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一、商鞅死因争议
吧内的争议往往在
“生前车裂”与
“死后车裂”之间,这两说的代表分别为《战国策·秦策一》和《史记·商君列传》。前者“商鞅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始终未提是生前车裂还是死后车裂,但也不代表他有将商鞅之死分割成两个工序的隐含义,《战国策》只是很冷淡地,说了
“在商鞅身上发生车裂”一件事而已。这也是商鞅“车裂而死”说法的第一根据。从理解上讲,无论基于《史记》将其理解为“仅谈车裂一事”和基于无《史记》理解为“因车裂而死”这两个选项在单纯的《战国策》问题上是彼此平等的。《战国策》也的确有对《史记》说法的隐含矛盾存在。
而《史记·商君列传》真实性不谈(程步党请退散),单就史迁根据手中已有资料的叙述,确实分为“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两个过程,与《战国策》的区别仅在于,《史记》多一条
“秦杀商鞅于郑”的参考资料而已。所以,所谓《史记》与《战国策》的矛盾,在于
“秦杀商鞅于郑”的资料来源是否确然具备参考价值,但这一点我们今天已经无从验证了。
如果从史料的整合上来理解,《战国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化入《史记》的说法,成为其论点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知道,这种
“化入”是存在隐患的,不严密的。因为无法排除其因“没想到会有‘杀商鞅于郑’的说法存世”,而在成文时没有刻意强调地写出什么“对彼说法有排除针对性的文字”的隐患,所以,在仅有这两条史料时,我无从判断孰是孰非。
即使吧友主观更愿意相信其中任何一种,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也请记着,别人也有别人的自由。
原帖中引过一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因为文中
“卒”字在此处不可能取“死亡”义,而只能取“最终”义,译为“最终被车裂”才合乎语法,所以这句话不具备任何解决本争议的参考价值,可以不论。刻意曲解史料以满足自己的想象(OR执念),是一件很孩子气的行为,随着阅读量和接触问题增多,我们都会渐渐明白其实有很多问题最后是不会有结果或定论的,很多时候我们想给它一个定论,是为了自己能心安,而不是它确实有一个定论放在这里。
还是那句话,你可以开脑洞,可以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但是请不要忘了,
别人也有守着现实、拒绝幻想的权力。所以,在鞅吧,请不要在这种没用的小事上撕逼。
2016年11月18日 01点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