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信,是紧紧地握住全能者的膀臂,拒绝受任何疑惑和困顿的影响;望,是把将来要获得的一切胜利当作现在的鼓励和喜乐;爱,就是将一切都献给上帝为祂使用。
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动机而去做善事,但如果不是出于爱,在上帝面前就毫无价值!
2017年03月16日 04点03分
46
level 12
罪的根本就是将自己放在自己生命的中心,而基督徒的悔改最终是表现在将上帝放在自己生命的中心。
2017年10月15日 15点10分
47
level 12
路上跟人说再见,结果出口说成了“多谢”,我这是有多礼貌呀,有点小尴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想做的好但做出来却可能是错的。“完全”不是指的行为上的完美毫无过犯,“完全”真正所指的是心思意念完全向上帝的改变。
把完全理解为行为上的无过犯,那么就容易陷入整天琢磨“不能摸不可拿不可尝”的境地。因信称义,信一定会在行为上显露出来,但却不是注重于行为以为依葫芦画瓢就是信,以为多读几遍圣经多做几件善事就是信,信的根本是体现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这关系绝不是靠自己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而体现,而是首先在于自己的心思意念是否发生了真正的转变。
心思意念转变了做一切都是基于甘心乐意更愿意尽心尽性,心思意念没有转变却只想以做一个合格的好人试图取得得救的资格,不仅会感觉信仰的压力束缚,更将自己陷入不义的危险境地当中而不自知。
祥林嫂捐门槛捐香火钱、行善积德、苦修。。。这些外邦习俗对于中国的基督教信仰有着深刻的影响,不认识耶稣更可能会把对于基督的信仰理解成是为追求长生不老。
耶稣为人的榜样却是舍己谦卑,而每个人最终的结局取决于自己与上帝真实的关系。
想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的接受了耶稣的恩典接受了上帝的救赎麽?看看自己的心思意念,审视一下自己一切行为内心真正的动机之所在。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太 16:25 )
做事,首先当考虑的是自己的言行能够带给他人什么,而不是能够带给自己什么。
2017年10月31日 23点10分
48
level 12
“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希伯来书13 9】
2017年11月01日 00点11分
49
level 12
宗教的运作原则——“我顺服,所以上帝接纳我”
恩典的运作原则——“上帝因耶稣所做的接纳我,所以我顺服”
“在教堂座位上相邻的而坐的两个人,可能是照着完全不同的原则生活:他们都祷告,都慷慨奉献,对家庭和教会都专一而忠诚,并且也都努力过有道德的生活;但他们却是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有两种不同的属灵上的自我身份,而其结果也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
“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在动机上。在'宗教'里,我们是出于惧怕而遵守神圣的标准,因为我们相信,如果我们不顺服上帝,就会失去上帝在今生和在永恒里所赐给我们的福分。而在‘福音’里,我们的动机是感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因基督而接受了上帝所赐的福分。道德主义者是被迫顺服上帝,其动机是害怕被上帝拒绝;但基督徒则是急于去顺服,其动机是要使上帝喜悦,并且是要模仿那位连生命都为我们舍去的主耶稣”
-摘自《为何是他》
2017年11月19日 05点11分
51
level 12
有人得病却不治病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实若是去了病根头痛脚痛也就不再。罪也是如此,有人总是关注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却不知问题罪的根本是源自于内心。
2019年07月03日 08点07分
52
level 12
看很多讲道,都在强调因信称义而不是靠行为称义,而听完后却又会感觉所讲的并不是那么回事,其对于悔改的强调却又是感觉在强调以行为称义。仔细思考了下明白了,很多人把罪(的本性)与罪的行为混淆了,所以当谈到罪的时候谈的不是罪的根本,而是谈的罪的行为表现。“对罪的不同观点彻底地导致不同的救恩之路。”(乔治奈特)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罪,那么也就难以做到真正的悔改。
《我曾完全》(乔治奈特)这本书非常透彻的讲解了罪与救恩之间的关系,强烈推荐。
2019年07月29日 15点07分
53
level 12
我们都知道犹大最后进不了天国,那么是因为犹大出卖了耶稣麽?彼得也出卖了耶稣,彼得却为何没有落得同样的下场?犹大虽然出卖了耶稣,但却并非罪不可赦,如果犹大最后悔改而愿意接受救赎,依旧可以得上帝的拯救。犹大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对耶稣的出卖,而是在罪的罪疚之下最后却拒绝了上帝的救赎而选择了灭亡。
2019年08月21日 10点08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