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琴曲儿
楼主
茅威涛戏剧工作室启示录 2002年11月1日 “茅威涛戏剧工作室”,是我国第一个以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民营企业。它经营特殊的文化商品。虽然产品生产的过程非常艰难、纷繁,但往往是一些艺术精品,并且涉及甚广,如京剧、话剧、音乐剧、越剧、歌舞剧等。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厅向“工作室”定购了5个剧目。 这在国内还是一件新鲜的事。 观察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工作室”创建初衷 已是下班时间了,记者一直在等待采访“工作室”的原始创建人——茅威涛。 在长廊,我听到越剧唱腔,声音似乎熟悉。办公室的朱小姐向我解释这是我们茅团长在练声,她经常这样…… 她的唱腔,勾魂摄魄,曾一度倾倒无数观众,难怪听来熟悉。 当茅威涛约见我时,一眼便瞧见她演《孔乙己》时的“光头”已经长出了缕缕青丝,还发现她喝的水杯里放有很多胖大海。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很多…… 茅威涛的名字,在戏剧界,可谓是人人皆知。她是我国一级演员,尹派第四代第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的主要作品有:《陆游与唐婉》、《西厢记》、《个人专场》、《寒情》,以及《孔乙己》等。有多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文华奖。 记者:前几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整个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传统民族戏剧面临着影视、流行歌曲的挑战,人们对此有一种悲观的论调叫“戏剧消亡”,这使大量的戏剧人才转行或流失。而“工作室”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建的。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茅威涛:当时我有两种想法。 其一,“工作室”于1998年上半年创办,当时我是团里分管业务的副团长,也是主要演员。文革之后出来的一批青年苗子全部集中到“小百花”,可谓人才济济。后来由于国内改革开放20年的“大气候”影响,有的出国留学,有的经商,有的发展影视,整个格局发生了变化。当时我已经30多岁了,青春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我一直在居安思危,苦于没有更多的机会从艺术上去尝试更新的作品。自从进了“小百花”,平均3年才排一场戏,然后轮流等着排另一场戏。这样一等就是3年。3年时间有多长啊。长此下去,不能较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当时国内出现了多样化的“工作室”,我也就有了这种想法。 其二,其实在创建“工作室”之前,我就已经有了关于剧目如何运作的设想:以股份制的形式,引进资金,真正地与市场结合起来。由于这个动因,我曾与电视台谈过,开辟一个《茅茅专递》栏目,像今天的《杨澜视线》、《倪萍访谈》等栏目。 记者:为什么在“工作室”的前面加上“戏剧”两字?这样会不会给你的“工作室”今后的发展带来局限性呢? 茅威涛:我想不见得有局限性。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我们的经营范围是“文化策划”,这个范围很广。我们同样可以开展相关的文化经营活动。我是在“小百花”成长起来的,我的演艺生涯一直是演戏剧,对此有着浓厚的感情。当时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也向其他人讨论过这个话题,最后还是定了“茅威涛戏剧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以来,创作的第一个剧目是越剧《孔乙己》,到目前为止,已演出了70多场,在观众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较好的评价,标志着“工作室”首次创作的成功。当时团里领导提出来要求我担任团长,我思想斗争很激烈。但通过对〈孔〉剧的成功运作,看问题更加全面了,才使我有信心去接受“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的位置。我想利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经验,能够激活“小百花”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一潭死水,盘活“小百花”的无形资产。 记者:有人说“小百花”是“工作室”的后花园。你认为这两者目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008年09月27日 08点09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