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死因争议(车裂)整理,兼谈本吧畸形的驳论风气
商鞅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北窗鸢蓝 楼主
[熊-霹雳舞]今晨见吧友顶起旧帖,事涉“商君之死”一大争议,觉得有些话不得不说一说,故有此帖。
2016年11月18日 00点11分 1
level 13
北窗鸢蓝 楼主
一、商鞅死因争议
吧内的争议往往在
“生前车裂”与
“死后车裂”之间,这两说的代表分别为《战国策·秦策一》和《史记·商君列传》。前者“商鞅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始终未提是生前车裂还是死后车裂,但也不代表他有将商鞅之死分割成两个工序的隐含义,《战国策》只是很冷淡地,说了
“在商鞅身上发生车裂”一件事而已。这也是商鞅“车裂而死”说法的第一根据。从理解上讲,无论基于《史记》将其理解为“仅谈车裂一事”和基于无《史记》理解为“因车裂而死”这两个选项在单纯的《战国策》问题上是彼此平等的。《战国策》也的确有对《史记》说法的隐含矛盾存在。
而《史记·商君列传》真实性不谈(程步党请退散),单就史迁根据手中已有资料的叙述,确实分为“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两个过程,与《战国策》的区别仅在于,《史记》多一条
“秦杀商鞅于郑”的参考资料而已。所以,所谓《史记》与《战国策》的矛盾,在于
“秦杀商鞅于郑”的资料来源是否确然具备参考价值,但这一点我们今天已经无从验证了。
如果从史料的整合上来理解,《战国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化入《史记》的说法,成为其论点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知道,这种
“化入”是存在隐患的,不严密的。因为无法排除其因“没想到会有‘杀商鞅于郑’的说法存世”,而在成文时没有刻意强调地写出什么“对彼说法有排除针对性的文字”的隐患,所以,在仅有这两条史料时,我无从判断孰是孰非。
即使吧友主观更愿意相信其中任何一种,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也请记着,别人也有别人的自由。
原帖中引过一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因为文中
“卒”字在此处不可能取“死亡”义,而只能取“最终”义,译为“最终被车裂”才合乎语法,所以这句话不具备任何解决本争议的参考价值,可以不论。刻意曲解史料以满足自己的想象(OR执念),是一件很孩子气的行为,随着阅读量和接触问题增多,我们都会渐渐明白其实有很多问题最后是不会有结果或定论的,很多时候我们想给它一个定论,是为了自己能心安,而不是它确实有一个定论放在这里。
还是那句话,你可以开脑洞,可以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但是请不要忘了,
别人也有守着现实、拒绝幻想的权力。所以,在鞅吧,请不要在这种没用的小事上撕逼。
2016年11月18日 01点11分 2
level 13
北窗鸢蓝 楼主
☆《战国策·秦策一》:“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史记·商君列传》:“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2016年11月18日 01点11分 3
level 13
北窗鸢蓝 楼主
二、原帖中体现的畸形驳论风气
之所以说它是
“畸形驳论风气”,是因为其思维过程是这样的:“我知道材料A,我认为材料A就是相关材料的全部,所以但凡遇见与A说法不同的地方,都一定是错的,而我拿出这些材料A去驳斥对方观点,还可以向别人显摆我都读过材料A呢,但对方居然连A都没读过,就敢拿出来BB。”它的问题有三点,一则自以为是,二则急功近利,三则自我表现欲过高。
譬如《史记·商君列传》,许多人觉得我读懂这一篇就非常了解商鞅了,再退一步,说我读过《商君书》就把商鞅摸透到骨子里去了,可是真的是这样么?人就像浮在水面上的一勺油,水面小,油就聚集在一起,觉得把水面都盖住了,但水面大一点呢,大成一片湖,一片海,又怎么样呢?在文科这方面,人是永远没有资格说“我晓得什么资料的全部了”这种话的,古人对古人的评价,你知道它是经过多少个例、基于多少初衷的加工才形成最后听到我们耳中的东西吗?
自满是一种毒,它会把你的视野局限在这里,拓不宽,放不大,死在井底,还觉得我这辈子把天都看遍了,坐井观天嘛,还不够讽刺我们后学?
当你看到一个自己不知道出处的观点,第一个反应如果是“哪有这种说法、净瞎说”,那你离原帖中的老兄就不远了——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哪怕提一提“车裂而死”说的直接来源《战国策》,而只拿着《史记》说事(如果他同时对《战国策》作一简单的分析驳斥,我还不至于有这么大意见),我有道理猜测,他
根本不知这一说法的第一来源究竟在哪儿,就凭着狭窄的学识作了草率的判断。也正因为他的基础材料不完备,过程错漏百出,所以其判断没有任何价值,只能说,他太急于表现了,以至于毁了一个查查资料也许就能得出更好结论的可能性。
前不久,在校对秦桧恶谥“缪丑”的时候,我四处寻找这一说法的来源。因为百科中的东西常常夹带私货,不能轻易采信,所以才不得不去找这个说法的第一来源。查到《宋史》,有宋理宗时称“缪狠”可也,而宋宁宗时亦曾改谥,但都没有提秦桧曾改“缪丑”的说法,反而查到秦秀为何曾谥“缪丑”的一个记录。如果按照那位老兄的驳论思维往下进行,大概就可以得出“秦桧‘缪丑’为秦秀‘缪丑’误、实谥‘缪狠’”的结论了吧?但我们却不能这样做,为什么,因为文科从来都是
“说有易、说无难”的,
你不能轻易地下这个结论,因为你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知识面就像那层油,非常有可能漏掉无法覆盖的部分。所以最后的最后,我在《宋史纪事本末》里找到了“缪丑”的出处,校对完满盖棺。
所以,在遇到一个与你知识面有违背的观点的时候,不要太急于去否定它,除非你有更有力、更严谨的根据作为辅证,否则,只会是“为天下笑”,你还有什么空间,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呢?
2016年11月18日 01点11分 4
level 12
支持多角度以及多史料论证[真棒]
2016年11月29日 23点11分 5
level 7
支持
2017年01月01日 08点01分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