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半山亭坐落于庐江县万山镇长岗村,据光绪甲午年间续修《潜川丁氏宗谱》和光绪十一年《庐江县志》均记载,此为潜川丁氏四世祖遗迹,2001年8月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亭也是我县知名的人文古迹。
2016年09月02日 06点09分
1
level 15
半山亭坐落于庐江县万山镇长岗村,据光绪甲午年间续修《潜川丁氏宗谱》和光绪十一年《庐江县志》均记载,此为潜川丁氏四世祖遗迹,2001年8月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亭也是我县知名的人文古迹。
2016年09月02日 06点09分
2
level 15
半山亭座东朝西,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丁继仁所筑,现亭基尚存。丁继仁,号半山居士。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同号半山。亭边石崖上有3处石刻:一为“半山亭”(横刻)3个大字,魏碑体,为丁继仁长子珙,号小山所书。七修丁氏宗谱记载:珙工楷书法,考授序班,即《半山集》请铭者,时为弘治朝大鸿胪居正(相当于国家外交部官员)。
另两处石刻为两篇短文(自右而左竖刻),书体为行草略带魏碑意趣。一篇字迹清晰,七修丁氏宗谱《半山丁公墓志铭》记载:文略云“为屋三间,以为读书之所,后之与我同志者,幸勿毁也。成化二年施恕记。”今看石刻题明“大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创始,次年工毕。” 当知半山亭建成于1483年,距今有500余年。还有一篇石刻字迹略为模糊,但还可以辨识。乡人笑称如有人读通此文,山门自动打开,闸山石洞内珍宝将会呈现面前。我粗辩,识云:亭之创,亦识者不忘之□□□,虽太平乐事之一端。然人生天地间,逢时而遂意者焉,亦鲜矣。今勒诸云石,无他焉。俾后之今我同志者,乐他日之太平,庶斯亭得不泯焉。弘治元年(1488年)丁恕记。
据光绪年间《潜川丁氏家谱》记载,潜川丁氏于元末至正年间(乙酉年)自安徽凤阳迁入。凤阳丁氏发脉于山东济阳,其一世祖为复公,为汉高祖刘邦十八功臣之一,封阳都侯,“祖籍山东泰安,后居济阳”;五十世祖端公迁居凤阳,五十五世祖施九公自至正乙酉年(1345年)再迁入潜川,至今已六百余年,称潜川一世祖。曾任“大都中卫亲军指挥、守安庆同佥淮南行省”。潜川丁氏由施九公自凤阳迁潜川以来,二世秀与正公,正公单传。三世缙、经二公始发族,列为九门(忠、恕、憲、悊、慜、慇、聪、悬、勤),七修丁氏宗谱以此为序。忠门传十代而止,实际上,至今传下来的仅为恕、憲、悊、慜和慇五支。二门丁恕丁继仁当为施九公的曾孙。而其子丁珙丁小山,当为施九公的玄孙。
2016年09月02日 06点09分
4
level 15
令后辈称幸的是,多年未见祖传《半山集》,得以重现天日。据原南京大学教授丁廷洧(号济人)公在《半山集》跋记载:“元末吾族由凤阳迁庐江,四代祖恕公无意功名,隐居邑北乡之黄铜山,作半山亭,自号半山翁。其长子珙善书,为弘治朝大鸿胪居正。1488年乞在朝人士67人为亭题诗。”史称《半山集》。抗战期间,诗集由廷洧公先君委托徐皋浦,并嘱咐浙江图书馆编目主任霍竹如先生抄存于世。幸蒙县诗词楹联协会张本应先生厚爱,祖宗遗物得以手抄本馈赠,他日将刊刻于八修丁氏宗谱中,使我丁氏后人永远可见。
2016年09月02日 06点09分
5
level 15
时隔四百多年,晚清四公子、武壮公吴长庆之子、《北山楼集》作者、诗人吴保初慕名访问半山亭读书处,感慨万千,题诗一首:野径残花寂历开,偶将屐齿印苍苔。争墩往事谁能说,为访幽踪我独来。
作者简介:丁春云,现任庐江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省委党校研究生文化。历任县委组织部干部科巡视员、县宗教局副局长、县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白湖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县科协副主席等。发表论文有:《当前加快庐江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固本清源、提振精神,努力塑造风清气正的机关新形象》、《铁证不容狡辩,伤痛永留心间》和《踏着朴树香气,寻踪红色遗址》等,及散文若干篇。
2016年09月02日 06点09分
6