在知道我的忠心了吧。这一颗美丽的脑袋,就可以证明,我与齐国,没有半点瓜葛。
鲁穆公惨然,对这个心狠手辣的名利狂徒,他是又厌恶又害怕,可是事到如今,他却也没什么借口拒绝吴起了,更何况齐军兵临城下,事在危机。罢罢罢,死马且当活马医吧!
就这样,吴起踏着爱妻的头颅,用淌满鲜血的双手,够上了鲁国的帅印。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可怜的女人,这句话在历史上,已经被证明了无数次了。
不过,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我们只可相信一半,切切不可全信。愚以为,中国各朝各代的历史,犹以战国之史最不可信,秦始皇焚书坑儒,毁掉了不少珍贵的资料,从周定王元年(前468年)《左传》记事结束,到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这一段历史,几乎是空白的,到了西汉司马迁时候再来修史,恐怕传言多于实情。更何况吴起乃儒家罪人,他的很多事迹,很有可能是后世儒家对他的诽谤,毕竟杀害至亲这种灭绝人伦的事情,太过违反人性。
退一步讲,就算这件事儿是真的,也没啥好大惊小怪。古人有一句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人没了可以再娶,机会没了却是难逢。对于一个困顿半生的天才而言,失去实现理想的舞台,无异于叫他去死。战国时人的想法,可不能以我们千年后的价值观去衡量。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9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5.鲁国一梦
吴起带着鲁国兵来到前线,先示弱,再装孬求和。齐国人一看吴起如此无用,便生了轻敌之心,也不防备,只等对方乖乖投降。
齐国人错了,大错特错,浑然不知,他们将要面对的,乃是史上最可怕的对手。
他们很快尝到了托大轻敌的苦果,吴起在最出人意料的时候,对齐军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击。
齐国人此时没有一点准备,来不及驾车,只能仓促以步兵迎敌,结果被吴起强悍的“装甲部队”直接暴辗。紧接着,吴起又派出鲁军最精锐的主力从左右两翼包抄齐军后方,前后夹攻,杀的齐军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齐军大败,丢下漫山遍野的尸体,逃回老家。
最终,吴起以少胜多,赢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仗。这一仗,吴起打的是轻松写意漂亮之极,不过这相对于他日后的战绩来说,也只能算是小试身手。但从这一刻开始,天下人算是认识到吴起的厉害了,他的亲亲老婆,总算没有白死。
吴起凯旋而归,等待他的却不是他梦寐以求的卿相之位,而是更加汹涌的谗言,这些谗言就像是滔天巨浪,转眼将一切伟大胜利吞没。
鲁国的“君子”们开始四处宣扬吴起的劣迹:“吴起母丧不归,背叛儒教,杀妻求将,此大逆不道之徒,虽有小功,我鲁国决计不可启用。”
又有人说:“鲁乃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况鲁卫兄弟之国,而鲁用卫人吴起,则是弃卫,此得不偿失也。”
三人成虎,不管吴起是不是“杀妻求将”的大坏蛋,反正大家都说他是,那就一定没错,吴起就算生了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中国人太会捕风捉影的本事了,好比两个男女,跑到一个黑屋子里,呆了30分钟出来了,结果女的面色桃红,于是就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精彩故事了。其实,不过是女的放了一屁,自己不好意思而已。可就是因为在黑屋子,旁人不知道,于是才有了博大精深的种种!总之,吴起的齐国妻子一定是死了的,至于她究竟是病死的,自杀死的,被人害死的,还是吴起亲手杀的,对于造谣者来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吴起的妻子死了,而且死的很暧昧很是时候,那就足够了。
眼见这么多“君子”不待见吴起,于是乎穆公连忙找来吴起,给他一封解聘函,说:“我们鲁国庙小,容不下先生这样的大贤,子还是另谋高就吧!”
这是什么道理,齐国大军兵临城下,鲁国一大堆遵奉孔圣人的高洁君子找不出一人能御外辱,最后还是吴起一个外国人帮他们保住了国家,如此大功,不赏也就罢了,却被君子们鄙视排挤唾弃,成了鲁国的千古罪人——噫乎,好一个诗书礼义的圣人之邦!
心高气傲的吴起于是将解聘书往地上一扔,拂袖而去。
哼,此处不留爷,自由留爷处,你们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臭“君子”,爷还不想跟你们一起混呢!
其实,打一开始,鲁国和吴起就没有合作的可能性。鲁国是周礼与儒教大行其道的地方,吴起虽然也是儒家出身,骨子里却是个兵家与法家的混合体,重功利超过道德,重实际超过缛节。双方在价值取向上根本背道而驰,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可以妥协一下,一旦要动真格的了,肯定一拍两散。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10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6.得遇贤主
公元前410年一个孤单的早晨,吴起正式离开鲁国,又一次开始思索前程。
他要选一个真正能用他的国家,一个真正能让他一展抱负的大舞台。
当时,天下有七个大国,是为战国七雄,而七雄之中,以魏最强。
魏国所处的地方,在山西的东南部,被赵秦韩楚齐五大强国包在正中间,三面环山,一面是黄河大拐角。这样的地势,好处是易守难攻,坏处是四周列强环视,极易被压迫封锁。
所以,作为魏国的第一任君主魏文侯,如何在这鲜血横飞的四战之地扎稳脚跟,继而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可并非一件易事。
不过这个魏文侯可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此人是先秦政治界一大怪杰,实为春秋转变战国的一大关健,在他任职期间,做成了好几件旷古未有的大事儿。
第一,重视教育,广招人才。魏文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布衣为相”先河的统治者,他让更多没有啥背景却有才华的平民士人可以一展他们的政治抱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卫国平民李悝,魏国平民乐羊、西门豹,还有戎狄出身的小贵族翟璜。
第二,任用李悝,实施变法。同吴起一样,李悝也是卫国的一个平头老百姓,没啥背景,却一样很有才华,不过他的才华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李悝在魏国为相期间,最大的成绩就是为魏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法经》。以法治国,以能任人,是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进步,从此,国家政权再也不被卿大夫家族子弟所垄断了,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有利于加强君权,二有利于规范官僚的行为标准,三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四有利于平稳社会秩序。
除此之外,李悝变法还开始慢慢取消贵族的封地,而采取政府聘用官员管理地方的郡县制,从此,官僚不再世袭,也再不能做依靠封地的寄生虫了,他们拿的是国家的俸禄。这个制度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官僚们再在也不能吃祖宗的余荫了,他们要靠真本事拿俸禄。从封建到郡县,也是中国历史超越了当时整个世界的一大进步,甚至有人据此说中国早在公元之前,已拥有20世纪超级国家的政治形态。
以上这些开明举措,不仅是以往从没有的,就是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也是走在最前面的,魏文侯,这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超越时代的政治早熟,着实让人佩服的紧。
不过,中国人喜欢中庸,并不会接受完全的改革。所以,中国的封建制从来没有被郡县制完全消灭过,世家大族永远占据社会主流地位,他们生而就有特殊的待遇,到现在也是如此,不过就是换了一个方式罢了。
李悝变法,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而已,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在它的影响下,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大家族联合执政的贵族民主制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君权至上的***制度逐步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官体系形成了——这在当时来讲,其实是非常先进的政治运作模式。
唉,中国其实很多事情都走在世界的前面,可为何到后来却被世界远远的抛在后面了呢?真是可惜啊。
第三,在军事上,采用近交远攻的战略。这一个战略,似乎与后来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大相径庭,但却是魏国最明智的选择。这是因为魏国与秦国的地理位置不同,魏处于四战之地,周边环境相当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围攻,面临亡国的危险,所以它必须紧紧联合韩赵二国,共同对付齐秦,否则,三国都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也无法向外发展。
基本上,魏文侯这三件大事都干的非常漂亮,因为这个缘故,得以让魏国在战国前期引领群雄,风光无限。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11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综上所述,魏国的确是像吴起这样的天才施展抱负的绝好舞台,魏文侯也的确是一名值得效力的雄主。
吴起犀利的眼光终于在表里山河的魏国大地上定格,带着他的求职简历,去找魏文侯面试。
魏文侯拿着吴起的简历,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召来李悝征求意见:“子尝在卫,当闻吴起,此何如人哉?”
李悝说:“吴起贪而好色,然兵法超群,虽司马穰苴在世,亦不能过也。”
看来李悝虽是吴起的同乡,对吴起却并不怎么了解。吴起虽是个“官迷”,但历史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是个贪财鬼,相反,说吴起此人“廉平,尽能得士心”倒是史有明文所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好色一说则更是空穴来风了,吴起后来连魏国的公主都不要,显然是个不爱女色的痴汉。像他这么一个为了成功什么都可以牺牲的大男人,绝不可能被些小女子绊住手脚。
所以,李悝对吴起的这个评价,显然是被那些鲁国“君子们”的谤言所影响了——事实证明,天下间最不能惹的人就是掌握了话语权的读书人,人言可畏,文人之言更可畏呀!
然而魏文侯对李悝的前半句话并不怎么在乎,他看重的后面半句话。
因为现在的魏国,并不缺乏相才,他手下的大贤一大堆,随便挑一个,都能独当一面。
他缺的是将才,最好是天下无敌的那种。
而当下,魏国有两个军事重地,一为防备赵国的邺城(漳水南岸,位于今河北临漳县,曾是我国北朝时期的“六朝故都”),一为防备秦国的西河(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地);第一个邺都,已经有了小帅哥西门大官人西门豹坐镇,文侯放心;可是西河这块更重要的战略的要地,却是无人可堪此大任,而今好不容易来了个兵家吴起,那还不赶快跟他签劳动合同!
至于世人盛传吴起人品不行,魏文侯倒觉得没什么,魏国身为法家的发源地,打从三晋合一时候儿起就重视外王之学,亦即用权与法术之学,主张以法治国而不是以礼治国,所以不像鲁国那样深刻儒家烙印,非要强求所用之人的品行必须恪守礼教。实际上,魏文侯虽然名列司马迁的《儒林列传》,却并非一个纯粹的儒者,他骨子里其实是个“外儒内法”来的。
既然魏文侯与吴起实际上是同一类人,两人一见面,自然一拍即合,当下文侯就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去守西河。
折腾了好几年,吴起总算是找到组织了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12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第四件事儿,明法令。管理一块国土,统领一支军队,光靠一个劲的爱呀爱可没用,那还得赏罚分明严肃法令。所谓恩威并施,光有恩,没有威,只会将下属宠坏,搞到管理混乱,让军令政令无法贯彻执行。
有一次,魏军与秦军交战,一个士兵不等命令就恃勇直前,如旋风般的冲进敌阵连杀两人,割下他们的头提溜回来向吴起领赏。吴起确实要赏他,但要赏给他的却是一刀,旁边人忙劝:“此材士也,不可斩。”吴起说:“材士则是矣,然不遵将令,虽材必斩。”
这就是罚。
吴起命令,每次大战后举行庆功宴会,立上功者坐
前排
,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山珍海味应有尽有;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吃得也更差;无功者坐后排,饿肚子看人家吃。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家属。而对于烈属,吴起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
这就是赏。
赏罚分明,吴起显然已经是个法家作派,这是他来到西河后新学的一门手艺,具体情况,我们后面再来详细讲。
关于吴起的严肃法令,在《韩非子内储说上》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吴起在任西河守期间,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这颗眼中钉严重妨碍到了当地百姓的生产。于是吴起想了个办法,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赏给他百亩良田、豪宅一栋。”
没有人去搬它,都以为吴起在开玩笑,搬根木头就能发财?天上怎会掉这么大的馅饼。
终于有个人穷疯了,把木头搬到南门,然后去找吴起。他可没真想发财,他只想混顿饭吃。
没想到吴起还真的赏给了他百亩良田、豪宅一栋。
大家全疯了,一个个肠子悔青。
等到大家都心疼的睡不着觉了,吴起才又下令道:“明天攻打哨亭,谁能先上去,我任命他做大夫,良田豪宅大大的有赏。”
大家全疯了,一个个不要命的往前冲,一转眼的功夫,哨亭就被攻下了。
诸位看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没错,商鞅后来在秦国立法,也学的是吴起这一招。
原来,“徙木立信”的原创者是吴起,商鞅只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13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14
level 13
陌上花开 楼主
8.战无不胜
吴起经过在西河学派的充实与沉淀,他打起仗来变得越来越神,越来越老道。史书记载,吴起在西河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平局十二次,辟土四面,拓地千里,我们称他一句“天下无敌”倒也不为过誉。
七十六次大战不可能一一都讲,我们挑选几个最牛的来介绍。
公元前408年,吴起友情协助魏将乐羊越过韩赵,攻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今河北石家庄一带),从而在赵国的心脏里打下一颗锋利的钉子,让赵国数十年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有了中山与邺都南北呼应,赵国与秦国一样,也不敢妄动了,此役意义非常之重大。
公元前405年,齐相田悼子去世,执掌齐国政权的田氏家族发生内乱。由于叛乱者带着齐国西部一大块土地投靠了赵国,从而引发齐国大举攻赵,由于三晋本出一家,荣辱一体,所以韩魏也很快加入了这场国际大战。结果,吴起的河西兵联合韩赵与齐国在龙泽(今山东范县一带)大战一场,齐国大败,阵亡三万余人,两千辆战车被俘获,其他战略物资更是数不胜数。
公元前404年,三国联军继续攻齐,一直攻到了齐国的长城,齐国只好割地赔款,连连求饶。三国遂瓜分了齐卫之间的大片土地,老大魏文侯分的最多。
公元前402年,韩赵魏挟去年大胜之威,威逼利诱周王室承认三国的诸侯合法地位,先轸与晋文公重耳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晋国,终于在苟延残喘了许之久后,缓缓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的时代来临了。
吴起,又一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史书,翻过了公元前5世纪的最后一页,来到了公元前4世纪,这时候历史的焦点,从中国东部转到了西部,定格在了秦魏之间西河这片多事的土地上。
秦国没了西河之地,当然是不会罢休的,但他们也深知吴起的厉害,遂为此足足准备了十几年,终于在公元前389年,秦倾全国之力调集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朝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今陕西华阴东)杀去。
这是要以多欺少了,魏河西兵最鼎盛时不过七万,秦国此番一次性出动五十万大军,可见其对西河是誓在必得,豁出去搞了。
而当时吴起的手上有多少兵呢?
不到五万,秦军的十分之一。
准确来讲,是四万步兵,配五百乘战车,再加上三千骑兵,一共是44500人。(一辆战车可载三名车兵)
怎么办,找魏文侯要援兵吗?来不及了。吴起决定直接打,以一当十,与秦军正面对决!
他下令:“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
不但要打赢,还要求每个人抓俘虏回来,好大的口气!这是因为吴起有绝对的自信,天下间能挡得住他五万河西兵的,还没出娘胎呢!
结局一如吴起所料,魏国五万精兵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伏尸千里。
这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如此辉煌的战绩,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梦幻般的胜利。
这也是吴起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他用行动证明,自己乃是货真价实的天下第一战神,当世没有任何人能动摇分毫。
然而,吴起打遍天下无敌手,想来,他也会感到一丝寂寞吧,“独孤求败”意味着常胜,也意味着孤独。
而对于秦人而言,五十万大军谈笑间灰飞烟灭,给他们的不止是军事上的打击,更是信心上的摧毁。从此,秦人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吴起就像如来佛的五指山一般,紧紧压在他们头顶上,压得他们痛不欲生。
那是秦国最黑暗的一段岁月,也是秦历代统治者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从前的先轸,与现在的吴起,永远都是秦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2017年01月09日 17点01分 15
1 2 3 4 5 6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